书城教材教辅雾都孤儿
9781800000001

第1章 译者的话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的一个海军职员家庭,自幼家境贫困,先后当过鞋油厂学徒、律师事务所小职员和新闻记者,目睹了下层人民的疾苦。他22岁时开始从事创作,以无限的同情描写了纯洁善良和备受凌辱的劳动人民,以讽刺、夸张和幽默的手法抨击了虚伪卑鄙和冷酷残暴的资产阶级,30年间写出了30多部小说。他的作品生动地表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不仅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一页,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不朽名著之一。尽管这部小说发表于1838年,距今已160余年,但奥利弗在晨曦中只身逃往伦敦的画面,奥利弗喝完一碗稀粥后饿得直喊“我还要”的声音,至今令人感慨万分。

从“雾都”传出的这种声音与当时的英国国情是极不协调的。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实现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到本小说问世之时差不多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它国力雄厚,经济繁荣,到处称王称霸,疯狂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但是,除了资产阶级、贵族、大商人从中获利以外,这一切显然没有给底层人民带来任何好处,他们依然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小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出生在贫民教养所,在这个世界上举目无亲,是个“教区的孩子”,“半饥半饱的苦命人”,“在吃拳头、挨耳光中过日子的人”,“众人鄙视、无人同情的人”。他在教养所受尽保育员的欺凌,在棺材店吃足老板娘的苦头,后来还落入盗贼之手,被迫干起违背自己良心的勾当,险些送了性命。

奥利弗是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和困境,故而沉默寡言,逆来顺受,甚至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他不甘听从命运安排,始终与命运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这种反抗精神在跟棺材店老板娘及其亲信诺厄的斗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连不可一世的教区干事都大吃一惊。这也是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之一。

奥利弗聪明、善良,对受压迫的人充满了同情心,对给他恩惠的人怀有感激之情。他处境改变以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在教养所里同甘共苦的迪克。“我们要带他离开这个地方,给他衣服穿,叫他去念书,还要把他送到哪个安静的乡下去,让他把身体养得又结实,又健康……”他说。可是,小迪克没有这等福气,他在教养所的摧残下早已命归黄泉了。

围绕奥利弗陆续登场的有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有伪善虚荣的教区干事,装腔作势、胡乱断案的地方法官,贪得无厌、奸诈狡猾而又终究难逃法网的犹太老头儿,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赛克斯,心怀叵测、行踪诡秘的蒙克斯,身陷贼窝而又心地不坏的南希。当然还有正面人物,如布朗洛先生、洛斯本大夫、格里姆威格先生、梅利夫人、罗丝小姐等。他们都从某个侧面代表了英国社会。这些人物在狄更斯的笔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他们之间,展开了爱恨情仇的激烈斗争。

小说情节惊险离奇,人物命运大起大落,扣人心弦,但结尾未免落入俗套:作者怀着对好人的同情,给奥利弗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他过起了小绅士的生活。就像中国古典戏剧中许多穷书生最终中了状元一样,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迎合了读者的善良意愿,读起来心情是很舒畅的。但事实上,好比中国穷书生考中状元的只是凤毛麟角,英国当年教养所里的儿童也是不可能都像奥利弗那样好运气的。

善与恶的斗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善良的愿望。这部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和仁爱精神。这种仁爱精神将永远烛照人心。

译者

2001年4月于上海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