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上班做儒家 下班做道家
979600000006

第6章 宽则得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2)

然而,魏齐却不问原因,直接令人将范雎一阵毒打,直打得范雎肋断骨折。无奈之下,范雎以为装死便能逃过一劫,岂料,魏齐一看他死了,便命人将他的尸体用破席卷裹后,丢弃在了茅厕之中。须贾目睹了这一幕,但须贾什么也没有说,并且,还随同那些醉酒的宾客一起去茅厕,往范雎的身上撒尿。

待众人走后,范雎才从破席中伸出头来,他对看守茅厕的人说:“公公如果能将我救出,我以后定当重谢。”于是,守厕人去请求魏齐,允许自己将厕中的尸体运出城外,已经喝得醉醺醺的魏齐答应了。就这样,范雎捡回了一条命。

范雎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并且,他改名换姓为张禄。这时的秦国,正是秦昭王当政,但是实际上控制大权的,却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以及宣太后之弟穰侯、华阳君和她的另外两个儿子泾阳君、高陵君。这些人以权谋私,内政外交都有很多失误的地方,秦昭王完全被蒙在鼓里,形同傀儡。

但是范雎看出来,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大舞台上,秦国是最具实力的国家,秦昭王也不是一个没有作为的国君,并且,他十分相信,只有在这里,他的抱负必定能够得以施展。因此,他几经周折,最后终于见到了秦昭王,他以自己出色的辩才、超人的谋略,向昭王指出秦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失误,以及秦昭王的处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治见解。

听完范雎的一番言论,秦昭王对他肃然起敬。于是,马上果断地采取了措施,废除了太后,驱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四人于关外,将大权收归自己手中,并拜范雎为相。而范雎所提出的外交政策,即闻名于后世的“远交近攻”,所要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他的故国—魏国。

秦军兵临城下之时,魏国十分恐慌,并派出了使臣向秦求和,这个使臣,就是范雎原来的主人须贾。不过,须贾只是知道秦的相国叫张禄,却不知张禄就是范雎,他还以为范雎早已经死了。范雎得知须贾之来,于是,换了一身破旧衣服,而且不带随从,单独一人来到须贾的住处。

须贾看见之后大惊,再看范雎一身破旧的打扮,须贾禁不住泛起了一丝怜悯之情,于是留下他吃饭,并说道:“没想到范叔贫寒至此!”并且,还送给了范雎一件丝袍。席间,须贾借机询问秦国的相国张禄,范雎谎称自己的主人认识,并可以与之见面。见面当日,范雎亲自当驭手,将须贾送往了相国府,到了相府大堂前时,范雎说:“你等一下,我先进去替你通报一声。”

就在等待的时间,须贾从守门人那得知了真相,才明白自己上当了,于是,他脱衣袒背,一副罪人的样子,请守门人带自己去请罪。只见须贾膝行至范雎座前,叩头道:“小人没想到大人能置身高位,小人以后不会称自己是读书有识之士,而且也不敢与闻天下之事。小人有必死之罪,请将我放逐到荒远之地,是死是活都由大人安排!”

范雎问:“你有哪些罪?”

须贾说:“小人之罪,多于小人之发。”

范雎道:“你有三大罪:我生于魏,长于魏,到今天祖先坟茔还在魏,我心向魏国,但是你却诬我心向齐国,并且诬告于魏齐,这是你的第一大罪。当魏齐在厕中羞辱我的时候,你不加阻止,这是你的第二大罪。不仅如此,你还趁醉向我身上撒尿,这是你的第三大罪。我今天之所以不处死你,是因为你昨天送了我一件丝袍,看来你还没忘以前的感情。我可以放你回去,不过你替我转告魏王,赶快将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发兵血洗魏都大梁!”

这时候的秦国,威行天下,没有人敢与争锋;这时候的范雎,位高权重,言出令随。魏齐害怕得仓皇出逃至他国,可赵、楚等国,畏于秦国的兵威,谁也不敢收留他,终于,魏齐被迫自杀了。

魏齐死后,范雎也不再追究须贾的责任,对须贾也淡然处之。

孔子说,由于本身修养和环境的不同,我们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性格,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这是很正常的,但对于我们的心理缺陷,则必须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逐渐使其完善。时代的进步,已经让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而我们的心理状态,也变得更加难以捉摸,此时,更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包容之心,冤家宜解不宜结,多个朋友就多条路,少个仇人就少堵墙。

职场之中,我们必须学会温和的处世之道,遇人遇事先忍三分,让自己冷静下来,把仇恨从情绪中抽离,才不会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职场最忌讳的就是四面树敌,我们应该理性去看待得与失,多用智慧的思维考虑问题,尽量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仇恨吞噬了原本的善良!

职场之中,从不会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有关乎利益的手段。因此,也没有必要冲动的去报复,尽量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职场“高手”如云,我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凡事都必须谨慎小心,不能任何事都表现在脸上,如果我们的心思被“高手”知道了,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的棋子,最后的结局便只有牺牲。

宽容,是一种大智慧

【儒家箴言】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系辞》

其实,有时职场就像一面镜子,我们给予它些什么,它便会回报我们什么。职场之中,总会发生一些争执,如果在争执中,我们能多宽容别人一点,往往对方也不会再咄咄逼人,也会效仿我们让一步的。所以,我们应学会忍住自己的冲动,去宽恕别人的错误。这样,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便都能够迎刃而解了。当然,圆满的结局,也正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对于宽容,三国时期的蒋琬便做得非常到位!

三国时期,自诸葛亮去世以后,蜀国便由蒋琬接手主持朝政。刚刚上任的蒋琬,不敢再政治上有太多的动作,于是,他只能默默地恪守老丞相诸葛亮的旧制,幸好这些旧制度,也能使蜀国安全如故。然而,蒋琬的属下,却有很多人对他接任丞相一职,表示了不满。

其中,就有一个名叫杨戏的官吏,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处处让蒋琬难堪。这一天,蒋琬来到了朝中,那些官僚大臣们都纷纷站起来肃立,以示对他的尊敬,却只有杨戏与别人不一样,只见杨戏继续伏在案上,埋头看着自己的材料,而对他的到来不闻不问。蒋琬见杨戏工作认真,便上前与其说话,但杨戏却以傲慢的姿态对他,对他的问话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对杨戏这种目无长上的作风,非常看不惯,但蒋琬却不以为然,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尽管杨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可总比说些违心的话要好。杨戏不回答我的问题,也许是有他的为难之处,如果他表示赞同我的话,自然会开口,想必是他心里并不同意我的话,若公开表示不赞同,怕会伤及我的尊严,因此,他只好沉默不语。这倒是他爽快的地方,我不能责怪他。”

蒋琬的手下,还有一个督农官,名叫杨敏,这个人很喜欢背后议论人。有一天,闲暇之时,杨敏与同僚们议论起蒋琬来,其他人都说蒋琬怎么怎么好,有的人甚至把蒋琬与诸葛亮等量齐观,但杨敏却不服气,他说:“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与前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涂,实在不及已故的诸葛丞相。”

有好事者把这些话偷偷的告诉了蒋琬,并建议治杨敏之罪。但蒋琬却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这时,人们纷纷议论:“杨敏得罪丞相,现在又犯了罪,看来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在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完全是秉公而断,并使杨敏免于死罪。

就这样,大臣们渐渐地都接受了蒋琬,再加上蒋琬很重道义,并且器量宽宏,于是,他受到蜀国人民的称赞,而他所推行的新政策,也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就这样,他既成就了国家,也成就了自我,成为了人人爱戴的将相!

蒋琬的确是一个有德之人,能容常人所不能容之事,又能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其实,这也能看出他不仅是有德之人,也是有道之人,他在小的地方忍一忍,让一让,就能赢得朝野极大的赞誉,并为他的政令在更大的范围内畅通无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岂不是智慧之举吗?

在孔子的学说中,消除心中的怨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修养!儒家指出,为什么要消除心中的怨恨呢?因为怨恨很容易使人心中不满。不满的情绪,如果肆意发泄出来,会伤害自己身边的人;而如果强加压抑,积久后会抑郁自伤。并且,不满的情绪,会使人失去理性,不能正确地看待人事,于是,言行也会跟随着渐渐偏激,这样不合礼仪。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从乾坤两卦物象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了为人处世的哲理,可见当时人们的智慧非同一般。其实,职场之中,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没有太大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我们逞一时之口快,说话不加考虑,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让别人下不来台,才导致了恶性的循环。如果我们能适当的宽容对方,说不定还能收获一段意外的友谊呢!

智慧,经常自然而然地跟在道德的后面走,我们只要做到了以德服人,那么,呈现出来的局面,就会放射出智慧的光芒,而且,这会比任何一个专门玩弄智谋的人,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多得多。因此,若想在职场中获得成就,就必须懂得宽恕,懂得不去嫉恨曾经作恶于我们的人,也不能总陷在过去不悦的事情中。否则,我们永远都无法走向职场生涯的另一个高度!

职场之中,由于职位的高低不同,我们难免会受到别人的欺凌。此时,我们总喜欢反唇相讥。然而,以尖酸刻薄的话语,去报复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只能图得嘴巴暂时的痛快。殊不知,这却会引来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蚊子招扇打,只为嘴伤人,由此可见,祸从口出有实为证。因此,尽量时刻让自己保持冷静,以宽容之心,去对待刻薄待我们的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儒家箴言】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职场之中,一旦失败,则往往不太容易从头再来,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忍耐!然而,这里的“忍”,指的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而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这叫做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此乃职场处世的上上之策。隋唐时期的李渊,便深知此道的精髓,并将“忍”运用得恰到好处!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贫苦的农民,因实在无法忍受繁重的苛捐杂税,而纷纷揭竿起义,一时间,起义之势风起云涌。不仅如此,隋朝许多正直的官员们,也都纷纷倒戈,转向了帮助农民的起义军。此事一出,原本就有疑心病的隋炀帝,变得更加残暴了,并且,隋炀帝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四起,稍有一点风吹草动,隋炀帝都会非常紧张。

唐国公李渊(即唐高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员,体恤百姓疾苦的他,只要是自己所到之处,便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此,他的声望已经越来越高了,很多人慕名前来归附与他。然而,李渊这样的举动,却让大家都替他担心,怕他会遭到隋炀帝的猜忌。然而,正在这时,隋炀帝却下诏,让李渊到自己的行宫去晋见。

当时的李渊,确实因病而未能前往,但隋炀帝却非常不高兴,多少也产生了些猜疑之心。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宠信的妃子,于是,隋炀帝便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紧接着又问了一句:“会死吗?”这让王氏好不担心!

王氏立即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开始谨慎起来,他知道,如果自己再继续下去,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自己又力量不足,唯一的办法,就只有隐忍着等待时机了。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他还将自己的改变大肆张扬。

果然,当隋炀帝听到这些以后,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就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太原起兵,以及大唐帝国的成功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