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书 养性 思过:立家规·正家风丛书
9820900000003

第3章 “学”与“思”并重,才能不断进步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效率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要求人们更加勤奋,而真正的“勤奋”,是要在智慧引领之下的“勤奋”,而非只知道埋头苦干,去做一些事倍功半的无价值事情的“勤奋”。

这个道理其实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早就发现并提倡了。孔子强调“学”与“思”并重。《论语》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劝学》中也有这样的名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正是孔子语录的转述。

想来的确如此的,凡事都有有其片面之处,“学”是“思”的基础,无“学”的基础,一味去“思”,只能是无谓的“空想”,何谈进步?当然,为了避免“死读书”、“读死书”,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其一,“学”与“思”的结合。

读书唯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对于思考与读书的关系,古人有很多见解。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朱熹说:“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唯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鲁迅先生也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为防止读书“硬化”,甚至逐渐“死去”,第一要则就是“思索”。

其二,“学”与“问”的结合。

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凡有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始,创造者,必然精审细密,却又眼光锐利,他能够看出问题,于是发而问之,无论什么“权威”,不明之处就要问,只有“问不倒”的“权威”才是“真权威”,只有问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

其三,“知”与“行”的结合。

读书应与实干相结合。人如果读而不做,时间长了,就会有些“书呆子”气,非但你自己看别人不明白,别人看你也觉得奇怪。现代社会中所谓的“人才”,不但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要有技术、有实际工作能力。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做到“学海无涯,书山有路”,才能将古往今来的优秀书籍化为人生丰富的养料。

下面两则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故事一:

有一天深夜,著名的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教授走进自己的实验室,看见了一个研究生仍勤奋地在实验台前忙碌着。卢瑟福关心地问道:“这么晚了,你在做什么?”研究生回答:“我在工作。”“那你白天做什么了?”“也在工作。”“那么,你一整天都在工作吗?”“是的,导师。”研究生带着谦恭的表情说道,似乎还期待着卢瑟福的赞许。卢瑟福略作思考后说:“你很勤奋,整天都在工作,这自然是很难得的,可我不能不问你,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卢瑟福对这个研究生“勤奋”的质疑,使他明白了要用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的重要性。

故事二:

有一位记者曾问比尔·盖茨:“你成为当今全球首富,个人资产高达数百亿美元,你成功的主要经验是什么?”比尔·盖茨十分明确地回答:“一是勤奋工作,二是刻苦思考。”

可见,人通过认真思考可以避免“勤奋”工作的盲目性,当“勤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人做事时才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