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三十年细说从头(全集)
9888700000038

第38章 当年大明星安步当车

尽管我的抱负挺大,尽管也用了不少心血,花了不少钱,但国联训练班也一样维持不了多久,随着国联的解体而风消云散了。不过,我在经营国联的时期,仍为影界造就了不少编、导、演及幕后工作人员。虽然仅是短短的八年,但在这方面的成就,并不输于任何大公司,同时对台湾的电影事业也产生了不少启发和带头作用。我主持国联和龚弘先生主持“中影”[14]是同一时期,别人只知道李翰祥不善经营不善理财而使国联功败垂成,却忘了龚弘先生替“中影”卖了多少家戏院和负了多少债务?我虽然没有戏院可卖,但拍戏的数量和质素并不输于“中影”。

永华在九龙大坑东的九龙仔,我们七个人每天在九龙饭店前搭一号巴士到太子道口下车,然后沿界限街经花墟道,大约六七分钟就可以走到公司了。周璇、白杨、刘琼、陶金等大明星也是“沿此路过”,照样地安步当车。这些位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白杨,记得她每天都穿一件蓝布长衫,脚底下是白袜子黑布鞋,手里提个书包一样的手袋,活像北平的女学生,淡扫娥眉,朴素无华,粉颈低垂地踽踽独行,北方的大姑娘走路老是眼睛看着自己的脚尖,白杨小姐就是那股劲儿。

据说那时她的酬金是每部港币两万元,周璇最高是三万。当时的三万大概可以买邵氏清水湾厂的全部地皮,而她们仍然如此节省,实在难能可贵。

当时永华公司的有车阶级,实在寥寥可数,除了老板李祖永的一辆黑色卡迪拉克之外,另外只有三辆,凑起来刚好和绕口令里的“四辆四轮大马车”一样。每辆还都有个绰号,卜万苍导演的那辆黑色轿车叫“卜二手”,一听就知是个二手货;舒适的那辆浅蓝色的喜临门叫“舒分期”,分期付款现在是平常事,当时却是被人讥讽的对象;另一部是绰号“邓大眼”(邓经理)的那部摩利士叫“邓长修”,他那辆老爷车除了喇叭不响之外,处处都响,所以他老先生是“每日必三修我车”。后期的永华多了林黛的“气死巴士”(七四八四)和严俊的那辆人力自行车。

一天,我和同学们在公司看张骏祥先生导演《火葬》(《小丈夫》),白杨演小丈夫的童养媳,暗恋家中的长工陶金,拍的镜头是男女主角的手在地上和一块手绢儿的特写。剧情是白杨掉了手绢,陶金想帮她捡,白杨手快抢先了一步,所以陶金没捡到手绢却攥到白杨的手上,于是白杨的手一颤,陶金的手一抖,像触了电一般的,把隐在两人内心中的爱情火花,爆了出来,就此他们的手攥在一起,心也靠在一起。就这样一个镜头,NG了十几次,每次,导演都把不满意的理由加以分析,可是越拍越僵,越拍与导演的要求越远。最后拍得白杨不耐烦起来,悻悻然把手绢朝地下一扔,向张导演说了句:“你来。”然后就嘟着嘴站在一旁。张导演视而不见,一点脾气也没有,当即蹲下身和陶金一块儿作了一次示范,果然不同,细腻有致,精彩绝伦。张骏祥先生是一位出了名的严肃导演,工作既认真,到厂又准时,每天八点钟通告,他总是准七点钟到厂,搬张藤椅,坐在AB两厂中间,所以他那组戏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七点钟以前准到,和如今的导演越迟越显得大牌的情况,真是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