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你们打情骂俏的能不能换个地方,别当着我们这么多人的面呢?”语诗转过身,原来是柳惠之在她身后无奈地叹气。
“你什么时候来的呢?”她强忍着笑,问他。
“来了好一会儿了,看你们这样,实在是有些受不了了!”他叹道,说着走过去见皇上。
皇上坐在椅子上,宫人们给他揉着脚,他见了柳惠之就抱怨道:“惠之,你说说世上有这种人吗?自己傻,还不许人家说?”
柳惠之笑道:“皇上,家务事可别跟臣说,您自己管不了她,跟臣抱怨有什么用啊?”说着他看了一眼一旁站着的语诗。
皇上还坐在那里露出痛苦的表情,说道:“不跟你说?现在除了你,你再找出第二个人可以说说她的?这家伙,简直就是无法无天!”
周围的宫人和侍卫都低下头忍着笑,虽说皇上和玉妃这样子的情形,对于他们来说都司空见惯了,可是每次他们都会忍不住想笑。
语诗依旧是一副油盐不进的表情,在那里笑着。
柳惠之见状,就只好一本正经地跟语诗说:“皇上还不能这样太过于兴奋,今后还是得小心些!玩闹也该有个限度!”
他不这样还好,这句话说出来,语诗更是笑不可支了,对他说道:“你可别帮着他一起来唬我了,当我是三岁小孩吗?”旋即又装出不悦的神情,说道:“你们两个大男人就知道合起伙来欺负我一个弱女子!”皇上和柳惠之都笑了,她又对皇上说:“我只是轻轻踩了你一下,你就装出那么疼的样子,下次就找一块石头砸你脚面上,让你知道什么是疼!”说罢,故意装作生气的走了。
两个男人看着她的背影,不禁露出会心的笑容。可是,柳惠之赶紧回过头,发现了新的匾额。
“紫苑清辉?”他说道,“这个名字,很有意境啊!”
皇上站起身,走到他身边,说道:“跟她很贴切,是不是?”
他点点头,他没有说出来,其实,在自己的心目中,也是同样的。正如一直他所感觉的那样,她就是这宫廷里最清澈的光芒。
两个人走到殿内,这才开始每日例行的问诊。
“恢复的很好啊!”柳惠之道,“有她在您身边照顾,臣等真是轻松了许多!”
“这次要不是你,朕真是很难撑过来!”皇上叹道。
柳惠之笑道:“皇上如此夸奖,臣真是得要好好骄傲一下了!”
柳惠之又嘱咐道:“朝廷里那么多事,您可得别再像以前那样劳累了!还有呢,都是些老生常谈,心情也不要有太大的起伏,辅以药石,过了年,您就跟过去一样健康了!”
皇上点点头。
正在聊天,语诗就把敏瑀抱过来了,跟柳惠之说:“瑀儿身上长了小疹子,你给看看,我这里没药了!”
柳惠之便写了个方子留下,让宫人去御药房拿药去。
“你可得照看好小公主,前面敏嫣公主也病了。这个时候,容易发病!”柳惠之说道。
“敏嫣怎么了?好些了没?”她问。
“伤了风,昨天有些发烧,今天已经好多了!”柳惠之道。
语诗便问皇上有没有去看,他说早上去过了。
“要不你过去永春宫陪陪皇后吧,她一定很担心的!”她说道,他知道敏嫣没有大碍的,就说不过去了。她刚要劝他,刘全就来禀报说“杨阁老在勤政殿等候万岁爷”,皇上这就离开了。
皇上走了,柳惠之才对语诗说:“你这样子对别人,别人不一定会领情的!”她知道他说的是皇后,她也知道因为自己陪着皇上搬到这里,皇后那里很不乐意。本来皇后和其他妃子也要过来的,可是,最后一个都没过来。皇上问的时候,皇后说是她们已经在前面住习惯了,搬过去也不熟悉,就不来了。
语诗抱着女儿进了偏殿,把她放在摇篮里。
“你和王爷那件事,”柳惠之问道,“后来,你们还是没再说说?”
她给女儿盖好被子,请他坐下,说道:“我也不是说非要针对他,事情到了那样的地步,他还是没有同意把唐继海治罪。我是对事不对人!”
“唉,我没有想到他会因为这件事辞去监国之职!”他叹道。
“下面逼得那么紧的,他要是不处置唐继海,百官如何答应呢?”她说道,“特别是现在的内阁对唐继海不满也不是一两天了,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们是绝对不会再迁就下去的!”
“可最后不是把福建巡抚给撤了吗?”柳惠之道。
“那件事,从朝廷的立场来说的话,王爷也不是说完全不对。”她说道,“百姓暴动,先得想办法平息。可是,王爷他的那种做法,反倒是会让局势恶化。他没有弄清楚暴乱的真实原因,他认为那些百姓都是乱民,自然就该武力镇压。的确,其中是有居心叵测的人让事情变得复杂了,可是很多百姓都是被逼的。你想想,莫名其妙的就说你是红莲教,然后把你抓了,弄不好还要掉脑袋,你说,谁会乖乖的等着砍头?”
他品着茶:“所以,你才反对王爷的建议?”
她点点头,继续说:“我说过我是对事不对人的!”
“可是,因为这件事王爷那边好像受了很大的打击!”他说道。
“唉,朝中的争斗,大家都在等机会,都在想着把对方怎么样的。王爷他一直护着唐继海,人家借着那事打击他,没什么奇怪的!”
他望着她,说道:“不过,我确实没想到你在这件事上的态度这么坚决!”他想了想,说:“这,不是你的作风!你,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其他的?”她想了想,说,“你以为我是在针对他吗?”
他点点头,说:“不管你心里怎么想,你所做的就让人那么感觉!我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不过,这件事,你也没说太多的话,不要太在意!坚持你自己的想法就行了!”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朝廷下了剿灭红莲教的命令之后,唐继海派人四处开始搜捕,从今年四月开始,就抓了好些人。可是,这些人并非都是红莲教的教众,有些地方官为了冒功,抓了一些百姓,结果没想到发生了暴动。报到朝廷之后,正好是晋王监国的时候,他下令平复暴乱,可是,内阁却坚持认为要处置唐继海,因为是他的错误造成这样的局面。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最后,皇上出面决定了,把福建巡抚以及发生叛乱的地方的地方官员交由刑部查办,又让都察院派人下去,彻底调查这件事。可是,朝中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应该追究唐继海的罪责,最后力排众议没有处置他的人是皇上,而非晋王。但是,晋王索性主动辞掉了监国的位置,告病回家了,语诗又回到了后宫,没有继续掌管玉玺。虽然皇上没有明着说这件事,可是众臣私下议论说,皇上这是各打五十大板!因为,语诗一直支持内阁对唐继海的处罚建议,就跟晋王扛上了。
在这件事上,晋王的确没有想到语诗会针对自己,她的介入让杨士奇等人反对晋王的声音更大。晋王吃了很大的亏,他若是迫于内阁的压力答应处置唐继海,会让那些跟随自己的官员心生异议,以为他保不了他们,会因此弃他而去。可是不答应内阁,朝廷里的压力这么大的,他自己就得去给唐继海陪葬,他的政治前途会受到影响。思前想后,他决定辞去监国一职,这样,起码好看一些,不管是谁,他都不会得罪到。正是这么想着,他去向皇上请辞了。皇上的身体好多了,可以亲自应付朝中的事情了,便答应了他。
晋王就是这样的人,他总是能够在最不利的环境中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办法,从而让自己存活,并发展!
虽说这次的监国经历并没让他真正获得多少的利益,可是,却让满朝文武看到了晋王在皇上心目中的份量,看到了晋王将来可能会承担的责任。因此,他得到的是潜在的好处。以后的日子,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奔到他的门下。
因此,世间的事总是这样,是福是祸是好是坏,总是在不停地变换。如何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保全,如何将不利的情况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这个过程中,能像晋王一样明确地把握事件的走向,就能够为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说到语诗没有支持他这件事,晋王不明白,这是她自己的想法,还是她在遵循她父亲的意见,还是说这是她和杨士奇的某种约定?他并没有怨恨她,因为他知道这件事即便是没有她的任何意见,杨士奇那些人也是不会放过唐继海的。对于晋王来说,经过这件事让他思考未来的路,这才是最重要的。谁可以是自己的同盟,谁会因为什么事和自己站到对立面,这是他需要思考的。
至于唐继海,晋王很清楚皇上的意思,这次不处置唐继海,并不意味着他依旧可以担任闽浙总督,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升官。皇上之所以留下了他,只不过是在物色一个合适的总督人选而已。因为闽浙两省在海外贸易中是前沿,皇上为了继续深入推广新政,开展贸易,也不会放松这个地方的。那么,闽浙总督这个位置,他一定会派一个很信任的人过去。但是现在还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
既然预见到了皇上可能会采取的措施,晋王也会提前做好应对。对于他来说,唐继海虽然重要,充其量只不过是个蔡太师留给他的一个棋子而已。现在,这个棋子走进了死局,他就不会再留着这个子了。这样的人,在他的手里越久,现在对他的危害就越大。要是他能保得住唐继海倒也罢了,可是他保不住,那就没必要玉石俱焚。
辞去监国,既能让他解除尴尬,又能让他保全自己的利益,何乐而不为?让世人看到他是个不贪恋权利的人,岂不是更好?与其坐在那个位置上当木偶,倒不如借着这个机会出一下风头。让朝中那些反对他的人看看,他赵翊宁也不是个软柿子!
皇上一接到他的请辞奏表,就明白了他的打算,心中叹道:你还真是算的清楚啊,什么都想得到!还是算计的这么清!将来要怎么用你,还真得好好考虑考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