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中国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降低。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国和印度,都存在高级人才严重短缺。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除了毕业生个人因素外,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脱节,即学非所用。这从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用非所学的情况中可得到证明。为此,印度在1980年代以来鼓励企业和私营部门参与高科技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重视。19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顺应世界高新科技潮流,鼓励发展信息科技和信息科技产业,促使印度对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满足信息科技特别是软件开发对人才的需要,印度各软件开发企业纷纷开办软件技术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培养软件开发所需人才。私营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举办各种类型的软件开发技术教育学校和训练班,培养软件技术产业所需各类人才。印度这些软件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大都是严格按照美国卡内基工程技术教育最高标准开展教育和培训,因而保证了这些技术教育培训机构的质量。我国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建立新型的人才投资体系,在加大国家财政人才投资力度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参与人才投资,逐步推行人才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大全社会的总体投入,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和私营部门参与高科技人才培养,持续稳定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及全社会多渠道投入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缩小中国在教育投入上与国外的差距。我国应该加强对这些机构教育培训质量的监督和检查,防止滥竽充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一大批私人计算机培训机构。这些机构良莠不齐,许多机构既无必要的教育设施,更无合格的教师,教育培训质量十分堪忧。国家应该加强对其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教育培训质量达到一定水准,促进中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化。
3.要坚持科技人才国际化道路
印度的大学教育,几乎全部与国际接轨。除保留其本土语言文字、历史等专业之外,其他专业,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几乎同欧美国家一致。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要求科技人才培养更加国际化。在保证国家教育主权的条件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开放而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国民教育体系,是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必须审视国情、世情,加快建设和完善中国的教育事业,使其与世界同步发展。国民教育体系,使教育发展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较快的速度步入现代化、国际化的轨道。这一教育体系必须是与世界接轨的、以高质量、高标准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高效率的管理服务系统为支撑,面向现代化、面问世界、面向未来,使中国的教育课程和受教育的方式达到国际、国内认可的标准。要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从质量上、数量上努力充实人才,包括工程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研究辅助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在初、中等教育中,要进一步重视观察和实验。实际体验对培养科学好奇心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应努力通过增加这种体验的机会,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幻想和热情。要有组织地、系统地加强大学、高等专业学校及专科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熟悉专业、敢于创新的人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全球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在国内加强基础研究,加强研究开发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国际间的科学技术活动。
三、要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
培养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对发展高科技极为重要,但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这些高科技人才在促进高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印度在这方面积累了某些重要经验,也为我国充分发挥高科技人才的作用提供了某些重要启示。
1.要充分认识科技人才的特殊作用
高科技发展,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在独立印度领导人看来,科技人才是印度高科技发展的关键。在印度几乎所有高科技企业特别是大型信息技术公司都有自己的现代化研究中心,工程师们可在那里试验其最新技术成果。印度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吸引国外人才到印度来创业和发展,吸引外流人才回国工作。许多在美国“硅谷”和西方国家高科技企业工作的印度人,响应政府号召,纷纷回国,他们把在国外赚来的钱投资于印度高科技领域。印度成功地吸引外流科技人才回归,为印度软件研发和生产营销发挥了巨大作用。解放后,我国在培养一大批科技人才的同时,也注意充分发挥高科技人才的特殊作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依然对一批高科技人才实行保护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强调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科技人才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1986年发起“863计划”。为了促进高新科技发展,1990年代后期,国家又实施“985工程”。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把开发创业型高层次优秀人才作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重点,加速人才资源开发,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促进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2010年,国家提出要加速教育事业发展,把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2.要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
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特殊作用,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独立后,印度政府在1958年科学政策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科学家开展创造性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高科技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促进我国高科技迅速发展,首先应该增加研发投资,改善待遇和研究环境。必须确保研发投资的增长,大力加强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对其加以更新。对在大学、国家科研机构中用于基础研究、高精尖技术研究所需的设施、设备要切实加大投入,并广泛地对国内外研究人员开放,促进共享共用。同时,要加强器械、材料、基因资源的开发、维修和供给功能,促进信息流通和数据库共建共享,尽量避免科技人才找不到适当工作岗位,或因基础设施不足而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的情况。其次,我国应该加快用人机制改革,规范运作,推行聘用合同制,制定岗位规范,竞争上岗,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环境;实行分配机制改革,探索市场化工资分配方案,制定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方法,逐步形成新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在人才待遇上应考虑将薪金、福利等纳入研发成本,实行年薪制,按照贡献大小,能力水平,拉开档次,并逐步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再次,在保障研发所需各种设施和条件的基础上,要创造自由、和谐的学术空间,保护知识产权,形成能最大限度发挥研究人员创造性的灵活而富有竞争性的研究环境,创造能强有力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工作的良好研究环境。对高级人才而言,除高薪和高待遇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与氛围,能让其在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中实现自我价值。
3.要改革人才流动激励机制
在印度人看来,科技人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去工作,不是人才外流,而是去积累知识和财富,是“智囊银行”,随时可以提取,即在条件成熟时,这些人就会回国投资和创业。19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来,许多在海外工作的印度人都以不同方式为国家服务,即给印度介绍客户、为印度提供信息、直接在印度投资和回印度开公司、办工厂等。这些已在西方国家受过锻炼的高级人才,在印度软件业发展中起了国内人才无法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印度也并不赞成人才外流越多越好。印度信息技术公司提出各种各样设想吸引和留住自己的职工,如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创造发展机会等。印度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率先为职工提供优先认股权。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促进高科技发展,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科学对待人才外流的同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设和完善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环境。发挥人才市场作用,改革和完善人力流动机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改革户籍、地域、部门等的管理制度,加强人才交流。同时,要保护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并鼓励其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保证科研人员能够从其成果转化中获得足够利益。当然,中国科技人员也不能太注重名利,不踏实做学术工作。这也将严重妨碍中国科技发展。
$第五节 发展高科技要特别注重自主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加快了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步伐,世界经济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之间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把世界各国卷入以技术创新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长期以来,印度注意在技术引进中坚持自力更生,积累了某些有益经验,但也有一些重要教训。面对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印度政府积极应对,制定和实施知识经济战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坚持科技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印度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此,我国在利用国际技术转移,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同时,应该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培育高技术产业领域内新的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从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换。这是与过去科技发展战略的最大不同之处。
一、发展高科技需要引进技术
作为科技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严峻形势,要发展高科技,一般最初都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差距巨大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领域存在着巨大差距。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近代以来,由于长期处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状态,它们既没有赶上第一次科技革命浪潮,也没有赶上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它们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科技差距。在解放或独立初期,由于经济贫困和科技落后,它们甚至连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工业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范围广阔,影响深远,使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更加扩大,严重危及获得解放和独立的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2.单靠自己创新短期内难以缩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