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与我是党校的同学,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为了鼓励我们这些不是“科班出身”的国家干部进一步提高能力,各级党校开办了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我们便是那个时候的党校同学。那时候,我们风华正茂,为了与时代同步伐,与大家共成长,我们一到周末就骑着自行车到党校上课、听课,我们如饥似渴地苦读,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知识,给自己充电,为自己加油。那三年,我们的精神世界很充实,我们的提包里都是书、书、书,身边从没有听到无聊、颓废的字眼,青春激荡着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我就一直保持阅读的热情,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所产生的力量无可比拟。曾经读到这样一段很励志的关于阅读为你填补人生的话:“居城市读读乡土,居巷陌读读草原,居江湖读读庙堂,居学堂读读国学,居职场读读运筹,居商海读读兵法,居文职读读自然”。醍醐灌顶。多年来我从阅读中收获甚大,从中学时代起的苦读琼瑶爱情小说、博览杂志小文,到工作以后有了薪水,便用微薄的薪水支撑着县城新华书店的事业发展,近几年又迷上了《读库》。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便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阅读之后,便开始用笔记录自己的思想,用键盘记载自己的足迹,在机关工作30年来深深体会到,有了这支笔,有了这个键盘,工作如鱼得水,写总结游刃有余。
梅子问我还有理想吗,我很肯定地回答说我有理想,我还有很多人生理想没实现完,所以我还得继续努力地工作。作为一个在政府机关工作超过30年的国家公务员,我和梅子们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了机关,我们的聪明才智献给了我们的服务对象。回头看看,我们除拥有一身有别于他人的气质以外,我们得到了人生的满足感,有了不错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同凡响的精神世界,有了比别人更多的人生理想。
我常常提起我的老领导,他现在正过着退而不休的幸福生活。每天早晨打开微信,第一时间便看到他精心推送的早间新闻,我就在阅读新闻播报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午休时分,还会看到他拿起相机和相伴的人,到处去探寻广西的美景,我会跟随他的脚步行走在一路的风光旅途上。晚上临睡前,从微信里又会看到他已经进入养生的最好时光,我又会提醒自己工作之余应该和自己的身体友好对话。这样的生活状态,难道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生活方式吗?我甚至都想到了我退休以后的生活方式,我也会这样,趁着身体还健朗,有一定的积蓄,我会背起行囊阅遍祖国大好河山,尽情享受退而不休的美好时光,这也是一种阅读的力量吧。
梅子一直对我说,很佩服我在这样的年龄段还敢独闯上海滩,离开舒适的家,离夫别女,还问我周末怎么过,孤独了怎么办。我觉得很好笑。我说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过的,但我从来没有孤独感,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工作时间忙于处理公务,业余时间我忙于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周末,我会安排时间去寻找风景、发现美景,然后逛街购物、品尝美食,晚上是最好的阅读时间。我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人生,甚至还一边回忆当年的我们。那种回忆之美、阅读之美、感受之美便是我最好的人生享受。
我读过很多的杂书,一开始并没有系统的计划,只是凭自己的喜好,就因为喜好才能保持阅读的热情。年轻的时候,以阅读爱情小说为主,中年以后时而阅读杂志,时而阅读心灵鸡汤,时而阅读名人传记,只要是能引起自己兴趣就行。我有幸与几位高学历、高智商的“70后”“80后”博士们共事,他们都是建设祖国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年轻时的影子。闲聊之时,发现他们的阅读范围之广令我景仰。那天我无意中说,去苏州诚品书店寻找不到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一直想读来着。女博士随口一说,你为何不读曾国藩自己写的书呢?曾国藩自己写的书才有意思,他的《曾国藩家书》,教子弟做人如何谨慎,乃至讲话不可大声、出语音调须顿缓,处世如履薄冰。我没读过《曾国藩》,但知道他流芳百世的家训,我知道碰到高人了。女博士是个记忆力超群的工科姑娘,博览群书,博学多才,过目不忘。她读《史记》,读《二十四史》,读一切可读之书。我笑着说女孩子不要读《菜根谭》啊,她问为何?我说你这么高的智商,又有这么好的情商,再熟读《菜根谭》,那你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何在你身边生存?然后,我发现她又开始计划读《菜根谭》了。一男博士8岁的女儿,小学二年级学生,口齿伶俐诵读唐诗宋词。一问就已经认得很多字了,而且会阅读很多的书籍。我终于明白博士之所以是博士,就是他们从小都有阅读的习惯,他们有很好的教育方法,他们的后代也是这么热爱读书。博士们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像巨浪一样推动着我。有句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有博士们的存在就让我有“死在沙滩上”的危机感,于是我又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努力阅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以便与他们能有一些共同的话题。
此时此刻是寒冬腊月时节,窗外海派的寒风呼呼地刮着树叶,阳光静好,岁月安好。在这天寒地冻时吃好喝好,便开始了我美好的阅读时间。记得看到过一句话“种树最佳时间是25年前,仅次于它的最佳时间是现在。”如果我们错过了,那就从现在开始种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