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这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地砖上,思想的野马飞驰到久远的年代,我无法想象是怎样的达官贵人曾经走过的足迹,但我能真切地看到现代人在这里安居乐业,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古建筑的斑驳痕迹与现代的斑斓装点,点点滴滴都体现着历史与现实的和谐共存。
从武宁路兰溪路十字路口抬头一望,便看到一个牌楼,上书“真如古镇”,地上铺的便是这小小的有着历史厚重感的青砖。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发展,如今路上依然车水马龙,街道两旁的老房子里依然居住着百姓,呈现一派上海特色的繁荣景象。路口的上海第一酒市大厦,便是最好的明证。沿着古道前行,几百米外便是真如这片区域的地标——真如寺。真如寺位于普陀区真如镇北首,为上海著名的佛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建,并改名为“真如寺”。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是我国佛教寺院中为数很少、保存下来更少的元代建筑,故真如寺的元建大殿更显可贵。当代建筑大师北梁(思成)南刘(敦桢)及中外建筑专家均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勘察、研究,其在建筑和佛教史上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初秋的周末,骄阳似火。一个人的真如寺,点上一炷心香,任由思绪回到700年前的古刹,一边思考,一边回忆,不知不觉来到一座高塔前,这便是传说中的九层佛塔——真如塔。九层佛塔其实有10层,我一层一层地爬,一层一层地转,到最后第10层时竟然有些许恐高,走廊越走越窄,仅能容一人侧身经过,在空无一人的塔上,不免有些胆战心惊,心想倘若在这塔上碰到不淑之人,我能够做些什么防卫之术?但一想到这是佛门净地,这肮脏的想法便令我汗颜,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环顾四周,兰溪路上的老房子尽收眼底,新建的蓝色临时建筑同样傲然挺立在普陀区的地盘上。秋风习习伴随阵阵铃声,身处闹市却是一片静谧。旁边一条桃浦河静静流淌,河水的颜色应该列入上海市有关领导视察和整改的内容。拾级而上时忘记数台阶,满载而归时脚步约有230级,一上一下,寄托了对佛的敬仰和对塔的膜拜。
这塔高50多米,外形为江南地区常见的传统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在层面出檐、层角起翘及斗拱制作,均仿宋元法式制作,全塔共用杉木、柳桉等约300立方米,堪称名副其实的木塔。佛塔共9层,底层和二层之间还设有一个暗层,所以外观便有10层檐口,从塔顶往下,10层檐口层层向外扩展。塔顶为方锥式攒尖顶,上面立有高10余米的黄铜塔刹,层层向上的十三相轮和宝瓶。每层檐口下均出挑平座(即阳台),外做古式木栏杆。佛塔底层是供奉佛像的主要场所,在四座塔门两侧,树立着高3.5米、宽2.5米的青石深浮雕佛像八座,展示了八大菩萨庄严慈护的生动形象。塔门内的塔心筒体剪力墙上,又镶嵌了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四座佛像。塔身外围按传统经典“游廊周匝”的做法,围有2.5米宽的游廊。廊全部为木结构,由20根直径30厘米的松木柱支撑,桩上斗拱、卯脚及千斤吊等木构件均仿大殿元代做法,十分雄伟。
真如塔为上海自晚清以来,百年间修建的第一座佛塔。其造型古朴端庄,蕴含着较深的文化内涵,为沪上西北大门真如古镇增添了重要的标志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