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活的别致
10082400000035

第35章 艳遇巨鹿路

在写巨鹿路之前做了很多功课,追寻前人走过的足迹,走进前人的情感世界,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对巨鹿路倾注的热爱和崇拜,特别是对675号的感情,凡是有文学情结的人都大书特书。这675号大院,整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思想和情怀,而且还将会继续影响下去,让中国文学传承流芳百世。某一次在飞机上读到一本民航杂志,觉得写巨鹿路写得最好最深最动情最亲切的莫过于那篇小文,后人无人能及,所以我只写我心中的巨鹿路。

当我备受震撼地路过马勒别墅后,便来到了顶礼膜拜的巨鹿路675号上海市作家协会大门,想用手机拍下大门的景象,几个农民工竟然把盒饭放在《萌芽》杂志社等招牌下,挡住了全景,只好等他们用完饭才能拍摄。于是步入相邻的玛赫咖啡店里。说是咖啡店不如说是一间书店,或许兼而有之。一张小桌,一小架书,一盏小灯,一片宁静。周围的人无论国人还是友人都是轻声细语,或读书,或谈心,店里弥漫一股醇香的咖啡味、书香味、红茶味,好似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看到这场景,我心里涌动一种久违的情绪,于是有感而发给友人发出了如下短信:“少年时代的梦想与大山老牛小菜园形影不离,懵懂而迷离,以为那便是人生。自从在灵水边接触到山外的世界,才知道人生中还有一种情怀叫文学,才知道人生不止高山田野还有风花雪月。那时候的梦想影响着火热的青春、激情的青年甚至淡定的中年,那时候稚嫩的文字和青涩的理想与一本杂志息息相关,那便是心中最最神圣的《萌芽》。当然,我的第一篇小说只能寄给县城的《灵水》,但这不影响我对《萌芽》的高山仰止。此时此刻正午时分,我正一个人坐在巨鹿路675号上海市作家协会的《萌芽》杂志社大门旁的玛赫咖啡店里,点一杯酒式提拉米苏咖啡,上一份经典的原味芝士蛋糕,细细品味菜单上浪漫的诗句‘我想知道你是否能欢乐着我的欢乐,是否能狂舞一曲,让快乐溢满你的指尖和脚趾,而不是告诫我们:要小心翼翼、要现实、要牢记做人的局限……’然后慵懒地望着窗外,轻轻抿一口香浓的咖啡,轻听邻桌的年青男女在谈影评、聊书评、论广告文案。我不知道我下一站该往哪里走,也不期望在哪里艳遇到谁,或许去寻找张爱玲读书的地方,或许只是散散心散散步,但我一定会满足于此刻,尽情享受这宁静的午后时光,读三百年前的仓央嘉措,读几十年前的张爱玲,读当下不老的你,以及一路走来纯粹的我。”

短信发出,便在第一时间收到冬姐的回复,倍感温暖。短信中提到的少年时代便是我的少年时代,我自小在大山里长大,是个放牛娃,每天都要侍弄菜园,挑粪淋水,做不完的家务活。后来考上了学校,才走出大山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在老师的培养下对文学从认识到热爱,第一次认识《萌芽》《收获》《小说月报》《大众电影》等。我像海绵一样汲取文学的养分。当时武鸣县有家刊物叫《灵水》,老师便指导我们向刊物投稿。记得我当时的第一篇小说也叫《青春》,女主人公名叫吴娱,内容已没有印象。虽然都石沉大海,但点起的火焰已在心头熊熊燃烧,经久不息。于是,从那时起便留下了严重的文学青年后遗症,曾被小妞耻笑无数次,但依然执着,也就有了一定要去巨鹿路的念头和冲动。

先说说这个令人向往的大院吧。巨鹿路675号,上海市作家协会所在地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爱神花园。这座房子原来的主人叫刘吉生,是20世纪前半叶上海滩著名的企业家。他与哥哥刘鸿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宋子文曾是他的同学。大学毕业后刘氏兄弟投笔从商大获成功。1924年前后,刘吉生先后购进了法租界巨籁达路(今巨鹿路)上的两块地皮,决定在这风水宝地建一所豪宅,作为送给青梅竹马的妻子陈定贞40岁生日的礼物。1926年,刘家聘请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这幢洋楼,由邬氏好友、陶馥记老板陶桂林施工建造。两人合作,可谓珠联璧合。刘太太要求邬达克将她与刘吉生情深意浓的爱情融合入房屋的设计中,让别具匠心、美轮美奂的建筑见证夫妻俩的海誓山盟。1931年,刘家花园落成。这幢造价高达20万银圆(当时一个上海普通职员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不过5块银圆)的精美住宅设计和施工都堪称一流,很快成为上海滩达官贵人云集之地。

1952年,爱神花园成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办公场所。这是喜欢文学的人会自觉关注的地方,《收获》《萌芽》《上海文学》等著名的文学杂志都在这里诞生并走向全国。1999年,这幢花园洋房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80多年悄然而过,但时光似乎在这里凝滞了,院内依旧修竹叠翠,玉树葳蕤,还有一位女神用流水谱写着一曲永不止息的咏叹调,主题叫作“爱情”。《阮玲玉》《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上海一九二零年》等几十部电影、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走在巨鹿路上,心中似乎有一头小鹿在不断撞击胸怀,总是让人不断地回头生怕错过什么。

巨鹿路周边小区较多,有华山路老洋房、宏泰公寓、连云大楼、华山路58弄、嘉丽苑、五原路公寓等,购物有渡口书店、TAKE5、Spin旋、西区老大房等,餐饮有萤七人间、椰香天堂、新都里无二、雨潇楼海鲜饭店等。如今在巨鹿路沿街的洋房里开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吧,也号称酒吧一条街。每一个酒吧都借助老洋房那独特的人文背景,加上中西风格的内外装饰,或浓烈或淡雅,充满了某种迷人的情调,让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两旁的法国梧桐下有很多有个性的小店,有中西结合,有专业设计师设计的物品,也有低价的外贸原单服饰,一款一件,价格常常会令人惊喜。

不得不提的是889号,在这里可以看见九幢建筑风格接近英式及毗连三层楼花园住宅。这建筑于1929年成为亚细亚火油公司的职员寓所,住宅的南立面底层为券楼,二层设大阳台,两层是双坡三角形山墙,山墙上露着绿色的木构架,屋顶中间有棚式的老虎窗。西侧的入口处有罗马式的小亭,有青石台阶和红砖护栏。如今花园洋房又成为“席家花园”酒店,普通人也能随时光顾这里,让过去的时光在你的心里回味、倒流。就在“席家花园”对面的852弄内,8幢建于1930年的英国乡村式的楼房分列于弄堂两侧,坡形屋顶假三层。黄色糙面水泥沙墙面,楼前有小庭院。楼面的部分山墙露出暗红的木结构,坡顶上有高高的烟囱;侧门入口处有拱券形的雨棚伴着高耸入云的水杉树,同样的静寂幽雅,美丽如画,让人目不暇接,从惊鸿一瞥中领略到巨鹿路那华彩乐章的开端。

听说在那里,一不留神回头就会遇到名家大师,一不留神就会与作家名流同桌品茗。我在这里度过大半天美好的时光,虽然没有遇到想见人的,但心中那份期盼越来越浓烈,我会一直等待,直到他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