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认为这是一条最适合漫步的小路,整条路上时时刻刻都散发着浪漫的气息,每一块砖每一面墙,每一处门厅每一个门牌,甚至每片梧桐树下的影子,都会令人惊讶不已。你的惊喜便是我的快乐,我的快乐便是你的向往,这便是我在这座大城市里最大的收获。
武康路位于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至今已经106年。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从地铁11号线的交通大学站7号口出来,左转走淮海中路,3分钟后便看到一座犹如舰艇般的建筑——武康大楼,这是一幢看起来犹如等待起航的巨轮一般的大楼,巍峨雄壮。这竟然是武康路的结束点,我便从这里开始我的漫步之行。
这幢大楼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诺曼底公寓,1924年由法商万国储蓄会投资,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而建造,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也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年,公寓的房客大多有着显赫的背景,绝大部分是欧美在沪的侨民,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民回国。后来,公寓被改名为武康大楼,大部分套间则由政府分配给公务员居住。再后来,孔祥熙的二小姐、吴茵、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黄宗英、郑君里等著名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在这里居住过,可谓是一艘载满故事的“诺曼底”。我激动地在一楼的回廊下来回走了三两回,踏着这些名流的足迹,怀想家乡南宁兴宁路步行街的骑楼风情,不禁心潮澎湃。
沿着武康大楼往里走,路两旁全都是老式洋房。武康路376号,这个连门牌都做得如此有情调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武康庭”。这是当年的法租界保存最好、城市景观最美的路段。在这座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建筑里面,仍然活动着当今最为时尚的人士。这里有你想象不到的美食,有你没见过的时尚服饰,还有令你驻足不前的画廊。武康庭面积不大,因此一切的切割和设计都显得非常精巧,也有人称其为迷你版新天地。大多数落户此地的小店安于主楼中,经营着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国外个性品牌。一些热爱法国菜的游人专门冲着武康庭里的法国餐厅“Franck”的名头而来。对于爱品酒的人来说,“葡道”酒馆更显得十分体贴,无论你是品酒高手还是入门级“菜鸟”,都会得到专业的饮酒提示。荷兰人开的服装店D.I.S,俄罗斯人开的酒廊Globus Wine,菲律宾人开的SPY馆……此地虽小,却集纳了世界风情。漫步其间,随处可见精致有趣的时尚小店、露天咖啡厅和各式各样的餐厅,现代时尚给这些老洋房带来了新的生命。我还发现有一家敢以“曌”命名的服装店,想必这是全国独此一家的服装店,门口梯子上的小绿植都显得那么风情万种,老板站在门口一直张望着我。
113号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洋房,这是巴金先生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他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墙上“巴金故居”“优秀历史建筑”这两块牌子,向路人昭示这座楼的不同凡响。文学巨匠巴金,1955年5月搬迁到113号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在武康路上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公认为“说真话的大书”:《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往事与随想》这部作品也留下武康路113号这座简朴小楼的诸多影子。同时,他在这里送别了挚爱萧珊。这座庭院很少开着门,但事实上,巴老在这个家里接待过不少访客。到了复兴西路和武康路路口,在高墙耸立、绿枝掩映的院子里,有一幢尖尖屋顶高高耸立的洋房,这就是武康路99号原英商正广和大班别墅。据说,这间房子还是当年电影《色·戒》的取景别墅,不过如今铁门紧闭,旁边矮小的红色木门也少有人进出,显得十分神秘。
武康路全长1183米,却富含历史意蕴。慢慢前行,一幢幢西班牙建筑的小尖顶显得那样的慵懒。带有造型优雅的意大利式半圆形阳台,很像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和朱丽叶幽会的阳台,上面缠绵着绿色常春藤。武康路骨子里透着优雅与沉静,是上海独有的气质。
这是一条随随便便一走都觉得很美的路,随随便便一望都觉得很有情调的路,细细品味可以读出更多的优雅,漫步于此你都会变得更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