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是自个的主张,因此也就一个人成行,属于散客拼团的旅行。一路来,只能与不相识的人打招呼,套近乎,为的是有个照应。每天更换不同的导游,不同的车辆,不同的线路,也就进了不同的购物店,看了不同的风景,有了不同的感受。
同团中有柳州人,有本地人,照相是有人帮忙了。有两位年约50岁的扶绥女人,据说号称足迹踏遍全中国,满口南宁白话,还带有咬耳朵说话的习惯。一女用白话与我闲聊,我示意她我只会听不会说而且只说桂柳话,她恍然大悟说:“哦,那你是云南还是贵州的?”我惊愕!原来她认为桂柳话应该是贵州云南的语言,而不是桂林柳州的语言,看来不是同道中人。在西藏,每天都会碰到与我一样孤身一人进藏的游客,一聊才知道都与我一样的理由,不是同伴担心高原反应不来了就是担心西藏季节时不我待,于是狠下决心独享风景。
西藏分有前藏和后藏,前藏即拉萨地区,后藏即日喀则地区,中间隔着个冈底斯山脉,两地相距360公里,我们最后安排的行程是参观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时值日喀则地区举行第七届珠峰文化旅游节,游客甚多。据说全世界有14座海拔在8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有5座就坐落在日喀则地区,最著名的就是定日县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西藏全境没有高速公路,因为地势险峻,公路上每间隔50公里都对车辆进行测速监控,因此这段路程让我们从早上7:30出发至下午5:30才到达日喀则,累得人仰马翻。
去之前阿沐曾经提醒说,西藏有的导游比较拽。这点倒是有过领教,当你一个人提着行李下火车,缺氧让你举步维艰,你不要指望有导游在出口处举个牌子“欢迎广西贵宾某某某”,而是有个司机通过电话告诉你车号,然后你自己就得找方向和找车辆,心里颇窝火。通过几天的接触,导游多是四川人,而且所住酒店的服务人员和所进购物点的导购人员均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可见吃苦耐劳的四川人民为西藏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旅游业和服务行业。记得当年在那曲挂职的一位援藏干部说,能在那样的地方生存,本身就是英雄!鉴于此,我们一路对导游尊敬有加,一是崇拜他们有抗击高原反应的能力,二是本能地对在西藏工作的人的一种崇敬。但在去日喀则的途中,也曾发生一个小插曲。旅游车拉着一干人马往日喀则方向走,在出拉萨城著名的“两桥一洞”时,同行中有曾经三次进藏的人发现方向不对,遂问导游。导游说要半路换车。谁知旅行社给我们派来一辆烂车,后排有三个座位是湿水的,根本无法坐人,这样车上连导游就有3个人不能坐,要知道我们走的是日喀则,两天的路途啊。于是大家纷纷抗议,强烈要求导游重新换回刚刚乘坐的车辆,不然就投诉。导游极其为难地哄我们说刚才那辆车是坏的,走不了长途。我们大家又再抗议,一定要求换车,不然全体客人下车不走了,车上有广西、四川、江苏、重庆等省市的客人。通过三番五次地较量,导游再与旅行社商量,不得不又换回原来的车辆。虽然美好的心情被这个插曲破坏了,但最终的胜利让我们重又踏上去日喀则的旅途。
回来与阿沐笑说此事,阿沐说好在我们是广西人多,大家齐心协力,如果散客中各顾各的利益,那么我们就惨了。谢天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