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影响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不是因为知足才快乐,而是因为快乐才知足。茶杯里有半杯水,有的人兴高采烈,希望更有滋味地品尝,有的人却满眼悲伤,水怎么就剩下半杯了。同样是秋天原野,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想到收获的满足,有的人看到的是秋叶枯黄,生命凋零。不同的心态对人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造成几度欢乐几度愁,有人欢喜有人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心态是增力的情绪,带给人的多是欢乐、信心、乐观、自得;消极心态多是减力的情绪,带给人的是难过、懊悔、紧张、烦恼。领导者作为人群中的一分子,也同样饱受心态纠结的烦恼,并对从政行为乃至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有的领导精神饱满,工作状态良好,表现热情积极,深受群众信赖,因为从他的身上人们感受到阳光、亲切、自信、坚强;而有的领导自怨自艾,精神萎靡,关系紧张,心情沉重,往往给下级或群众带来不安、烦躁和畏惧。为此,培育领导健康心态,对于树立领导良好形象,增强领导工作自信心,提高领导工作效能至关重要。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合理膳食,就是要明白“病从口入”的简单道理,如果吃不好或吃的有问题,首先在身体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甚至血液系统里发生反应,食物中毒严重者甚至会被夺走生命。适量运动,是因为人的身体功能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盲目折腾,一旦耗损过度,将会造成肌体损伤甚至功能衰竭;戒烟限酒,这是从生活习惯上说的,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并不了解身体内部的基本状况,如果只为一时的口感快乐而忘记了身体的病变症状,久而久之,量变发生质变最终危及生命。在机场免税商店,包括一些商场超市烟草专卖店,都可以看到印刷在香烟包装盒上的恐怖照片。即便是销售商多么渴望你购买香烟用品,但还是要把那些令人难受、触目惊心的照片印刷在包装盒的显著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要提示无论是吸烟还是喝酒,如果无视危害、食用无度,必然会伤害身体和生命。上述几个方面,都是从身体物质层面来讲的,而“心理健康”则是维护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只有“心”的问题解决好,“身”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心比身更加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那些身体残疾、体弱多病的人,怀着一颗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能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人生苦难,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最终实现幸福人生;而那些拥有健康体魄的人,那些衣食无忧几乎什么都得到满足的人,有的却因为心理障碍而悲观厌世,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在痛苦折磨中不惜采取各种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对于心理健康快乐,中外许多学者都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就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一是积极的自我概念;二是恰当地认同他人;三是面对和接受现实;四是阅历经验丰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也提出了心理是否健康的十条标准: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否切合实际;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由此看来,心理健康快乐是自我认知、情感需要、性格特征及人际关系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统一,是个体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是积极心态的充分体现。因此,增进领导快乐,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下心态最重要。
一、乐观积极心态
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认为,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根源于外在的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源于内存的个人心理。具有乐观心态的人往往将人生的感受与人的生存状态区别开来,认为人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于外来因素而有所改变,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尽量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比如,一栋房子顶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顶时,不是看铺得很好很整齐的瓦片,而是专看一片铺漏了的瓦片,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的“漏掉的瓦片效应”。持有悲观消极心态的人,看不见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常常因缺乏信心和勇气而事业难成;另外,在心理定位上对自己常持否定态度,不能接纳自己,使自己内心长期处于失衡与迷失状态。
二、平静随和心态
在影响人的健康和长寿的因素里,精神和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同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由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决定的。科学研究表明,“入静状态”能使那些由于过度紧张、兴奋引起的脑细胞机能紊乱得以恢复正常。若处于惊慌失措、心烦意乱的状态,就使自己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人所陷入的困境往往来源于自身,对自己和现实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是在突变面前保持情绪稳定的前提之一。大量实验证明,平衡的心理是任何一个面临突变,但却不被突变所击垮的人必备的心理素质。要学会自我宽慰。人世间没有无所不能的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企求事事精通、样样如意只会促使自己失去心理平衡。不要怕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成就总是在经历风险和失误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三、知足隐忍心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忍克制,其外在表现是一种被动的知足,实质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可怕的是欲望滔天,无法控制。《道德经》就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盲目的知足并不可取,只有做到知足隐忍,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大千世界诱惑重重,真正陷入诱惑当中而能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更是难能可贵。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1名轿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3名技术优良的竞争者。主考官问:“开车能距离悬崖多远而又不至于掉落?”“两米。”第一位说。“半米。”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第三位说。结果这家公司录取了第三位。很多领导者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控制力可以驾驭感情、金钱、权力,可真正接近这些诱惑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握不住自己。为此,人不能和诱惑比近,而是离得越远越好。决不能认为自己对诱惑有免疫力和抵抗力而放松警惕。一位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后,以收藏古董为乐。一天,他在把玩最心爱的一件古瓶时,不小心差点脱手,吓出一身冷汗。老人突然若有所悟:为什么我当年出生入死,从不畏惧,现在却会吓出一身冷汗?正是因为我迷恋这件东西,才会患得患失。正是这种迷恋之心,差点伤害自我,遂将古瓶掷碎于地。
四、宽容豁达心态
宽容不仅是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的良好思维品质。所谓宽容的心态就是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宽容本身包含着谦逊。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如果不能虚怀若谷,就不能有效地吸纳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精神营养。只有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才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充实、拓展、成就自我。豁达是宽容的外在表现和必然结果,能做到宽容的人必然豁达。但豁达绝非圆滑世故,刻意逃脱,或放纵闲适,豁达是人生的高境界、大追求,豁达亦即放达、旷达、通达,豁达贵在有“达”,豁达能成就光辉的人生和事业。“升沉不过一阵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展示的是一种豁达精神。“不谦恭、不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受物质的损失,且将失去生活的情趣。”
五、适应改变心态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与周围环境保持着不同性质的联系,或者是非对抗性的、一致的联系,或者是对抗性的、对立的联系。在后一种情况下,当环境的力量如此巨大,无法抗拒,更无法改变时,个人愿望因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实现或充其量只能部分地或推迟实现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为了生存下去,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理想、信念、希望等精神支柱,也需要与环境之间达成平衡,哪怕只是虚幻的心理平衡。当人们不可能改变环境以调整主客体关系时,则不得不抑制改变环境的愿望,也不得不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境况重新加以解释与评价,而把理想、信念、希望等精神支柱保存下来。既适应环境、面对困难,又保存自己、节省能量,从而调整主客体关系,达到心理平衡与主客体平衡,即在心造的幻境中虚构出某种“胜利”,以冲淡或掩盖事实上的失败,由此缓解在强大的环境面前的压力,掩饰巨大的痛苦,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另外一种平衡则是清醒的、理智的选择,即面对现实的苦难与环境的重压,经过精心的分析和仔细的比较,不做无谓而徒劳的抗争。而是自我克制,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励精图治,暂时压抑自己的愿望,等待力量对比的变化,以求有朝一日足以战胜环境、改变现实。这反映在心理状态上,便是韬光养晦。它实乃是一种精明的战略选择,体现出阴柔胜阳刚的人生智慧。
六、情绪管理心态
决定情绪的是人的认知。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的观念。”如何运用理智来克服不良情绪?首先,要承认自己存在某种不良情绪。有了不良情绪不愿承认又认为是合理的,这就难以消除了。其次,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想一想自己的苦恼、忧虑、愤怒的事情是否值得,如果通过理智冷静分析之后,发现多数情况下并非都是如此,那么,不良情绪将会得到排除。再次,能够使用恰当的方法宣泄情绪。情绪宣泄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倾诉、高喊、哭泣等。适度的宣泄可以把心中的不快释放出来,使波动情绪趋于平静,并且还有可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领导者而言,最好的办法是找朋友倾吐胸中抑郁,或求助心理医师。国外有些企业内设有“情绪宣泄室”,也是适应这种方法的。不过,情绪的宣泄要有节制,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时间场合,尽量不影响别人,不损害自己,否则,会带来新的情绪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