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十月怀胎」难,我出一本书用了三十多年岂不更难?
我自诩是个小文人。文人能出本书,当然是对笔耕生涯的一个重要交待。尤其这次,能获业内口碑极佳的中信出版社青眼,更是荣幸之至。
这本书是我的微信公众号“三表龙门阵”近五年来的精选文章合集。写时评的人,常跟热点,最怕的就是文章速朽,似乎事件一结束,观点也就寿终了。但这次,我能从数百篇文章中,挑出一些集结成书,就是因为坚信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道理不会过时,它值得被留下,供读者品评、思考。
我思考了许久,最终决定把书名定为《我们只是讲道理》。
“讲道理”渐渐成为当下写作群中的异类。如你所见,消费情绪、收割焦虑、横贴标签,是如今讨喜的写作手法。生活节奏加快,时间逐步碎片化,人们阅读似乎只追求一个“爽”感,替我骂够不着的人,替我把那帮讨厌的人归类,替我设立精准的鄙视链条,总之写作者成了大众情绪阀门的操纵者,冷静下来,慢讲道理,变得越来越奢侈。
我力求自己做到“不争不闹讲道理,没有独特见解不动笔”,竟被一些读者夸奖为“三观正”,他们甚至担忧道:“你三观这么正,红不了的。”
如果“红”要违背自己的良知与一贯坚守的品位,那我要那“红”有何用?
如果,“江歌事件”中,为了赢得社会主流的共鸣,一味妖魔化刘鑫,那写字人独立思考的品质在哪?
如果,“圣母X”这样的标签满天飞,成为流行,你也加入其中,那写字人清雅的品位在哪?
如果,动辄为巨头公司唱赞歌,发布个新品就欢呼雀跃,那写字人的审慎旁观视角在哪?
如果,总把犀利的笔矛对准弱势的个体,极尽嘲笑、讥讽、冷落之能事,那写字人铁肩担道义的勇气又在哪?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面对公众写作,但求一个心安不作恶罢了。
我蛮怀念儒生备受推崇的时代,一群立言、立德、立功的赤子,他们理念当然有分野,但讲道理,可辩论,而不是挟粉丝自重,媚俗媚市场。
我写作《我们只是讲道理》这本书,初心就是,在追求“快”的时代,我们“慢”下来把道理掰开揉碎了说。我们讲道理绝不是快速见收益的事,我们讲道理是受益终生的事。
最后,我要感谢与我一直坚持正念的读者(表友们),是你们让我知道我永不独行。
我要感谢四番群、检讨群的群友,你们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每次写文、做事,都要想想在你们那儿能过得去吗?谢谢你们,让我有信心坚守值得骄傲、奉行一生的价值观。
我要感谢我的夫人沈敏,你是这世上最不讨人厌的审查官,有些钱递到手里,咱也不要,贫且欢乐,这是你教我的。
最后感谢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