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巨石阵之谜
在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城郊外的平原上,有一处世界闻名的巨石阵遗址,它建筑在白垩土高地直径140米的圆形土岗上,由巨大柱形石块组成了四个半月形或者圆形的圈。它有80根蓝砂岩石柱,每根石柱重4吨。它的最外边是五个拱门,每个拱门由三条巨石组成。这三条巨石里有两条是门柱,每个有40至50吨重。剩下的那条就是横梁,有10吨重。每个拱门的门口,还有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自然石块,全都有35吨重。
人们很早就对这个巨石阵发生兴趣了。17世纪的时候,有个叫约翰·奥布里的人曾经记载过它。18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威廉·斯达克里的人曾经把它画了下来。从1950年到1964年,考古学家们经过细致地发掘和用放射性碳的测定,终于弄清楚了巨石阵的建造不是在同一个时期,而是分成三个时期,一共大约用了1500多年才建造完成。
巨石阵建造的第一个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2800年。那时候人们只是建造了外围的圆沟和土岗,这些沟和土岗的内侧排列着56个地坑。巨石阵的进口在东北方向,人们是把那里的沟和土岗切断了当作进口的,还把一块叫做“踵石”的巨大石块安放在离进口大约有30米以外的地方。
那块踵石,是一整块的砂岩,没有加工。它大约有5米高,约有35吨重。这块巨大的砂岩为什么叫做“踵石”呢?据说,它是根据中世纪的一个传说起的名字。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魔鬼,他看到一个教士对上帝特别虔诚,心里边非常气愤。有一天,这个魔鬼跑到教士面前,举起一块巨大的石头,朝着教士就狠狠地扔了过去。没想到,这块巨大的石头根本没有砸着教士,却狠狠地砸在了魔鬼的脚踵上。所以,人们就管它叫做了“踵石”。有的人认为,“踵石”这个词的词形特别接近希腊文里的“太阳”一词。“踵石”在撒克逊文里边,很接近“躲藏”这个词。所以,“踵石”的意思可能指的是冬至和夏至的时候,刚刚升起的太阳隐藏在石头的背后,让人们没办法看到它。
英国巨石阵建造的第二个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的人们在原来的土坑群内圈,竖立起了80根蓝砂岩柱,分成两排来排列,组成了一个月牙形或者半月形。英国有一个叫赫伯特·托马斯的地质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80根蓝砂岩柱子是从威尔士运来的。威尔士在巨石阵的东北方向,离巨石阵有200多公里。
那么,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把这么多、这么重的石柱,从那么远的地方运送到这里来的呢?著名考古学家阿特金森,写过一本书叫《巨石阵》。他在书里说,古人可能是用船只或者木筏子,沿着海岸线和大河的支流来运送这些巨大的石柱。这条运输线可能有两条,一条路线有32公里的陆路,剩路线是横渡亚芬河,剩下的陆路就只有3公里多的路程了。
阿特金森不仅这么认为,而且还亲自动手做了实验,证明古代的人们就是用这种办法来运送这80根蓝砂岩柱的。
英国巨石阵在建造的第二个时期里,还增加了一条大道,它实际上就是把原来的进口给加宽了一些,这条大道的延伸部分大约有15米,两旁原来有土岗,现在已经很不容易辨认出来了。古代的人们建造这条大道,可能为的是让人们可以列队并进,从亚芬河一直通到巨石阵的中心。现在,人们通过这条大道可以看出古代的人们在设计它的时候显得是那么的周密,因为这条大道避开了一些陡坡和有障碍的地方。
英国巨石阵建造的第三个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人们竖立起了5个砂岩三石塔,实际上,它就是5个拱门,每一个拱门的两根柱子大约有40至50吨那么重,拱门横梁大约有10吨那么重,这些拱门形成了一个个新马蹄形,开口对着仲夏时节太阳初升的方向。
为建巨石阵的第三个时期的建筑,人们从莫尔巴勒滩运来了80多块巨大的砂岩。5个拱门修建完了以后,他们就把剩下的那些砂岩建造了一个外围的大圆圈。这个大圆圈同样也是柱梁结合的结构,每根横梁都凿得稍微有一些弯度,这样就使一根根横梁大致接合起来了,形成了一层圆圈。
在外围大圆圈的三块砂岩上,雕刻着青铜器时代早期的斧头的图案。这种斧头的模样在公元前1650年前后在不列颠群岛非常流行。那上边还有一个带柄匕首的图案,这种图案和公元前1500年希腊迈锡尼文化的图案特别相似。
英国的这个巨石阵到底是谁建造的呢?
有人说,这个巨石阵是古罗马人修建的,为的是给天神西拉当作享殿。
有人认为巨石阵是渡海过来的丹麦人建造的。丹麦人建造它,为的是举行典礼和选举他们的国王。
有的人说巨石阵跟德落伊教有关系。
可是,有些人却不同意以上说法,因为一直到现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也没有找到古德落伊教和巨石阵有什么联系。德落伊教是在英国巨石阵建成1000年以后才出现的。那些现代德落伊教徒可能是看了罗马教皇有关古德落伊教的论述以后,才把他们的宗教活动和巨石阵联系了起来。
还有一些人认为,英国的巨石阵和埃及金字塔有关系。他们说,如果在地图上把埃及的金字塔底边的一条交叉线朝着西北方向,就是朝着欧洲延伸,这条线就会穿过地中海和意大利,越过法国,最后停在英国索尔兹平原上的巨石阵当中。
巨石阵的第二个疑问是:古代的人们建造这个巨石阵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有人认为,巨石阵是原始人用来打猎的一种特殊的装置。那时候,人们的工具和武器都特别原始落后,为了能够捕捉到猛犸、熊、河马、犀牛这样的野兽,又能够不使自己受到伤害,就想出了巨石阵这个办法。这些科学家们认为,当初的巨石阵一定是由木头、骨头和兽皮制作的构件。只不过由于年代太久远,这些东西早就看不见了。但是,有些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巨石阵是古代的人们为了观测天文现象而建造的。
英国考古作家琼·麦克勒说:巨石阵和一些古老的寺院是在特定的季节面对初升太阳的方向建筑的。19世纪以来的考古学家注意到古代人类特别崇拜太阳,只不过这种发现没有得到当时科学界的重视。
1901年,英国皇家协会成员、太阳自然科学试验所的所长希尔·诺尔曼·卢基尔创办了一份叫做《自然》的科学杂志。他在杂志里边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巨石阵和部分其他建筑》的文章,说巨石阵不仅跟太阳的活动有关系,而且跟星辰的活动有关系。
琼·麦克勒和希尔·诺尔曼·卢基尔的这种理论发表以后,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许多科学家开始用新的眼光来考察巨石阵了。
牛津大学著名的工程学教授卡桑达尔·苏姆在1961年,公布了他的巨石阵研究成果。他认为,巨石阵曾经是一奇特的天文观测站。古代的人们靠着这种观测站不仅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天文现象,比如说确定出夏至和冬至的时间,而且还观测到日食和月食现象平均18年零6个月才出现一次。
1965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天文学家杰拉尔德·霍金斯出版了一本名叫《巨石阵解说》的书。他在这本书里发表了一个惊人的论点:他用计算机计算了巨石阵的排列状况和太阳月亮运行之间的关系,发现“巨石阵坑群”的排列是一架原始的计算机。杰拉尔德·霍金斯写道:“巨石阵的祭司们由于用它计算年份,因此有可能对月球的运行有了精确的了解,也因此有可能推算出那些最引人注目的月食和日食到来的时刻。实际上,‘巨石阵坑群’组成的圆环可能曾经被用来推测许多天体的运行情况。”
英国巨石阵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还有一些人认为,巨石阵是不明飞行物的导向标。而且,外星人在石柱之间“隐藏”着某些已经失传了的“密码”。也有一些人认为,巨石阵反映出了古代人们观察天文的结果,因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以后的几千年时间里,天空中存在着一个由冰构成的“盖子”,由于冰的折射,人们可以看到环形的晕圈,而巨石阵作为环形建筑正是这样的一种观察和认识。
关于巨石阵的作用,科学家们研究得越深入,提出的假设就越有道理。这样,巨石阵也就显得更加神秘了。
1920年,英国天文学者阿尔佛雷德·瓦特金斯,骑着一匹马在巨石阵附近的山上漫游。走着走着,他往山下的索尔兹伯平原一看,忽然看到了一种特别令人惊讶的现象。
原来,巨石阵的前边是一座古代的坟墓,坟墓的前边是一座人工垒起来的土丘,土丘的前边是一处宗教圣地,宗教圣地的前边是一座古城堡、教堂和古代的民房。阿尔佛雷德·瓦特金斯发现,巨石阵、古代的坟墓、人工垒起来的土丘、宗教圣地、古城堡、教堂和古代民房,全都整齐地排列成一条特别直的直线。这条直线越过田野、越过山丘,一直向着远方延伸了过去。
阿尔佛雷德·瓦特金斯想揭开这个谜!
他经过一段时期的实地考察以后,发现这种直线状的排列延伸并不是一条,而且还有一条。这两条直线彼此交叉的时候,交叉点就是巨石阵。在这两条直线上的建筑物并不是同一个时代修建的,而是相隔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一定的规律。
阿尔佛雷德·瓦特金斯把自己的这个发现告诉了人们。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他。
过了几年以后,人们才觉得阿尔佛雷德·瓦特金斯的发现有些道理。后来,人们经过进一步探索,发现阿尔佛雷德·瓦特金斯说的那两条直线果然存在,而且沿着那两条直线的两边延伸,还有好多新的古代遗址。
那么,这么多的古代建筑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两条直线上边呢?这两条直线为什么又以巨石阵为交叉点呢?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面对这些疑问,有些人认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分布在这两条直线上,又以巨石阵作为交叉点,那是因为巨石阵的作用是为了从地球和太阳那里吸取和传送魔力,这种魔力可以医治人们的疾病。
1974年,一些科学家制订了一个叫做“天龙座计划”的研究,对巨石阵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科学家们发现巨石阵能够发出超声波。
这么一来,新的谜团又出现了: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巨石阵能发出超声波的呢?谁也说不清楚。
巨石阵显得更加神秘了,它那一个又一个神秘的谜团什么时候才能被人们解开呢?巨石阵在静静地等待着……
巨石球之谜
在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球形巨石,这些巨石球据说是当地印第安土著人制成的。在统称为戴台姬斯(即洪水之意)的热带雨林区,到处可见这些大大小小的球型石,小至足球大小,大到高过一部卡车。1930年,有人到此开垦荒地准备种植香蕉时,才发现了这些石球。
这个发现不久即引起了考古学家的研究热潮。这些史前石球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了大约200多颗,其中巨形石球直径约有25米,体积之庞大,十分惊人。这些石球大部分是花岗岩制品,少部分是石灰岩的,巨石球的重量高达25吨以上。以原始时代的生产力水平,要磨制这样的石球,简直是困难重重。而且在发现球形石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花岗岩层的存在,那么,这些现在运送起来都十分困难的大石球,在当时是如何搬运来的呢?再者,要将一块花岗岩巨石打磨成球体,需要无比的耐心和高超的技术,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能够做得到吗?更令人惊异的是,经过专家测量,这些石球由任何一个角度计算测量,圆周和直径的误差,皆不超过千分之一。另外一个问题是,石球制造者的目的何在呢?当初发现的石球,都是由南到北,排成几何图案,数目从3个到45个不等。有的学者认为,石球是神圣之物的象征,古人将神的概念由抽象转为具体,这个球形表示近乎完美的物体,是神的样本。也有的学者认为,球形表示天体。当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受到外星人的影响,圆形表示“宇宙的星体全部都是球形的天体”之意。这项假说不但解释了“圆形”的诞生,而且也可以解开石球的运送、精密技术、几何学正确度之谜。在前面也曾提到部分石球的直径和圆周有些微小的偏差,这种“不完美”的形体同有些扁平倾向的天体是不谋而合的。
人们除了在哥斯达黎加热带森林发现了这种巨型石球,后来在好多地方也发现过这种神奇的东西。比如,德国的瓦尔夫格堡、埃及的卡尔加、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还有新西兰的海滩上,人们都曾经发现过这种巨石球。
德国瓦尔夫格堡发现的石球,直径有15米,大约有100多吨重。圣保罗有两个德国人,多年来一直在跟踪寻找巨石球,收集了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石球,并且把一些石球的标本送到了汉堡进行检测。
在中国的山西省雁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也曾经发现过砂岩类的石球。山西省雁北地区发现的石球标本如今保存在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1984年,人们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开展文物调查的时候,在汾河上游的砂岩中也发现很多大大小小的石球,最大的直径是20厘米,最小的直径是8厘米。
根据这些石球的构造,有些科学家说,当砂岩和黏土岩形成并且硬化以后,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使得它们产生了大量裂隙,流水又使岩石里的化学物质向下沿着裂隙移动,这样就慢慢地形成了石球。所以,这种石球可以叫做“水成石球”。
还有一种石球是由于火山爆发形成的,叫做“火成石球”,也叫做“火山石球”。
1967年,美国一个叫戈登的矿山工程师,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探查银矿。忽然,戈登发现了一个大石球,他心想:“这个石球可能是印第安人凿成的一种用来祭祀的祀品吧。”所以,他就没有在意。不久,戈登又发现了4个这样的大石球。这回,他想到:“这里怎么又有这么多的石球呢?它们也许不是印第安人凿成的了。那么,它们到底是谁凿成的,又是干什么用的呢?”于是,他把这4个石球拍下来,把照片寄给了考古学家斯特林。
斯特林收到照片以后,特别感兴趣,立刻带着一支考察队到了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找到了戈登。他听了戈登的介绍,就和考察队员们在那4个石球周围挖掘了起来。结果,他们又挖出来1个大石球。
这时候,当地的一个农民看见他们对石球这么感兴趣,就对斯特林说:“看起来,你们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啊。”斯特林一听,回答说:“是呀,这些东西很有科学价值。”
“那你们还想看看别的石球吗?”
“什么,别的石球?请问,哪里还有这种石球呢?”
“这附近有一座山叫阿梅卡,那里的石球比这儿可多多了。你们要是想看,那就跟着我走吧。”
斯特林跟着那个农民走到阿梅卡山一看,顿时被眼前壮观的情景惊呆了。这里足足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球,简直是一个壮观的“石球王国”!这些石球大多数不是放在地上,而是顶在风剥雨蚀的石柱上。有的石球是单个的,有的石球是两个连在一起,就好像哑铃一样,有的石球已经滚落到了峡谷里边。
斯特林望着这些壮观的石球,心想:“这些奇异的石球是怎么来的呢?它们到底有什么用呢?”
1968年3月,美国地质学家史密斯也带着一些人赶到了阿梅卡山。史密斯经过考察以后认为:大约在4000万年以前的时候,阿梅卡山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岩浆从火山口喷射出来以后,顺着山坡往下翻滚。火山岩浆滚着滚着就形成了一个个石球,而且它的温度越来越低,就成了现在大石球这个样子。这种石球叫做“火成石球”。但是“水成石球”、“火成石球”全都是科学家们的一种猜测。世界上有好多地方有火山,可是绝大多数火山地区却没有发现石球,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释呢?特别是前边说过的哥斯达黎加热带森林里发现的那些巨型石球,它们上边为什么会有直线、斜线和三角形的图案呢?
因此,人们在世界各地发现的那些石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有什么作用,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谜!
巨型石柱之谜
地中海附近的黎巴嫩西部的巴尔班克,至今仍残存着许多巨大的石柱,一些石柱的重量一般都超过1000吨,其中最大的一根石柱名叫“南石”,长21米,宽4.2米,重量估计有2000吨。这些大石柱究竟是何人何时为何目的而建?对此史学界说法不一。
今天的黎巴嫩地区,在古代曾被称为“腓尼基”(希腊语,意为“紫红之国”)。古代腓尼基的疆域比今天的黎巴嫩略大,它位于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狭长沿海地带,东起黎巴嫩山,南连巴勒斯坦,北接小亚细亚。由于腓尼基位于海上和陆上贸易路线的交叉点上,因而很有利于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这里最初的居民是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时,使用塞姆语的伽南人进入此地并逐渐同当地居民混合、同化。后来,在腓尼基先后出现了一些小奴隶制邦,其中最著名的有毕布勒、乌伽里特、西顿、推罗等。腓尼基各城邦长期分立,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这些石柱群当为某个塞姆部族所为,但究竟是那个部族的杰作,尚无确切的答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大约公元3世纪,赛姆部族在这里建造了许多神殿,这些神殿通常为长方形,周围以巨石雕成的圆柱作为柱廊,柱式的建筑仿效维多利亚式,柱身粗壮,形态厚重朴实,石柱无柱基,柱头亦无装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神殿都早已成了废墟,至今只残留着一些大石柱。
这些大石柱离采石场有800米之远。令学者们迷惑不解的是:当时没有火车、汽车、拖拉机或其他先进的运输工具,赛姆部族人只靠人力或畜力,运用极简单的工具,是通过什么方法将上千吨重的巨石搬运了800米之远的?尽管全世界很多学者绞尽了脑汁进行探索和研究,但至今也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