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传习录
10158000000010

第10章 译文 答陆原静书

[见陆澄]

◎来信说:“着手做功夫时,感觉到心没有一刻宁静,妄心(私欲之心)固然在动,照心(澄明之心)也在动。既然心无时不动,那么,也就没有片刻停息了。”

这是刻意去寻求宁静,反而愈加不能宁静了。妄心是动的,照心则是不动的。良知永远光明,则万物永远处于既静止又运动的状态,天地万物就是这样恒久不息地运转着。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当它们不被分裂为两件事情,它们就会生机勃勃,生长不息。只要有片刻的停止,也就死亡了,也就不是至诚永不停止的学问了。

◎来信提到“良知也有发端的地方”,等等。

也许你听得还不够明白。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恒照(恒久的明亮、照耀)。心的本体,没有发端不发端的。即使妄念产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们如果不知道存养良知,那么,有时就会失去它了。即使人糊涂闭塞到极点,良知仍旧是光明的。但是,人们不知道要体察它,有时就会被蒙蔽。即使有时失去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只要存养它就够了。即使有时被蒙蔽了,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此时只要体察也就够了。如果说良知也有发端的地方,那么,就意味着良知就有时不会存在,这样的话,就不是良知的本体了。

◎来信说:“先生您前段时间说的‘精一’,就是做圣人的功夫吗?”

“精一”的“精”是从理上说的,“精神”的“精”是从气上说的。理为气的条理,气为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就无法看到所谓的条理了。做到了精,就能精细,就能明亮,就能专一,就能神圣,就能诚心。做到了一,就能精细,就能明亮,就能神圣,就能诚心。精与一原本就不是两件事。但是,后世儒生的学说和道家养生的学说各自偏执于一端,因此不能彼此取长补短。前段时间我所讲的关于“精一”的主张,虽然是针对你喜欢存养精神而讲的,然而,做圣人的功夫,其实也不过如此了。

◎来信说到:“元神、元气、元精,各自一定有储藏寄生之处,又有所谓的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

良知只有一个。就它的妙用而言可以称之为神,就它的流行而言可以称之为气,就它的凝聚而言可以称之为精,怎么从形象、方位、场所上求得良知呢?真阴之精,就是真阳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就是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不可分割为二。如果理解了我的良知学说,那么,凡是类似的问题,都可以不言自明。否则,如同你来信所述的三关、七返、九还之类,还会有无穷无尽的可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