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咨询师的部落传说
10172200000010

第10章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早年曾被弗洛伊德指定为精神分析学派的接班人,后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后来因与弗洛伊德观点分歧而出走精神分析学会,发展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派,成立了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荣格的理论最独特之处在于,重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现象,即人类共有的、表现在宗教、神话、传说等文化中的具有遗传特性的生物性发展限制,在治疗中强调原型合理发展与社会自我之间的平衡。同时,荣格也是20世纪上半叶,在科学主义盲目反宗教和殖民主义白人至上论的研究氛围中,少数对宗教和东方文化有清醒头脑和客观判断的西方学者。

▲波林根与中国村庄的故事

“在瑞士的波林根,我仿佛融化于周围的风景与物体中,好像自己生活在每一棵树里,生活在波浪起伏中,生活在云彩里和来来去去走动的动物中,生活在交替的四季中。在那里,波林根的著名石塔中并没有装上电力,也没有自来水,一切都是自然的状态。周围总是一片寂静,最最微小的动静也可以听得出来,而‘我’与大自然纯朴和谐地生活着。有时候,可以听见水壶在烧水,水开始开了,水壶唱起歌来的声音。有时候,也可以听见默林魔术师的喊声……”

“我用石头作了某种纪念碑式的东西以表达这座塔楼对我所包含的意义。”

这就是荣格。

据说荣格在波林根为他的塔楼修建花园的围墙时,订购了一些石料,从中发现了一块由于尺寸不对而无用的奇怪石头。于是他把这块石头刻上文字,安放在塔楼外面,作为具有某种意义的纪念碑。

他在瑞士波林根——当代荣格派分析心理学家作为圣地的地方,找到了象征自性的石头。

荣格曾经讲过一个人与自然的故事,这也是许多荣格派心理学家经常讲起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据说中国北方的一个村庄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引发了旱灾,庄稼都快要旱死了,于是村庄里的人不得已去请道士作法祈雨。

过了几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士赶着一架破牛车来到村庄,村庄里的人请他快点祈雨。老道士按着村庄里人的要求祈雨了几天,但好像没有什么反应。

于是,这个老道说,需要几天时间让他静休才行。之后老道士就在一个小院内自然地生活了几天,不去管天气怎么样了。

几天之后,天下起了雨,庄稼得救了。

荣格的一位德国朋友当时正路过这个村庄,于是问那位老道,他到底做了什么?

老道说,当他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按照村里人的要求祈雨但无效,他感受到这里的人和天地的自然关系阴阳失调了,所以才不下雨,他初来时也被这情况影响了。因此他就尝试放弃任何作为,让自己处于无为的自然之道中。于是不久,天地、人的平衡被调整过来,天就开始下雨了。

真的假的?这很难再去判断。不过,这个故事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健康生活的良方,也是心理健康的良方。这是荣格的立场。

▲太阳父亲

荣格,曾评论自己是内倾直觉型[1]的人。

所谓内倾直觉型,就是以内心的感受和对全局直觉的把握而生活的人。

经常有人以为荣格是神秘主义大师,并把一些神秘主义的内容扯上他加以证明。我觉得他的思想虽然有点神秘,但这实际上是因为他能够细致地共情异文化之心乃至人类之心,并能表达那些存在于我们人类心灵中但被忽视的真正内容的缘故。所以他的心理学说或许是最有深度的一种。

太阳在远山,越升越高。

“那不是我们的父亲在走动吗?还能有别的解释吗?怎么可能还有另外一个神呢?没有太阳就什么也没有。单独一个人在山里能做什么呢?没有太阳连火也生不起来。”

这一日出景象发生在美洲大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部落驻地。

那个地方的部落酋长对荣格解释道:“说到底,我们是居住在世界屋脊上的民族,我们是太阳父亲的儿子。”

有一天,当荣格再次站在印第安某地的河畔,仰望1829米的山峰时,有位印第安老人走到他身后感叹道:“你不认为一切生命都是从这座山上来的吗?”

在《荣格自传:回忆、梦和思考》(Memories, Dreams, Reflec tions)中,荣格对这些事情表达了一种几近认同的观点。他说他在那个时刻明白了当地的每个印第安人的尊严及他们安然镇静神态的来源。荣格在这些事情上希望表达的是,在全人类的心灵感知中,对于日出这类场景,有着我们生物进化中遗传下来的感性激动,或者激昂,或者深沉。因为他在那个时刻也共情到每个印第安人作为自然之子之心,也就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基础,和许多忙于城市生活的现代人所忘记的自己。

不少优秀的临床心理治疗大师,往往是具有非凡内省精神和敏感度的人,他们尝试将自己的心灵化作人类的心灵,去更细致地感受自己心灵中那些人类共有的感情和理性,从而得以感受人类心灵的普遍性,这些普遍性带着某种强制的特性在人类内心发生作用,并产生了我们对于宗教信仰、思想、艺术、政治、社会生活的动力。

▲人有不同

荣格曾经与好几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交往,有的是治疗关系有的是朋友关系,爱因斯坦就是其中一位。

有一段时间,荣格和正居住在瑞士苏黎世的爱因斯坦商定,两人以每隔一周交互教学的方式来学习对方的学科知识。此前他们对于对方的学科虽有所了解,但一直缺少系统的学习,现在有这样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双方又都是心理学和物理学领域的超级大师,那种完美的学习状态就成了他们对于未来的期盼。

第一周授课开始没有多久,虽然爱因斯坦本身精通物理学,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给荣格讲解,但荣格仍觉得头痛欲裂,在爱因斯坦面前只有自卑和痛苦的份,却丝毫没有因为能接受这样一位物理学大师的教授而荣幸的感觉。他度时如年地忍耐着令人自卑和沮丧的听课过程,内心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幻想下周在爱因斯坦面前如何展示自己的心理学才华。

到了下一周,荣格开始向爱因斯坦讲解心理学,这次就轮到爱因斯坦愁眉苦脸地接受听课洗礼了。荣格的心理学思想本身就有许多历史和人文内容穿插在内,要理解他的学问,对于一个人的直觉、内省力、敏感度、人文修养等方面绝对都是挑战和考验,尽管爱因斯坦不是一个缺乏人文修养的物理学家,但他还是觉得极具挑战。

荣格在回忆中讲述当时自己授课的感觉是如鱼得水,自由驰骋于自己学科的天地。但好景不长,一周后,荣格的这种愉快状态马上就被爱因斯坦讲授物理学的过程所打破。疲惫不堪和遭受折磨的感觉又开始回到荣格身上,但在好友爱因斯坦用很认真的态度单独给自己授课的时候,又不能打瞌睡、开小差,还得努力使自己的脑筋运转起来,尽量去理解所授的内容。

这种回合据说持续了不短的时间,虽然给双方都带来无限的学习痛苦和折磨,不过在此之后,双方至少对彼此的学科知识稍微有了领会。另外,估计他们都会作出一个明智的判断:今后自己无论如何是不会从事对方的学科了。

荣格为了想明白这一段时间的痛苦,将自己的人格类型理论应用在他和爱因斯坦的心智方式上,来平衡这一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这种理解的确有他的道理,荣格是内倾直觉型的人,而爱因斯坦可能是外倾理智型的人。这使他们对世界的解释和组织方式十分不同,也影响着他们对于学科甚至人生方向的选择和兴趣。正如我们生活中经常看见的,一个学习理工科的人和一个学习文科的人在思考事情时会表现出巨大差异。

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对于日常生活和参与心理治疗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心理治疗师之所以对于某些心理治疗方法比较喜爱,同时有能力治疗某种群体的来访者,这和心理治疗师本身的人格特质息息相关。

荣格也曾在著作中提及自己和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以及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人格类型差异。

我们来看一下荣格的八种人格类型,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

外倾理智型。多见于男性,他们偏爱知性生活,生活工作合乎逻辑。不独断、不任性、谨守客观事实,凡事喜欢考虑清楚后才下决定。与人相处,分别事物好坏,都以这个基准优先。

外倾情感型。多见于女性,她们的生活多顺应自己的情感,同时情感也多能符合周围环境的现实状况,善于协调社交关系,与人维持良好和谐的气氛。

外倾感觉型。这种类型的人对客观的事实异常敏锐,注重具体的客观事实,生活工作中能凭感觉来接触人和事。

外倾直觉型。他们对于事物的客观洞察力异乎寻常,但不是注重现实分析,而是注重各种可能性,具有丰富的创意。但是,他们对事物的兴趣不容易持久,一旦兴趣过后,容易迅速转移目标。

内倾理智型。这类人追随自己的内在理念,不怕因此被视为特立独行,也不会因害怕伤害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而放弃自己。他们不在乎客观的事物,而只是为理论而理论,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

内倾情感型。以女性居多。她们受内在主观因素支配。他们外表往往文静有礼,但内心多愁善感,令人捉摸不定,往往令社交对象无所适从。

内倾感觉型。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较看重事物的效果,而不太看重事物本身。他们喜欢对客观事物做主观解释,往往通过艺术、象征等形式表现自我。

内倾直觉型。他们往往容易成为思想家、艺术家、宗教家。他们追随自己内在的直觉,在人生发展中,被自己的内在感觉所吸引,不被外界所惑,幻想力往往比较丰富。

▲乘火车的治疗

有些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经常会将心理治疗称为一种艺术,这使人纳闷。艺术应该是音乐、绘画、舞蹈等,心理治疗怎么会是艺术呢?

在心理治疗专家看来,称心理治疗是艺术,是因为心理治疗虽然需要有科学依据,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来参加咨询治疗的每一位来访者本身都是相当独特的人。因此,这就要求治疗师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去协助这位来访者,这一过程就包含了许多创造性的、特别需要生命活力的工作。

所以,心理治疗除了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外,还是一项需要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真正的艺术。

“并不存在一种普遍的人,每个人相对来说都是独特的”,荣格曾提出这样的理念。

荣格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上综合各文化要素,进而发展出人类共有本性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这可能是20世纪人格心理学中最富创造性的一种人格理论。同时,他的治疗工作也是充满创造力的。

荣格曾经遇到一位富有的女病人,据说是美国某个跨国财团的家族成员。当时她患有社交恐惧症,无法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当这位富有的来访者得知荣格的名声后,就联系荣格给她治疗。她提出,因为她无法出门,所以希望荣格到美国去帮她作治疗,她可以为荣格包一架飞机来回,除了支付自己治疗应付的费用外,还可以支付荣格因此损失的其他病人的治疗费用。这真是一个慷慨的条件,估计很多人会为此动心。

但荣格当时却拒绝了这一慷慨的条件,同时回应道,如果这位病人真需要治疗的话,可以到瑞士荣格的诊所来接受治疗。

不得已之下,这位女病人自己到了欧洲的瑞士,到荣格那里接受心理治疗。荣格和她谈了一个小时后,就按照通常设置的心理治疗时间结束了第一次治疗,然后将下次治疗预约在下周进行。

因为这位女病人在瑞士治疗间隔时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因此很烦恼这可能长达几个月或者几年的治疗空闲时间怎么打发。于是,她请教荣格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荣格告诉她,如果她实在无事可做的话,可以乘火车绕着阿尔卑斯山旅行。这位女病人接受了这个建议,在之后几个月的治疗空闲时间里,就乘火车绕着阿尔卑斯山看风景。不久,她的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就自然痊愈了。

痊愈的原因在于,病人在乘火车绕着阿尔卑斯山旅行时为了消磨时间和无聊感,不得不在途中去和许多陌生的游客交往,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社交的增加,社交的焦虑就自然消失了。

▲一份自我分析报告

有一位来访者专门到瑞士苏黎世找荣格做精神分析。

来访者见到荣格的时候就递给荣格一份几十页的自我分析报告,是用精神分析的语言撰写的。荣格阅读了一遍,觉得这篇报告从头到尾十分在理,也十分符合精神分析的语境,可以作为一篇毕业论文。

但荣格意识到,这个来访者虽然已经经历了这样深度的自我分析,他的困扰并没有消失。这说明这份详细的分析报告其实和来访者本身的体验无关。于是,荣格给来访者提出了一些生活上的建议,但来访者依旧停留在自己的精神分析思绪中。来访者离开后,这个分析从此就没有下文了。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这种行为与体验隔离的精神分析,被称为隔离或者防御性分析,也就是用一种理论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抵抗对自己生命体验的真正触及。对于来访者和分析师,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如我们每个人都怕疼,所以当有可能暴露出疼处时,我们会尽量不去揭示疼痛的真正所在。

这种怕疼现象来自两个可能的原因:一个是人类天生怕疼,另一个是怕被逼迫而没有准备的时间。

真正的精神分析,需要去协助来访者实现能够与自我交流的精神体验,对于学习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精神分析师并不是按照书本上的精神分析理论去寻找一些廉价和容易的答案给予来访者,一些情况下,这样的按图索骥不仅不会促成来访者与自我体验的接触,而且可能造成因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永久隔离。

所以,从某些方面讲,精神分析的进行,需要一个艺术性和历史性的感动过程。当精神分析具备了这个互动中的生命卷入和流淌的过程,真正的精神分析才会发生。

另外作一个小小的补充,荣格这个过快结束的案例,也说明了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要给予来访者的体验一定的酝酿、形成的时间,并在合适的时机去展开体会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分析家过快地给予干预,虽然动机可能是好的,但未必有好的效果。

推荐书目

[1][瑞士]荣格.《荣格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6.

[2][英]Anthony Stevebs.《简析荣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0.

[3][美]安东尼·史蒂文斯.《二百万岁的自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4][瑞士]荣格.《荣格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9.12.

[5][美]安东尼·史蒂文斯.《私密的神话》.上海三联书店,2009.7.

注释

[1]荣格提出八种人格类型,除内倾直觉型外还有七种类型,就是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