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咨询师”这个部落,自建立以来一直被浮躁之气所笼罩,表现之一便是稍微有点儿影响力之人皆被冠以“大师”的称号。近150年来,心理咨询师的声名真正走出部落,进行环球旅行并让各土著、部落了解、研究、批判、崇仰,乃至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弗洛伊德。他无愧于“大师”这一称号,荣格、拉康紧随其后,而称他们俩为“巨匠”更为贴切。
当然,如果把佛陀算作“心理咨询师部落”始祖的话,那部落的叙事和传说就要完全改变了。一方面,此部落应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部族之一;另一方面,在佛陀太阳般无限光明的照耀下,弗洛伊德的光芒也要暗淡很多了。对佛陀的羡慕、景仰是本部落的顽疾,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谁愿意在人类社会群星闪烁之时只是浩瀚夜空中的一颗流星,甚至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徐钧这本书巧妙地把佛陀列为本部落长老之一,而且放到了最后,实在颇有深意。从表层上看,这本书就是要让部落里面的长老们出来,让广大群众能观其容貌,因此它适合所有初学者和爱好者阅读。而对于为了显示个人生活高雅趣味的人来说,带着这种自恋心态阅读此书,那么就只能加深他的脆弱和自卑。
而此书有更加深刻的用途,比如在学习任何一个疗法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这个疗法的创始人及其背景。为什么弗洛伊德要发明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是针对哪一种患者发明出来的,弗洛伊德自身的个性有何局限,以及他为何过于执着某些东西或者过于忽略某些东西等,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重要信息。
你可能会照葫芦画瓢地在那里“装”懂精神分析,装的几乎没人看得出破绽,直到有一天,来访者跑掉或者告诉你真实的你是什么样的时候,你已经不值得信服了。因为你在“假装”自己成为那个“别人”,成为妈妈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或者“假装”成为某个学派的“孝子”,这只是为了获得一种归属感和满足感。
因此,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一种治疗方法的背景和发展过程时,你才真正掌握了这个疗法。就像你闭上眼时,很容易把身边那个叫翠花的姑娘想象成仙女,很容易爱上她。可是,你爱上的实际是“仙女80%+翠花20%”,并不是完整的翠花本人。我想很多热爱心理咨询的“粉丝”们的确需要阅读一下这本书,认识“翠花”的真面目,帮助自己内心的“翠花”茁壮成长。
在心理咨询师中,内心的“大师”和“翠花”分别对应着两个原型。“大师”=“智者”,如果是男性治疗师,他内心的“智者”一般来说是个智慧老男人,如弗洛伊德、荣格、佛陀;如果是女性治疗师,她内心的“智者”就对应着智慧老女人,比如克莱因、萨提亚、观音菩萨或索菲亚女神。而“翠花”=“灵魂”,也就是男人、女人心中的灵魂伴侣,根据性别,分别被称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咨询师一开始是跟随大师成长,然后是追随自己灵魂成长,最后是具有智慧,能够分辨什么时候该随人、什么时候该随己、什么时候该随便随性、什么时候该严肃认真,最终放下“随”与“不随”的二元对立。如莲花生大士所言,“藉由松坦任随,方能感到自在”。
咨询师们对大师的个人生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孤独、窥视、暴露、攻击、投射认同、口欲焦虑、自恋吞并、同胞竞争等。其中,最有文化意味的解读,还是他们通过了解大师的个人生活,能把心中理想化、神化的大师还原为凡俗的人,和自己平起平坐,从而收回投射出去的大师意象,跟随外在大师,开启追溯内在大师的历程。
这个历程根据《易经》的随卦,分为六个阶段:
阶段一:出交之随。指心理咨询师外出交往时,应保留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内在大师的联系,以谦虚的态度,在西方各种心理治疗流派里寻找大师跟随。这个阶段大概出现在二三十年前,西方心理咨询刚刚引入中国时。
阶段二:系小之随。指咨询师一旦和众人交往,就难免受到对方内在小孩的熏陶,从而如随卦的内卦震卦和外卦兑卦的象征:一群叽叽喳喳追寻快乐的少女围绕着一个大哥,形成一种崇拜大师的浮躁局面。在崇拜外在大师的过程中,大家都丧失了和内在大师的连接。这正对应着当前的局面。
阶段三:系大之随。指咨询师舍弃作为大哥或者小妹的少年心态,根据对各种大师流派的精细研究,理想化程度逐渐减弱,并开始回收投射出去的大师,能够初步意识到“大师-凡人”的两极对立,追随自己的内心,开始有意识地整合内心大师和外在大师。目前中国只有少数流派表现出这种趋势,他们深入精要地研究本流派,开始接近国际水平。
阶段四:有获之随。指咨询师已经能够和内心大师建立充分的连接,自身能够创新和发展各种西方流派,弥补本流派的不足,开始具有国际话语权,但是仍可能遇到各种凶险的情境,比如妄自尊大、激进民族主义等,即明明本来只是让行业进步了一点点,偏偏要说成自己创造了一个新流派。
阶段五:孚嘉之随。指咨询师化身为真正的大师。内外大师辩证整合,既能够追随各个时期大师的步伐,又能让别人跟随自己,自身又能从善如流、随缘度化。
阶段六:拘系之随。指咨询师如果自我膨胀、心浮气躁的话,会被名声、奉承所囚禁,强行逼迫年轻人走自己的道路,会被年轻一代革命。《易经·象》说到,随人之道的关键在于人们应具有一种品行,“向晦入宴息”,即君子遵守自然作息规律,在天暗时入室休息。但是,休息的时候人们在做什么呢?当然是睡觉、做梦。故其引申意义是指一个人面对诱惑时,仍能够守住内心的安宁,知道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大师之梦贯穿整个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弗洛伊德本人的从业动机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成为大师,他习惯把自己认同为“师父”,把年轻同事投射成自己的“徒弟”“王子”“继承人”和“接班人”,最终造成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叛变、政变。这就导致在精神分析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本来可以用民主自由精神来化解的矛盾,结果变成了反抗独裁教条的另起山头、揭竿起义,这是精神分析发展的悲哀。
在中国文化中,中老年人是“湖海还朝白发生,懒随年少事声名”(陆游《送梁谏议》)。在这一点上,西方大师也许并不是很好的榜样。目前中国咨询师们还需继续寻找可以追随的偶像,徐钧这本书也许能挖掘出更多这样的历史材料,供大家品味。
李孟潮
中国精神分析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