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学点心理学
10198300000002

第2章 学点心理学,让人生更精彩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也会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实际上心理学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来更好地生活。

用心理学来观察生活

说起心理学,总有神秘莫测之感。很多人认为心理学看不见、摸不着,离生活特别遥远,甚至会通过联想到许多诡异的东西,试图勾勒心理学的轮廓。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说我现在在想什么?”当周围的人知道你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家能够了解人的一切,就像算命先生能掐指算命一样。

“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国人习惯性地认为思想和感情来源于“心”。

虽然心理学看起来神秘,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从恋爱结婚到执手偕老,从学习、工作到生活,无不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它改变着我们的人生。

生活中许多现象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只不过我们往往忽略或者不了解而已。无论我们要做出一个怎样的决定,或有一些怎样的习惯,很大程度上都是受我们的心理支配的。

小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大到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是单个人或多个人心理作用的结果。电影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是因为编剧、导演、演员、美工、音乐等人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策划与研究;教师的课若想引人入胜,让同学们能够轻松地掌握知识,他必须深谙学生心理;商家要想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必须认真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才能生产出吸引顾客眼球的商品。

可以说,在人类世界中,在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学现象无处不在。

面对生活,我们不可避免要与别人交往:在校与同学学习,在家与家人相处,在办公室与同事共事……学习、生活、工作,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相同的事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有些人活得春风得意、潇潇洒洒,有些人却到处碰壁、心灰意冷;有的人富可敌国,有的人却一贫如洗;有的人无所事事,有的人却忙忙碌碌……

即使是同样的帮助,不同的人的给予也会让我们有不同的感受。当助我们渡过难关时,我们不觉得奇怪,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帮助我们。我们更是常常将家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视为一种责任与义务。然而,当遭遇困难遇到陌生人的援助时,我们却十分感激,从而认为他真是一位好人。同样的事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的行为,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学点心理学,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解释身边的各种现象,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享受生活。

了解真正的心理学

很多人对心理学还比较陌生,觉得它略带有一点神秘色彩。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心理学。

在心理学上,有些事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而心理学却能了解大家认为不可知的“心”。这让许多人觉得心理学很神秘,也因此对心理学产生了种种误解。排除对心理学的误解是学好心理学的必要前提,让我们来看看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哪些误解。

误解1: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很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学,这便是一种误解。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从而更幸福地生活。心理咨询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所有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处理了。

误解2:心理学家知道我内心想什么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他们认为“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

其实,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学家通常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能够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一眼就看穿你的内心。

误解3: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变态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需要很大勇气,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有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进行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关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其实,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通的人。

误解4: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感兴趣,觉得它很玄妙,再加上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让人们产生心理学家能催眠的误解。

其实,催眠术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并不是所有心理学家都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

误解5:心理学就是解梦

这种误解的产生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很大关系。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解梦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而梦被当做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由于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家的“代表性”,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进而使解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好莱坞的电影也对此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爱德华大夫》,票房成绩斐然,精神分析题材的电影自此开始盛行。这部影片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解梦。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也被许多人以为是心理学家的口头禅:“晚安!做个好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一下。”

其实,解梦也像催眠术一样,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其实质仅仅是心理学知识森林中的一棵树而已。

生活需要心理学来协调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了。在探索广袤的宇宙的同时,我们也渴望探知自己的内心世界。静静的黑夜里,看着满天的繁星,听着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你是否心潮澎湃?

的确,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十分奇特的,我们渴望了解一切真相。然而,我们最不了解的却是自己的内心,我们自己才是世界上最神秘的。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心理学与生活关系密切。那么,它们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其实,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或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受到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影响的。心理学指导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为人处世都有了一定的依据。越复杂的情况,越需要心理学指导。运用心理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环境的差异对人早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幸福家庭里出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知幸福,更懂得感恩;离异或者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则相对容易变得性格古怪,十分叛逆。一位校长表示:“校园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约占10%。”也有学者研究指出,2005年我国内地离婚总量已经高达178.5万对,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离婚总量28.5万对相比增长了150万,增长率高达526%。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会在内心深处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还不能正确地看待父母间的离异。因此,父母离异这种人为因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打击,让其承受巨大的压力。许多青少年对此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况且在中国家庭里,和平分手的离婚很少见,夫妻双方打得你死我活的离婚却很普遍。这种情况下,怀着仇恨、受伤的心态分道扬镳的夫妻,有的选择“生不见面,死不烧香”的极端行为,生生割断另一方对孩子的爱。

一项有关研究报告表明:54%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情绪和情感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表现为抑郁寡欢、心事重重,容易被激怒,与同龄孩子关系紧张,甚至自暴自弃,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离异家庭孩子平均智商为96.95,学习成绩80分以上的占56.25%,而和睦家庭的则为101.18和80.2%。

心理学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我们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使自己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人总希望得到快乐和幸福,那么不妨在生活中运用些心理学知识。人在生活中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把理想当成现实,把别人当成自己。因此,生活是一回事,怎么看生活又是一回事。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运用心理学来合理地解释生活。

心理学是一种智慧学,概括地说是三句话:有效地思考,合理地行动,及时地调整。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需要正确而有效地思考。首先要明白:虽然我无法左右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态度的好坏取决于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其次要知道:挫折是机遇,磨难是财富,有危必有机,从而愉快地接受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

如果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心理学,就能合理地对待生活中的人、物、事,驾驭自己的情绪,悦纳自己和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这样就能更加主动、乐观、积极地去适应环境,改善环境!

心理学助你成功

成功,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之亲密接触,甚至想将它据为己有。追求事业的人,他的成功是有朝一日拥有属于自己的公司;追求自由的人,他的成功也许是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骑马自由驰骋;追求爱情的人,他的成功是追求到朝思暮想的女孩或男孩,并与之建立美满的家庭;追求尊严的人,他的成功也许是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站在数万崇拜者面前侃侃而谈;追求金钱的人,他的成功则可能是手中的彩票中了500万。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追求,他们眼中的成功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是哪种成功,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具备一个理性的成功心理。

成功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的,而不只是资源条件好的人之专利。只要你能拥有一种良好的心理,那么,成功的大门也自然就会为你敞开。西方流传着一个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

为了和人类一样聪明,森林里的动物们开办了一所学校。开学第一天,来了许多动物,学校为它们开设了五门课程,唱歌、跳舞、跑步、爬山和游泳。当老师宣布,今天上跑步课时,小兔子兴奋地一下子在体育场地跑了一个来回,并自豪地说,我能做好我天生就喜欢做的事!而再看看其他小动物,有撅着嘴的,有拉着脸的。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宣布,今天上游泳课,小鸭也兴奋地一下跳进了水里。小兔却天生怕水,祖上从来没人会游泳,傻了眼;其他小动物更没了招。

接下来,第三天是唱歌课,第四天是爬山课……以后发生的情况,便可以猜到了:学校里的每一天课程,小动物们总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公平的,个体遗传虽然会影响个体的成功,但后天的努力才是主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就像兔子跑得快、鸭子会游泳一样。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才都是幸福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因此可以说我们基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样的付出,同样的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勤奋才可以成功,所以要成功你首先要自信。相信自己,你有属于自己独到的优点。我们要知道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一种肯定。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创造成功的喜悦。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迸发进取的勇气,感受生活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取得成功。

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成功心理,只是所占比例不同而已。有的人追求荣誉的成功心理占主导,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愿望却很低。他们虽然有雄心壮志,但往往成功概率不大。有的人虽然并不企盼功成名就,却始终要求自己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得更好,他们往往能取得较大成就。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心理奥秘所在。

因此,当我们追求成功的时候,需要学会不断检阅、调整自己的成功心理,在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基础之上,不断强化“做得更好”的成功心理。只有这样,失败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激励而不是挫折,成功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幸福而不是空虚。也只有这样,失败才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掌握了这些心理学知识以后,我们就会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如鱼得水。如果你是追求事业的人,那你就会在职场慧眼如炬,知道上司所思所想,可以做出合他心意的方案,甚至一直做到拥有自己的企业;如果你是追求爱情的人,那你就能知道对方心里的想法;如果你是追求的金钱的人,那你就会成为充满魔幻色彩的玉如意,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