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间,又是一年的尾巴了,新的一年脚步越来越近了。腊八一过,陆陆续续有人回村准备过年了,村子里开始热闹起来。唯独村长朱前的心里高兴不起来。
虽然表面上他乐意接受着这些回村过年村民们的恭维,左一个村长好,右一个村长好,但是心里不是滋味。
刘建红、刘大峰虽不是朱家村村民,但是朱家村的女婿,大家也关心他们的归来。不过他们都因为项目收尾,要晚点回。何小妹期盼的宠物狗据说年底就要带回来了,她是特别激动。
朱玉、宋仁倒是约好了小年前回来。朱大宝和宋仁他们俩最有意思,前者成天见人就要人帮他找对象,后者成天见人就不谈对象。
当然最着急的还是当妈的。何梅是不允许儿子再讲对象,生怕别人怂恿他儿子把生米煮成熟饭。蔡兰是着急给宋仁讲对象,就希望生米煮成熟饭。因此,两人都不想面对各自的母亲,但不管怎样,都得回家过年。
确实,这年头,很多人都很矛盾,想回家过年,又怕回家过年。未成家的回家被逼着相亲,已婚的怕回家过年,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过不起年。过年十天,花费半年的工钱。尽管如此,还得回家过年。家是个逃避不了的地方。
然而恰恰是小年前一天下午,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突如其来,那情景就像一位巨大的雪神在天空倾倒大雪,还没有来得及回屋的人像是走在雪浪上,吓得快速奔回了家。很多年的暖冬,让很多人始料不及。
千里雪飘,这样的雪景在南方确实罕见。这让没还没来得及回村的外出打工者注定小年只能在火车上和大巴上度过。
在通往回家的途中,天寒地冻、缺水缺电、爬山涉水就成了他们今生最深刻的记忆。
朱玉、宋仁他们的大巴在路上被冻住了,大胆的私人司机硬着头皮开车,结果大巴在光滑的冰上无法控制,滑进了路边的沟里。幸好沟壑不深,大家还算安全。
大家只好全部下车推车,凝聚人心的时候到了。一个多小时后车被推了上来,大家欣喜万分。可是村里的大巴司机无法再让车动一步了。
雪还在倾盆而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家呆在大巴里取暖,等待救援。
而朱家村里,不一会就淹没在大雪之中,找不到通向外面的路。它被厚厚的棉被覆盖着,远看那是一幅极美的雪景图,像是名家笔下的意境图,一座座房屋像是勾勒在白色画布上优美的黑色线条,淡雅素净,像人间圣地。
村庄里看不见一个人影,沿路的电线柱和路灯不久也看不见原形,小溪的水声早不知道去了哪里?虫子、鸟雀、还有山里的野兽也不知道去了哪里?突然一切都销声匿迹了,寂静得只听见雪声和自己的呼吸声。
傍晚时分,这片神奇的土地迅速由倒雪模式进入了倒雪加速冻模式,那个美丽设计的泡桐树也被冰雪厚厚地包围着,像个粗壮的汉子,看不到她的一些真面目了。
近些年来,人们一直都非常担心的不是冷,而是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已经开始影响到了全球人的生活。夏天天气越来越炎热,冬天几乎不结冰霜,更不要说下雪了。
对于多年没下雪的南方来说,下一场大雪自然是人们盼望已久的事情。然而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并没有恰到好处,让人们先是一场巨大的惊喜,然后却有点失控,演变成一场灾难。
每次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与自然的抗争就真正开始了。
这次大雪百年不遇,比十年前那场雪要大得多,此时电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必备品。村里人渐渐习惯了用电热毯取暖,用电饭锅做饭,甚至有少数人家已经装上了空调。
但是这一切没了电,都是摆设。只是村子里几户比较贫穷的人家还是每日冬天里晒炭生火取暖,断电对他们反而没有多大威胁。
在雪天里这炭忽然就成珍稀品。第二天,买炭和卖炭的交易便诞生了。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钱却给了人尊严。平日里相处一般的乡亲不讨,也不要,而是开始向有炭的人家买,这样便不觉得欠着人家人情,我买你卖便是公平的买卖。当然也有人觉得这点炭还要钱,不近人情,就多给些。
村长朱前手里拿着一小叠钞票小心翼翼地去买炭,何梅干脆在自己门前把去年和前年晒的炭都摆了出来,价钱不等,大炭大炭的价钱,小炭小炭的价钱。来贵在一边帮忙,不到半天的功夫,这炭就卖光了。
何梅卖了不少炭,攒了上百元的钱,突然感觉自己的劳动值钱起来。突然又后悔这两年没有多晒些炭,要不然可以再卖多些钱。
没电的日子,尤其是夜晚,天空暗了下来,剩下一片白茫茫的雪光,这样的夜晚,不用拉上窗帘,每个人都被隔绝在自家的小屋子里,然后屋子中央生个炭盆,一家围着取暖。
村民们吃过晚饭,早早就躲进被窝里,连村里几个爱打麻将的也不得不歇息几天。
何小妹躺在床上,正在惦记着她的宠物狗,刘大峰一拖再拖,但是年底必须带回来。她早等着把它变现。
何梅带着来贵也没去新房子里面住,他们躺在床上,谈论着来贵的亲爸和干爸。
蔡兰在家也是担心着儿子朱玉、宋仁。尤其是宋仁,他今年算是自己去跟私人老板做画板生意,生意并不是很好。当然这在她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还是他早点回来相亲。
朱前夫妇还是像往年一样,朱小龙还是不回来过年。他们也不期待什么,只希望平平安安过年。
最悲催的是,山顶水库旁,朱小虎家的茅草屋是被这次大雪彻底被压塌了,夫妻俩只好住进了朱双全家。他们要等待年后才搭建茅草屋。
第三天,没有人去镇上,镇上的商家宁愿不进货,也不冒险去城里,有货的都贵得要命,大家都等待着这场雪快点融化,都盼望着孩子们安全回来。
不过,这融化的速度是缓慢的,路面上被两边白天融化的雪水浸湿了,到了夜晚又结了冰,反反复复。田野里,群山间,依稀看见它们躲藏在雪后的影子。寒风阵阵,不时夹带着雪块忽地滑落下去。村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取暖,其他一切都停止了。
唯有村里干部接到命令,必须带头参加铲雪。因此,村长朱前在雪后天晴的第一天便不得不带着几个村干部,跟在铲车后面铲雪扫雪。作为村长朱前,他也是迫不得已,身为村长多年没有拿过工具干体力活了。大腹便便的他已经吃不消这样的体力活,跟在铲车后面边喘气边咳嗽。其他几个人也是便喘气边咳嗽。
村民们听说村长朱前带病出门铲雪了,男人们也都自发地在村里道路上铲雪扫雪。
路面上的铲车不停地铲雪,到了年底最后三天,主干道终于清扫出来,电线柱也连夜架了起来。村里的路从村头到村尾大家都自发清扫出一条通道,让外出打工者方便回村。
那些在回家途中的外出打工者,他们在大巴上也得到了救援,开水和方便便,变成了热气腾腾的主食,大家狼吞虎咽起来。暖了身子饱了胃之后,他们就迫切希望通路回家。
速度,速度,速度。大巴缓慢艰难地到了县城,宋仁下车照例去了城里父母宋仲鸣和蔡红那里,要到正月才回。
傍晚时分,大巴缓慢到了镇上,秦同华和其他村的人都得下车自己走回去。其余朱家村的外出打工者安全到家。
全村人顿时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中,讲述着一路上的惊心动魄与人间的真情温暖。
“有电了,有电了!”突然村子里欢呼起来。只有经历失去才会倍加感受珍贵。有人感慨,古时候没电怎么过日子?有人感慨,电灯发明者的伟大。
电来了,路也通了,外出打工的亲人也回来了,大家都准备欢欢喜喜地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