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天安排的最大”,自然想起了星爷的《大话西游》。
记不清是不是95年了,反正是我十岁左右的事。那一年中印象最深的两部电影,也许应该说是三部,一部是《狮子王》,另一部就是《大话西游》的《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
当时看《大话西游》是通过录像带,租的那种。80后都记得吧?与《狮子王》不同,《狮子王》我是在电影院里看完,又租了录像带反复看。
而《大话西游》我是在租录像带的店里无意中看到的,当时差点就错过了。因为那个封面我是真心不喜欢,感觉有些灰暗。但是因为一直有租录像带的习惯,周星驰我还是知道的,之前看过他的几部电影。
看过之后,说句实话,也没像几年后网络上那些人一样,把它奉若神明。当然,我也不会像有些人那样,把它批得体无完肤。
我觉得如果单从电影本身来评价,它总体来说还不错,却也没有网上吹得那么神。甚至配乐、画面在同时期的电影里,都不算出众。
如果我今天想回顾周星驰的电影,并列出一个回顾的先后顺序,我想它可能排不到前五部。
那你们或许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是你那年看的印象最深刻的两部电影之一呢?
因为台词,其实后来网上疯传这部电影,不也是因为台词吗?可我不会像那些人一样,一部电影台词好,就把它吹得什么都好、如何如何经典。
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台词当然是一部电影的重要元素。但是台词是否经典,和整部电影是否经典,根本不是一回事。经典的人物形象,也并非必须有经典的台词去陪衬。不然怎么解释《搭错车》里的哑父呢?
这部《大话西游》,想来其实是星爷当年一场无奈的赌局。
他很希望在他的电影里加入一些动情的、真心的东西。但是到了93年,他似乎被定型了、戏路被限制了。
他是个好演员,真的!我也不怕得罪人,凭心说一句,在跟他同一时代的香港男演员中,我反正找不出一两个比他更好的演员!
可是一个好演员当然希望拓展戏路、不断地超越自我、挑战多种风格,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于是,当他表面风光、实际上却是在不断重复自我的时候,在他感觉到悲哀和无奈的时候,刘镇伟给他出了这么个主意——悲喜剧。
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星爷押上当时几乎全部身家,组建公司。为了拓展戏路、突破瓶颈、超越自我,这部电影开拍了。
然后就是预算一再增加,从最初的4500万,追加到6000万。那是九十年代初啊!什么概念?93年港片只有《唐伯虎点秋香》票房超过了4000万。
据说当时西安电影制片厂看完剧本大纲,深感不知所云、不可理喻,但鉴于周星驰的号召力,他们还是决定跟注。刘镇伟拼尽内力,用心创作。星爷自己更是信心满满,孤注一掷。
结果,票房惨败。
很多人现在会这么评论,当年这部电影在香港票房惨败,几年后却在内地大火。
这种评论里有意无意的漏掉了一个事实,就是它当年在内地上映了吗?如果上映了,票房怎么样呢?
也许有些人不知道,你们口口声声说因为星爷的电影没能在内地上映,所以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但是《大话西游》,当年可是在内地上映了的!
上映了?对,上映了……酒喝完了,我再去开一瓶,咱们回来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