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必然会有很多“依旧”的爱。
也许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才有资格说“依旧”的爱。
这个“爱”,未必单指人,它可以是任何东西。比如我依旧爱钱,呵呵,说出来是俗,但也是大实话。
要聊这个话题,我把它分成两大类来聊。
第一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是一生之中,一直认为自己爱着的人、事、物。那么在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当然可以说“爱你依旧”。
这第一类难能可贵,谁要是能拥有这么一种“爱”,真是三生有幸。但是它却是很脆弱的,也未必真实。
比如说有的人贪恋权力、金钱,为此做了很多的坏事。到了某一天,突然醒悟,悔不当初。而这“某一天”,往往是自己山穷水尽,甚至是人之将死之时。反正到了这个“某一天”,才醒悟、才后悔,也往往是“悔之晚矣”、“抱憾终生”的。
某人自认为自己一直爱着的——却不是他真正所爱的。如果这个人一辈子都不能醒悟,倒是好事。他在自己虚幻的“爱”中,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但这样到死都没活明白的一生,却是很多人可遇不可求的。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心态的改变、阅历的丰富,有些事,想看不明白——都难。难怪郑板桥叹曰:“难得糊涂!”
第二类,曾经一度认为自己不再爱了的人、事、物,然而到某一天却发现——自己依旧爱着。
在这第二类中,必然伴随着遗憾,但结果还是值得庆幸的。只是,千万别被某些因素干扰了自己的判断才好。
这话怎么说?
因为事实上我们依旧爱着的,却一度自认为不爱了。那么我们当然会失去很多宝贵的时间,没能好好地爱它。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在这样的遗憾中,有的人、事、物,当我们某天发现自己依旧爱着,我们能够挽回。可是更多的现实情况是,我们虽然发现了自己依旧爱着,却再也不能挽回了。这难道不是遗憾之中更大的遗憾吗?
那为什么结果还是值得庆幸的呢?因为不管是否挽回了,我们起码活明白了。
您说什么?我为什么要强调“千万别被某些因素干扰了自己的判断”?
因为人都有一个共性——念旧。只是程度的不同,不会是“有无”的区别。
就这个念旧,就很容易给自己造成误判。您比如说前几年,有一种我们80后小时候常喝的饮料,突然又被热炒起来,然后它就死而复生了。
好喝吗?好喝。爱喝吗?未必。
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能接触的东西相对贫乏,很多未必多么优秀的东西,我们也觉得好。因为见得少啊,好与坏是需要有参照物对比的。
作为一种商品,盈利是它产生的初衷,也是它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
如果它真的那么好、我们真的那么爱它,它为什么会一度经营不下去、甚至消失了呢?对吧?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就是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
我们怀念它也是对的,这就是情怀、这就是念旧的天性。但是却有很多商人就炒这种情怀,坑我们的钱。
莫说它今天做不出当初的品质,即便是做得跟当年的口味完全相同,我们也未必真的爱喝了。因为您各位如今可以接触的、享用的——太多太多了。
刚才说的那种饮料炒了一波情怀之后,如今不也是半死不活的存在了吗?
饮料还无所谓,可误判的要是感情,那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