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本为什么与众不同
10248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说过:“日本恰如婴儿追求母乳般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于是从野蛮阶段,不久即进入了文明阶段。”但这并不表示日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根据有文字的史料记载,日本与中国的来往大约已有2000年的历史,而日本大规模地吸收中国文化却起源于隋唐时代,到了宋朝以后,由于日本不再向中国朝贡,文化的吸收也不如以前那么如饥似渴。即使明清时代有过时断时续的朝贡行为,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开始试图“脱离”中国文化了。

历史上日本学习中国,主要通过使节、留学生、留学僧和商人带回大量书籍,是从书本上学习,这是因为古代的交通条件决定了人员往来不可能是大规模的,这一点从现代日语中使用的汉字和词组大多是古汉语的书面语上就可以看出来。日本学习了隋唐的律令制度,还学习了宗教、文化和艺术,他们推崇禅的境界,甚至学会了自己创作唐诗。有了中国文化的滋润,日本无论在国家治理还是文明程度上都进步了一大截。但是,尽管如此,这也并不等于日本就此被汉化了。其实,从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和喜怒哀乐角度看,日本人仍然保持着自身固有的特点,这是日本的与众不同之处,它决定了我们不可以从中国人的角度衡量日本。其实,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经过了开始到高潮,再到终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日本没有中断独自的文化发展进程,而是保存了自己的传统,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日本从来没有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失去过自我。

中国人看日本,往往会陷入两个误区。第一个是文化的误区,认为既然两国都是东亚文化,必然属于同文同种,有梦想建立类似于“团结一家亲”的共同体倾向。郭沫若在1973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写过一首词《西江月》:“岁月两千玉帛,春秋八十干戈,一朝齐唱睦邻歌,篱畔菊花万朵。世代和平共处,横空划出天河,要教四海不扬波,子子孙孙毋惰。”郭老的诗句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中日两国要世代友好,尽管日本在近代侵略了文化上的老师之国——中国,但是,不愉快的历史与两千年的文化交流相比毕竟还是短暂的,两国应该延续历史上友好交流的传统。然而,与这种良好愿望相比,严酷的现实却是当下不少日本人总愿意把中国看成异类,而不看成同类。他们认为中国是亚洲的,日本是欧洲的,是所谓“脱亚入欧”的;还认为中国是东方的,日本是西方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就是用信奉西方价值观的国家遏制中国的发展。现在的许多日本人在文化上好像对中国没有多少认同感。

第二个误区是历史的误区,这里说的历史,是指侵略战争的历史,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的伤害巨大,这种伤害主要是心灵上的,它使中国人对日本人的看法在古代已有的文化优越感基础之上又增添了仇恨的成分。特别是当日本有人不肯就侵略历史反省和道歉时,中国人的自尊心便再次受到伤害。在中国人心目中,日本的形象一落千丈,掉入谷底。在中国的大多数人看来,仿佛日本就是世界上罪恶的代表、残忍的代表,他们缺乏良知,没有是非观念,只知道崇拜强者。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不少人甚至认定中日将来还是“必有一战”,尽管根据民调日本有74%的人认为“村山谈话”是妥当的,63%的人反对修改宪法,但是,日本人在中国人心里的军国主义印象仍然不能消除。

其实,中国人对于现在的日本的态度是有不少纠结和尴尬之处的。比如,有很多中国人认定日本人比较好战、残忍,具有军国主义倾向,但是同时却不得不承认日本战后的经济和文化成就。近年来反日情绪有所增强,同时赴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尽管有人主张抵制日货,但也发生了购买日本马桶盖的事情。特别是到过日本的人,还不得不对他们的社会治理和人的素质给予认可,他们在想:难道做事井井有条的日本人有必要再次发动愚蠢的战争,毁掉目前的繁荣与和谐吗?然而,使他们迷惑不解的是,确实有一些日本政客公开否认侵略历史,为甲级战犯翻案,这又是为什么?中国人究竟应该如何看日本?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他们的什么地方与众不同?他们如何看自己,如何看世界,如何看中国?他们到底是天使还是恶魔?不管是天使还是恶魔,他们凭什么建立了战后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他们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给出答案的,这种答案不是简单下结论,或者蔑视,或者仇恨就能做出的。因此,对于“日本”这个严肃的题目,必须有理性、冷静和客观的思考,否则,就会陷入情绪化的主观臆想,甚至妄自尊大,最后,还有可能重蹈历史覆辙,贻害无穷。

笔者从1990年至2006年,总共16年间,在日本学习、工作和教学,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初步知识到感性,再到理性的过程。所谓初步知识,就是赴日本之前,从教科书、媒体和历史得来的对日本的初步认识。所谓感性,就是到日本之后,通过亲身体验和近距离接触,对日本形成的感觉和印象。这个过程包括,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甚至一起争论,一起吵架。所谓理性,就是以亲身的经验对已有的初步知识进行补充、修正和概括。当然,本书的任务并不是通过自己的这段生活经历写的日本见闻录,而是在自己对日本的近距离观察基础上,对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进行考察,试图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日本。本书分析的日本,是试图原原本本呈现给大家的日本,试图做到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的日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了解这个国家,因为了解是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了解之后,才有资格去爱,了解之后,才有资格去恨。不了解,便妄谈爱和恨,都是盲目的。盲目的爱和盲目的恨都是害人的,也是害己的。盲目的自大和盲目的自卑也是一样,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日本离我们这么近,我们没有理由不了解它,没有理由不消除盲目。日本曾经拜我们为师,也曾以我们为敌,我们有义务知道它为什么地理上离我们这么近,却在心理上又离我们这么远。有人说,日本对于我们来说,是个远之则怨,近之则无礼的国家,既然如此,如果它远之则怨,我们就要找到一条途径,一条接近它的适当的途径;如果它近之则无礼,我们也要找到一个方法,一个“远离”它的正确的方法。我们要趋利避害,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日本为什么与众不同,日本又凭什么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