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莎士比亚(走近世界文豪)
10250700000002

第2章 引子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莎士比亚在总结先人经验的基础上,把英国戏剧水平发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古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他的历史剧、喜剧、悲喜剧,特别是他的悲剧的创作,具有悲喜交融、诗意曼妙和想象纯净的人生境遇,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批判的精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莎士比亚是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最杰出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他与歌德、但丁并称为欧洲三大诗人之一。

三百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研究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的戏剧在全世界演出,他的诗句被广泛引用,流传至今。其中以莎士比亚诗句为书名的文学作品,在英、美两国就有一百多种,例如毛姆的《寻欢作乐》,赫胥黎的《短暂的烛光》和《啊,艳丽的新世界》,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陶乐赛·派克的《没有一口井深》等小说题目。还有以他的名字为书名的规模宏大作品集和工具书,如《莎士比亚集注》《莎士比亚大辞典》《莎士比亚剧本内容提要》《莎士比亚剧作人名地名读音辞典》。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地位。法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雨果曾用抒情诗的语言这样盛赞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丰富、有力、繁茂,是丰满的乳房、泡沫满溢的酒杯、盛满了的酒桶、充沛的汁液、汹涌的岩浆、成簇的萌芽、普赐生命的甘露,他的一切都以千计、以百万计,毫不吞吞吐吐,毫不牵强凑合,毫不吝啬,像创造主那样坦然自若而又挥霍无度。……莎士比亚是播种‘眩晕’的人。他的每一个字都有形象;每一个字都有对照;每一个字都有白昼和黑夜。”(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见杨周翰选编的《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16页)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一位伟大的诗人约翰·弥尔顿这样赞颂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最美妙的幻想之子。”莎士比亚的同时代戏剧家本·琼森说过这样的话来评价他:“得意吧,我的不列颠,它拿得出一个人,这个人可以折服欧罗巴全部的戏文。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从17世纪起,莎士比亚戏剧就传入了德、法、意、俄等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后相继传入美国及世界各国。各种文学的译本,不同派别的莎学理论,以莎剧为依据的音乐、美术、舞剧、歌剧、电影等作品相继出版和演出,数量之多堪称壮观。在19世纪中叶,到中国传教的传教士介绍过莎士比亚,中国思想家严复在1894年、1897年,梁启超在1902年,鲁迅在1907年都在译注中提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戏剧,最初是通过兰姆《莎士比亚乐府》的译述介绍给中国人的。到新中国成立前,已有30种戏剧被翻译成中文。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

莎士比亚创造出如此多的戏剧传奇,成为世界文坛上的巨人,他走过怎样的生活与创作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