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误解心理学:不被误解和不误解别人的高度和方法
10263900000004

第4章 消除误解必须遵循的8大准则

换个方向,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

大家都知道美术中的素描,画家坐在不同角度画同一个石膏,所画出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线条。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更容易下意识地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一件事情,因此更容易产生意识上的偏差,也因此更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分析问题,曾经导致我们误解了多少人?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只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每次主人捉猪的时候,猪都会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这一幕在绵羊和乳牛看来显得十分矫情,所以绵羊和乳牛十分讨厌猪,厌恶地嘲笑它说:“你也太夸张了吧,我们都不像你这样大吼大叫的。”猪听了后,愤怒地回答道:“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他抓我却是想要我的命!”绵羊和乳牛听了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看待分析问题的思维也就不同,未曾身临其境,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事都能做到换位思考,就能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别人,也就不会产生像绵羊和乳牛对猪这样的误解了。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理解对方的处境,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换位思考其实是一种正确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理解就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你理解了别人,别人也就会理解你,从而“润滑”你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无论是在两性关系中还是在职场社交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懂得换个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解、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不管在任何一个团队中,一项工作的完成凭借的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同事间相互合作、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成果。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或者同事之间产生矛盾分歧,也都很有可能是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才造成的误解。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分析双方观点的利弊,不仅会对一件事情、一项工作有更正确、客观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百合网婚恋专家周小鹏曾在“我在这里,与爱情对话”的情感专场讲座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关系特别好的情侣,在北京生活得很不容易,因为父母不能给他们足够的生活费,所以他们读大学期间要靠打工来维持生活。男孩过生日,女孩用打工赚的钱和男孩一起吃了一次西餐。在那时吃一次西餐对他们来说是很奢侈的,女孩说她未来的人生梦想就是以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那天他们过得特别开心。大学毕业后,两人继续留在了北京,男孩做了销售的工作,并且很努力,两人慢慢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结了婚。结婚三年后,在恋爱的第七年他们离婚了。他们到我的咨询室做的不是离婚咨询,而是离婚后咨询。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男孩想告诉我他的感觉和他没有对女孩说的话。男孩说,我们在一起七年没有吵过一次架,都为对方着想,即使对方有不对,也会原谅对方。不管男孩回来得多晚,女孩都会做好丰盛的晚餐等着他,都是那种很浪漫的西餐。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就是因为这些西餐。男孩说我这七年都在努力工作,可我不喜欢吃西餐,我最希望老婆能给我做一碗番茄鸡蛋面。可是他没有把这些想法告诉女孩。”

周晓鹏讲述的这个故事其实就告诉我们,恋人之间也要学会相互理解,学会换位思考,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有的时候你以为你这样做是为了对方着想,但也许对于对方来说却是负担,他想要的可能不是这些。如果彼此之间出现了问题,应该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也许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此外,要做好换位思考,还需要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学会思考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想;如果我经历了对方的人生经历,我会怎么对待这件事情。如果要想准确地去思考问题,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积累好的生活经验。

放下芥蒂和警惕之心,给予他人信任

芥蒂和警惕之心,说得直白些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戒备心理。可以说,任何社会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无论关系亲疏都会存在戒备心理,如,在两性婚姻关系中,尤其是二婚者,夫妻双方对财产及感情的警惕戒备心;在职场人际交往中,逢人只说三分话的警惕戒备心;在与陌生人交流时,谨慎小心以防被骗的警惕戒备心;等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不了解对方的目的和动机,基于人类自我防卫的本能意识,而对他人保持芥蒂和警惕之心。因而对他人的言语行为不为所动,持有不信任的观望态度,更有甚者还会产生抗拒排斥的心理。

戒备心理是人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卫意识,适度的戒备心理是一种“正当防卫”;然而对他人过度的芥蒂警惕心理,也许就是一种“病态”了,这非常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会使我们错失诸多机遇良缘。

阿丽和小亮是再婚夫妻,因为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夫妻两人潜意识里都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对彼此的感情和财产等问题上都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再婚的第一年春节,阿丽要去小亮家见小亮的父母。她认为去小亮家就应该由小亮出钱,为了避免在经济上吃亏她分文未带,可想而知在诸多需要花钱的事情上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冲突。另一方面,小亮对阿丽也是不完全信任,只要阿丽与异性交往,小亮都会产生猜忌心理,在情感方面过度警惕。在朋友和外人眼中,阿丽和小亮并不像夫妻,他们之间甚至连朋友间的信任都没有。可想而知,他们的这段婚姻关系维持得十分艰难,濒临再度离婚的窘境。

鉴于前次婚姻的破裂,再婚家庭中的夫妻双方很容易在新的婚姻关系中产生戒备心理,跟对方分心眼、留后手、闹独立,甚至实行经济封锁,这些做法会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名存实亡。一个离婚女人再婚时,会更加谨慎,害怕再次受到婚姻失败带来的痛苦和不安。在心理上,男方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在读懂妻子戒备心理的同时,要给予妻子更多的关爱,首先放下自己的芥蒂和警惕心,给予妻子应有的信任,这样坚持下去便能慢慢打破妻子心里的那道防线,也使她放下芥蒂和警惕心。其实,既然选择了某个人重组家庭,就应该在各方面信任他(她),这样才能增进夫妻感情,使家庭生活越来越幸福美满。

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为何不放下过度的防御心理和自我戒备心理,给予他人信任,去接纳身边的人和世界呢?如果这样,我们也能享受到人性的至真至爱、世界的至纯至美。

另一方面,既然戒备心理人皆有之,那么就一定会有这样的高人,他能利用戒备心理促成自己的成功。给大家讲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

一位国外人士参加竞选活动,一般选民都认为他是上层社会人士,一定会对普通人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这正是出于一般人对上层社会人士的误解而产生的芥蒂心理。于是在竞选过程中这位参选人士便把自己宣传的重心放在了他是四个孩子的好爸爸上。当选民们知道这位参选人士有四个孩子,而且又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之后,就对他产生了亲切感,认为他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就这样,这位参选人士高票竞选成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社交技能,即利用戒备心理,成就自己。戒备心理一旦产生便很难消除,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让戒备心不要继续加深。当遇到难以说服对方的情景时,在你说明目的之前,不妨先聊聊与主题无关的事情。例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家庭等,让对方多了解一下自己,这样一来,他的戒备心理就会慢慢消失,这也是创造轻松气氛最好的暖身运动。这一社交技能对销售员来说,尤其重要。

放下对他人的芥蒂和警惕心理,并不是要求我们毫无保留地信任他人,而是要懂得把握适度原则。然而很多人拿捏不准适度原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主观认识不够。你对周围的人或事敏感吗?你的戒备心过重吗?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个搜狐上的戒备心心理测试:

1.你平生第一次坠入爱河,视情侣为心中神圣的偶像。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他(她)竟做出十分庸俗的事,你会感到幻想破灭,并决定抛弃恋人吗?(A.会 B.两者之间 C.不会)

2.你是否宣称自己厌恶飞短流长的长舌妇,不久却从你那儿传播出关于某人的毫无根据的谣言呢?(A.是 B.两者之间 C.否)

3.别人指出你事情处理得不妥,你是否会找一串理由加以申辩?(A.是 B.两者之间 C.否)

4.哪怕与最好的朋友辩论时,你也始终认为自己无疑是正确观点的持有者,对方不过是“歪理也要缠三分”,是吗?(A.是 B.两者之间 C.否)

5.你是否喜欢向人不厌其烦地详细叙述你遭遇过的一件小事?(A.是 B.两者之间 C.否)

6.乘坐地铁时,与一个陌生人同座,你看到她用手背触了一下鼻尖,会疑心她在嫌弃你的气味吗?(A.会 B.两者之间 C.不会)

7.同事们在议论一个不在场的熟人,你把你所了解的他的遭遇大加渲染了一番。但事后你颇感有愧,于是再见到他时便着意表现对他的好感,是这样吗?(A.是 B.两者之间 C.否)

8.老同学聚在一起聊天,你发表了一番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一个与你深交的同学对你的宏论颇不以为然,随口说,这都是外行话。你当时不露声色,回去以后就决定与他断交,会这样吗?(A.会 B.两者之间 C.不会)

9.你讲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给大家听,大家觉得有点难以置信,一笑了之。这时你会继续举出一系列证据要大家务必相信那是真实的吗?(A.会 B.两者之间 C.不会)

10.你的一位朋友平日与你过从甚密,但因意志薄弱,做了一件对你不太忠实的事。你是否会毫不容忍、声色俱厉地指责他的过失,表现你的憎恶情绪?(A.是 B.两者之间 C.否)

11.你为别人提供服务或帮助时,是否常常抱怨其对你酬谢菲薄?(A.是 B.两者之间 C.否)

12.一次,你在街上碰到一位同事与人且谈且行。你隔着一段距离朝他热情地打招呼,他没有马上做出反应,你是不是会想:“他为何这般当众羞辱于我,难道我得罪他了吗?可恶!”(A.会 B.两者之间 C.不会)

13.你是否为证明你的社会地位丝毫不差于人,而在服饰、娱乐等方面的花销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A.是 B.两者之间 C.否)

14.坐在客厅读报,忽然发现从窗户射进的一束光中无数小灰尘在上下飞舞,你是否马上感到呼吸有障碍,移到远离光束的地方?(A.是 B.两者之间 C.否)

测试结果说明:

计算方法:A.10分 B.5分 C.0分

112分以上,为过分敏感者。你神经异常敏锐,感受性又很强,他人的亲切和恩情,或外界的冷酷,都会在你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目睹黑暗与残酷,同等情况的你比别人受到的打击要强烈得多,你的反应也因此异乎寻常地强烈。你与人相处很辛苦,你将他人一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言行看作不利于己的,经常处于紧张的警戒中。这会引起周围人对你的厌倦和反感,因为你使所有人感到紧张。

56~112分之间,属敏感性中等者。比起“过敏”者,你受伤害的机会少多了,你的戒备心理也小多了,不过你仍高于一般人的敏感程度;有时,你偶尔会显示出一丝神经质。不要紧,学会漠视一些东西,情况会好起来。

56分以下,是敏感程度较轻者。也许是造化使然,敏锐的感受力与你无缘,同时也替你屏蔽了世间的苦难与伤害,你可能比他人活得更幸福。

懂得包容就会减少误解和被他人误解

《你不懂我我不见怪》这首歌里的一句歌词“多一分包容少一分误解,今生可不可以长久相爱”,让不少恋爱中的男女感同身受。爱是因为相互欣赏而开始的,因为心动而相恋,但更重要的是要相互包容和谅解才会携手一生的。其实无论是恋爱中的男女,还是生活中的朋友、亲人,又或者是职场中的同事,多一分包容和谅解,就能少一些误解。减少误解不仅需要在处世上精明,还需要在情感上提升境界。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做到包容他人,需要自己有度量。公元279年,赵国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被拜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自恃功高的廉颇很不服气,因此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了廉颇的话,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遇到廉颇就赶紧避开。门客以为蔺相如这样做是因为胆小怕事。蔺相如却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认为,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入侵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会削弱赵国抵御外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呀!”蔺相如的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让廉颇感到很是惭愧。他便袒衣露背,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气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共同齐心为赵国效力。

相信大家在中学语文课上都学过《负荆请罪》的故事,从中都能领悟到这样的道理:包容他人不仅能化解误会,还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可以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懂得包容廉颇,不懂得谅解大将军廉颇不平衡的心理,两虎相争,赵国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地?说不定就让敌国有机可乘,国之危矣!一个人度量的大小,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否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的人,是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个人的荣辱的。有句名言叫“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正是蔺相如这样的气量和善于包容他人的胸怀。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包容一下,失去三分利益,收获七分关系,用“包容心”去成就别人,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多一分包容,就少一分误解、多一分支持。想想我们经历过的磨砺和辛苦,就能理解他人所受过的磨难与不易;想想我们工作背后的家庭生活里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伤感和艰难,就能理解他人生活的不易,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路上经历风风雨雨。

我们一生中会对人对事产生无数次误解,甚至用与他人完全相反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每个人都有错怪别人的时候。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有一天,办公室小王突然变得烦躁不已、对人态度很恶劣,仅仅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办公室的同事们大发脾气,甚至与人大声争吵。为此同事们都对小王很有意见,大家都觉得他变成了脾气暴躁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一段时间下来,大家都对他嗤之以鼻,基本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交流,小王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封闭。

直到后来小王的离婚律师到公司来找小王,大家才终于理解了小王的处境。小王的妻子在结婚两年后出轨了,并以小王没有照顾过孩子为由,起诉离婚,夺走了孩子抚养权。小王为了养家糊口,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妻子和孩子,导致家庭破碎。经历过这样的打击,小王的情绪需要一个发泄口,然而却没有人能理解他。即使是男人,经历过这些事后内心也是很脆弱的。

处世的智慧之一就是包容他人,如果同事们懂得包容小王,就该想想小王为何突然变得暴躁,为何最近一段时间都如此消沉。

时常保持对他人的包容和体谅,是人生的一种美德和需要。这份看似对外的包容,实际上是帮助我们自身更真实地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少一分误解、多一分真诚,使我们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

当然,宽容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体谅,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至高境界的包容,不是仅仅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可以升华为一种胸襟和一种气度。

要学会分析,停留在表面最易令人误解

别人真的是在赞扬你吗?她平时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她就真的是个时时刻刻都快乐豁达的人吗?下属在你面前对你尊重谦卑,他就真的敬佩你吗?这个农民装扮的人就一定比你穷吗?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事实吗?

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到的,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我们停留在表面上的理解。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代表事情的本质,你没看见的东西也不代表它就不存在。诸如“人面兽心”“狼心狗肺”“衣冠禽兽”“口蜜腹剑”“佛口蛇心”这些成语,不正是说明了现象与本质截然相反的差别吗?因此我们要学会去分析、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千万不要只看事情表象就下结论,从而对事情的本质做出错误的认识。

一艘游轮遭遇海难,船上有一对夫妻。他们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然而救生艇上只剩一个人的位置了。这时,男人思索片刻后,将妻子推到身后,自己跳上了救生艇。妻子站在渐渐沉没的游轮上,朝着丈夫喊出了一句话。

故事说到这里,你认为这个女人对丈夫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呢?是“我恨你,我瞎了眼才嫁给了你”,是“你抛弃了我,我爱错了人”,还是“孩子永远都不会原谅你的”?

你是否是这样想的?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我们所听到的故事背后其实还有真相。这个女人对丈夫喊的最后一句话是:“照顾好我们的孩子!”男人获救后回到家乡,独自带大了他们的女儿。不仅是我们,就连他们的女儿也误会了自己的父亲。许多年之后,男人病故,女儿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父亲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这世间的善与恶、好与坏,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所以凡事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的理解,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人、评论一件事,不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妄加揣测。学会分析,才能真正消除误解,探求到事情的本质。就像我们读诗歌一样,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情感。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世间有很多事情的真相并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我们看到的好未必就是好的,坏也未必就是坏的。事情的真相很有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终极大Boss,表现的是全剧最坏的人,到最后我们却发现他原来一直是个好人。就像电视剧《古剑奇谭》里的欧阳少恭,表面上他一直都是好人,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他的真正面目,他竟然是大家都很憎恨、欲杀之而后快的那个人。表面跟事实的差距有时竟然如此之大,其实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懂得用心去看问题,学会分析、探求事情的本质,一定也会发现生活中如戏剧一般的情节。

相信很多企业、公司都会有员工这样埋怨:“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不靠谱,只会拍马屁、爱奉承吹牛,领导却感觉不到呢?难道领导真的喜欢这样的人吗?”“我一直兢兢业业,结果却还不如那些爱奉承、会说话的人讨领导喜欢!”很多人以为,领导总是叫那些会溜须拍马的人一起出去喝酒应酬,很是看重那些爱吹牛、不务实的员工,反而那些务实工作的人,工作上一旦出现了差错挨了批评,就觉得老板不信任自己。然而,老板的心思和眼光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简单。

有一次员工大会,做内业资料的员工小毛去给老板送发言材料时,老板无意和小毛商量起了员工大会该奖励哪位员工。小毛觉得老板平时比较喜欢那个偷奸耍滑的同事,经常叫他做事,很是信任他,就举荐了他。然而老板却说:“这个人只适合办点小事,实务工作不牢靠,没有业务能力,奖励就留给你吧,你工作做得扎实,在职位上更有发展空间。”

小毛这时才恍然大悟,老板原来是心明眼亮的,谁务实,谁会做事,谁偷奸耍滑,他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老板总是叫那些人办事,只不过是因为知道他们善于做这些应酬外人的事,有些体力活也需要哄着这些人去做。然而真正的信任和蛋糕,只会留给那些真正务实、有能力的员工。只是所处的角度不同,老板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老板并不需要向我们解释他为什么会看重那些人而已。

工作时愿意吃亏多做的人,不是因为傻,而是懂得责任;吵架后先道歉的人,不是因为错,而是懂得珍惜身边人;常常在QQ、微信给你点赞、给你写评论的人,不是因为闲得慌,而是因为心中有你。这些道理都让我们懂得,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用自己的理智和思考来判断事情的本质。

多一些沟通,就会少一些误解

你走路时正在想问题,没有看见迎面走来的同事,人家可能会说你清高不待见人;你开会的时候,家里发生了重要的事情,你出去接了个电话,大家可能会觉得你不懂礼貌,自恃功高。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没有耐心去了解别人。我们总是自以为别人怎么想的我们一目了然,因此误解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发冷漠。大家都宁可在社交软件上发发帖子,跟陌生人说说真心话,也不愿意向身边的人敞开心扉。

在科技信息发达、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工作生活丰富而多彩,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产生距离感和认识上的偏差,给彼此心灵之间树立起一道暗墙,造成误解,甚至带来矛盾。婆媳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激化,同事间的戒备心理增强,亲子之间缺乏理解,等等,究其根源就是缺乏沟通交流导致的人情冷漠、疏远。

大家都道婆媳关系难处理,天下没有无矛盾的婆媳,婆媳天生是劲敌。难道婆媳之间的对抗性真的是天生的吗?

因为缺乏沟通,那些不经意间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能产生误解。误解发生后,如果还是缺乏沟通,就会伤害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感情。如,媳妇年轻,接受了新潮的教育思想,认为孩子不应该娇生惯养,所以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孩子闹着不吃晚饭,媳妇说什么也要让孩子饿一顿以示惩罚。然而婆婆见到这一幕并不理解,因为心疼自己的孙子,十分生气,觉得媳妇对孩子疏于照顾,太不懂得为人母的道理了。婆婆心里生气,就乡里邻居地到处抱怨媳妇的不是;媳妇得知后满肚子怨气,觉得婆婆不懂得教育还乱批评人,对婆婆不理不睬。婆媳之间就这样因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沟通交流而产生了误解,产生了误解后又不善于沟通,于是导致了婆媳关系的恶化。

现在细细想来,婆媳之间不可调和的那些矛盾的起因大多就是家庭那点琐碎的小事。谁说婆媳之间的对抗性是天生的?只不过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变成亲人,一时间在心理上无法接受,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又存在差别,一旦缺乏沟通,必然容易造成误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是解决生活中各种矛盾、搞好各方面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消除一切不和谐因素的重要方法。不论家庭成员之间,还是单位中的干群之间、同事之间,都需要经常沟通。

网上有个很火的微电视剧,叫《多一分沟通 少一分误解》。这部电视剧是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拍摄的,院长舒春明说:“希望通过微电视剧这样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促进医患互信。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压力大。让公众看到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以帮助他们增进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对于医务人员自身来说,也能够释放压力。”

这部微电视剧其实就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一种交心、一种沟通,一些患者通过医院内部的闭路电视看了这部微电视剧后,对医务人员的工作也就多了一些理解和包容。

一次,一位急症科的护士因为忙碌,给王先生换药就晚了一会儿。王先生就自己调慢了点滴。护士过来换药时,给他道了歉。王先生却笑着说:“没事,我都在电视上看到了,你们确实挺忙的,很辛苦。”

这就是沟通产生的效果,其实和婆媳关系一样,医生和患者之间也没有深仇大恨。患者对医生的很多不满都是因为沟通不够导致的,同时部分医务人员也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的心情。医生平时在工作中抢救患者风风火火,对生离死别已经习以为常,忽略了患者家属的心情,因此缺乏与患者家属沟通的耐心。

人际沟通需“四解”:多了解,少误解,有谅解,频理解。经过了解,可以实现理解;实现了理解,可以减少误解和消除误解;减少和消除了误解,就能避免矛盾发生。所以,当你误解了别人或者被别人误解时,请先尝试去沟通吧!或许这个结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解,沟通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能为我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牵线搭桥。

谦虚谨慎,不懂要敢于开口问

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始终保持谦虚的交往态度、谨慎的处世原则,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我们总会在工作中、生活中感到被动,感到挫败感,感到孤立无援?主要原因不在于外部环境不利于你的发展,反省一下,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与人交往的态度和处世原则不恰当?

就工作方面来分析,绝大多数人刚刚进入新公司、新单位时,因为初来乍到,都能做到谦虚、谨慎、低调,无论接到什么工作任务都会很用心地去执行或完成,凡领导、同事交代的事都会耐心倾听和询问不明白之处后尽力完成。然而,当这些人熟悉了新环境之后呢?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去处理工作事务,工作态度也变得很松懈,甚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领导或同事交办的事情大多是领会到半截意思就没耐心再去深入思考。这是很多人都面临的问题,大多数人往往都是在新环境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旦熟悉环境,马上变成老油条一样,开始跟同事计较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更别说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了。

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公司或者企业,上司提拔下属,首先看重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这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因为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今后有可能达到的高度。你只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才能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成长和进步。葡萄不熟才酸,人无知才傲。在人际交往中,你会看到刚愎自用的人,总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言论,表现自己;而谦虚谨慎者,则会静静聆听,细细思考,默默学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谦虚谨慎,对于不懂的事情要敢于问、愿意问,多请教、多沟通,自然就不至于做错事。

有人问:我一看见老板就紧张、害怕,说话都三句并作两句,工作方面不懂的也不敢向老板请教。这样如何才能与老板搞好关系?我该怎么办?

员工会害怕老板,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不认可,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所以遇到老板会紧张害怕;另一方面,可能只是因为老板这个角色让员工觉得不怒自威。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害怕领导。如果我们能用平常心与老板交流,老板会更容易接纳我们。老板都喜欢谦虚好问的下属,你勤于业务、虚心请教,老板当然很乐意指导你。领导也不是“老虎”,在工作方面善于请教领导,能够更好地帮助你完成工作任务,寻找到更好的处事方式。

很多老板、领导不像大学教授,他们不会苦口婆心一遍一遍给你演算一道题、交代一个任务。很多老板、领导都是用尽了心思,点到为止。所以敢于开口问的员工,才能得到老板、领导的指导。很多员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的。

放下自我,接纳不同的意见

不久前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表现的主要是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家庭矛盾。在这部电视剧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十分固执己见的家长,一个是“虎妈”,一个是“狼爸”。

“虎妈”是个在事业上很成功的女士,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孩子需要培养时,就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去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孩子的意见她听不进去,老公的意见她也不听,婆婆公公的意见她也不肯接纳。在“虎妈”心里,自己的做法就是对的,因为自己的父亲从小就是这么教育自己,才使得自己如今这么优秀的。

再说“狼爸”,他是一个公司的老总,工作能力很强,他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也十分自信。他一味用严苛无情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他看来,孩子从小就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哪怕考99分也不行,只要不是100分,就说明你还有错,还需要进步。眼看着“狼爸”的无情教育,留学回国的教育专家唐琳三番两次相劝,但是都没有动摇“狼爸”的自信。在“狼爸”看来,这些留洋的伪教育专家根本不懂中国式教育。

结果呢?“虎妈”的孩子最后闭口不言,成了忧郁患儿;“狼爸”的孩子孤独无言,不交朋友。直到最后,“虎妈”和“狼爸”才渐渐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错误,才渐渐感受到别人的意见并非完全是错的。

对孩子教育问题固执己见,不肯接纳别人不同意见的家长,不仅在电视剧里有,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多如牛毛。从“虎妈”“狼爸”身上我们大概可以感受到。

过分自我的心理不仅表现在教育理念方面,还表现在社交、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情侣间为某件事情争执不下的时候,大多数是听不进彼此的意见的。再比如,开会的时候大家各执己见,其实是由于几乎没有多少人在听别人的意见,大多数人注重的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罢了;当父母告诉你吃饭时不要玩手机,你仍然在玩,你的大脑未曾有一秒钟去考虑父母的这个意见;当老板批评你做事方法不对时,你并不以为然,你觉得老板什么都不知道瞎指挥。

你看,这种“自我”的现象渗透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他人的意见是对是错,你并未发觉出它的危害。你似乎很少考虑他人的意见,因为在你的意识里更注重自己的想法。我们总是不肯接纳别人的建议,认为别人的建议不符合事情的实际情况,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更贴近事实、更有效。

所以,有时我们应该放下“自我”,敞开心扉去倾听别人的意见。无论是CEO也好,是老师也好,是领导也好,是长辈也好,越是处在尊位上,你就应该聆听并接纳他人的意见。当事情有不同的提议或者选择时,我们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见解,然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别人的建议或意见。即使别人的意见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你也应虚心听完并吸取,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

那么身在职场的你应该如何让老板接纳你的谏言呢?

1.首先我们应该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当老板的意见与你的并不一致时,可以把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讨论。直接陈述事实,可以让我们直面问题并最终达成共识。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瞬息万变,在关于战略、方向和目标上,如果公司或企业的员工不提建议,只是跟着老板一个人的意见走,最终只会走向被淘汰的道路。

2.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所以对待这种讨论的方式也总是有所差异。你应该在谈话之初就给出明确的分析思路,注意要避免把你的想法表现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或者个人情绪化色彩。

3.在提出意见之前要深思熟虑,考虑清楚所提意见的风险与收益,这样更容易说服老板。在提出不同意见时还要考虑你所提意见的执行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多少时间。

言行合一,做一个值得他人信赖的人

什么是言行合一?顾名思义,“言”即语言,“行”即行为。做出的事符合说出的话,这就是言行合一。

言行合一的人是怎样的人?大多是表里如一的人,是诚实守信的人,是实事求是的人,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是落落大方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人,是值得他人信赖的人。

宋庆龄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她被公认为20世纪的伟大女性,她就具备言行合一的品质。有一次,她决定去幼儿园看望那些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听说后都十分高兴,满怀激动地期待着宋奶奶的到来。突然,就在宋庆龄要来的时候,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风,路上飞沙走石,行人都睁不开眼睛。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失落地议论着,这么糟糕的天气,宋奶奶应该不会来了。然而,正在大家议论纷纷时,宋奶奶不顾漫天风沙,满脸笑容地走下汽车,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位老师感动地说:“天气不好,您改天再来也可以的!”宋庆龄说:“不,我不能失信,应当遵守诺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管天气恶劣与否,宋庆龄都实现了自己探望小朋友的诺言,赢得了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的尊敬。宋庆龄言行合一的品质也正是领导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人前立威。

“言行一致”不仅要求我们要说到做到,还教会我们:不能做到的事,一定不要先说出来。“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即使自己对这件事很有把握,也不要在做成之前轻易说出来。当你还没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时,千万不要跟朋友说你很快就要升职了,这样你会被误解成爱吹牛的人;当你想要实现环球旅游的梦想,还没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要整天把这个梦想挂在嘴边,这样你会被误解成一天七十二个梦的不靠谱的人。

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言行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很可能是因为自私、随意、执着我利、贪图享受、博取一时满足等心理不断地叠加积累形成的。意思就是当时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自私、随意、执着我利这些性格而产生的一种惯性的认知层面,以及偏离了的心理感受和取舍。

那么,我们要怎样成为言行合一的人呢?

要想言行合一,首先要心口合一。也就是说,要遵从自己的真实心理去说话做事,只有你说的话和你做的事都符合你的本意,两者之间才不会相互背离。这就要求我们做人做事都要真诚、真实。

要想言行合一,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就像宋庆龄一样,承诺过的事,即使遇到突发阻力,也要坚决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去实现自己的诺言。

要想言行合一,还需谨言慎行。说话谨慎,行事小心,就不会捅下难以收拾的篓子。千万不能在生气时,在被激怒时,在任何不理智的时候,来决定某件事情。我们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免说出去的话难以收场,做出来的事破坏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