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远
10268000000003

第3章 涵养: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

不小题大做,不计较鸡毛蒜皮,不纠结于他人过失……这样的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理性地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孩子在潜移默化下也定能保持心平气和,这是一种广度的涵养,这样的孩子运气永远不会太差,未来的路也一定越走越宽。

一怒之下踩石头,只会痛着脚指头

当父母无缘无故对你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你的时候,你心里会如何想?

当戴安娜6岁的时候,她心里想的是:希望妈妈早点死掉。

或许很多父母觉得非常震惊,一个小女孩怎么会有如此可怕的想法。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了戴安娜的故事,或许就不会如此想了。在戴安娜的眼中,妈妈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脾气非常暴躁,情绪随时都会失控,动不动就会责骂甚至是打她和姐姐。而每当这个时候,戴安娜不是躲在桌子底下就是藏在卧室的角落里,心里希望妈妈早点死掉。

也许你会觉得,可能是戴安娜和姐姐太调皮了,妈妈忍无可忍才会冲她们发火。可事实上,姐妹两人非常乖巧和聪明,很少做出过分的事情来。而且,不管姐妹两人做得多好、多优秀,妈妈永远都会找到新的理由来责骂她们,动不动就会向她们发泄自己的怒火。

慢慢地,戴安娜开始想:“是不是我是多余的?”“是不是我真的非常糟糕?”“是不是我从一出生,发出第一声啼哭就是一个错误,就让妈妈感到失望和生气?”于是,她开始逃避,开始避免与妈妈接触。不管妈妈提出的要求有多么过分,她都会尽量去做,去努力,因为她知道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躲避妈妈的怒火和责骂。可即便是这样,妈妈的责骂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慢慢地,戴安娜长大了,为了逃避妈妈,她在17岁的时候就和交往了3个月的男友结了婚,搬到了英国生活。因为她觉得这里没有妈妈,没有责骂,没有怒火,更没有压抑的生活。可是,她错了,丈夫也是一个暴躁的人,时常挑剔她、责骂她。这时,戴安娜再次选择了逃避,躲进了自己的“壳子”中,尽量顺从、逃避丈夫,尽量避免与他发生冲突。就这样,她的婚姻只持续了5年,而这时戴安娜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离婚之后的戴安娜,由于生活的各种压力也变得和妈妈一样暴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孩子发火,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一开始,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自己小时候写的纸条:当我成为妈妈后,我绝对不会对孩子发火,绝对不会轻易打骂他们,责骂他们搞砸了一切。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虽然讨厌妈妈,也急于离开妈妈,可是在无形中她的性格和心理却被印上了妈妈的印记,成了像妈妈那样的人。

当然,故事的结尾是好的,戴安娜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也及时看医生、调整心态,让自己避免了妈妈的悲剧。同时,她还积极帮助妈妈,尝试着和妈妈沟通,及时让妈妈避免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她的孩子。渐渐地,妈妈也有了改变,脾气不再那么暴躁,不再动不动就发火。

戴安娜把自己和妈妈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作MOM, MANIA, and ME。这个故事真的非常值得父母们思考和反思。虽然故事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展开的,但却揭示了一个最普遍的教育问题。我们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扮演着戴安娜妈妈的角色,让自己的孩子成了可怜的戴安娜?如果不是戴安娜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做出了改变,那么她的孩子会不会又变成了另外一个妈妈?这个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们常说,父母这个职业是最简单的,不需要培训就可以上岗,只要可以生育就可以。可是,父母这个职业却也是最复杂和深奥的,因为你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会直接关系到他的道路是否越走越远,他的人生是幸福还是不幸。

如果父母能够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自然就会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乐于倾诉自己的心事,更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温和。可如果父母像炮仗一样一点就着,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那么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怯懦自卑,甚至让孩子从此变得自闭起来。还会像以前的戴安娜一样,也变成一个容易暴躁、容易发火的人,然后将自己的悲剧传给自己的孩子。

怒火和发脾气对孩子的杀伤力是非常大,一位教育学家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如果父母不想伤害到孩子,那么就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冲着孩子发脾气。

事实上,很多时候,每次冲孩子发完脾气之后,父母自己也会感到非常内疚,担心自己的愤怒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于是,事后这些父母就会郑重地告诉自己,以后决不再对孩子发火,绝不大声喊叫,甚至做出惩罚自己的事情。但是,当孩子继续任性胡闹的时候,愤怒仍然会无可避免地再次袭来,自己的情绪仍然会无法控制。以至于孩子逐渐疏远父母,加深对父母的恐惧,从而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就像是一怒之下踩石头,脚指头也会疼痛一样。动不动就向自己的孩子发火,不管对孩子还是父母都是一种伤害。更何况,人们不是常说,愤怒只是无能的表现,除了发泄负面的情绪,只会显示你没有涵养和气度。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愤怒对于教育孩子根本没有太大的用处。

诚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父母怒不可遏的事情肯定是存在的,父母因为孩子的顽皮捣蛋而发怒也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做出令父母抓狂的事情来。可是,不管父母想要冲孩子发火的时候,或是动手打孩子的时候,都应该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让孩子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冷静下来,让自己深呼吸,真的是很有效的方法。如果父母发现自己有愤怒、发火的前兆,那么就提醒自己闭嘴,心里数5个数字,然后深呼吸3次,等到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和孩子交谈。

相信,当你做出改变,控制自己的怒火之后,孩子也会走近你,愿意主动给你拥抱。

要讲道理,不要大喊大叫

现代生活中,经常有父母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尤其是看到孩子顽皮或是犯错误的时候,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孩子,对着孩子大喊大叫。比如,当孩子穿着鞋子踩在沙发上时,父母便会大吼大叫地训斥道:“你给我下来!不许穿鞋踩沙发!”当孩子因为想要超市中的玩具而耍赖皮时,父母往往会忍无可忍地大声命令:“不许哭!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我们相信,很多父母都不是故意对孩子大喊大叫,都不是故意想要伤害孩子,只是一时的情绪失控才如此。可遗憾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喊大叫已经成为新的一种体罚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基于体罚对于孩子身体和心理都有一定的伤害,很多父母决定不再体罚孩子,或是不再打孩子。当孩子淘气或是犯错的时候,他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采取了大喊大叫的方式,训斥和制止的孩子的犯错。他们或许觉得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听从自己的管教,树立自己的威信,还避免了体罚孩子的不良影响。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大声地呵斥也是一种变相的体罚。

有些父母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会采取温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会选择讲道理、劝解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可一旦说一次不听,再说一次还不听,父母的情绪就会失控,失去了讲道理的耐心,而对孩子发火,甚至是大吼大叫。

也就是说,虽然一些父母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体罚打骂孩子,却让大喊大叫成了新的体罚方式。这不仅给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极大的危害,还破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的心与父母越来越疏远。我们相信,这些都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但是这样的事例却每天都发生着。

一天,王聪正在院子里踢球,不小心将家里的玻璃踢碎了。他立即向妈妈承认错误,原本以为妈妈会原谅自己。可谁知,妈妈异常愤怒地大声骂道:“早就说了,不要在院子里踢球!你就是不听!下次再看到你在院子里踢球,看我怎么揍你!”

原本,王聪已经向妈妈道歉了,可还是被妈妈大声训斥了。他感到非常委屈,觉得妈妈太不讲道理了。从那之后,不管妈妈说了什么,他都不往心里去了。每当妈妈大喊大叫地教育他,不准他这么做不许他那么做的时候,他都在心里说:“你尽管大声骂吧!反正我就是坏孩子,我不会听你话的!”就这样,王聪和妈妈的关系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妈妈越大声训斥他,他就越叛逆,而他越淘气捣乱,妈妈就越无法控制情绪,忍不住对他大喊大叫。

其实,王聪本来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如果妈妈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只是点拨一下孩子不要在院子里踢球,那么问题就会得到完满的解决,相信王聪之后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妈妈却采用了相反的、错误的方式,不顾孩子的认错态度,一味地对孩子大喊大叫,使得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喊大叫是很多父母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遗憾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似乎没有太大的效果,只是大人们负面情绪的发泄。因为当父母第一次大声训斥孩子的时候,孩子也许会如你所愿地被吓住,听你的话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次数多了,孩子就会习以为常了。当你喊叫的时候,或许他正在“神游太虚”,根本没有在听你讲话;或许他正在想“刚才我做的事情很有趣,趁着妈妈不注意,我可以再做一次”;或许他还会想“妈妈就知道大吼大叫,看她的头发都凌乱了,好像头顶在冒火一样”。试问,这样的喊叫,除了让自己情绪失控,还有什么作用?

或许有些父母认为,大喊大叫对于小一些的孩子还是管用的,因为他们通常不像大孩子那样有自己的主意。但是父母想错了,这样的方式对几岁的孩子同样没有效果。大喊大叫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同时,当父母因为生气而大声训斥孩子的时候,孩子的精神就会变得紧张起来,大脑就会自动进去逃生机制,使他瞳孔放大、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这时,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如何逃过一劫,如何避免被妈妈惩罚,根本听不进去你的话。那么,你即便是声音再大也是白费了。

当然,父母还应该注意,大声喊叫还有另外一个后遗症。因为孩子是非常善于模仿的,你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时常大声吼他,那么他也会养成这样的坏习惯,时不时大声吼自己的朋友、同学。而孩子一旦脾气不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没有好人缘,甚至交不到好朋友。

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作为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和孩子讲道理。因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和沟通方式,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滋养。不仅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道理,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更知道为什么父母会禁止自己这样做。同时,只有不吼不叫的教育,孩子才能主动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父母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孩子的问题,从而赢得他的信任和尊重。

更关键的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培养良好的涵养。如此,孩子之后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接纳孩子的情绪,比什么都重要

绝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告知孩子,受到了表扬不要骄傲,受了批评也不要沮丧,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更不要乱发脾气。但是,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情绪是由内心而发的,做得好就会兴奋,受到了批评就会难受,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就会生气、郁闷,而生气了自然也想要发发脾气。

况且孩子只是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情绪包括了正面的喜悦、快乐、幸福;当然也包括了负面的骄傲、自满、沮丧、愤怒,等等。身为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不是以平常心接受,反而采取了压制的手段,或是感到烦躁不已,显然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父母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难道我们大人就没有情绪吗?难道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吗?当我们遇到赞扬的时候,就不会骄傲、心生得意吗?当我们受到批评的时候,就不会沮丧难过吗?在生活中,我们就很少愤怒和发脾气吗?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为什么要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呢?

诚然,负面情绪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好东西。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做出一些不冷静的事情,甚至是错误的决定。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十几岁的孩子,都有着些许的叛逆思想,容易滋生出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因为心智的不成熟而无法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但是,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并不是否定它,要求孩子压抑自己。这只会让孩子更加烦躁,甚至会否定自己,做出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的事情来。父母首先应该告诉自己,任何情绪都是孩子真实感受的体现,是生理和心理的本能反应,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情绪,别把它想得太严重,而不是急着指责孩子、纠正孩子。如此,才能逐渐地帮助孩子正确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让负面情绪始终围绕着自己。

事实上,很少有父母教会孩子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也很少有父母尝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正因为如此,当父母真正地接受了孩子的情绪,理解和认可了孩子的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时候,父母才能够让孩子彻底打开自己的心扉,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想法和建议。而父母越是坦然地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那么孩子就越容易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就越能够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得乐观向上。

当然,接受孩子的情绪,并不是说要溺爱和纵容孩子,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无理取闹、肆意发泄。当孩子因为不高兴而摔东西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和接受孩子本身的情绪,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高兴”,然后再询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倾听他内心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巧妙地帮助孩子释放情绪,解决问题。最后要让他明白,摔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他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此一来,孩子才不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旋涡之中。

一位名人小时候脾气非常不好,每当发起脾气来就像火山爆发一样,乱摔东西,不管不顾。小朋友都远远地躲着他,生怕被他的坏脾气招惹上。其实,他也知道自己脾气不好,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父母看到这个情况,于是想到了一个方法: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就钉一颗钉子在木板上。第一天,他就钉下了8颗钉子,很快整块木板就快钉满了。于是,他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这时他发现,控制自己的情绪好像比钉下那些钉子还要容易些。之后,他发脾气的次数一天比一天少。

看到这个情况,父母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就拔出一颗钉子。一段时间后,他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之后父母拿着那块满是钉子孔的木板,对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要知道,乱发脾气就像这些钉子也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尽管你承认了错误,也会给别人留下伤疤。”

至此,他才明白父母的苦心,之后始终坚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而他的人缘也越来越好。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必然要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不仅是孩子自身意志发展的标志,也是孩子日后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控制力很差,那么他就会表现得任性、冲动,将来对于人生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错的不是情绪本身,也不是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的行为,而是父母对待情绪的态度。孩子表达出来的情绪,就是他内心想法传递的信号。如果父母一味地让孩子压抑自己,使其情绪表达不出来,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因为一个人的情绪就像是压力锅中的蒸汽,发散不出来就会不停地堆积、堆积,直到最后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爆炸。所以,父母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情绪,巧妙地为孩子的情绪降降温,让负面情绪发泄出来,进一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接受孩子的情绪,用自己的爱和理解来感受他的情绪,然后加以正确的引导。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不仅给了孩子一个释放情绪的窗口,更在亲子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桥梁,让孩子的心更加明媚快乐起来。

永远不要取笑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父母喜欢以逗弄孩子为乐。孩子高高兴兴地唱歌,父母却哈哈大笑地说唱得太难听,就像是鸭子叫一样;孩子比较活泼,喜欢蹦蹦跳跳的,父母则取笑孩子像猴子一样。

事实上,当父母取笑孩子唱歌像鸭子,或是行为像猴子,从而导致孩子自尊心受损、心灵受到伤害的时候,父母就笑不出来了。当孩子因为父母的取笑而产生敌对情绪,或是憎恨父母的时候,父母就更笑不出来了。而且,这并没有什么好笑的。孩子所有的表现都是天性使然,他们高兴所以会唱歌,他们天真活泼所以会蹦蹦跳跳。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取笑他们,那么孩子就会形成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是不是很糟糕?爸爸妈妈是不是觉得我很可笑?当他们自己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就会失去了信心。

同时,对于孩子来说,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别人议论和评价自己。父母的取笑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情绪,“叫我向东我偏向西”,还会影响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等孩子到了十五六岁时,独立性与自主性已经完全成熟,这个时候,他们对自尊的追求也达到“顶峰”,从而更加无法接受父母对自己的取笑。即便这份取笑是善意的,是无心的。

十几岁的然然非常喜欢唱歌,平时高兴的时候总要哼唱几句,自从网络上唱吧、K歌等APP火了之后,他就好像是找到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总是将自己的得意作品传到网络上,希望更多人肯定自己的歌声。

一天,他上传了一首李荣浩的《李白》,短短十几个小时,就受到了很多好评,这令然然非常高兴。吃完晚饭之后,他回到了自己屋子里,高兴地哼唱着这首歌曲,心情非常舒畅。这时候,爸爸敲门进来,找他有事情说。听到孩子正在唱歌,不自觉地说了句:“这都唱得什么啊!我一句都没有听懂,不知道你每天都唱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然然反驳说:“这是李荣浩的《李白》,现在很流行的。我上传了自己唱的到网络上,还受到很多好评呢!”

谁知爸爸笑着说:“你唱得还好听?我怎么觉得越听越像鸭子叫呢!”

然然一听愣住了,心想:我唱歌还好吧,要不怎么那么多人给我好评!可爸爸为什么非要说我像鸭子叫呢?难道我唱得真的很难听?然然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觉得爸爸完全就不懂自己,更不尊重自己。因为这件事情,然然在爸爸面前再也没有唱过歌,和爸爸的距离也逐渐疏远。

很显然,爸爸的取笑让孩子接受不了,深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我们都知道,爸爸是爱孩子的,也许并不是真的觉得孩子唱歌不好听,这只是一句玩笑话罢了。可就是这言不由衷的话让孩子受到了伤害,也让孩子的心里产生了隔阂。

还有些父母总是习惯把讽刺挖苦的话挂在嘴边,不管时间和场合地讽刺孩子,“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啊!”或许父母的讽刺都是无心的,或许父母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进步。可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正是这样无心的行为,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刺痛了孩子脆弱而敏感的内心。

取笑是一把刺向孩子的锋利的剑,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让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永远也不要取笑孩子,因为没有什么比取笑更能让一个孩子变得无礼、粗暴、心理扭曲了。”

身为父母,我们都爱孩子,可就是无意间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当而伤害了孩子。所以,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主,在任何时候都以平和、友善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不要用取笑和讽刺的口吻对孩子说话。同样的意思,用取笑和讽刺的口吻,与用鼓励和平和的方式来表达,效果完全不一样。你的取笑和讽刺只会让孩子怀疑自己,只会让孩子感到无地自容。既然我们是爱孩子的,为什么又非要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呢?

更何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大人都反感别人的取笑和讽刺,又为什么非要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所以,当孩子因为天真的本性而做出让人忍俊不禁的行为时,父母千万不要失声大笑;当孩子因为高兴而高歌或是手舞足蹈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取笑他们像鸭子、像猩猩;更为重要的是,当孩子某件事情做得不那么好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想要激励孩子,而把讽刺挖苦的话挂在嘴边。因为这只会伤害到孩子。

父母应该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随意取笑他们,这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一份尊重,更是良好涵养的一种体现。当然,也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尊重,孩子才能从心里更愿意接近父母,更尊重父母。

同时,面对别人对自己孩子的戏弄和取笑,父母也应该理直气壮地拒绝——对不起,请尊重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怕得罪人,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更应该看重孩子。不是吗?

用鼓励和安慰来替代取笑和讽刺吧!换个态度、换个说话方式,你将会看到不一样的孩子!你的孩子将更自信地面对成长和未来!

在别人面前挨骂,孩子也觉得很丢脸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堂前教子,枕边训妻”。这句话出自《朱子家训》,意思是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在人前,这样孩子知道了羞耻,就会尽快改正错误不再犯。而对于妻子,应该顾虑妻子的颜面,不能在人前教育妻子,这样才能使得妻子改正错误,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加和睦。

事实上,很多父母好像都沿袭并认同这一教育方式,喜欢在别人面前教训自己的孩子。碰到朋友的时候,当面数落自己的孩子,“你看看这个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现在成绩总是排在后几名,你说愁人不愁人”;或是遇到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管是在公众场合,也不管有多少人在场,开口就教训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又把衣服弄脏了,就不该带你出来玩”“别人都好好在玩,你为什么总是犯错误”……

大多时候,父母因为孩子的不听话,不分场合就一顿教训。或许有些父母是无意的,只是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或许有些父母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正常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接受教训,下次才不敢再造次。

殊不知,当众教训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长记性,还是最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也是最错误的教育方式。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便是做了再糟糕的错事需要教训,也应该分清时间和场合。因为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自尊心又是非常强烈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当众教训或是责骂孩子,很容易会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并且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同时,这样的教育还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糟糕,日后在公共场合表现得更加粗鲁、粗暴无礼,甚至是故意地目无尊长。

要知道,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法有千千万,可重建自尊的过程却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父母在别人面前教训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失去自尊,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自卑起来。真的这样了,父母再想要重建孩子的自尊,那么就比登天还难了。

李磊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学习比较优秀,平时喜欢唱歌,人缘也非常好。学校社团组织了一个歌唱比赛,李磊积极参与并获得了合唱团主唱的位置。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磊每天放学之后都会到社团排练。不过,一天几个同学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点小摩擦。平时比较斯文的李磊不知道为什么把一个同学的鼻子打流血了。

爸爸接到老师的电话之后,立即赶到了老师办公室,看到这个同学鼻子堵着纸团,还流血不止,立即就赔礼道歉。虽然对方家长的态度还比较客气,同学也表示双方都有错,但是李磊爸爸还是非常生气。他当着老师、同学和其他家长的面,大声骂道:“你真是出息了!这么大就学会打人了!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到其他地方显显身手!”

李磊本来已经承认了错误,可听到爸爸的话就不服气地顶了句嘴:“又不是全怨我!他也有错啊!”

爸爸这下更怒了,要不是别人拉着,甚至还要打孩子一顿。“我给你提供最好的条件,是让你好好学习的,不是为了让你打架的。你小小年纪还学会打人了,真是丢人现眼!”事后,尽管李磊跟着爸爸回了家,可内心却受到了伤害。他觉得爸爸可以批评自己,也可以骂自己,但是不能在那么多人面前教训自己。“我已经没有尊严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尽了脸面。我还怎么面对他们呢?”从那之后,李磊不再是一个乖孩子,越来越叛逆。

就如同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则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儿童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会很大,他会以之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的赞扬。而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会使他无地自容,会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没有了。”

也就是说,自尊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一旦孩子失去了自尊,那么就会肆无忌惮了。他的品德会瓦解,他的行为会变本加厉。一些人之所以变成了醉汉、赌徒、乞丐和盗贼,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自尊,已经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所以,如果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那么就必须避免当众教训孩子。

事实上,在一些人的观念中,父母是绝不能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的,即便是孩子所犯的错误让父母非常难堪,错误非常大,父母也不会轻易在外人面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他们明确地知道,这样的行为会使孩子的心里受到严重伤害,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在他们的心里,与孩子的心理健康相比,这些错误都是不重要的。所以,父母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避免在别人面前或是公众场合教训自己的孩子。即便孩子做了再糟糕的事情需要教训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

或许有父母要说,难道孩子做得非常过分,也当看不见吗?不,我们并不是这个意思。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制止,适当地给予警告,但是并不是当众责骂和批评。父母可以把孩子叫到一旁,远离他人的视线,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刚才的行为是错误,必须停止这样的行为。因为现在有外人在,我不会教训你,但是到家之后,你就要接受教训。

这样一来,孩子的行为不仅可以收敛,还会感谢父母顾全了他的面子。而这样的教育方式,起到的效果要比当面的教训更有效,更让孩子长记性。

改变“堂前教子”的思想和习惯吧!你会发现这对于孩子改错和成长真的有很大帮助!

孩子,你要学会原谅别人的错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因为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孩子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又因为不懂为别人着想,所以孩子往往在行为上表现出自私、心胸狭窄、对人不友善等特点。正是因为如此,绝大部分孩子总希望别人能够理解、支持自己,却很少能够主动顾忌别人的感受,能够包容和宽容别人。

一家研究中心曾经对中小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对于过去欺负过你或严重伤害过你的人,你会选择原谅和宽容吗?”有24%的学生表示绝不原谅或是很难原谅,29.9%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原谅,其余的56.1%则表示可以原谅,但是绝不会忘记别人给予自己的伤害。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能够主动原谅别人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能够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别人的也实在是太少了。可实际上,孩子的宽容心是非常珍贵的,它能够给孩子带来大海一样的胸怀,也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成长经验,并且在孩子之后的人际交往、生活事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是善良、温和、惹人喜爱的;而那些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孩子往往是自私、偏执、不易为人亲近的。因此,教会孩子宽容是尤为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更好的基础。正如美国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所说的:“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

当然,孩子的宽容之心需要父母细心地培养,需要父母播下宽容的种子。只有父母有大格局,凡事懂得为别人着想,不纠结于别人的过失,孩子在潜移默化下才能学父母那样主动宽容和原谅别人,变成一个心胸宽广、性情温和的人。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度假村的大厅中,一位满怀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小女孩显然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哭得已经声嘶力竭了。原来,这个小女孩是妈妈带来的,准备参加儿童网球训练课。可是由于当天参加活动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位工作人员又是新来的,因为一时的疏忽,把小女孩遗漏在空旷的网球场上。小女孩独自一人留在偏远的网球场,找不到工作人员,也找不到妈妈,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哭得稀里哗啦的,很是可怜。好在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才避免了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就在工作人员安慰小女孩的时候,女孩妈妈来了,看到自己可怜的孩子。

如果你是小女孩的妈妈,会怎么做呢?痛骂那位不称职的工作人员,还是直接向领导抗议?是退出网球训练课,还是要求赔偿?相信很多父母会大发雷霆吧!因为确实是工作人员的疏忽,孩子也实在太小了,并且受到了不小的惊吓。

但是,这位妈妈的做法却令人震惊,也令人感到敬佩。她蹲了下来,把孩子抱在怀中,轻轻地安慰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她温柔地说:“宝贝,已经没事了,不要害怕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也非常紧张难过,你看她也快急哭了。而且她并不是故意的,之前她把你们照顾得也很好,是不是?”

小女孩点点头。接着女孩妈妈说:“现在你亲亲那位姐姐吧,安慰她一下。她确实也吓坏了。”之后小女孩走到工作人员身边,亲了亲她的脸颊,并学着妈妈的口吻说:“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可以说,故事中的母亲是伟大的,因为她不仅宽容了工作人员的失误,而且还将这种美德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告诉了孩子应该宽容。而小女孩虽然受到了惊吓,但是在妈妈的安慰和教育下,懂得了宽容和原谅。我们相信,小女孩在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善良、友爱、宽容的人。我们也相信,这样的孩子运气永远也不会差,生活也一定会幸福快乐。

而对于孩子来说,从接触这个世界开始,就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由于他们心智不成熟,再加上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当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就会本能产生愤怒、还击的行为。比如别的孩子打了他,他就会本能地反击;别的孩子抢了他的玩具,他就会本能地以攻击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愤怒,或是强硬地抢过来;别的人伤害了他,即便是无意的,他的内心中也会心生恨意和报复的冲动。

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好好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当别人的伤害是无意的时候,让孩子学会宽容,尝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事实上,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他。如果父母教导孩子宽容,那么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自然就会多一些宽容;如果父母只会教孩子斤斤计较、睚眦必报,那么孩子在将来也会心胸狭隘,对人不会宽容。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受欺负,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当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就会愤恨地教训孩子说:“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吗?你怎么这么懦弱啊?”“别人欺负你,你就要报复回去。这样他下次就不敢欺负你了!”有些父母甚至采用了更极端的方式,时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在学校只要不挨欺负就好了。你打了别人,爸爸妈妈可以给别人赔礼道歉,但是你要是被别人打了,哭着回家的话,不仅得不到安慰,还会受到惩罚。”父母总是教育孩子不吃亏、反击别人,从不教孩子忍让、包容,就更别提教育孩子原谅和宽容别人的错误和过失了。

试问,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学会宽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父母要知道,教会孩子爱和宽容,可以说是父母的必修课。因为自私狭隘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没有任何好处,会让别人对孩子避而远之,更会让孩子失去美好的素质和涵养,失去健康快乐成长的机会。

教会孩子宽容,这样他们才会拥有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