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样定规矩,孩子不会抵触
10268300000002

第2章 孩子懂规矩 守规矩,比考100分更重要

要点1:告诉孩子,不遵守规矩可能引发的后果

很多时候,孩子不喜欢遵守某条规则,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不按照规矩做事的后果是什么。正是对后果的无知,导致很多孩子做事时随性而为、不计后果,结果自然很可能会触及规则的底线,继而伤害到自己。

彤彤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今年7岁,正上小学一年级。她喜欢数学,每次数学考试成绩都不错,小脑瓜儿里还经常会冒出一些跟数学有关的问题。美中不足的是,彤彤渐渐养成了一个坏毛病,就是上数学课的时候,她自以为成绩好,于是上课不注意听讲,老师批评她,她也满不在乎。

有一天,妈妈接彤彤放学。过马路的时候正巧黄灯亮了,妈妈便拉着她停下来,准备等下一个绿灯。可是,看到有些人依然大摇大摆走过了斑马线,彤彤便挣脱了妈妈的手,快步跟了上去。

走到路中间的时候,一辆白色的私家车飞驰而过,幸亏司机发现得早,及时踩下了刹车。妈妈看在眼里,一阵后怕,赶紧小跑过去,把彤彤拉了回来。可是彤彤扭头看看妈妈,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冲妈妈微微一笑。

谁知妈妈一只手拉着她的胳膊,另一只手狠狠朝她后背打了一巴掌,耷拉着脸说:“你没看到变灯了呀!跟你说过多少回‘红灯停,绿灯行’,你怎么就记不住呢,还一个劲儿往前冲!”

妈妈这一巴掌显然是下手重了,彤彤的眼泪扑簌簌流下来。妈妈接着说:“这一巴掌算轻的,下次要是再不懂得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可不会像今天似的,人家刹车及时,到时候你不是被撞飞就是直接躺到车底下了,疼?哭?命都没了!”

虽然我们不提倡动手打孩子,可是,对于孩子做出危及生命的莽撞行为,很少有父母能够淡定。况且孩子年龄小,阅历有限,很多时候都会依着自己的性子来,但是后果往往让父母非常头疼,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就无法完成;吃东西总是狼吞虎咽,养成习惯后,吃鱼的时候就很可能会被鱼刺扎伤……因此,如果想让孩子按照规则做事,不仅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还要将不遵守规则可能引发的后果告诉他们。

只有让孩子意识到后果的可怕,他们才会对规矩有所敬畏,不敢再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

后果一:做事不守规矩,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星期天,我和女儿打算去图书馆。出门前,女儿建议我:“妈,这次咱们坐公交车去吧,很长时间没坐了。”我想了想,确实,平时出门不是打车就是自己开车,听女儿这么一说,我还真有些怀念坐公交车的日子。于是,我找了点儿零钱,收拾妥当,跟女儿一起到小区门口的车站等公交车。当我和女儿到车站时,已经有很多人在这里等了。

很快,公交车来了,刚一进站停下,人们蜂拥而上,唯恐自己上不去。我们小区这一站并不是公交车的首发站,车上早已坐满了乘客,尽管知道上车了也没有座位,有些人还是会使劲往上挤。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女儿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们为什么不按秩序排队上车呢?这么着,谁也不容易上去,还耽误时间。”我知道,我和女儿是没有这股劲儿的,决定等下一辆车。

这时,从不远处跑来一个年轻人,挤进人群,蹭到了公交车门的旁边,使劲推正在上车的人往里挤,试图早一步上车。见此情景,我和女儿相视一笑。就在我们重新将目光投向车门前的人群时,一个人从车门口掉了下来,打了个趔趄,然后坐在了地上。不是别人,正是刚才那个年轻人。周边的人看到后,纷纷后退,怕不小心一脚踩到他身上去。

年轻人站起来,破口大骂:“刚才是谁推我来着,给我站出来!”说着,他扒开前面的人,打算再次挤上车。可是,这时候,车门已经缓缓关上,年轻人被关在了门外。没办法,他只能扭头向后走,寻找刚才上车时推自己下车的人:“有种你下来……”车上一个靠窗户站的大个子向他伸出拳头,摆出击打的样子。年轻人虽然骂骂咧咧,但是车慢慢驶出公交站,越来越远,他只得作罢。

女儿撇撇嘴,小声对我说:“这个人真是自讨苦吃。本来就是最后一个来的,非要往前挤,让人推下来了吧。他插队、扒拉别人,就没想过别人也对他不满;这倒好,遇到一个比他脾气还暴的人,把他推下来了,结果他不但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怪起别人来了。”

“这你都看出来了?”

女儿说:“这不明摆着么,一物降一物。他觉得自己厉害,可还有比他更厉害的;他不跟别人讲理,还有人比他更不讲理……遇到这样的人,他绝对要吃亏呀。”

排队等车、上车,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大家自觉遵守秩序,按照先后顺序排队上车,所有的冲突、矛盾就不会出现。

可见,每件事情的完成都有一定的规则或步骤,按照这些规则和步骤来进行,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引起公愤。

后果二:重复违规的后果,让孩子提高安全意识

父母之所以给孩子制定规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一旦违反规则或者忽视规则,孩子的生命安全就很有可能受到威胁。

两三岁的时候,女儿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对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感到好奇,只要是她能碰着的,都想摸一摸。为了孩子的安全,我总会有意把带棱角的东西,或者水果刀、热水瓶之类的危险品,都挪到了高处,想着这样一来她就碰不着了。

可是,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她居然拿着自己的玩具台球杆插进了墙上的电源孔里。看到女儿的这种行为,我心中猛地一惊,迅速将她抱走,情急之下我冲她喊:“里面有电,不能碰!”女儿本来想捅这个插孔玩儿却没玩儿上,再加上我的声音可能有些大,就被吓哭了。我一边安慰她,一边自责:当初装修房子的时候,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一点呢?当时怎么就没把电源孔的位置做高一点儿,或者设置得隐秘一点儿呢?

既然现实情况已经如此,电源孔不能挪动,怎么办?只能提醒女儿了。之后,我便从网上搜索安全方面的绘本,发现《歪歪兔安全习惯系列》丛书里有一本针对触电问题的书,叫《小黑洞里是什么》。于是我把这套丛书买回来,一边给女儿讲书里的故事,一边将触电的危害性告诉她。反复讲了几遍之后,女儿就记住了,每次问她为什么不能抠电源孔时,她都会表情严肃地讲几个关键词出来,比如疼、着火……

电,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会对电源孔产生兴趣。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当注意到孩子对电源孔产生好奇时,就应该适时地告诉他们,什么是电,触电之后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危险,以及如何防止触电等。

或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即使告诉他们某件事该怎么做,他们也不能完全理解,比如:告诉他们喝粥的时候要先吹一吹、晾一晾,但他们下次喝粥时还是会被烫到;告诉他们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接触有棱角的,可下次他们还是容易被划伤……为什么?因为你只告诉他们要怎么做,并没有告诉他们不这么做的后果。所以说,如果想加深孩子的理解,要在教育的同时将后果告诉他们:不等吹凉就喝粥容易被烫着,会很疼;带棱角的玩具容易把你划伤……将可能发生的危险告诉孩子,并多重复几次,他们自然就知道不遵守父母说的规则会让自己受伤。

要点2:正确的规则能养成好习惯,规律地生活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让孩子多观察、思考和学习各种规则,因为对规则的熟悉会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且遵守某项规则,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习惯,这种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反过来说,只要孩子能从遵守规则中受益,就会不知不觉认真执行了。

李梅有两个孩子,大儿子4岁,小儿子2岁半。李梅家条件很一般,又有两个儿子,很多人看着都觉得她压力大。起初每次一提到这些,李梅都会笑呵呵地说:“给孩子留个伴儿,最多就是大人累一点儿!”可是,这两年李梅彻底认识到,一个人带两个孩子,岂止是累一点儿半点儿啊?除了每天忙活孩子们的吃、穿,还要花心思管教他们。

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大儿子从小就被李梅放在宝宝椅上吃饭,慢慢养成了习惯,现在只要一到吃饭的时间,不用李梅提醒,他都会主动坐到自己的椅子上。可是,小儿子就完全不同了,不管怎么样,他吃饭都坐不住,为了不让他饿着,李梅想尽一切办法哄他吃,比如:“乖,今天的饭特别好吃,快点儿,如果你不吃,一会儿哥哥就都吃完了。”如果他还是不听,跑来跑去,李梅没办法,就端着饭碗追着他喂。每次小儿子都一边跑一边笑,总觉得妈妈在逗着他玩儿。看着淘气的小儿子,李梅着实头疼,她的耐性渐渐被磨没了,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

通过李梅的两个孩子,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孩子遵循规矩,就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反之,生活就会变得毫无章法。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率先做好样子给孩子看,如果说你要求孩子几点睡觉,可到时间了,你还在看电视,孩子怎么可能遵照你的规定去睡觉呢?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其喊破嗓子,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按照制定的规则来,孩子耳濡目染,渐渐地就能形成习惯了。

方法一: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一位德国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连续骑自行车,每小时记录一下他骑踏的次数。结果发现,他骑踏次数最多的是上午9点到10点、下午7点到8点。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如同音乐的节奏,有快有慢。对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过着有规律的生活,那么将来他的生活节奏就会是有条不紊的。

在女儿上小学开学的前一天,我对她提出了要求,其中一项就是要主动跟学校的门卫叔叔打招呼。进校门,要问“叔叔好”;放学,要说“叔叔再见”。女儿很乖,同意了我提出的这个要求。

第二天一早,女儿早早就起床,吃过早饭,收拾好书包之后,我送她去上学。我们到学校门口的时候,校门已经打开,门卫在不远处站着,迎接进校的学生。我提醒女儿,一定要记住该怎么说。女儿点点头,靠近门卫的时候,大胆喊了一声“叔叔好”。

门卫看到我们是生面孔,笑着说:“你好!你是一年级的新生吧?快进去吧,一楼,紧挨着大厅的那个教室就是。”

我冲门卫笑了笑,领着女儿朝教室走去。女儿微微歪头,对我说:“妈妈,门卫叔叔怎么知道我是一年级的新生呢?”

“他看你这么主动又有礼貌地打招呼,猜到的呀。你看,主动打招呼不错吧,他还告诉你一年级教室在哪里,这样就用不着向别人打听了。”对于这个小小的收获,女儿心满意足。

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给孩子确立规矩。不管做什么事情,孩子第一次做的时候,都要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情所要遵循的规则,必要时进行积极的引导,帮他们开一个好头。事实证明,坏习惯一旦养成,改正起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方法二:不妨把守规矩和玩游戏有效地结合起来

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从外面回到小区的时候,看到我妈正坐在小区广场跟一帮老头老太太聊天。我过去跟他们打招呼,之后便将目光落在了不远处正在玩耍的孩子们身上。

我数了数,一共有7个孩子。其中一个坐在小区的公共凳子上,似乎在给“病人”看病,只不过这里的“病人”是孩子们的玩具罢了。还有一个站在队伍的前面,看上去应该是护士,正招呼大家按秩序排好队。剩下的5个,一看就知道是“病人”家属了,因为他们每个人怀里都抱着一个“病人”。

我女儿抱着她心爱的布偶乌龟,排在第三的位置上。她扭头看到我,冲我微微一笑。

这时,“护士”高喊一声:“下一个。”排在最前面的孩子便抱着自己的布偶朝前挪动了脚步,谁知排在队尾的小男孩儿冲了过来,说:“我先看!”其他孩子有些生气:“不能插队!”“不害臊!”“如果这样,我们就不跟你玩了!”……小男孩儿看到小伙伴们都不高兴了,只好返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是看着后来其他孩子们一个个露出天真的笑,我也不禁替他们感到高兴。

与此同时,我也领悟了一点,那就是将游戏与对孩子的教育结合起来。单纯的说教对孩子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而游戏却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一项活动,比如踢毽子、过家家等,都能极大地调动起孩子的兴趣。这时,将规则融入到游戏中,就能让孩子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

不要觉得孩子只是在玩游戏,就像上面的这个例子一样,当孩子们在玩“看病”游戏的时候,也就掌握了到医院看病要排队的规则,以此类推,遇到其他需要排队的情况时,也会规规矩矩地排队等候。由此看来,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则,远比说教的效果要好很多。

尤其是年龄还小的孩子,告诉他们遵守规则的道理,一般他们都有些难以理解,这种时候父母不妨用玩游戏的方法引导他们去体会规则的意义,让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守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以及如果大家都没有规则意识,做事情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无法顺利进行。

要点3:培养规矩意识,孩子可以更好地自律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可以让他们尝试着理解别人对他们的期待,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跟别人友好相处,以及在做一件事情时,究竟做到什么程度,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状况……总之,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去衡量自己,并不断增长技巧和能力。

从“学习”到“发现”的过程中,规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当小学老师的同学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在我们班上有个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喜欢做小动作,后来甚至发展到了吹口哨。每次我都特别生气,上课时我就让他带着课本站在我的讲台边。可是,他仍然不专心,甚至还吹讲台上的粉笔灰。

我发现后立刻制止了他的这种行为,然后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对他说:“你一定要记住,这里是教室,是大家学习的地方,不是你的书房。你吹口哨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你也不是不懂事的孩子了,难道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课堂上,遵守课堂纪律,这是规矩,我作为老师,有权利和义务管你,而你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没想到,听了我的这几句话,他居然流出了眼泪。下课后我单独找他,他说我说的那些话,他之前从来没有听过,所以一直以来他心里根本就没有“规矩”这个概念。

张居正曾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立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可见,不管怎样立规矩,如果不执行,这些所谓的“规矩”都只不过是无用的废话,只有按照规矩实际并认真执行,才能有所收获。

上幼儿园以及小学的孩子最容易接纳他人的意见,所以,对于家中有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父母要重视他们的人际交往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教孩子按时上学,不迟到;遵守交通规则,学会自我保护;每天做好功课的预习和复习,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等。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养孩子的目的只是把他们养大,在吃穿上完全满足他们就够了。荀子倡导的“人性本恶”,不无道理!放眼天下,哪个放任自流的孩子会成为好孩子?所以,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实际意义上的约束,靠规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安全意识,并努力监督执行,让他们变成一个做人有原则、做事懂规矩的人。

那么,针对不同的孩子,要如何给他们确立规矩呢?

方法一:给孩子定规矩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在家里,还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制订明确的规矩。比如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么在他们2岁左右的时候,可以带他们去图书馆,教他们从固定的地方取放图书,再去固定位置阅读,期间要遵守图书馆的秩序,不得大声说话;4岁左右的时候,让他们学会自己整理书架,对图书进行归类,并尽力保证图书完好无破损;6岁左右的时候,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让女儿喜欢上阅读,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立规矩:每次看书不得少于半个小时,看完后要将书放回原来的位置;可以跟小朋友互相借书看,但是看完之后要及时归还;我也可以陪她到图书馆看书,但不能吵闹;当然,她可以看电子书,但不能超过半小时……

结果,女儿自然比同龄孩子的文化基础要扎实一些。

所以说,不管做什么事,提前确定目标、立下规矩,做起来才会游刃有余,不至于做无用功。当然,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一定要说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必要时告诉孩子,你让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对要做的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方法二:规矩绝对不能朝令夕改

如同公司的规章制度一样,给孩子立的规矩一旦确定,就不要随意改动,否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同学小可的儿子虎子比我女儿小一岁,由于住在一个小区,因此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

这天晚上,我带女儿去她家。进门的时候,同学正在跟儿子展开拉锯战。我问同学是怎么回事,她说虎子喜欢吃零食,现在每天吃得越来越多,正餐一口都不吃。同学知道这样对孩子发育不好,于是强制要求虎子少吃零食,可是虎子根本不听。

“我不是跟你说过嘛,最好给孩子定个规矩,每次最多能吃多少零食。”看着发怒的同学,我安慰她说。

“我是给他定规矩了,要求他每次只能吃半袋薯片,每天吃两次。可是,只执行了一天,第二天就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同学无奈地说。

“那你肯定是没有认真执行,跟孩子妥协了。”

“嗯!不让他吃,他就哭闹,怎么劝都没用,我也是没办法。”

不得不说,我这个同学犯了一个大忌讳——规矩就是规矩,不能朝令夕改。如果你的孩子也有吃零食的习惯,而作为父母的你想改变孩子目前的现状,那就给他们定下规矩,限定每天的零食量,并且坚决执行下去,不能随意更改。

但凡孩子都喜欢吃零食,有时候零食吃多了确实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无益,为了让孩子减少零食的摄入,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定规矩,可是很少有人能够执行。尤其是跟老人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受到隔辈亲的影响,老人总是会无条件满足孩子对零食的需求,导致规矩被破坏。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心平气和地告诉老人,虽然很理解他们的行为,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不能对已经制定的规则视而不见。或者把摄入过量零食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告诉老人,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重视起来的。

要点4:规则,是安全和危险的界线

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即便某些场合存在危险,也总是抱着侥幸心理,会忍不住去尝试。比如说有些孩子喜欢游泳、钓鱼,于是去河边,但是管理人员为了安全起见,总会竖起诸如“水深危险,请勿靠近”的警示牌。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规则引导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哪些地方不能去,什么东西不能吃……

我在网络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小明本来跟同学约好了要一起踢足球,可是因为玩电脑游戏,忘记了时间。为了及时赶到足球场,小明便将自行车骑得飞快。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半路上,自行车漏气,附近又找不到修自行车的地方,小明特别着急。

这时候,一辆大卡车朝小明这边驶来。小明眼睛一亮,顿时想到了“好”办法。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骑车靠近大卡车,从后面一手抓着车厢,一手稳着车把。就这样,大卡车拖着他飞快地跑起来。

快要到足球场的时候,小明松开手,哪知车子却因为惯性失去了平衡,他重重地摔倒在地。在他刚要爬起来的时候,后面驶来的一辆私家车直接把他撞倒了。小明“啊”的一声,昏了过去。

醒来时,小明发现自己正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小腿骨折,不过不用担心,只是裂缝,能够长好。小明这下意识到,自己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才出了这样的事。每次想起来,他都一阵胆寒,并且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了。

故事中,小明明知道跟朋友有约,还不加节制地玩游戏,以致耽误了时间;为了赶时间,他铤而走险,违反交通规则。虽然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但也着实令人感到后怕。

在这里,可以把规则看成是安全和危险的界线。这个界线,我们永远都不能逾越,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那些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到处跑。如果是在小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停车场,父母就要注意了,告诉他们这里车多,绝对不能到处乱跑,否则容易被车撞了、碰了。如果带孩子去公园,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秋千时,你的孩子也想玩,告诉他们,绝对不能上去一下子把人家拽下来,要等人家不玩了,你再玩。或者可以让孩子礼貌地上前问一句:“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约定好时间后,不妨让孩子先在附近玩其他的器材。从某一点来说,我们给孩子制定规矩,并不是想限制他们的自由,纯粹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

方法一:适当设限,让规则来保护孩子的自由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

孩子喜欢吃鱼,为了不被鱼刺伤到,妈妈总是叮嘱孩子把刺挑干净,吃慢点儿。可孩子就是不懂得细嚼慢咽,所以鱼刺很容易卡在嗓子里。

场景二:

医院里,大家都坐在门诊室旁边的椅子上,等待叫号看病。可是,调皮的杉杉却坐不住,一会儿从椅子上滑下来,一会儿又跑到椅子后面蒙上妈妈的眼睛,一会儿又将吃零食剩下的垃圾丢得到处都是。周围的人看在眼里,烦在心上。

场景三:

坐在汽车上,妈妈叮嘱孩子一定不要随意把手伸出窗外,可是调皮的孩子就是不听话,险些发生危险。

……

相信类似的场景你可能都遇到过,不难发现,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某种情况下,对他们明令禁止才能让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所收敛,不至于碰触安全底线。

给孩子的活动设定一些界限,尤其在他们的不同成长阶段,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以及能力等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规则,从而保证他们在更加安全的空间里,能更加自由地去探索,与此同时培养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

方法二:别指望孩子一两次就能记住并遵守规则

重复练习写字,字就会写得越来越漂亮;重复做一道菜,这道菜的味道就会更加理想;重复背诵某篇文章,任意选出其中的一句,就会很自然地说出下一句;重复做某项工作,效率就会更高……重复的作用可见一斑。

在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同时,也离不开重复。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要对某些行为模式不停地重复,让规则意识深入孩子的内心。

周末,我带着女儿到朋友李丽家去玩。李丽的女儿叫可新,跟我女儿同岁,每次只要凑到一起,两个孩子就总是难舍难分的。

看到我们来了,可新很开心,按照她的理解,家里来了客人,自己就不用背英语单词了。

我感到莫名其妙,问朋友:“可新的成绩不是不错吗?”虽然我不是分数的推崇者,可是也会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可新的学习成绩我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

朋友看看可新,又看看我,将两只手左右一摊,说:“是啊,可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这学期开始,她的成绩降了下来。平时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玩,尤其是英语,单词单词记不住,课文课文不会背。”

按照我上学时的经验,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得记住,然后再深入理解。因此,我对朋友说:“反复背诵几遍,不就行了!”

“是啊,我也是这样教她的,但效果依然不理想。这不,昨天他们英语老师来了电话,跟我反映了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让我想办法帮帮她。唉!”

看着朋友愁眉苦脸的样子,我给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反复背诵,有针对性地做练习。

朋友听了表示赞同,因为她也明白,重复是孩子学习和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想让孩子掌握某个知识点,就要不断重复记忆。可是,真正能够切实做到的却很少。有些父母即便开始的时候会这样要求孩子,能够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所以,切记:重复!重复!一定不能忽视了重复!

要点5:越早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越好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将来长大了就会受益匪浅,比如,主动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按顺序排队、乘车、购物,不随地乱扔垃圾……

任何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经历一个不断练习、不断改正的过程。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充分证明,一旦养成了坏习惯,改起来非常困难,甚至一辈子也纠正不过来。因此,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养成好习惯。

女儿从一岁多开始,我跟丈夫就特别注意锻炼她的规则意识,时间长了,她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遵照我们提出的要求和规定来做,后来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上了小学,她的适应能力都非常强。

我记得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陪她上了一次课。上课前,教室里很喧闹,为了让大家安静下来,老师就跟孩子们说:如果谁先坐好,我就先给谁发画纸,拿到画纸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画画了。

孩子们听了,一个个的坐好,老师就给那些坐好的孩子挨个发画纸。其余的孩子一看,明白了老师说的规则,自然就争先恐后地坐好了。

而且学校还有这样一个规矩——上课时,老师只会让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如果老师提的问题我女儿会,她总是第一个举手并大声回答,于是备受老师的欢迎和信任。

在整个幼儿园阶段,我和丈夫从来没有因为女儿不听话而接到老师的“投诉”短信或电话。

如今,幼儿园对孩子的规则意识都非常重视,而且社会各界也都在呼吁,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只要留心的父母都会发现,在很多幼儿园的墙上都贴着“幼儿园守则”,比如礼貌待人、帮助他人、不大声吵闹等。所有这些大多被设计成漫画贴在墙上,孩子能够一目了然;甚至有些幼儿园老师每次上课时都会带领孩子们大声朗读“课堂守则”。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在他们心里,对父母和老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会照着做。等到他们长大了,或者到了青春叛逆期,可能就不会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了,甚至还会对着干,所以,选择在青春期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显然不妥。况且规则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需要不断重复和纠正,而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伴随孩子的成长。由此也充分说明,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最好从小开始。

方法一:不娇惯孩子,建立的规则一定要正确

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

从实际来看,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已经对规则有了初步的理解,比如,喝水的杯子,用完要放回原处;不玩的玩具或者不看的绘本等要分类收纳;出门时要检查一下各房间里的灯是否都关了……

我认识一个小男孩儿,名叫李涵,住在隔壁的小区。李涵长得白白净净的,不听声音,乍一看上去简直像个女孩儿。夏天的时候,每次晚饭后出去散步,我几乎都能遇到他。

这天,我在小区旁边的公园看老人们跳广场舞。李涵见到我,跑过来问我:“阿姨,你怎么不跟他们一块儿跳啊?”

我呵呵一笑:“我不会!”我不是糊弄他,确实是不会。“你奶奶呢?”我转而问他。凭经验,我猜他还是跟着奶奶出来的。

“在那儿扭着呢。”李涵抬起手,指了指跳舞的人群,“她今天穿的是红色T恤短袖。”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李涵的奶奶像是感受到了我们的目光,转过头看着我们,冲我们点点头。我微微一笑,作为回应。之后,老人继续自己的舞蹈了。

“阿姨,我想到那里玩健身器,你跟我一起去吧,锻炼锻炼,对身体好。”李涵一边说一边拉起我的手。我没有拒绝,站起来,跟着他走。

扭腰器、平步车、漫步机……李涵一一试过。我故意逗他,指了指旁边的腹肌板:“你会玩这个吗?”

李涵摆摆手:“这个我不敢。有一次我躺下去再起来之后觉得头晕恶心,后来妈妈就叮嘱我,让我不要再玩这个了,怕有危险。”说完,他又找了一个适合的健身器去玩了。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为李涵妈妈的叮嘱以及李涵的行为感到欣慰。当李涵妈妈发现儿子不适合做这项运动的时候,立刻给孩子定规矩、拉警灯:这个不能玩,对你来说有危险。设想一下,如果李涵没有听妈妈的劝告,坚持玩腹肌板,特别是他一个人的时候,哪怕是有奶奶陪着,一旦头晕恶心症状加重,后果将不堪设想。

或许有的父母会说,既然孩子不听,那就让他尝试几次,他知道难受之后就记住了:这个项目不适合我。可是,与其让孩子去忍受痛苦,为什么不把后果提前告知孩子,让他们预知一下可能出现的状况呢?

方法二:规矩的执行离不开自制力的培养

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孩子,总会忍不住去发泄,甚至做出一些他们自认为开心、痛快的事情。如果父母不引导他们学会一些排解的方法和规则,他们就无法具备很好的自制能力。

现实生活中,孩子很多时候之所以不遵守规矩,就是因为他们的自制力太弱。因此,提高孩子的自制力非常重要和关键。

去年“十一”国庆节的时候,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宴。同桌有几个熟悉的,大家一边吃一边聊,时不时地有小孩子从中间的过道上跑过。

甲说:“小孩来回跑,大人也不管管,摔倒了算谁的?难不成,还让一对新人给你出医药费?”

乙瞅瞅中间的过道,表示赞同:“是啊,地方这么窄,如果管不住孩子就别带过来。”

丁说:“熊孩子,一点儿自制力都没有。”

……

听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话,我刚开始觉得他们有点儿小题大做——何必要跟孩子置气呢?可是,转念又一想,他们说的也不是没道理。在宴席中,孩子们跑来跑去,不仅会影响周围人的用餐,而且,一不留神,还可能会摔倒、磕伤……即使父母出门前给孩子定下了很多规矩,但如果孩子自制力较弱,那么规矩的执行力也就相对较弱,管不住自己,从而给他人带来不便或者麻烦。

因此,父母只有先加强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去遵守规矩、执行规矩。

要点6:正确认识规则:它不是束缚孩子的绳索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而那些绝对的自由其实就是绝对的不自由。孩子未来必然会走入社会,只有遵循社会规则,才能少走弯路。规矩,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更大的自由;大家都不重视规矩,社会就成了一团乱麻,又哪有自由可谈呢?

王伟平的女儿青青,今年3岁半,上个月的时候王伟平把女儿送去幼儿园,但是没想到,女儿竟完全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王伟平认为,幼儿园管孩子太严了,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因为在家里,王伟平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无条件顺从。

比如,在家里的时候,女儿喜欢光着脚到处去乱跑,经常不穿鞋子,王伟平会由着她的性子来;女儿特别喜欢看电视,每天晚上看到11点才睡觉,王伟平也从来不管;即使女儿睡前不愿意洗澡,王伟平也顺着她。

王伟平说,他不约束女儿,是怕扼杀她的创造力,同时也是想让她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结果没想到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后,老师隔三岔五给他打电话抱怨:孩子上课总是乱跑,玩游戏的时候不遵守规则,还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或吃的……

王伟平觉得幼儿园条条框框太多,于是决定给女儿转校。可是没过多久,新幼儿园的老师同样打电话给他,说了一些女儿在学校的不良表现,幼儿园的一些小朋友现在都不愿意跟她玩。只不过这次,新老师建议他,平时孩子在家的时候,要给孩子立一些规矩。这时王伟平才发现,女儿目前的状况确实有问题,而这一切完全是自己的放纵造成的。

现在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进行“放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由成长。其实,给孩子自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时刻记住:自由,并不等于肆无忌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想让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就要不时地为其打杈、修枝和纠偏扶正。

让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并不意味着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更不是一根捆绑他们的绳索。我们之所以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告诉他们对与错的界限,让他们提高规则意识,也是为了让他们拥有更加广阔的成长环境,将来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研究证明,自制力可以影响一个人心智成熟的速度。现在很多功成名就的人中,不少人小时候都有很强的自制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对自由和规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强调自由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她同时指出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方法一:规矩越简单明了,孩子越容易接受

真正的自由,建立在约束力和自控力的基础上。如果给孩子的自由失去了框架,孩子就会容易迷失,内心无所寄托,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所以说,越是简单明了的规矩,孩子越容易接受。

相信很多人都在公园看到过“不要踩我,我很疼”“绿草盈盈,请保护我”“我不想受伤,请别摘”之类的提示语,管理员就是告诫人们,不要乱踩草坪,不要乱摘花朵。这样的提示语简单明了,人们一看就明白。给孩子订立规矩的时候同样如此,不要一下呜里哇啦地说一堆,只把最关键的部分说给他们听,他们才会更容易按照你说的去遵守。

如果想让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跟他们说“必须在8点之前完成”,远比说“别磨蹭,快点写,写完早点儿休息。你看××每天早早就写完作业了……”来得更直接、有效。

如果想让孩子按时按点吃正餐,跟他们说“现在不吃饱,饿了就饿着”,远比说“快点吃吧,要不然我们都吃完了,可没你的份儿了……”更能提高孩子准点吃饭的意识。

虽然有些事情做起来确实有难度,可是在给孩子提规则和要求的时候,尽量简洁地告诉他们。毕竟孩子还小,理解能力有限,跟复杂的语言比起来,他们更容易接受简单易懂的话。所以,父母们一定要记住:表述越简单规矩越有效。

方法二:大的抓紧,小的放松

大的抓紧,小的放松,不是让孩子遵守重要的规矩,放松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而是让孩子养成一种主次分明的习惯,这样他们在按规矩做事的时候,才能有条不紊。比如,对于不玩的玩具,孩子只要收起来就好,具体哪个玩具摆放在哪里,父母不要限制得太死。

婆婆快60岁大寿了,儿女们商量要热热闹闹地办一下。虽然婆婆不想让我们破费,但最后还是被我们给说通了。一来,我们平时工作忙,难得聚在一起,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当然不会错过了。二来,我们想着给婆婆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当天,女儿起床前我叮嘱她:“今天换身衣服。”

女儿不解,说:“昨天穿的衣服还没脏呢。”

“今天奶奶过寿,是件喜事,换身干净漂亮的,奶奶看着也开心啊。”

女儿想了想,似乎明白了,然后问我:“那我穿哪件呢?”

“你自己去找找,搭配着看一下。”

听了我的话,女儿起身去自己的衣柜中找衣服,我跟丈夫则在外边收拾东西。女儿虽然选衣服的时间长了点儿,但终归在我们出发之前,穿戴整齐、洗漱完毕。

在这里,我对女儿就采用了“大的抓紧,小的放松”的规则,只要求她穿干净的衣服,并没有限制她要穿什么,到底穿哪件,完全由她自己选择。在这里,所谓的“大”就是“衣着干净”,“小”就是“自己选择”。我认为这样做,女儿既能明白我让她换身衣服的用意,也能锻炼她提升自己的审美观。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主性也逐渐增强。当我们要求孩子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的时候,不妨多给他们一些选择,让他们的思维运转起来,不能一味地给他们提出要求,还对他们禁锢得太紧。

本章小结

★如果想让孩子按照规则做事,不仅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还要将不遵守规则可能引发的后果告诉他们。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按照制定的规则来,孩子耳濡目染,渐渐地就能形成习惯了。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觉得养孩子的目的只是把他们养大,在吃穿上完全满足他们就够了。

★可以把规则看成是安全和危险的界线。这个界线,我们永远都不能逾越,否则很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从某一点来说,我们给孩子制定规矩,并不是想限制他们的自由,纯粹是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在他们心里,对父母和老师有一种莫名的崇拜,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会照着做。等到他们长大了,或者到了青春叛逆期,可能就不会对父母和老师“言听计从”了,甚至还会对着干,所以,选择在青春期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显然不妥。

★让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并不意味着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更不是一根捆绑他们的绳索。我们之所以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告诉他们对与错的界限,让他们提高规则意识,也是为了让他们拥有更加广阔的成长环境,将来长大了可以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