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一数,如果从参加《鲁迅全集》注释算起,我研治中国现代文学已有整整十八个年头了。在这段不能算短的时间里,我一直痴心未改,把研究工作的重心置放在现代文学史料的发掘、考证和整理上面,从而与许多现代文坛前辈有着或长久或短暂、或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和交往,有时也会兴之所至,将他们纳入我的研究范围。这本《中国现代文学侧影——前辈与我》就是这些接触、交往和研究的部分记录。
书中忆述评介的文坛前辈,自“五四”以降,分属各个历史时期,而以二三十年代崭露头角者居多。其中,如巴金、如俞平伯、如胡风,都在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声名赫赫,对于他们的生平和创作,早就有海内外洋洋大观的研究文字在,用不着我再来多费笔墨。我只是从当时的具体感受出发,写下一点我自己的领悟,我自己的思考。我不计文字的长短和文笔的工拙,只求内容的真切和评价的妥帖。许多前辈对我的研究工作曾给予宝贵的支持和帮助,我对他们的怀念是真挚的。当然,我也力图提供一些我的新发现,诸如这些前辈的遗文逸事、有关的文坛故实以及引起争议的各家之说等等,藉以展示这些文坛前辈独具个性的人格形态,勾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真实而非虚假的侧影。对于一些至今还鲜为人知的文坛前辈,如温梓川、彭芳草等几位,对他们的文学功绩,我就作了必要的考证和介绍,以期有朝一日这些现代文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也能进入海内外研究者的视野。
这些年来,我编订了不少文坛前辈包括长期被打入另册的周作人、梁实秋、叶灵凤等所谓“非主流”作家的创作年表、佚文集和回忆录。虽说这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差使,不知耗费了我多少时间和精力,但我“衣带渐宽终不悔”。因为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探幽发微,拾遗补阙,重新整合现代文学的材料世界,其意义不容低估,必须有人来做,必须把它做好。本书收入了我的一些编选心得和梁实秋、台静农这两位现今在海峡两岸都享有盛誉的文坛前辈的著译年表,从中多少可以看出我治学兴趣之所在和我的现代文学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是最近数十年的事,其间所经历的坎坷曲折,真是一言难尽。而今,随着形形色色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引进,从结构到解构,从接受理论到女权主义,直至目前成为热点的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无一不对大陆的现代文学研究形成冲击,促使其从观念到方法不断发生演变。至于台港和海外的现代文学研究,也是众声喧哗,各呈异彩。然而,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只有当其与原始材料的尽可能全面的把握紧密结合在一起,得到材料世界的充分支援之后,才可能真正发挥力量,才会使人们期待的现代文学研究在世纪之交的新突破成为现实。由于频繁的战乱和更为可怕的人为封锁和毁坏,中国现代文学的原始材料已大量散失、湮没和被歪曲,代之而起的种种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神话还不同程度地弥漫在现代文学研究的众多领域里。因此,抢救史料,填补空白,拨开迷雾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我这本朴实无华的小书如能在这方面起到一点小小的作用,则余愿足矣。
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专家秦贤次先生热情为本书作序,以文化积累为己任的志文出版社发行人张清吉先生和总编辑曹永洋先生慨允出版本书,高情厚谊,谨此深谢!
一九九四年八月四日于酷暑中的上海
(原载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中国现代文学侧影——前辈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