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混在历史的穿越者
10322400000174

第174章 兜兜转转

陆山静静望着远处的山巅,他和颜儿搬到这个寨子已经有七八年了,在这里,颜儿收养了几名孩童,她的病情偶有复发,但是始终找不到原因,但是由于并无大碍,所以两人并不担心。

公元316年,胡族控制了中原腹地,世家大族南迁,次年,司马睿被世族拥立为晋王,在建邺重建朝廷,次年,司马睿即帝位。

这一天,陆山外出采药,下山之后,站在山脚处,回望了一眼寨子的方向,慢慢的向着远方行去。

不知道走过了多少时日,陆山来到了海边,望着广阔无垠的大海,感受着微咸而湿润的海风,海浪不时的拍击在脚下的岩石上,溅起点点繁星。

在这里停留了了数十后,陆山开始北上,再转而向东,绕了一个圈之后,他来到了建邺,这座建立不足百年,但是已然繁华起来的晋朝都城。

陆山以一个四处游历的方士的身份来到这座城池,他望了望这座新兴的政治中心,慢慢进入到城中,行走在建邺城中,他默默的打量着这座城池。

南迁的世家豪强与土生土长的江东士族终究也逃不脱权利的互相倾轧,没有谁想把自己手中的利益拱手于他人。

汉室的衰落令士人们对儒家失去了信心,士人开始重拾被儒家打压的其他学说,而此时天下的四分五裂更是让各种各样的思想开始碰撞出火花。

百姓疾苦,天下动荡,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些苦难促成了精神上的开放,也许是一种逃避,也许是一种自我放逐,也许……,太多太多的也许,但这些都不影响精神文化在这个时代蓬发展。

忽然,陆山停下了行走的脚步,因为他看到了熟悉的事物,屋檐下那随风轻轻摆动的标饰之上镂刻着风月二字,他曾经在许多城市看到过,没想到建邺城中也有一座。

也许是在门前站立的有些久了,守在门廊外的护卫走了过来,看到这种情形,陆山没有继续停留,沿着街道走了下去,护卫并没有跟过来。

几日之后,陆山在城外的一座小山上立起了一座小小的道观,观名长春,自称清平道人,并在山下购置荒地,垦为良田,用于支持道观中的开销。

陆山在城中放出消息,每月十五会在观前施粥一天,城中乞讨之人听闻后便会在施粥那天早早的来到观外,多是一些没有劳作能力的孩童和老者,偶而也会有一些不愿劳作之人来讨粥,陆山也不拒绝。

如此数月之后,城中皆知长春观的善名,陆山也收留了几个小乞丐,他们都是自愿入观成为观中的弟子,这几名弟子来投的时候,那可真是皮包骨头。

陆山轻叹了一口气,也是,这年月,不是走投无路,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自由交到别人的手中,作了他人的弟子,就等于是把生杀予夺的大权就到了他人手中。

这些年来,由于观中人数渐多,道观也曾数次扩建,几次过后,倒也有了些规模,平时观中的日常事务陆山都交给自己的大弟子处理,自己很少过问。

南迁后新立的朝庭是在世家的支持下建立的,这其中又以琅琊王氏为首。

公元322年,王敦为了维护大族利益,自荆州起兵,进攻建邺,欲清除刘隗、刁协等政敌,刘隗、刁协等人外逃。

次年,司马睿病逝,太子司马绍继位。

公元324年,王敦病重,被人告发图谋篡位,司马绍于是下令讨伐,王敦篡位之举没有得到琅琊王氏的支持,不久,王敦病逝,部下兵败身亡。

次年,司马绍病逝,长子司马衍继位。

由于此时儒学不为士人所喜,所以黄老之学被重提,士人们开始尚玄学,喜清谈。

又是一年冬季。

这一日,大雪初晴,陆山漫步在梅园之中,他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场雪了,来到小亭之中,抬起衣袖,轻轻在石凳之上拂了拂,坐了下去。

由于是新晴,此时观中并没有多少香客,不过待过上一段时日,梅花开始绽放之时,梅园之中便又会如往年一般热闹。

随着带有些许寒气的空气被慢慢吸入肺中,陆山慢慢的闭上了眼神,坐在那里静思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陆山听到了脚步声响起,慢慢的睁开了双目,看到一名青年正向着小亭走来,不时的打量着尚未吐苞的梅树。

不多时,青年来到了小亭之中,拱了拱手,“在下王羲之,字逸少,琅琊王氏。”

陆山回了一礼,“贫道清平,梅花尚未开放,秘书郞来得早了。”

王羲之笑道,“久闻道长一手隶书挥洒自如,今日虽未赏得梅花盛开,但是有幸得见道长,不负此行,不知在下是否有幸得观墨宝。”

陆山笑道,“愿与秘书郞共同研习书法之道”,言罢轻轻抬了抬手,“秘书郞还请随我来。”

片刻之后,两人来到观里的会客室中,在书台之上铺开纸张,研磨好墨汁,一番谦让过后,陆山执起毛笔,笔尖在砚台之中一蘸一拖,然后略作停留,便开始在纸上挥洒起来,很快,一段由隶书写就的文字跃然于纸上。

王羲之微微颔首,轻轻读了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陆山所默写的正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篇。

王羲之赞道,“道长笔法精湛,深得隶书精义,在下自叹不如,既然是共同研习,那在下也就不再推辞了”。

言罢,王羲之更换上空白纸张,目光在笔架之上扫过,取过一支笔,吸足了墨汁,运腕如飞,一篇正楷很快便已收写完毕。

陆山目光移至首位,轻声念了出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王羲之所默写的同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篇章。

陆山自是称赞了一番,接下来,两人字体形制开始讨论,再谈到运笔手法,以及笔墨纸砚的材质对文字书写时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