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真是一点点的侥幸都不给我啊,你们这些人,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苏牧咬牙切齿,一个个的,背后有着圣地撑腰就算了,龙帝都距离现在几万年了?怎么还特么有力量留给龙天圣地?
留给龙天圣地也就算了,怎么还能轮得到敖海?
其实这一点苏牧倒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把自己给坑了。
因为在蛮荒之中他的“敲诈”,敖海成功的领悟到了极境之宫的生机之力。
仅仅是这一点,就不知道碾压了多少的天骄,原本能够在龙天圣地之中勉强和敖海抗争一下的“圣子预备役”被他一个人给打的是落花流水,根本无人可战!
如此一来,龙天圣地喜出望外,发现敖海的进步之后更是高兴到无以复加。
因为《腾龙掩日诀》的最终一关,硬性要求就必须感悟到极境之宫的生机之力!
如果说单纯的《腾龙掩日诀》是给修士一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的话,那极境之宫的生机之力,就相当于是鲤鱼身下的浪涛。
如果浪涛足够强,就能够省却鲤鱼很多的力气,能够越过龙门的机会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
因此,敖海成为了龙天圣地的龙庭之主,也成为了龙天圣地钦定的下一任龙天圣地的圣主,再培养他的规格上,就已经从圣子的份额,一口气越升到了圣主级别的份额!
当然,如今敖海的实力比之圣主层次还差了太多,所谓圣主级别的份额根本就用不到。
真正值得在意的是,圣主级别的份额其实是一份来自于龙帝精血的产物!
大帝精血,这世间有几人见过?无论是在何等实力何等境界之中,修士的精血只有那么多,是来自于一个人精气神的集合体。
虽说不是不能够修复,但是想要恢复起来所需要的时间,实力越强者,所需要恢复的时间也就会越久。
而缺失精血的时候,自身就无法达到圆满的境界,很难再去感悟天地之道。
所以不到了万不得已,没人想要用精血去做些什么,虽然一般使用了精血之后无论是自身的实力还是神术都会达到巅峰层次,但之后的代价无人承受得起。
到了大帝那个层次之后,就无人知晓是否还是这般状态。
但龙帝因自龙天圣地之中诞生,最终还是留下了三滴精血给龙天圣地。
这三滴宝贵的精血,可以说是龙天圣地最强的底蕴,能够庇佑龙天圣地数万年!
哪怕龙帝已经不在了,但只要他的精血还在,龙天圣地就绝对不会出现驽弱时期!
而龙天圣地,仅仅是留下了一滴龙帝精血作为启动大帝战衣的底蕴,如果龙天圣地真的要承受灭族之祸,起码龙帝精血可以唤醒大帝战衣,真正的发动毁天灭地的一击!
哪怕想要对龙天圣地动手的人同样是一位大帝,但一位大帝燃烧精血一般的一击,也绝对不是能够简单轻易就能够承受的。
更重要的是,不管另一位大帝能不能承受,南天肯定是承受不住的,甚至整个通天大陆都承受不住!
通天大陆有四大域:东荒、西域、南天、北海,中州。
之所以说是四大域,是因为中州是因为古老时期特殊的条件下才诞生出来的东西,不能算在里面。
而西域、南天、北海尽皆繁华,所诞生出的修士虽有不同之处,却也有着勃勃生机。
唯有东荒,能被世人所知的,仅仅是因为里面藏着上古天宫遗址,疑似蕴藏着成帝甚至是成为古皇的奥秘!
但其实,真正了解东荒真正历史的人都知道,昔年的东荒也曾繁华过,甚至在上古的时期,什么南天西域北海都得靠边站,东荒才是真正发达之地!
东荒,荒的意思绝非是破败荒凉,而是说此地有上古遗风!
在南天北海西域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东荒的修士和强者是最多的,而且修炼成风,灵气富裕,天材地宝数不胜数,威势是一块宝地!
奈何,第一位大帝,六道轮回大帝曾在东荒进行过一场大战,那一战让天地失色,整个东荒震颤不休。
无数宗门被毁,圣地泯灭。
在绝对的力量之下,什么圣地什么宗门什么传承都不过是笑话罢了。
东荒变成了如今模样,是因为六道轮回大帝一击之下万劫不复。
虽然最终斩杀了自己的敌人,但通天大陆也遭受到了创伤,主战之地的东荒更是就此彻底的破败了下来。
甚至,东荒已经再没有了机会缓缓恢复。
大帝的道则,已经超出了这片天地的秩序道则。
如果有圣人在东荒之中行走,就能够发现东荒每一寸地图之上,都蕴含着一种特殊的道则。
那种道则延绵了整个东荒,使得整个东荒都变成了“末法之地”,连灵力都几近无法存在!
后来无数圣人发下大宏愿,立志要解除掉六道轮回大帝留下的道则影响,将如今的东荒变回上古那真正繁荣昌盛的东荒。
奈何,这种话说来简单,真正去做却又太难太难。
有圣人花费了大力气,好不容易清除了一大片地域,但是要不了多久,圣人就会发现那些被清除掉的道则,自然而然的“生长”了回来。
也就是说,六道轮回大帝留下的烙印,本身就有着恢复能力。
一位大帝留下的,能够不断恢复的能力......
六道轮回大帝之后,世间又出现过四位大帝,除了龙帝永世不踏足东荒之外,其余几位大帝都曾前去过东荒。
而历史记载过的,最为庄重的一次,便是来自于老子前去东荒。
那一日整个儒门,包括千古一圣孔子和孔子坐下七十二圣贤,尽皆前往东荒!
这还仅仅只是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圣人不知凡几,据说超过了百位最多!
老子到了东荒之后,站定在了东荒前,帝兵翻涌入云霄。
足足沉默了三个月之后,老子睁开双眼。
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吾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