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女儿上北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教子经验
10521000000001

第1章 不输起跑线

1、教育孩子,从喂奶开始

大家都知道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被发现时,行为习惯已经是和狼有着相同习性的狼了,狼孩三四岁时回归人类社会,虽然得到了人的精心培养,但因为错过了早期人类的教育,尽管大脑结构没有问题,但狼孩活到17岁,终究也没成为真正的人,智力也只相当于3、4岁的小孩。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的早期教育最为重要,它关系到孩子的一生。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孩子一出生,教育也就开始了。

孩子出生后,母亲给孩子喂奶,这时就应该有教育孩子的意识,其实也就是教育的开始。如果仔细分析,喂奶也包含了许多教育的学问,如果不是把乳头或者奶瓶直接喂到孩子的嘴里,而是把乳头贴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寻找,不管能不能马上找到,但这个过程,就是对孩子大脑的锻炼,也是最初的智力教育。让孩子自己找到乳头自己含到嘴里,孩子就有了一个第一次学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也可以说对孩子的教育从此拉开了序幕。我们知道,孩子寻找吃奶,这一过程应该是孩子的本能,所有的哺乳动物出生不久就能寻找到乳头,但我们人类的这个本领反而因人类的智慧而被弱化,原因是母亲会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地就把乳头喂进孩子的嘴里。当然,有些孩子生下来几天都没有寻找乳头的本领,尽管这样,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引诱孩子,使孩子不要失去这个学习和锻炼大脑的机会。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就会觉得孩子能够寻找到乳头,是需要付出相当的智力和体力的,这一过程不亚于地质科学家寻找到矿藏,而且孩子每次的寻找,对孩子来说,都是智力和体力的考验,孩子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索,自己的判断,还要自己努力来转动小脸,这一思索和判断,就是对孩子大脑的锻炼和促进。孩子寻找乳头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也许是费时的,也许是艰难的,但正是这费时和艰难的寻找,才能使孩子不断掌握本领,不断进步成长。

另一方面,教育从喂奶开始,也是对父母的一个提醒,也是给父母的一个责任,不管喂奶本身的教育作用大小,但做父母的这样做,从喂奶开始,至少是有一种想把孩子教育好的强烈愿望,有了这样的强烈愿望,父母就会处处想到教育孩子,而且处处都是在教育孩子。父母有了这样一个自觉的教育观念,教育就不再是盲目和无序,教育孩子就成了一个自觉的有目的有目标的行为。因为教育孩子也不是一时一事的事情,更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场合和庄重的形式,对孩子的教育就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和孩子的生活紧密相伴的,而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育孩子,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意识,父母就时时刻刻会有一种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想到教育孩子,就不会把教育和生活分开,更不会形成想起来就教育一阵孩子,想不起来就不管不顾,或者是没把平日的生活也当成是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面前随意随便,甚至是教育孩子时说的是一套,在平日生活中做的又是另一套,让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如果父母不随时想到教育孩子,不把自己的言行当作是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随意乱说,而且说了就不当回事,更不算数,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把父母的话当一回事,父母的教育也失去作用。

我的女儿出生在一家地区医院,那时不能母婴同室,而是孩子出生后,就被护士抱到了婴儿室,我当时站在产房外只看了女儿一眼。第二天下午,我和妻子去婴儿室提出看一下孩子,值班护士问清姓名床号,便把孩子从窗口递了出来。女儿出生时体重3800克,是一个很健康的女儿。妻子把女儿抱在怀里看一阵后,便想给女儿喂奶。在妻子将要把乳头塞到女儿嘴里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小狗小羊生下后不久就自己寻找乳头吃奶,便灵机一动,说不要喂,让她自己找,看看咱们的女儿聪明不聪明。妻子领会了我的意思,只把乳房靠在女儿的脸上,女儿便立即侧过脸来,睁大了双眼,然后蠕动小嘴,做出一副吃奶的样子来寻找奶吃。再稍稍靠近了一点,女儿很快就找到了乳头并且含进了嘴里。这一过程把我俩逗乐了,都觉得女儿还聪明,至少是不傻。过后我们才想到这应该是教育孩子,而且应该是最初的、最原始本能的教育,因此我俩决定,以后一段时间,都要让女儿自己找奶吃,而且逐渐增加难度,不断提高她的智力和能力,这样我们一直坚持了好多天。

但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机会,却往往会被我们父母轻易地剥夺,特别是爱子心切的妈妈,每次都是轻易地把乳头喂到了孩子的嘴里,使孩子失去了最初的学习,也使孩子的大脑失去了最初最早的锻炼。

心理学家经过观察实验认为,幼儿时期是大脑和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4岁前,就能达到百分之五十。印度狼孩的事实又告诉我们,尽管孩子的大脑结构没有问题,但教育和不教育有天壤之别,孩子接受人的教育,孩子才能变成人,孩子接受狼的教育,孩子就会变成狼,而且能够完全具备狼的所有习性。这就可以这样说,孩子生下来,大脑基本上就是一张白纸,也相当于没装软件的计算机,要想让白纸有内容,要想让计算机能工作,就需要我们父母帮助安装软件、填写内容。所以说,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就会成为何种程度的人,如果让孩子有出众的智慧,就要从孩子一落地就接受教育,这不仅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孩子大脑早期开发的问题。

2、视力听力的早期训练,也是在锻炼孩子的大脑和思维

因为孩子出生时的情况不同,训练孩子的办法也要有区别。有的孩子出生后就睁着眼睛,有些孩子可能要到几天后才能睁眼。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能自己扭头,有的孩子可能要晚一些。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一生大部分的信息要靠眼睛来获得,孩子睁开眼睛时,我们就应该想法让孩子看到点什么,孩子能看到事物,就说明事物已经进入到了孩子的大脑,而且已经和孩子的脑细胞和脑神经发生了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物体,但这时孩子眼睛调节视距的能力很差,物体远了近了,孩子都看不清,这时孩子的最佳视距大概是20厘米左右,相当于孩子吃奶时孩子的脸和母亲脸的距离。而孩子的听力,在母亲的肚子里就有,孩子一出生后,就有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对外界的感知,声音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人的一切本领,都是经过有目的的训练和锻炼才能获得,孩子看事物听声音也一样,如果训练让孩子看,让孩子听,孩子的听觉视觉就会得到训练,孩子调节视距的能力就会加强,就会早一天看清楚事物,孩子听声音辨别声音的能力也会加强。更重要的是,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声音是大脑思考的基础,眼睛里摄入的事物越早,耳朵里听到的声音越早,孩子大脑的思考也就越早,对孩子的大脑锻炼的作用也就越大,孩子的思维也越发达。因此,早期对孩子视力和听力的训练,就绝不仅仅是在训练孩子的听力和视力,而是在训练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思维能力。

我的女儿出生后就睁着眼睛,当护士把我女儿从产房抱出来时,虽然女儿浑身都沾着血迹,但我一眼看到的是女儿睁着黑黑的眼睛,而且头发也很黑很长。我们在医院只住了三天,出院那天,因为是六月,又是中午,就没把孩子的脸包住,一出医院门女儿接触到太阳光的一刹那,女儿一下紧紧地闭住了眼睛,上了车眼睛还不睁开,就那么紧紧地闭着。我们摸她的脸,逗她,她才又睁开眼睛。那天是我们学校的救护车去接我们出院,同来的还有妻子的两个同事,同事都已经做了母亲,她们看一阵我的女儿,说我的女儿已经会看人,而且对声音的反应也很敏感,谁喊她,她会把目光转向谁。我回来就查有关的书籍,知道这时的孩子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孩子调节视距的能力差,有目的的训练会使孩子调节视距的能力增强,而且越早,对孩子的大脑和思维的发育越好。这样我就有目的地让她看东西。先是给她的头顶吊了一个红气球,高度大概在四五十厘米。红色醒目,我估计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同时也买了一个很花的塑料大铃铛,孩子醒来安静时,她母亲就拿起花铃铛在她的面前轻轻摇晃一阵,让女儿看让女儿听,同时也哼唱一些歌曲,也逗女儿脸上出现不同的表情。因为母亲和孩子一起坐月子,和孩子做这些事当然并不困难,这样做,也可以排遣母亲坐月子的寂寞。

这时对于我来说,孩子当然是我心中的最大的乐趣,当女儿醒来时,我会在她头的两侧喊着她的名字玩摸迷藏,这时她会随着我的左右出现而转动小脸和眼睛,而且脸上还有一定的表情。有时我也抱起孩子,然后盯着孩子张大嘴“噢噢”地引逗孩子,这时我发现,女儿的小嘴也在慢慢地嚅动,好像也想学我的动作表情。这样和孩子玩耍,对我来说是一大乐趣,也是有意识地在训练孩子的视力,也在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当然也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大脑。

耳朵也是孩子接受事物的一个重要器官,声音也是思维的根据,有的人会给孩子放音乐,有的人会让孩子听故事,现在也有不少胎教的磁带,但我要说的是,给孩子放音乐,一是音量不能太大,二是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幼小的婴儿根本无法承受太强和太久的声音刺激,而且刺激久了,会产生疲劳,甚至对声音产生厌倦,还有可能会损害婴儿的听力。最直接的证明是,居住在森林里远离嘈杂的人对声音敏感,听力也好,久居闹市的人对声音反应迟钝,听力也差。对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刚参加工作时,被分到我们大学的一个实验农场的子弟学校,那个学校建在几个农场连队中间的一片戈壁滩上,学生放学后,白天也再没有人影,晚上更是一片死寂,一年后搬回大学职工宿舍,楼道里谁家有敲门声,我都觉得是在敲我的门,因而一次次错误地把门打开,而且晚上睡觉也特别的敏感,有点声音就会被惊醒。现在久居闹市,别说一点声音引不起我的注意,隔壁装修房子打电钻,我照样能很快就睡着。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声音也会让我们的听力疲劳,也会让我们对声音不再敏感,也会让我们的听力减弱。对成年人尚且如此,婴儿那么脆弱的听觉系统,那么幼小的身体,当然不易承受太多太强的刺激。如果是出生一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声音的刺激时间最好不要越过10分钟,而且声音应该舒缓,也不要嘈杂。以后随着孩子的成长,然后再逐渐增加时间。

这就不得不说一个量和度的问题,因为什么东西都有个量和度的要求,过量过度,都会适得其反。不仅是耳朵,眼睛和身体也不能过多地疲劳训练,否则也会产生副作用,长此下去也会产生厌倦,也会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比如你不断地强迫孩子注意一个东西,孩子就会没有兴趣,也会让孩子熟视无睹,如果强迫孩子注意,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厌倦其他事物,给今后的培养带来麻烦。

我女儿出生时,我们住在一个筒子楼里,就是那种中间是一个长走廊,两面是一间间的单间房,有点像今天常见的办公楼。那时住房紧张,每家能有一间屋已经不错,而且每间屋里至少是有孩子的三口之家,有的甚至要住老少三代人。这样一来,那么大一栋楼,要住多少人可想而知,而且我们住的是一楼,不但比别的楼层闹,而且窗后就是员工灶,员工灶的煤炉安了一个鼓风机,天不亮鼓风机就呜呜地吹火做饭。面对这样嘈杂的环境,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于是我们将门窗的所有缝隙都糊上,在门外再挂一个厚门帘。好在我们住的不仅是一楼,而且是阴面,即使是盛夏,也没有一点热的感觉。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防止孩子熟睡时被惊醒,影响孩子的睡眠,也防止孩子养成一睡就醒的不好的睡眠习惯。另一方面就是防止孩子在嘈杂的环境下影响听力,产生听力疲劳或者对声音不敏感不在乎。

但当女儿醒来时,我们就要让她保持一段兴奋的时间,目的就是让她动静相间,安静和刺激差异明显,也让她的大脑能够该安静时安静,该兴奋时兴奋,不能让她醒了如同睡着,一直处于一种不接受外界刺激和信息的状态。具体的办法是女儿醒来后,母亲就抱起她给她换尿布和喂奶,待孩子吃饱后,就开始和孩子玩耍,开始是引逗孩子注意母亲的表情和声音,她母亲喜欢抱着孩子“噢噢”地发声从而和女儿交流,每当这时,女儿也会学母亲的表情,头一昂一昂,嘴一张一张地也想发声,而且兴奋时,还会舞手蹬腿兴奋地发出咯咯的笑一样的声音。然后让她看一些醒目的东西,比如很大的彩色图片。每天也放录音机让她听一听歌曲和声音,或者干脆把她抱下床,让她和电视有一个合适的距离,让她看一下电视,看一下电视里不断变换的颜色和场景,但我们的办法是,无论是看还是听,绝不让她太久,最长不超过两三分钟,然后就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目的是避免让她产生疲劳,而且始终让她保持一个新鲜感,保持一种没看够没听够的状态,保持一种还想看还想听的状态,特别是电视,她刚看得全神贯注脸上有了丰富的表情,我们就立即把电视关掉,让她下次还感兴趣,让她的小脑袋里仍然想着刚才的画面,仍然装着刚才的画面。这样装着想着,也许孩子会仍然在思考刚才的画面,头脑里也会重复记忆刚才的画面,这样当然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脑和记忆。如果是一直让孩子看,看到孩子没兴趣,孩子自然不看,那么孩子就不会再思索,也不会再记忆。我不能肯定是我的这种办法让女儿对电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事实是,我的女儿一直特别爱看电视,看电视是她生活中最好的娱乐和享受,电视也是她最早接触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女儿最早会说的一个单词。我记得我女儿最早学着开口说话,便是小手指着电视说“电”,意思是要看电视。

这时的我,每天也要和孩子玩一阵,或让女儿躺在床上我逗她让她乐,或者干脆抱着她在地上奔跑跳跃做怪相,和孩子一起玩。我的这些搞怪往往能逗得孩子特别的兴奋,而且两三个月大时,就兴奋得能发出声来。如果女儿有时哭闹,我会抱着女儿在地上乱跳乱舞,也模仿各种动物乱叫,有时会把她轻轻地抛起来,这样做,女儿很快就会不哭不闹,而且很快就能配合我的玩耍。

早期特别用心的教育,让我的女儿说话要比一般的孩子早,也比一般的孩子会听话,这我记得很清楚。女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回老家过年,那时我女儿刚进入七个月,这时的她已经能说一些日常的单字,拉屎撒尿时已经会说拉和尿,这样就不再尿裤子,也不再把屎拉在床上,这让我的父母亲友都感到吃惊,因为另一个孩子比我的女儿大八九个月,却什么也不会说,也什么都不会听,仍然在床上拉尿,仍然听不懂大人的意思。比如那天要给两个孩子照张合影,我把我的女儿放在那里坐下,说不让动,她就不动,而且要她看着照相机,她就看着照相机,而另一个孩子却乱爬乱动,根本不知道大人要他做什么,反复摆弄几次,孩子却哭了,结果相也没照成。

早期的婴儿身体非常弱小,大脑也像一张没写字的白纸,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就要特别的小心,既不能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也不能像对待宝贝瓷器那样战战兢兢怕这怕那,所以这个量和度的把握,就显得特别重要,让孩子做每一件事情前,都要考虑孩子能否承受,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有什么伤害,也就是说,要先给孩子的教育设定一个界线和尺度,越过了界和度,就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会适可而止。而早期的孩子更像刚出土的幼苗,需要我们备加小心的呵护,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比如让孩子认知事物,千万不能不厌其烦,孩子没有兴趣时,就立即停止,即使有兴趣,也不能长时间反复,因为我们要让孩子长久保持一个求知的兴趣,这很重要,因为你长久强迫孩子学习认知,孩子就没有了认知学习的快乐,如果形成厌烦的心理,那就给今后的教育埋下了祸根。同时,长久不断地强迫孩子认知,孩子也会产生认知疲劳,会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对周围环境敏感,有的孩子则没有反应。对周围环境敏感的孩子,来了客人他会观察和注视,对周围环境不敏感的孩子,对陌生人的到来会毫不在意,即使你喊他,他也置之不理,像没听见一样仍然自顾自地玩耍,如果让孩子变成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心理,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纠正的办法是用他感兴趣的东西刺激他,然后慢慢引导他。但关键的问题是不让孩子失去对事物的新鲜感,不要让孩子对什么都熟视无睹,这就不能对孩子说得太多,也不能让孩子做得太多,不厌其烦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说多了孩子自然会不再听,自然会没有作用。

3、让孩子活动身体,也是在锻炼孩子的大脑

对孩子身体的锻炼,对孩子来说,同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大脑的过程,因为身体的运动离不开大脑的思考和协调,身体运动的过程,就是孩子思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动脑和练脑的过程。千万不要以成人的心理认为运动天生就会,认为孩子到时自然会做。其实运动也是锻炼的结果,电视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被父亲关在屋里七八年后,竟然不能走路,要人抬到轮椅上。而且早运动和迟运动,情况就不大一样,训练和不训练,情况更不相同。孩子的运动训练之所以被忽视,是我们觉得那些动作都比较简单,孩子迟早都会学会。其实对于婴儿来说,任何一种事物和动作,都是全新的知识,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学习,也需要父母进行早期的训练和教育,错过早期的训练教育,也会给孩子的智力造成损失,就像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分别在大约三岁和七岁回归人类,但已经错过了早期的人类的教育,终究也无法让她俩变成真正的人。

孩子出生不久就有了抓握的能力,我女儿从医院回家后的第三天我们给她洗澡,将她放入澡盆的一刹那,女儿猛然受到了惊吓,浑身一哆嗦,双手本能地紧紧抓住了盆沿,而且抓得是那么地紧,真像落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我们急忙检查水温,水温没有问题,但孩子就是有一种恐惧心理,而且显得特别的怕。以后一段时间,每次给她洗澡,她都是这种恐惧心理。我怀疑是在医院时,护士给孩子洗澡时造成的,因为那个医院给孩子洗澡,澡盆就是水泥台子上镶嵌了一个洗脸池,我从窗外亲眼看到护士挨着抱那些孩子洗澡时,把孩子放入池中洗几下,然后就捞出来直接放在了水泥台子上,然后才慢慢擦干净,然后才给包裹。那时虽然天不冷,但水泥台子也是冰冷的。因此我的女儿很长一段时间都很怕水,一放入水中便紧紧地抓住盆沿,眼睛也闭得紧紧地。但这可以说明,孩子很早就有了抓握的能力,这时就应该适当地让孩子抓握一些东西,训练手指的活动能力和大脑的协调能力。孩子这时的活动一般是蹬腿和动手,这是人类最本能和最自然的动作,就像小羊一生下来就挣扎着要迅速站起来一样,但仅靠自己伸手蹬腿玩是不够的,父母还要多引诱,引诱孩子多蹬腿伸手,而且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父母必须再做一些辅助工作和训练工作,让孩子抓握一些东西,也可以让孩子有不同的睡姿,还可以让孩子靠在被子上。再稍后就应该让孩子爬在床上,训练孩子的抬头和动身子的能力,再往后,就应该经常让孩子趴在母亲的身上,和母亲一起动作玩耍。总之,训练孩子身体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自己来完成。有的父母怕扭伤孩子的身体,不敢主动去训练孩子。科学研究证实,孩子特别是婴儿,他们的骨骼是柔软的,如果不借助较强的外力,单凭孩子自己的体重力量,是不会形成骨折等一些伤害的。

我的女儿出生时体重就大,身长也长,两个月左右,我的女儿就可以趴在她妈妈的身上站立。当然,那样的站立还不能是完全的站立,因为她妈妈侧身躺在床上,女儿的整个身体的重量是趴在妈妈身上的,女儿自己的腿承受的重量很少,只是看起来她腿蹬得很直,像是已经能站立罢了。可即使是这样的动作,也让按传统教育孩子的那些母亲吃惊。那时我们学校还在一个叫黄羊镇的地方,那时周围的老百姓还很穷,便常有农村妇女拿点鸡蛋什么的推门探进头来,问有没有粮票旧衣服一类的东西交换。那天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看到我女儿趴站在她妈妈的身上,便搭讪着逗孩子,当得知只有两个月时,这位生过七个孩子的母亲怎么也不能相信,说娃娃都是三笑六坐九爬爬,意思是说三个月才会笑,六个月才会坐,九个月才会爬,一岁多才能站。最后那位妇女说,她生了那么多的娃,两个月连头都撑不住,两个月能站立,不仅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简直就是妖怪。这也许就是训练和不训练的差别。到一百天时,我的女儿已经能够短暂地坐稳照相了,因为家里那张女儿一百天的照片,就是让她自己坐在那里,然后快速拍摄的。从照片看,她已经坐得很直,头也抬得很直。当然当时的情景我们也记得,刚压完快门,女儿就向前跌倒了。

记得我女儿两个多月时,一次让她趴下时把手压在了肚子下面,这时我们没给她取出来,而是让她自己来取。女儿当然自己取不出来,但她爬一阵,便慢慢左右摇摆身子,然后把手取了出来。这样为了考验她的智力,我们再次把手给她压到肚子下面,这回她立即就左右摇摆,然后很快就把手取了出来。

要注意的是,训练孩子运动虽然是在锻炼孩子的体力和智力,但实际也是和孩子快乐地玩耍,而且要以孩子的快乐为原则,如果孩子厌烦和不快乐甚至哭泣,那就立即停止。也就是说,对孩子身体的训练也和认知事物一样,也要循序渐进,更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强化训练的方法更不可取,婴儿虽然不易骨折,但很容易疲劳。记得第一次给女儿喂奶时,因妈妈的奶水还没下来,女儿吮吸得很卖力,一会儿工夫,女儿就累出了一头大汗,可见人们常说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是有根据的。

现在不少父母怕孩子摔着碰着,轻易不敢让孩子自己运动,特别是当孩子摔倒时,父母总是心疼得立即去扶起来,让孩子失去了挣扎锻炼的机会。

我这里讲一件真实的事情。去年春天妻子的侄女带孩子来我这里玩,那时孩子已经一岁三个月,跑起来都很稳当了。当把孩子带到我们学校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时,那么大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一下让孩子兴奋不已,孩子在草坪上跑几步跌倒后,就趴在那里等待父母去扶。我立即阻止孩子的母亲去扶孩子,我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但孩子不知道怎么起来,像做俯卧撑那样将胳膀和腿撑了起来,但却不知道收腿,更不知道先跪起来,孩子就那么撑着。我帮孩子把他的腿收回来,但他也不知道身体后仰跪起来,再教,孩子干脆爬在那里哭了。我当时的想法是继续教他,但他的母亲却不干了,心疼地抱起了自己的孩子。

一岁多的孩子跌倒了不会自己起来,我们不能不说是缺乏了运动锻炼,也缺乏了运动的智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会因早期运动缺失而导致运动能力较差。

我的女儿由于我们也很注意她的身体锻炼,会走路时,每天都要领她到校园里散步,一岁半上了幼儿园后,便常让她一个人在校园里玩,因为在校园里安全没有问题,而且我们楼旁边就有一个供师生休闲的大花园,女儿自己走路跑步没问题时,我们每天都给她大量的时间让她在大花园里跑着玩,到吃饭时才找她回来。在上初中前,我的女儿身体素质很好,虽然有点瘦,但运动力量不错,每年她们学校开运动会,田径项目和技巧项目她都能得奖。那年她们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开运动会,然后在儿童节这天表彰发奖,在开大会发奖前,我女儿已经知道她有八九个奖,便要她妈妈也去看她领奖。那天的大会是在操场召开的,她妈妈站在后面,领奖时,念到我女儿的名字,她便跑上去领奖,然后跑回来把领到的奖品塞到她妈妈的怀里,然后再等着上台领奖。就这样女儿一趟趟来回跑了八九趟,她妈妈也抱了一大堆奖品。因为那天还同时颁发了三好学生奖,那天可把女儿和她妈妈高兴坏了。回到家,女儿就开始分奖品,这个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这个给表哥,这个给表妹,把奖品基本都分完了,她自己只留了一支很花的油笔。

城里生长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在运动方面有目的的训练较少,运动能力就差,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年暑假我带一个小外甥去乡下亲戚家玩,乡下亲戚家门口有一个土堆,大概一米多高,我四岁多的小外甥战战兢兢不敢上去,而亲戚家一个不足三岁的孩子不仅从土堆上跑上跑下如履平地,而且还敢从上面直接跳下来,一下跳那么远。相比之下,城里生长的孩子运动能力就显得很差,其中最大的原因,是父母从小就很少让孩子运动,导致了孩子运动能力的退化,而且这种退化还在加剧,因为生长在钢筋水泥空间里的孩子,本来就缺少运动场所,再加上网络和治安安全问题,就更少户外运动。缺少运动,也就缺少了某些智力,这当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里还要提醒爹爹妈妈的是,早期的身体锻炼要观察孩子的情况,要以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具体的锻炼教育方法,而且在制定锻炼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而且要假设自己就是孩子,然后思考我们所做的一切孩子能否承受,孩子是不是应该承受。做到这些也不容易,我们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感和成年人的想法去对待孩子,比如当孩子会做一个新表情或新动作时,父母就会得意忘形,然后让孩子反复做这个动作,然后告诉所有的人,然后不管孩子是否快乐,是否愿意做,然后强迫孩子一遍遍地做给人看。如果长期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一种负担,进而产生厌烦心理,影响孩子主动的锻炼学习。

4、训练语言、认识事物,从图片开始

孩子有了分辨事物的能力,就应该让孩子看一些图片,开始最好是让看一些彩色的动物图片,因为这时的孩子还不能认清图形的细微部分,只能大体认清一些事物,因此动物的图片对孩子的刺激相对要大一些,孩子也感兴趣一些。指认图片除了开发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也是教孩子开口说话的最好方法。孩子开口说话时,需要舌头、气流、口型等一系列的配合动作,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难的技能了,这个难度要比我们成年人初学吹奏乐器要难,这点务必请父母理解清楚。孩子起初说话只能说一个单音单字,即使这一个单音单字,也需要孩子气流、口形、舌头、嘴唇、鼻腔等一系列发声器官的配合,确实是一个不简单的能力,有些孩子的家长没考虑这些问题,教孩子说话时,往往是教几个音节的,如妈妈,吃饭,甚至更长的句子,要知道,音节多了,孩子就听不清分辨不清,就像我们不会日语而听人说一长串日语一样。听不清,也更无法说,而且气流和嘴也无法连续活动说出两个音节,因此,训练孩子说话必须先从一个单音节开始,如:妈,而且要拉得很长,而且前面不能加任何音节。但许多父母教孩子说话时,前面总要加上“叫妈妈,快叫妈妈”这样的语音,这样就形成了一长串的音节,孩子根本听不清说了什么,自己应该说什么。正确的方法是教“妈”这个音时,前面什么也不说,就指着自己或者图片发“妈”这一个音,这样简单了,孩子才有可能跟着发出“妈”的声音。孩子先学会了妈、爸这样的单音,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单个音的发声,然后才能进一步教妈妈、爸爸这样的两个音节,孩子也才有可能进一步连续发声说清楚这两个音节,也就是说孩子会说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单音节一步步向双音节然后再向整句发展的,训练孩子说话,一定要按这个规律来训练,否则孩子听不清说不上,孩子就认为很难,就不会去试着说,不试着去说,当然就不会说了。许多孩子说话迟,大多是教孩子的方法不当造成的,教一长串话,发一长串音,孩子听不清,嘴和气流也控制不了,当然感觉很难。感觉难,孩子就不愿意说,就像我们感觉学吹奏很难而不去学一样。所以说,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孩子早说话就不是个问题。语言也是思维的基础,孩子说话早,孩子的智力就会发育得好;孩子说话迟,当然也会影响智力。

问题是有些孩子开始不愿意跟着大人发声。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看图片并且指着图片让孩子发声。因为所有的动物都有学习和模仿的本能,如小动物跟着母亲学捕食,这些都是天性,如果没有这个天性,动物就不能延续生存下来,人类当然也不会生存发展下来,不学的孩子是不存在的,这一点父母不用担心,而且人类的模仿本能要远远地大于其他动物,所以说模仿和学习都是孩子的天性,你指着图片发声,他也会伸出小手指着图片试着发声,这就是认知的开始,关键是怎么教孩子。要记往的是,一开始的图片必需是单字的,比如马、牛、羊、人、手、口一类,会说单字以后,再向双音发展,而且对图片的选择,也要先认结构简单的,再认结构复杂的。如果没有图片空口教孩子发声,效果会差一点,训练的功能也单一了一点,我们前面说过,教孩子认图片时,既可训练思维,又可训练辨别事物,又可教孩子发声说话,所以说,教孩子认图片,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大概是五六个月,我的女儿开始咂嘴,将嘴弄得发出一些响声,很快就会弹舌,弹出“叭叭”很响的声音,而且越弹越响。也许是感觉到快乐,她一醒来就弹舌头,我们也感到很有趣,我们就和她对着弹,一时也充满了乐趣。弹舌虽然不是我们教的,但活动舌头是说话的基础,然后我们便引诱她发简单的声音,这时孩子不一定能发声正确,但只要她跟着学就行,然后便教她指认一些图片,边指认,边教她发音,如爸、妈、人、牛等,她很快就能学着基本说清楚。所以我的孩子说话较早,春节回老家我女儿七个月,已经能说吃、喝、尿这些常用单词了,而有一个亲戚的孩子比她大八九个月,却仍然不会说,而且是什么都不说。因我和妻子都要上班,春节后,我便把我的父亲接了过来,那时我的女儿不到八个月,我觉得这时的孩子应该得到更多一点的教育,而我的父亲退休前是小学教师,他教孩子很有耐心,让我父亲帮我带孩子教孩子,再好不过了。因我的女儿比较听话,我的父亲也很喜爱我的女儿,对我的女儿的教育也特别的上心,每天都要教我女儿许多东西。我的女儿一岁以后,一般的事物都能说清了,这时她又整天缠着爷爷让爷爷教图画书念儿歌,而且边认图片边让爷爷作图片上的动作,比如滑冰就让爷爷在地上做滑冰的动作,打排球就让做打排球的动作,然后她也跟着学,而且似乎成了乐趣上了瘾,爷爷如果不做,她就闹着不行。爷孙两虽然玩得不亦乐乎,但我父亲还是感到很累,说这一天下来,比运动员训练还累。父亲虽然不是不满的抱怨,但我觉得这样不行,长时间的单调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好。另一方面,什么事不能都由着孩子,这样会惯坏她,让她错以为她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她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满足。我觉得这时应该对孩子说不了,应该让她知道有些事是办不到的,有些事是不可以那样的,有些事是她说了不算的,甚至哭闹也是无效的。这时如果我或者妻子在家,我俩就会严厉地告诉她,随便指使爷爷做这做那是错误的,是不可以这样的,如果不听,是要受到惩罚的。孩子这时虽然会感到委屈,但我们决不让步,而且说到做到。当然我也和父亲商量,然后找出校正改变的办法,比如能不能多抱孩子到外面走走,也让孩子自己摆摆积木骑骑小脚踏车。我的父亲也意识到教孩子心太急也不行,于是就增加了许多别的活动,这样学玩结合,效果很好。

可惜这样的教育只持续到放寒假,寒假后我的父亲就回去了,因为在暑假时,我家随学校迁回了省城,初迁回省城,住房特别紧张,我们只能和别人合住一套房子,每家只住很小的一间。这样我只能给父亲在学生宿舍找了一个床位,但学生宿舍人多嘈杂,而且晚上上厕所也很不方便,而且父亲咳嗽起夜也影响学生休息,学生也不大满意,所以放寒假后,父亲只能回去。到父亲回去时,我的女儿只有一岁半,父亲也只带了我女儿不到一年,可我的女儿却认识了许多图片和幼儿读物,这些图片和读物放在一起,都有一尺厚那么一摞。即使这么多的图片读物,任意拿起一本,只要一看到图,她马上能把下面的文字背下来,而且有的很长,有一两百字,她都能背下来,以至于我的朋友到我家时,吃惊地问我你的女儿是不是认字了。我告诉他没有,只是她一看到图形,就能背下面的内容。

父亲回去后,我们才体会到了教育孩子的艰难,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寒假结束后,我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此时孩子还不到一岁八个月,是全班最小的。第二年的六一儿童节,我的孩子虽然再过几天才到三周岁,可她已经能担任报幕员报幕了,而且是手里拿着节目单,一路小跑跑到麦克风前,然后照着节目单报下一个节目。当时许多家长还以为我的孩子认字呢,其实就是记住了图形和节目的名称,是节前老师让孩子拿回节目单,要家长帮孩子背熟,我们只教她几次,她就记住了。当然,早期的认知教育不仅仅是开发了大脑认识了事物,也让她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的孩子虽然当时是全班最小的,却是全班最会听话的,老师说什么,她都会听什么,她们的老师不止一次夸我的女儿听话,说她不哭不闹,老师让干啥就干啥,很懂事。大概是又过了一年,有天孩子回来告诉我,说老师让她当重班长。我一时还没理解,问什么叫重班长,她说张欢是副班长,她是重班长。我一下明白了,孩子当了正班长,因她们是第一次设立班干部,所以孩子只有轻重这个概念,并不知道正副是什么意思。由此可见早期的认知教育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要着重强调的是,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语言也是思维的依据,语言也是思维的结果,训练语言,也是在训练思维,善于思考的孩子当然懂事,也当然聪明。在训练语言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读书爱好,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都是用语言来描绘的,语言丰富了,思维也丰富了。

另外,从小用儿童读物来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形成阅读的习惯。我弟弟有个孩子,很小就教其认图片读图画书,一岁后就养成了睡觉时就要看图画书的习惯,父母躺在旁边给他念那些图画书,他才能慢慢睡着,否则就哭闹得不睡,也睡不着。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早就会说话,而且思维也好,给人的感觉就是聪明。这样,我在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有些孩子说话迟,这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父母没用心去教,或者是教的方法不当。也有的孩子不跟着大人学,更不试着说,这也是教育方法不当。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边指认图片,边跟着大人发音,先从单音开始,以后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