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懂教育的父母是管教孩子,会教育的父母是影响孩子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注重对孩子的说教而忽视自身的行为规范,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其实父母的行为举止,父母的示范作用,往往比讲道理教育孩子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因为说教是空洞的,行为是示范的。因此,孩子出生前,父母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做好心理上行为上的准备,要想好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样给孩子做示范做表率,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示范准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商量制定出孩子出生后父母的行为规范,规范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也是具体的,大致应该包括父母怎么做,做什么,在教育孩子的具体事情上怎么分工,父母要改掉哪些不良习惯,父母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哪些事情要值得注意小心等等。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知道,孩子出生后的第一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成长,如果说生长环境决定着人的性格和未来的话,那么早期孩子生长的主要环境,就是父母和家庭,就是父母的言谈举止制造出的家庭环境。对这一点,人们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以为性格是遗传的,遗传起了决定的作用,古话也有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但现代教育的实践证明,遗传虽然存在,但后天的教育才是关键的因素,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一出生就被一位美国的母亲领养,孩子长到十七岁后回国寻找生身父母,孩子的行为举止让亲生父母简直不敢相认,也不敢相信,怎么看都找不到一点父母遗传的动作和心理。这就告诉我们,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才是形成孩子性格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是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和父母有许多相似,主要也是父母从小影响的结果,父母的行为习惯,已经像种子,深深地扎根在了孩子的脑海,所以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的女儿没出生时,妻子就多次和我商量孩子出生后怎么去做,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去掉不良嗜好,当一个模范父母,给孩子起表率示范作用,把孩子教育成很好的孩子。妻子的想法我当然也同意,但我不吸烟也不喝酒,别的不良嗜好妻子也指不出什么,但我们还是一本正经地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约束我们自己的条条框框,比如有了孩子以后说话要和气,不说粗话脏话,不在孩子面前争吵,不在孩子面前有不当的行为动作,不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不在孩子面前诉苦,不粗暴地对待孩子但又不娇惯孩子,该亲切的时候要和孩子亲切,该严厉时还得严厉对待,而且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意见应该一致,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能护着孩子或者当着孩子的面有反对的意见等等。以后又几次一本正经地商量这些事情,后来证明有些我们做得好,有些也做得不好,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在努力去做,努力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好爸爸好妈妈的形象,努力做到让孩子崇拜父母,让孩子信赖父母,也让孩子学习父母。因为只有孩子崇拜父母信赖父母,父母说的话孩子才会听,父母做的事孩子才会跟着学。
我和妻子小的时候都生长在农村,从小受到的大多是勤劳和艰难奋斗的教育,特别是妻子,从小受到的便是严厉的家教。谈到小时候的事,妻子说的最多的便是父亲,说在她的记忆里,父亲从来都是抽空睡觉,对父亲来说,晚上并不是睡觉的时间,因为父亲在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半夜就起来干活。如果是冬天,就去扫树叶扫枯草,然后背回来喂羊或者烧炕;如果是夏天,便去铲草,天亮别人起床时,父亲已经背回一筐草又在打扫院落。妻子说她的父亲有点文化,在那时就偷偷摸摸做点小买卖赚点钱养家,比如在自留地里种点韭菜萝卜,然后天亮时拿到城里挨家挨户卖,八点钟管理者上班抓资本主义,父亲已经在回家的路上。到了秋天,父亲就到沙枣林里打沙枣,晒干后便推着架子车行走近一百公里到一个地区城市,然后蹲在小学校门口三分钱一小碗五分钱一大碗地卖。妻子说她的父亲是累死的。妻子的父亲我没见过,我们结婚的前一年她的父亲便去世了,终年六十三岁,但她的几个哥哥我是熟悉的,在她几个哥哥的身上,我看到了她父亲的影子,其中她的三哥最为典型。她的三哥白天几乎一刻不闲着,晚上也是只睡四五个小时,也是后半夜就起来。她三哥除了种地,还做木匠活儿,还养了五六十只羊,在地处两大沙漠极度干旱将要变成第二个罗布泊的民勤,养这么多的羊其艰难可想而知,因此,有草的季节,她三哥便半夜起来铲草喂羊,在没草的冬季,便半夜起来穿上厚重的羊皮大衣赶着羊去放羊,我有次和他开玩笑,我说你就不怕把羊累死。他说其实他也是睡觉的,羊寻找着吃草时,他便蹲在沟里打个盹,看到羊走远,便跟上去再蹲在羊群中打个盹。妻子说她们的勤劳是父亲遗传的,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其实这都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妻子虽然不像她的父亲那样半夜起来干活儿,但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一刻不消闲是她的本能,比如身高不足一米六零的她,上学时便是校篮球队的主力,到大学工作后,又和那些身材高大的体育教师一起成为校职工篮球队的队员,而且妻子的技术动作,要比那些体育教师还好,她的勤奋努力不服输可见一斑。妻子勤奋似乎也影响了我,当然更影响了我的女儿,我的女儿不仅勤奋,也有不服输的性格。勤奋和不服输,使我的女儿从幼儿园到中学,不论哪方面,都不甘人后。正是这样的性格品质,才使她在许多方面一直都是佼佼者。
有个故事说猴子爱跟着人学,说人把孩子背在背篓里去河边给孩子洗澡,猴子也会背着小猴子来河边洗澡。人为了抓住小猴子,就准备了两个背篓,一个背篓有底,一个背篓没底,把没底的背篓放在一边,人给孩子洗完澡后用有底的背篓背着孩子回家,猴子也用没底的背篓背小猴子回家,结果就把小猴子漏在了地上。这个故事虽然编得不可信,但说明人比猴子聪明,猴子崇拜人,于是就跟着人学。其实孩子比猴子更好学,孩子从语言到动作到行为,基本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东西,没有模仿,就什么都不会。记得电视台有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问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你爸叫什么名字,孩子脱口说叫老公,又问你妈叫什么名字,孩子又脱口说叫亲爱的。很显然,孩子的父母平日就这样称呼,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就叫这名字。幸好只是一个称呼,如果有更粗俗不雅的话,孩子无疑会学到手,因此,父母在为人父母前,就要先约束自己,要制定一些“清规戒律”,让孩子从小就模仿学习一些好的东西,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这就是说,父母不能忽视日常生活细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如果勤劳朴实,孩子也会以勤劳朴实为美,父母如果过于讲吃讲穿,过分地注重自己的外表打扮,孩子也会跟着学会这些。我的妻子一直都很忙,而且妻子一直比较简朴,也没时间去描眉化妆,所以我的女儿也一直很忙碌,也对化妆没有兴趣,也不追求那些奢侈的东西。至于我,除了看书学习写作,也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什么,所以我的女儿也会受到我的影响,回到家就想看书看电视,别的事情也很少去想。这些影响,就形成了我女儿的一些基本性格和基本思想,也影响着她的未来。
其实人们也都知道父母对孩子影响的作用,但许多人做不到或者不愿意过多的约束自己,也没决心在孩子身上付出太多。例如有不少熟人和我谈起孩子时,住住会说你的孩子学习肯定错不了,有你这么好学,影响孩子一点点,孩子的学习也差不了。然后也有人接着会说,我们不行,我们没你那么大的恒心,我们觉得那样活得很累。
其实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小事,和其它事情比起来,教育孩子应该重要得多,所以有老话说庄稼没种好是一年的事,子女没教育好是一辈子的事。子女好了,父母会高兴一辈子,一辈子都有成就感,而且这种成就感要胜过升官发财,而且升官发财往往也有许多麻烦,而教育好子女,却不会有麻烦,充满内心的,只有满足和自豪。因此,教育子女,是值得花心思和力气去做的一件大事,做父母的多付出一些,即使吃苦受累,也是应该的,而且吃苦受累了,也不感觉到累,反而会感觉到充实和高兴。也就是说,真正在孩子身上花费精力,是不会感觉活得很累的,能感觉到的,只有自豪和快乐。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就是日常生活,和孩子一起生活,就是在教育孩子,就是在影响孩子,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因此,不要把教育孩子看得太严肃,更不能看得太高深太神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又不要把教育和生活割裂开来,教育从生活中着手,生活中处处体现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轻松愉快的教育,才是效果很好的教育。
也有人会说好孩子是天生的,例子就是有的孩子父母都是不识字有农民,孩子却考上了名牌大学。但如果你仔细去调查分析,你就会发现,即使孩子的父母不识字,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有独特有效的办法,而且花费的精力,也不比识字的父母少。
那年我回老家,听说我们原来生活过的那个村里的一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且高考成绩全县第一,也进入了全省前一百名。因孩子的父亲比我大不了几岁,我们小的时候也算熟悉,便想去看看,顺便也看看我当年生活过的村子。因为是冬天,白天大家也都在家里。我和弟弟去后,感觉他家的变化不大,房子也还是过去的房子,只是他的父母已经不在,女儿也已经出嫁,目前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个。谈起儿子,他立即眉飞色舞一脸自豪,然后领我看他儿子的书屋。书屋是一间不大的小屋,里面最显眼的,是那张两头带门柜油成红漆的书桌,上面还整整齐齐地立放着一排书,我看了看,都是高中课本和一些参考书。书桌对着的那面墙上,一张挨一张贴着两排大大小小的奖状,都是儿子上学时获得的,不少已经旧得发黑。靠书桌有一张大木床,床上罩了塑料布,但感觉也是整整齐齐。之前我知道他儿子的学校还没放寒假,儿子也没回来,但他儿子的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比他和妻子住的屋子还干净许多,我以为他儿子马上要回来,是刚收拾干净的。但他却说不是,然后他用并不是玩笑的语气说:“你们读书人都是圣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在我眼里,你们就是神,我也当神来供着,没事的时候,我和他妈都喜欢来这个屋子里看看,然后擦擦桌子打扫一下卫生,心里就感觉特别踏实”。
我一下明白他的孩子为什么学习好了。我也感动得差点掉下泪来。我知道,在这位父亲的眼里,读书有文化就是神圣的事情,而读书有文化的儿子,在他心目中就是神,他用对神一样的虔诚看待读书、看待儿子、教育儿子,服侍儿子,如果儿子不好好读书,学习成绩也不好,那就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父母虽然不能自己读书来影响孩子,但父母把读书当成神圣的事情,孩子当然也会觉得读书神圣,用神圣的心态去读书,当然会有好的成绩。
我的女儿看得书多,文科方面一直很好,所以许多人便说女儿跟了我,说跟了我,文科当然不会错。这种判断当然有一定的道理。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就问我书是谁写的,我告诉她是作家、学者还有科学家,就是有知识的人写的。后来女儿又问过我,说是不是要写书,就得好好学习。我肯定地告诉女儿是这样的。女儿虽然不再说什么,但我知道此时的女儿在想什么。女儿六七岁的时候,我已经发表了不少的小说,也有不少的退稿,有次又有退稿回来,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写作不容易的一些事情,女儿突然对我说:“爸爸,写作这么辛苦,你干脆不要写了,我要好好学习,等我长大考上大学,我替你写”。
问题是父母往往是以管教者的身份来管教孩子,而且在我们传统的理念中,父为子纲,养不教父子过,父母就应该管教孩子,就应该主宰孩子的一切,孩子的一切就应该听父母的。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管孩子理所当然,而且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成为一种做父母的本能。殊不知,管和被管者,本身就是一个对立面,自觉不自觉地已经把父母和孩子对立了起来,因此,管孩子时,孩子往往会有一种对立情绪,如果要求过严,如果要求过多,如果过于啰嗦叨唠,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行为。有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管教,不听管教,甚至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专门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说什么孩子都要顶嘴,不让干的事情他偏要干等等。我要说的是,问题就出在一个管上,而且管的方法又不恰当。如果换用一种方式,用影响孩子的方法,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比如你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先做到,要求孩子去做的,父母必须先去做。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模范示范,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影响深刻,效果长远,更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为对教育孩子而言,孩子是内因,父母的教育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孩子是否愿意接受就至关重要,影响好于说教,示范胜过管教,就是因为影响是孩子愿意接受的,好的影响和示范能够让孩子产生敬佩,能够让孩子产生愧疚,孩子敬佩了,孩子就愿意去学,孩子愧疚了,孩子才会发愤和改进,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敬佩上升为崇拜,孩子就更愿意跟父母学了。相反,管教孩子,孩子往往会不愿意接受,管教也会让孩子觉得是一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要么让孩子产生敬畏,导致敬而远之;要么让孩子产生对抗,和父母对抗到底。
有位母亲望子成龙心切,教育孩子特别卖力,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孩子在作文中却说她最讨厌的人是妈妈,妈妈整天说个不停,什么事都是她对,什么事都要按她说的去做,她成了她手里的玩具。当老师把作文的内容告诉这位母亲时,这位母亲当场伤心得大哭,她想不通的是女儿为什么要这样看待她,她把心都掏给女儿了,女儿却不能理解。其实,如果换位思考,你就会觉得女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她不可能完全和你一样,你也不可能完全让她按你的要求去做,而且你的要求一定是过多过细,也一定有许多不合理的东西。如果这样去想,一切也就想通了。
另一方面,父母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思想和世界观的形成,大多来自于父母,父母喜欢什么,父母追求什么,父母对事物的判断,父母的价值观,都会影响孩子,然后慢慢形成孩子的好恶,孩子的追求,孩子的价值观,孩子的世界观,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比如我一直对学习抓得比较紧,对时间抓得也紧,认为学习最有价值,时间很是宝贵,而且不追求吃喝享乐,这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就贯穿在我平日的生活当中,成为我的一个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女儿,使我的女儿也有了和我相似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认为学习最重要,时间很宝贵。因此,父母不仅要在言行上影响孩子,更要在思想上、平日对事物的判断上、价值取向上影响孩子,对孩子不利影响的思想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好恶不要传导给孩子,不利于孩子学习的价值观也不要影响到孩子,这些也是对孩子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让孩子学习,父母先要学习。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但在孩子幼年时,父母就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孩子完完全全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孩子会跟着学,而且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形成,父母做好了,孩子就不会差到哪里,我们不要低估了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如果父母努力学习并且把学习当成头等大事,孩子通过日常的观察体会,自然也会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对这个问题,我还是用实例来讲的好。
结婚前,我和妻子就都在大学工作,但学历都不高,学习的压力非常的大,而且我又挤时间写小说。生了女儿后,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一间屋子,一间屋子最宽敞的地方就是床,唯一的一张桌子也靠床摆着,上面还要放许多东西,我们学习时当然也只能在床上或者桌子上,在孩子的眼里,也许每天我们大人要干的事就是看书或者趴在桌子上写东西,而且在她看来这些东西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大概是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回来,发现女儿把三百字一张的稿纸的每一格都用钢笔画得满满当当,而且是那么地认真,那么地专注,一个空格不漏,每个空格至少都有弯弯曲曲的十几划,每一笔划又都是那么地细小,那么的仔细,也许在她看来,我整天趴在那里写东西,就是要把稿纸的空格画满画黑,因为在那张稿纸的最上面,我已经写了一行多。这件事让我和妻子大笑了一场。那时女儿由我父亲带着,以后父亲多次抱怨说孩子看到稿纸就要画,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画不满不离开。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是我们影响的结果,而且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个结果会让她喜欢上学习写作。整天和书打交道,也整天给她读书,后来我们发现,女儿特别喜爱书,好像和书特别有感情,一个人玩的时候,就拿出她自己的那些图画书安安静静地看,有时也拿起我们放在桌子上的书一张一张地翻,虽然一个字不认识,但样子就像读书,而且拿书的样子也很像我们。后来带女儿到商店时,商店里那么多东西她都兴趣不大,如果看到书(那时的国营商店也卖书),就很兴奋,就要拉着大人到书柜前转,可见她以为书是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整天看书对她的影响,而且她喜欢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是如饥似渴,因老师不允许把那些课外的书带到课堂,从小学到初中,女儿为了看她喜欢的那些课外书,总是在学校就努力把家庭作业做完,放学后就一路小跑回到家,然后从书架上找出几本书一次放到床上,然后便趴在床上看。其实中午或者晚上那点时间她也看不了多少书,但她总是一次要拿几本放在那里,那份贪婪那份如饥似渴可见一斑。现在我敢说,我女儿爱学习喜欢学习,就是我们爱学习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试想,我们进门就看书学习,她还能干什么?当然她也要看书学习,久而久之,不但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培养了读书的兴趣,也建立了和书的感情,甚至对书有了依赖,这样书就成了她的伙伴,书也会让她受益终身。
不同的情况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女儿出生后的第四个春节我们又回老家过年,那时我的母亲、二哥和弟弟住在一个大院里,那时我的二嫂和弟媳又下岗在家,没事时他们经常打麻将。我二哥的孩子只比我的女儿大二十多天,他们都是三岁八九个月,我的孩子还是第一次摸麻将,我二哥的孩子不但完全能够认得每一张牌叫什么,而且已经基本会玩。我们虽然只住了短短的几天,但我的女儿也喜欢上了麻将,而且也知道是三张牌组合成一副,回到我家后,她便把她的识字积木当麻将,刚好识字积木的另几个面是字的偏旁,可用偏旁组新的字,她就用偏旁组牌,组成一个字为一副牌,而且还教另一个小朋友和她玩。用组字玩麻将,女儿的这一发明着实让我们感到不简单,也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特别感兴趣时,就会产生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用在学习上,当然学习就不会差。因我家没有人玩麻将,组字玩麻将也没人和她玩,后来女儿也就渐渐地把玩麻将忘记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的女儿过于痴迷于书不好,过多的读书会使孩子变成书呆子,其实书呆子的定义应该是只知死读书,读死书,这和我说的让孩子广泛地阅读,接受广泛的知识是两回事。孩子读书多了,不仅不会呆,而且会见多识广,兴趣广泛,对什么事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思维和行为也会老成,会超过同龄的孩子。记得有年妻子的一个侄女在选择学校时拿不定主意,吃饭时我们又商量究竟是去酒店管理学校还是去机械学校,这时我的女儿突然插话说酒店管理是吃青春饭的,到老了怎么办,还是去学机械制造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机械制造肯定吃香。要知道,我女儿那时只有八岁,写这篇文章时,为了更加准确,我又根据侄女上那所学校的时间来推断我女儿当时的年龄,我女儿当时确实是八岁。一个八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能有这样的判断,当时还是让我们大吃一惊,当时我们着实把女儿表扬了一番。现在想来,这都是她看书看电视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说让孩子这样读书学习太苦。其实我们让孩子读书学习,是要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要让孩子把读书和学习当成一种爱好而不是负担,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培养成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爱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变成一种自觉的追求时,那时学习对孩子来讲,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真正的快乐,解决一道难题时,孩子就会特别的高兴,而且有一种成就感,不读书不学习,就觉得无事可干,就觉得特别的空虚。孩子达到这种境界时,读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是再苦再累,孩子也会感到快乐。也就是说,追求不同,对快乐的感觉也不同,如果追求知识,看书学习就是最大的快乐;如果追求吃喝玩乐,吃喝玩乐就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说,我们不要担心父母痴迷书会把孩子也影响成书呆子,相反,如果要让孩子追求知识,要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有知识的人,父母就要先读书,先追求书本,从而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痴迷于书,而且把读书和学习当成爱好,把看书学习当成一种快乐。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根本就不用担心孩子将来的学习。如果你看看那些大科学家发明家成才成长的故事,你就会发现,许多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小特别喜爱他们要做的事情,而且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
另一方面,父母要教育好孩子,也需要先读书。父母有知识,知识多,懂得的教育孩子的道理也多,教育孩子的办法也多,对一些事物的判断能力也强,把握机会的能力也强。现在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人人都会,而且还很自信,于是不学习不思考,随意乱教育孩子,或者由着性子教育孩子,高兴了就哄,不高兴了就打,或者干脆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这些都是极不正确的。
我有一个朋友,生了小孩后特别的高兴,因妻子的奶水还没下来,便跑到奶牛场买来鲜牛奶给孩子喂。连喂两天后,孩子开始哭闹,而且肚子发胀,还有奶水从孩子的嘴里吐出来。朋友很着急,到医院请教大夫,大夫也说不清楚,要他到儿童医院去看。那时我们学校还在一个偏僻的小镇没迁回省城,去大医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朋友来我家说了这件事,我说孩子肚子胀,可能是吃得不合适了。于是我给他查婴儿如何喂养的书。书上说如果给新生儿喂新鲜的牛奶,必须要兑四分之三的水。也就是说,大部分是水,牛奶只要一点。朋友听后哎呀一声猛跺一下脚,说他不但没兑一点水,而且在煮牛奶时,还怕牛奶兑了水,还往稠熬了熬。说完朋友就往家里跑。后来朋友又来借书,要把我育儿方面的书都借给他看一看。朋友后怕地对我说:“也是命不该绝,我无意中对你说了,你却查书找到了原因,救了我儿子的性命,如果再那样喂几天,麻烦肯定就大了”。然后他痛心疾首地说:“我怎么就那么傻,也不想一想,小牛那么大,我的孩子那么小,小牛能吃的东西,我的孩子怎么能吃。”
实际谁也不傻,只是许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也不可能都亲身经历,这就需要通过书本来学习,通过书本学到别人的经历和经验。我们父母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许多事情很简单,其实有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往往是有些看起来正确的事情,其实也不正确,就像我的朋友给孩子喂牛奶,以为越稠越好,但却不知道孩子的胃还不成熟。再比如我在内蒙古农村生活时,那里的人把婴儿四天到六天抽风死去叫做“四六风”,认为一般的孩子都要得四六风,于是孩子一生下来,便点燃艾草在孩子的脑门上烫一个疤,说这样就不得四六风。后来医疗条件好了,才知道所谓的四六风,就是孩子生下来剪脐带时,剪刀没有消毒,然后又不消毒随便用破布条包扎脐带,导致脐带感染发烧抽风死亡。你看,这么简单的事情,就因为当地的中医和接生婆不知道有细菌感染,从而导致新生儿大量死亡。
我碰到不少的农民,他们感叹说现在不学科学种田,就没法把地种好。我在这里冒昧地再加一句:现在父母不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就很难把孩子教育得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孩子学习,父母首先得学习。
3、父母不怕困难努力进取,才会影响孩子不怕困难努力进取。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稳定持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就会形成性格,进而上升到思想品格。如果父母对待生活是快乐向上的,那么孩子对生活的态度也会乐观向上;如果父母遇到困难就畏缩后退怨天尤人,那么孩子遇到困难也会畏缩后退不再努力。性格决定命运,虽然性格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但坚韧顽强的性格,是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要知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任何事任何行业都有激烈的竞争,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性格意志就要比别人顽强一点,别人坚持不住你能坚持下来,你才能是胜利者。如果没有坚韧顽强的性格,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难题就回避,其结果是到处回避,到处碰壁,一辈子也不会有大的成绩。狭路相逢勇者胜,胜利往往取决于能否坚持最后几分钟,坚持住了,就是胜利者。
我的女儿八九岁时,我已经在全国刊物上发表了不少的中短篇小说,但此时仍然有不少的退稿,但退稿对我来说并不可怕,一是我已经习惯了退稿,二是退稿只能激发我更大的斗志,让我更努力地写下去。但有天晚上妻子告诉我,说今天她和女儿顺便去门房取了我的信,当女儿看到有一个大信封时,她立即就知道这是退稿,女儿便偷偷对她说咱们把信扔掉吧,要不然让爸爸知道了肯定要伤心。我听后一下难以控制自己的眼泪,也很为女儿的善良和对父亲的感情感到欣慰,但我经过深思后,我觉得需要和女儿谈谈,听听她是怎么看爸爸的写作,怎么看爸爸整天不懈的努力。如果女儿觉得爸爸是在受苦受难,就应该对女儿作一些解释,告诉她爸爸的一些真实想法和真实的感受,同时也要对她进行一些成功和挫折方面的教育。第二天她妈妈不在时我认真地问女儿,但女儿毕竟小,也许她觉得我是在责备她说要把我的信扔掉,也许她还想到了别的,反正她很不好意思,她一言不发,我耐心地问,她还是不愿意说她内心的感受。这样我只好告诉她我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对她说,你不要以为爸爸整天写作有时眼睛都熬红了很苦,但爸爸精神上是快乐的,生活上也是充实的,人的快乐并不取决于生活是不是轻松和繁忙,而是取决于你对生活的认识态度,比如爸爸整天忙碌,但爸爸的快乐也就在这忙碌当中,忙碌后写出了这么多的东西,能发表是爸爸的成果,不能发表也是爸爸的成果,因为不能发表,爸爸就会在不能发表中找到原因,吸取教训,从而取得经验,从而增长才能。增长了才能,也是一种快乐。对于成功,我告诉女儿,成功没有止境,比如爸爸,初学写作时发表了作品算成功,然后就想每篇都发表算成功,这个目标也许能实现,但实现以后,还有高水平的作家,还有文学大师等无数的成功目标,成功是永远不会到顶的,也是永远追求不完的,但人生的乐趣也就在这没完没了的追求当中,如果真的追求完了,到顶了,人生也就没有了前进的目标,人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我还告诉女儿,我说你将来也要和爸爸一样,上完小学上中学,上完中学上大学,上完大学以后进入社会,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你去做,有更多的台阶等待着你去攀登,也许你会登得很高,也许你并没有登到你想要到达的地方,但成功并不在你登了多高,而是你在不断地向上,而且生活的乐趣也并不在结果,而在整个过程,只要整个过程精彩,你这一生就很有意义,到了老的时候,你才不会后悔。当然我也对女儿进行了挫折教育。我告诉女儿,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是挫折多于成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挫折不等于失败,找到挫折的原因,就是一次成功,如果遇到挫折就退缩,那就真的是失败,而且会永远站不起来,而且会永远没有成功。我进一步告诉我的女儿,爸爸收到退稿是正常的事情,以前的退稿比这还多,以前几乎都是退稿,但你也不要为爸爸悲伤难过,爸爸也决不会因为退稿就伤心,爸爸会把每次的退稿当成反面的教材,在里面反复寻找有用的东西,然后再努力寻找新的出路,这样,爸爸的退稿就会越来越少,爸爸就会越来越高兴。然后再告诉女儿,她将来也会遇到挫折,比如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如果让难题吓倒,面前就有无数的难题,如果努力把难题一个个征服,面前的难题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的话女儿不一定能够完全听懂,但至少她知道了该怎么面对困难和挫折,至少感受到了爸爸是怎么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她当然会想到我对她说过的话。
当然,仅仅对孩子进行不怕困难的说教是不够的,不怕困难的教育要贯穿到孩子的整个日常生活中,在整个日常生活中,都要让孩子体会到经过努力,就能战胜困难,就能取得成绩,而且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一开始很难,慢慢掌握了,慢慢学会了,就不难了。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事情,孩子努力后都能够掌握,都能够学会,这就要求父母不能不切合实际,不能过高地估计孩子的能力,盲目地让孩子去做一些超过他能力的事情,或者让孩子去做一些经过努力也掌握不好的事情。如果这样,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产生真正的畏难情绪,你再教育他不怕困难,他也会怕,因为有些困难是他无论如何努力也是战胜不了的。因此,教育孩子不怕困难,也要实事求是,也不能盲目地鼓励,更不能说假话说大话,说了做不到,结果会更糟。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更多地在实践当中去战胜困难,遇到能战胜的困难一定要让孩子战胜,一定要鼓励孩子战胜,要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到战胜困难的乐趣,体会到战胜困难的成就感。有了战胜困难的乐趣和成就,孩子才能不怕困难,才能养成不怕困难的品格。
不少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性格,遇到难题便退缩,便失去信心,当然不会有好的成绩。至于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和快乐,那是很高的一种不怕困难的品格,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精心地培养和教育。
我曾经听过一位领导讲他的奋斗经历,他感受最深也是说得最多的,就是永不服输,永不言败,说他不管官做到多大,工作有多忙,他都要挤时间坚持看书学习,而且重要的讲话稿从来不让秘书写,而且认为秘书的水平永远不会比他高。他说他从来不信有完不成的任务办不成的事,他也最讨厌部下说有困难办不成。他说他无数次给部下讲,说什么叫啃硬骨头,啃硬骨头就是把牙啃碎了就咽到肚子里,然后用牙龈啃,牙龈啃没了就用牙床啃,全啃没了还啃不碎,就囫囵把它咽下去。这话听起来虽然有点夸张极端,但足以说明一个人的毅力很大程度决定着这个人的未来。
孩子有不怕困难的性格,在学习时就不觉得学会一项技能有多么的困难,更不会未学先怕。
大概是女儿三四岁时,全城兴起一股转呼啦圈热,满校园的大人小孩都在转,女儿看了也要学,就也给女儿买了一根。但那时女儿实在是太小,腰又那么细,又没有小的呼啦圈,那么大一个圈,立起来比女儿还高,放在女儿腰上,女儿双手都把握不稳那个圈,感觉不掉下来更不可能。事实也确实如此,把圈放在女儿的腰上,一松手还没摇晃圈就掉了下来,一连几次,女儿就急得哭了。我当时虽然觉得女儿太小,可能学不会,但女儿坚持要学,我还是不能打击女儿学习的积极性。但我觉得说不定有什么窍门,我先学一下试试,然后再教女儿。于是我有空就摇,结果很快学会了。于是我告诉孩子,也没什么窍门,就是要摇晃,反复练习肯定能学会。从我的身上,女儿也看到了学会的希望,便每天自己摇,掉下来拿上去,反复这样学,给人的感觉是一点都不嫌麻烦,一点都不枯燥,甚至让人感觉她不停地掉下不停地拿起来很有乐趣,许多时候摇出满身大汗,她才停止下来。这样摇晃了好多天后,竟然能转几下了。这样孩子的信心大增,晚上睡觉时还要站在床上摇。这样练习的结果当然是越来越熟练,到后来就达到了自如的程度,她不停下来,圈就不掉下来。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难忘,我女儿大概也是三四岁的时候,她看到别人吹泡泡糖,她也想吹,于是女儿就问我泡泡糖怎么吹,当时我也不会,我问别人,人家告诉我先把泡泡糖嚼扁,然后用舌头边撑边吹。我试了半天也没吹成功,于是我告诉女儿这得好好练才行,爸爸没时间去练,你自己边练边摸索去吧,人家能学会,你肯定也能学会。于是女儿就不停地练。那时我们家有个小立柜,立柜门上有块镜子,于是女儿便踮起脚照着镜子看着嘴里的泡泡糖吹,而且一连几天想起来就练。但还是没掌握要领,女儿便哭了问我怎么回事,怎么就学不会,因我也不会,但我告诉她,你肯定能学会,因为珍珍会吹,你肯定也能学会。珍珍和我女儿一样大,她就是看了珍珍吹才要学的。女儿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就态度坚决了再学,结果几天后女儿果然会吹了,而且越吹越好。这件事虽然是小事,但我想,这件事对她的鼓励和教育,一定不会小,对她战胜困难的品格,也是一次锻炼。反过来想,如果当时遇到困难就放弃,她就会觉得可放弃的东西很多,也会养成遇到困难就想到放弃的性格。
4、父母有家庭观念和亲情,孩子才会有亲情和责任心
有亲情有家庭观念的孩子,应该是听话懂事的孩子,亲情和家庭观念,是孩子最基本的思想观念,也是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和如何有爱心的基础,孩子有了对父母和亲人的爱,才会听父母的话,才会有责任感,才会努力去做事,才会付出一定的努力,遇事才会考虑亲人和家庭,更不会任性胡来。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没有亲情和家庭观念,他就会不听父母的话,做事也不为父母及家庭考虑,他就可以任意乱来。有关调查显示,犯罪及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百分之八十都是缺少家庭关爱,有近一半是因家庭破裂。这就说明,亲情和家庭观念,是培养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
培养孩子的亲情,当然首先是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教育女儿最多的内容,就是“痛说革命家史”。因我和妻子的父母兄弟都在外地,我俩对亲人的思念,对亲人亲情的回忆,就成了教育我女儿极好的素材。这一类的话题我们爱说,女儿也爱听。比如我会对女儿说:你爷爷被错划成“右派”后举家被赶到了乡下,很快就是全国大饥荒,每天只能煮粗糠吃树皮,很快你爷爷便浑身浮肿,你二伯也奄奄一息,此时乡领导要你爷爷写一个向上级要粮的报告,以为秀才的生花妙笔会要到一点粮食,你爷爷在报告中说今年没种子下地,明年就要发生更大的饥荒。谁知乡领导把报告拿到县里后连夜跑了回来,然后对你爷爷说,不好了,县长说你写的报告里有反革命言论,你要粮就要粮,为什么要说今年没种子下地,明年会有更大的饥荒,县长说难道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一年不如一年了吗?我不识字,我把责任都推到你头上了,你赶快跑吧。于是你爷爷领着一家五口连夜逃难。当时是想逃到新疆,但那时内地的人一窝蜂地涌向新疆,政府便在嘉峪关设了关卡,没有证明不得越关一步,于是你爷爷一家只好返回向东。但火车到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处时,你爷爷又听人说要检查,此时已成惊弓之鸟的你爷爷怕被抓获遣返,便带领全家在荒无人烟的石嘴山下了火车,然后沿铁路步行往内蒙古。你爷爷不知前面是茫茫戈壁滩,就在全家将要倒毙在戈壁滩时,终于看到了一家人家。这家人家十分善良,尽管自己也在饿肚子,但还是给你爷爷一家煮了一锅面汤。临走时,这家的女主人提出把奄奄一息的你二伯留下,让你二伯逃条活命,但你奶奶却坚决不舍骨肉,而且说要死就死在一块儿。但吃了人家的不能白吃,只好把带的衣物和爷爷身上穿的一件新衣服全部留给了人家。
说这些时,我会流泪,我的女儿也会哭。我虽然不知女儿当时的心里想什么,但我知道,骨肉亲情,已经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这些亲情,已经像种子,深深地种入了她的心田。
最好的证明是我女儿对我母亲的感情。2009年我的女儿大学即将毕业在北京某区区委实习,这期间我姐姐带我母亲去北京小住,国庆节我外甥女一家商量带我母亲去游玩,但我母亲已经八十六岁了,自己走着游玩很吃力,我女儿提出用轮椅推着去游,并且自告奋勇去借轮椅。女儿向实习单位的同志打听谁家有轮椅时,实习单位的同志便打电话向区民政部门下属的福利院借了一个。借到轮椅女儿很高兴,便打电话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她母亲,我的妻子当时考虑到借到轮椅后还得打车去取,过后还得去还,而且轻易麻烦实习单位的领导,也怕影响不好,但我的妻子当时没有说这些,过后她和我商量,说要不要劝女儿不要这样做,妻子说游玩时搀着奶奶就可以了,走不动就少走一点。但我坚决说不,女儿能有这份孝心应该鼓励,不让她去借就是打击她的爱心,就会让她误以为亲情并不重要,奶奶也不重要,自己的事才是重要的,长此以往就会养成怕吃苦怕麻烦,甚至养成自私自利漠不关心他人的性格。妻子觉得也对,过后我们都鼓励了女儿。后来果然取轮椅送轮椅都很麻烦,打车往车上装轮椅时女儿都拿不动,过后女儿对我说她为此吃了许多苦时,我表扬了她,然后对她说这是应该的,和当年你奶奶吃的苦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我也说我的母亲疼爱我的事情。比如说我十岁的时候突然发烧,浑身浮肿,我二哥带我到地区医院去看病,检查出是急性肾小球肾炎,要求住院治疗。因只带了几块钱,我二哥便要求开点药回去吃,但大夫说不行,说如果不及时治,就会把命丢掉。于是便先让我在医院住下,我二哥回去给家里报信。让我想不到的是,我突然被叫醒时,母亲就站在床前,这时天还没亮。后来才知道,母亲听到我住院,一夜不睡,又筹钱又做干粮,然后让我二哥骑自行车带着,连夜走四十多里路赶到了医院。
这样的真实故事女儿当然也会感动,因为她后来又问我这次看病的许多细节,而且几年后又问过,而且我女儿也愿意听那时的一些事,姑姑伯伯叔叔舅舅姨姨的都爱听,有时还会主动问起。可见她心里已经有了很多的亲情,虽然和有些亲人几年也见不上一次面,但在女儿的心里,亲人亲情始终占有相当的分量。
这让我想到去年的一件事。去年我女儿的一个同学来我家玩,这个同学也被保送读了研究生,问到老家是哪里的时,他说了一个县名。这个县我很熟悉,便问他老家还有什么人,他说有一个伯父还有两个姨妈。问他伯父在哪个单位工作,他竟然说不上来,说好像是个干部。又问他姨妈,也说不上具体的工作,说好像和电有关系,具体他也说不清。这让我很是吃惊,要知道,这都是他的亲伯父和亲姨妈。我问他是不是没回过老家,他说去过几回,但他没问这些,平时父母也没说他们是干什么的。我当时就想,连自己的直系亲属的情况都不太清楚,不能不说是父母对孩子亲情教育的缺失。
亲情当然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教育是在平日的言行当中。
我和妻子的亲人都在外地,我们经常要和这些亲人通话,也要经常回去探望这些亲人。我们双方的父母不在同一个省份,有时过春节就不得不分开探望各自的父母,而且不管我们的经济情况如何,都要省吃俭用拿出一些钱来寄给父母,正因为如此,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也装入了这些亲人和亲情,也觉得这些亲人和亲情是很重要的,是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每到节日,我们会让女儿给亲人打电话问候,使她从小就有了这些感情和概念,也懂得了这些感情的重要。看到你们疼爱父母,看到我们重视亲情,女儿当然也会受到影响,也会依恋父母,也会疼爱父母。有一件事最让我感动,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一种温暖。那年女儿大概读小学一年级,有天放学女儿哭着回来,我问怎么了,女儿先是不说,后来说是娜娜的哥哥打她了。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她和娜娜追着玩,娜娜跌倒蹭破了腿哭了,娜娜的哥哥看到后就打了她,而且说明天还要打她。娜娜的哥哥已经是不小的一个大男孩了,我当时有点冲动,我说我去找他的父母,我和他的父母说。我的女儿一下急了,立即说:“爸爸你别去,去了给你惹麻烦。他要再打我,我还是告老师吧,让老师来管他”。
这是孩子的原话,我一直牢牢地记着,而且无数次对人讲过。因为让我感动的是,我的孩子已经懂事了,已经知道为爸妈考虑了,不但不给爸妈惹麻烦,还懂得为爸妈分忧了。同时我也明白,我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争气的孩子,也是一个疼爱父母的孩子,也是一个有亲情的孩子,因为疼爱父母的孩子,她就不仅懂得不给父母添麻烦,也懂得要给父母争光彩,要给父母争口气,因为人的一切努力奋斗,一切吃苦耐劳,往往都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如果只为自己,有饭吃有衣穿就够了,也没有必要去奋斗去打拼,因此,孩子有爱,懂得爱,也就有了奋斗的动力,也就有了争气的愿望。那时我就想,我的女儿以后的教育就好办得多,因为她会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她会自己努力向上,然后为父母争光,自己给自己争气。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有道理的,我的女儿一直很努力,根本不用我们督促监督,如果有了什么错,我们不责备,她自己就很难过,很自责。正因为如此,我女儿的许多事根本不用我们督促,她自己的事情她自己会去做,而且在我和她母亲的心里自然而然有这样一种感觉:监督孩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因为有这种心理,我们也怕女儿认为我们对她有监督行为,更怕让她觉得我们对她不信任,因此,我们平时如果让她干什么,大多只是提醒她或者用商量的口气和她谈,因为这就够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监督太严,管得也太多,大事小事都随便管。父母什么都管,孩子当然不会再自己去操心,而且监督太严,也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让孩子错误地把父母和子女的骨肉关系当成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当成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将亲情关系变成了对立关系。如果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事情就麻烦多了,亲情也会被日益淡化,甚至会变得无情无义。
有事和孩子商量,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且要重视亲情,用亲情来感动温暖激励孩子,这样也才能让孩子有努力的自觉性,这样孩子努力起来也有动力,孩子也会感到愉快,父母也会感到轻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孩子疼爱父母,也就会依恋家庭,也会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我的女儿上小学时,放学后就往家里赶,上高中时学校要求住校,我们也认为住到学校学习要好一点,也方便一点,但我的女儿却觉得离开家心里空落落的,总不如住在家里踏实,她软磨硬泡硬是从教务处办了一张走读的出门证,然后挤四十多分钟的公共汽车回家。上大学后,她也总是牵挂着家,有事没事总往家里打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说一些日常琐事。和她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她有几个小学时的同学在我们学校上大学,家就在校园里,但却住到宿舍很少回家,说回家嫌父母唠叨。当然住学校少回家也不是什么坏事,我这里只说明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和观念。
要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就要努力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不仅从小就真正感到家的温暖,也要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美好,而且从小就有很强的家的概念和家庭观念。记得那年夏天女儿还不到两岁,我们抱她到朋友家玩,她突然指着苍蝇说:“妈妈,我们家的苍蝇怎么飞到他们家来了。”这虽然很可笑,但说明这时她已经有了家庭的观念,也开始关心家里的事情,连一个苍蝇,也关心是不是自己家的。
在这里,我要重复强调的是,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孩子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有亲情的孩子才是有责任的孩子,也是懂事的孩子。亲情教育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而且言传和身教都不是一时一事就有效果,而是一种对孩子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长期的影响,孩子心里的亲情才是深刻深远的。所以做父母的不仅要有意识地多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还要以身作则,处处要做表率,要牢牢记住自己是孩子的模仿对象,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和榜样,只要求孩子去做而自己不去做,孩子也是做不好的,也是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做的。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孝顺,但却常在孩子面前为父母的赡养问题而争吵,这样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更坏的印象,起到更坏的教育作用。
孩子的亲情,是孩子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孩子有了好的思想,当然就会有好的行为。
5、孩子内心敬佩父母,才会真心听从父母
亲情是父母和孩子的纽带,也是孩子接受父母教育的基础,而敬佩父母,是孩子尊敬父母和听众父母的保证,孩子和父母越亲近,孩子越敬佩父母,就越能听从父母,也愿意为父母付出努力。如果没有亲情和敬佩,孩子不仅不会听父母的话,而且常常会有厌烦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常常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但我要着重强调的是,孩子和父母的亲情,孩子对父母的敬佩,不是靠物质,也不是靠强迫和说教,而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靠平日的一言一行。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敬佩父母,才能让孩子听从父母,对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作一些讨论。
在孩子很小时,孩子对父母的爱主要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我的女儿出生后,我们就特别的喜爱,有空就想抱在怀里逗她玩,因此女儿长到四五岁,出门还不愿意多走,还愿意撒娇让我抱着,以至于我的同学有次不解地问我,说我裤子大腿处为什么老是发白,我只好笑了解释说是抱女儿抱的,因为女儿走几步鞋底就有土,我抱她时她的鞋底就蹭白了我的裤子。因我特别的爱女儿,女儿也就特别地和我亲近,这自然而然。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让女儿敬佩我,因为那时她经常缠着我让我给她讲故事,也很好奇地问这问那,也许在女儿的心目中,我是什么都知道的,我有很大的本事。我想。这也是所有孩子最初敬佩父母的原因。
但当孩子大一点时,孩子对父母的亲近和敬佩就不完全取决于照顾,而这时孩子对父母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个认识和判断,主要是父母是不是能和孩子保持一致,是否能让孩子处处满意。当然这个一致和满意不是迁就孩子,而是不能一致和满意时,能够说服孩子因而保持一致和满意,说服孩子,孩子就会更加敬佩,否则便是对抗。
问题的关键是具体要怎么去做。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大人先尊重孩子,不要总以自己的意志为意志,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就要绝对地服从大人,从而强迫孩子做什么,强迫孩子服从父母的意愿,这样强迫的结果,往往就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反感,长久下去,就会造成对抗,当然就谈不上敬佩了。
我的女儿两岁到四五岁时,吃饭特别的少,身体也特别的瘦,而且几年体重没增加几斤,也特别容易感冒,那时我们真有点急,也有点怕。特别是她母亲,担心焦虑几乎到了病态的地步,做饭前总要想孩子吃什么问孩子吃什么,饭还没上桌,就开始说妈妈今天给你做了好吃的,你必须要吃多少多少,然后按她的希望把饭给女儿单独舀到碗里。这样的结果是女儿看到饭就犯愁,然后就想办法应付她母亲,吃一半就开始讨价还价,碗底还剩那么多就说吃完了。实在不行,有时就故意把饭往桌子上洒。为此她母亲想尽了法子,但最多的也只能是逼迫,逼近不成就哄劝,哄劝不成就求告,说什么妈妈求求你了,就吃三口,三口吃完就行了。这些法子也不灵时,就专门在厨房门后立了一根竹棍,孩子吃几口就故意不吃时,就真的用棍子打,而且是真的打,也打了好几回。因此,有段时间我的女儿有点怕她妈,有次我带她到外面玩,几个阿姨逗我女儿,问她爸爸妈妈谁好,女儿说爸爸好。又问妈妈怎么不好,女儿说妈妈每天逼她吃饭。
现在这样逼孩子吃饭的母亲我见的不少,那年单位组织出去玩,刚开始吃饭,一位母亲便不停地对六岁的儿子唠叨,让儿子吃这吃那,儿子不吃,母亲便说:“听妈妈的话,你不听话妈妈就生气了,妈妈真的生气了,妈妈气死了,你是不是妈妈生的”。她下意识的唠叨把一桌子的人逗笑了,这让我一下想起了当年我的女儿。但我的女儿还害怕,还和她母亲讨价还价,但同事的儿子根本就没听他母亲说什么,她说她的,他玩他的。后来这位母亲在儿子的屁股上拍了一把,儿子一下吼了起来,而且边哭边和母亲吵。另一位女同事看不下去了,便出面哄劝,儿子马上说他妈妈最讨厌,他不和妈妈一起吃,他要到另一个桌子上吃。把孩子领到另一个桌子上,孩子一下吃得很好。
上面的例子说明,孩子并不是不饿不想吃,而是母亲习惯性地管得太多,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孩子有了逆反心理,本来想吃,他也本能地逆反说不吃,进而引发争吵,形成恶性连锁反应。
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过多的干预孩子,什么事都给孩子设计好,什么事都要按父母的想法办。比如孩子明明说不冷,事实也不冷,父母还要硬给加一件衣服,好像冷热的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父母的身体。还有更琐碎的事,孩子本来要蹦蹦跳跳地走,却硬要孩子稳稳当当地走;孩子想找张三去玩,父母却一定要孩子去找李四去玩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特别的厌烦父母,而且把父母看成是约束自己的障碍,不仅烦,还会恨。孩子如果烦父母,当然无法教育好孩子。
如果换一种方式,先尊重孩子,如果孩子说不,那我们大人就先考虑一下,如果是无关紧要怎么做都可以,那就依着孩子;如果那样做确实不好不可行,就要想方设法给孩子讲清道理,讲清危害。一般来说,没有不听道理和不讲道理的孩子,关键是怎么讲,讲好了,孩子不仅会听,还会更努力地去做。
那年我和妻子带女儿去农贸市场,看到有人卖小狗时,女儿想买一个,说那只小白狗特别好看,她想养一个。我认真想后,觉得不行,主要是那时住房比较小,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没时间去伺候小狗。我简单说了不能买的原因,女儿一下不高兴了,说谁谁家都养了,老师也说了,养小动物就是有爱心。这时我告诉她,有爱心是好事,但小狗是一条生命,小狗要活十几年,把小狗买回去,小狗就要和我们一起生活十几年,小狗也就是我们家的一个成员,这和买一个玩具小狗玩具布娃娃不一样。小狗回去后,小狗每天要吃,每天要拉屎撒尿,小狗拉了屎你嫌不嫌脏,小狗不听话乱叫喊你嫌不嫌吵,这还不算,小狗脏了,你得给他洗澡,小狗在家里呆闷了,你得领他去散步,爹妈都很忙,也没时间照料小狗,你能不能去照顾他。另一方面,小狗可能会携带病毒,有些病会给人传染,特别是狂犬病,如果小朋友来咱家玩,不小心被狗咬一口,就有可能得狂犬病死亡,所以咱们养了狗,就必须要定期到防疫站去给狗注射疫苗。我告诉女儿,养狗要做好多好多的事情,而且一直要做下去,如果有一天你不喜欢了,你又怎么办,你总不能把他赶出去,让小狗成为一条流浪狗。经过这样的解说,女儿立即说不买了,而且拉着我迅速离开。后来回老家过年,我弟弟回来时把他家的狗也带了来,女儿便不敢轻易去抱狗,但我哥的孩子却不怕,抱着小狗把小狗揉来揉去,狗被惹恼了,突然在孩子的手上咬了一口,这下全家都不得安心过年,大过年的却领着孩子到处跑着找人注射狂犬病疫苗。有了这个经历,过后女儿对我说:“老爸,还是你聪明没让我买狗,要不然咱们回老家过年也得带着狗。老爸,你是不是那时就觉得养我就很累了,再养一条狗,根本就忙不过来”。
相反的例子是,那年带女儿外出玩,住在宾馆后,宾馆的院子里有一个大鱼池,里面有一大群金鱼,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孩非要让父母给捉一条玩,但父母都不是详细地给孩子讲道理,而是直接拒绝说不行,于是孩子便又哭又闹又叫喊。这时那位母亲竟然答应孩子说她去找宾馆的经理,看能不能买一条,而父亲却当场动武,啪啪在孩子屁股上打了几巴掌,孩子也不示弱,立即和父亲吵,并且用书上的话说:“打人是粗野的表现,打人的人没文化,你就是粗野没文化。”孩子这样评价父亲,可想而知他如何能尊敬父亲,如何能听众父亲。
要让孩子听你佩服你,首先你要说得对做得好,更不能让孩子讨厌你。孩子如果认为你说得对,孩子慢慢就会养成尊敬你敬佩你的心理,认为你说的总是对的,然后才能按你说的去办。
孩子再大一点有了判断能力后,要想在孩子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和让孩子敬佩,那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时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自己的是非观点。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可以遵守,那就是在孩子面前,要文明文雅,要稳重慎重,要不急不燥,要少说多做,要严于律己,要有智慧,要尊敬孩子,要和蔼可亲,要勤劳节俭,要发奋向上等等。这些,做起来当然很难,但教育好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小事,做父母的,有必要为此付出努力,能做到的,都应该努力去做到。
有不少父母认为,自己努力工作,给孩子挣很多的钱,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孩子就会敬佩自己。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生活离不开物质,孩子长大了,最明显的是孩子对有形物质的敬佩,当父母取得一定的成绩,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创造出较多的物质财富时,孩子一般都会对父母刮目相看。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玩,一个孩子有很贵的玩具,而且夸耀是爸爸买的,多少多少钱,另一个孩子就会羡慕很贵的这个玩具,也会羡慕别人的爸爸,而被羡慕的孩子,就会为有一个有能力的爸爸而得意。但这种得意或者羡慕还不是敬佩,如果父母行为不俭点或者傲慢无礼,或者整天夫妻吵闹,孩子也不会敬佩父母,同时,父母的权势,往往会让孩子盲目骄傲目空一切,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纨绔子弟。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父亲是个大老板,特别有钱,于是他在学校便趾高气扬,而且整天想的就是吃喝玩乐高人一等,有时几天不来上课,作业也是出钱让同学代做。考试几门不及格后,院里只好把家长请来,谁知这个学生和父亲一见面,父子两个便争吵了起来。老子骂儿子吃喝玩乐不争气,儿子反过来也顶撞老子,甚至说你能吃喝玩乐我怎么就不能。从父子两人的争吵中,谁也看不出儿子对老子的尊敬,相反,却能看出老子平日就荒唐,儿子也没把老子当一回事,甚至就没把老子当什么正经人。所以说,要想让孩子敬重敬佩父母,父母除了物质,还要有精神,还要在行为方面为孩子做榜样,而且行为的榜样,往往要比物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孩子虽然都有一定的物质欲望,但这时孩子羡慕的还不完全是物质的东西,这时孩子羡慕的东西应该很多,想象也很浪漫多彩,物质条件好的家庭如果对孩子教育不当,孩子会认为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他享受也是理所当然,甚至根本就不认为物质享受就是幸福,如果孩子的父母为了挣钱忽视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就会羡慕整天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
有这样一件事,那年暑假我们回我父母那里,那里是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回去后我要带我女儿去看大河套。因我们学校也在黄河边上,女儿和我的妻子也以为黄河就那么个样子,但我告诉她们,大河套的黄河远非兰州段的黄河,这里的黄河非常辽阔壮观,河套里有芦苇,河滩上有农民播种的一望无际的葵花,还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河沟。去的时候弟弟一家也去了,而且去时还带了渔网。但撒网看起来简单,我们却怎么也撒不开。后来我们发现有一段河沟里有鱼,而且两头已经干涸,只剩了几十米的一段水面,水深也只有一两尺深。于是我们便全部下去用手摸,几个孩子干脆脱光了坐在水里用身体围,一时间人叫鱼跳特别热闹,但抓了几个小时,也没抓到多少鱼。我突然想到浑水摸鱼,便让大家到河滩拔来几抱草,然后捆扎成长长的草棒,然后几个人合起来把草棒在水里来来回回地推,很快就把一沟水推成了泥汤。这时的鱼受不了了,一个个浮起来露出脊梁在泥汤中摆动着尾巴拼命游动,于是便在泥汤中拉出一条条泥线,这样我们一抓一个准,很快就把一沟鱼抓完了。回来后弟弟的儿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时,便炫耀地说了我们去河滩抓鱼玩的事,有一个很有钱的小朋友回去便和父母闹,说人家的小朋友的父母多好多好,自己的父母怎么怎么不好。第二天,小朋友的母亲找上门来了,说儿子的爸在外面推销去了,她儿子非要让她领着到黄河滩玩,但她没时间,去了也不好玩,问我们再去不去,她请我们再去玩一次,去时把她的孩子也领上,所有的费用她都出。这样我们便不好推辞,再说我们也没别的事。但那天去后,她的儿子却玩得不如我们的孩子开心,感觉总是放不开。我们也让他脱掉衣服到水里玩时,他起初不愿意,后来却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我知道孩子为什么哭,我也为孩子伤感,我也能够猜到孩子在想什么,他很可能在羡慕我们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让孩子敬佩父母听父母的话,不是父母能给孩子多少物质,而是父母能给孩子多少亲情,进而能和孩子进行怎么样的交流,最后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形象。比如在孩子面前,父母总是什么都懂,什么事都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回答,如果遇到不知道的,也会努力去查书,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很了不起。在平日和孩子的交流中,最忌讳的就是父母随意乱讲乱说,你可能以为反正孩子不懂,说错了也没关系,但要知道,一旦孩子知道你错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差了。但更要注意的是父母自己的言行,平日在孩子面前不能没大没小没个正经,你在孩子面前不当回事,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把你当回事,你的话孩子当然也不会再听,从而失去当父母的权威。和孩子亲近和权威并不矛盾,权威并不是板着面孔,权威往往是一种感情,让孩子爱你,敬佩你,你也就有了权威。
只有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出了榜样,孩子才会敬佩父母,孩子才会听父母的话,孩子也能跟着父母学好。比如在我们家,我们两个一直在刻苦努力学习,这在孩子眼里,当然是榜样,孩子从小就知道,人活着就要努力学习,努力学习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在和孩子的感情培养方面,不少父母更注重关心孩子的吃穿,总以为让孩子吃好穿好,孩子就会感激父母,就会敬佩父母。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情感教育,只给孩子吃好穿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说什么父母就听什么,甚至是整天抱在怀里捧在手里,而且孩子的什么事都要参与,都要去管,其结果往往会惯坏孩子,让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稍有不能满足,孩子就大为不满。这样孩子不仅不会敬佩父母,和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还会厌烦父母,憎恨父母。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就写他的母亲有一个讨厌的毛病,就是特别的爱唠叨,特别的爱攀比,说不论他干什么,母亲总是不满意,然后就说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你怎么怎么样,好像人家的孩子永远比他好,而且每次考试后问完他的成绩,然后马上就跑去问邻居孩子的成绩,如果考的不如人家,母亲就要唠叨几天,所以他从小特别讨厌母亲,也觉得母亲文化水平很低,从而有点鄙视母亲,更不听她的话。虽然现在他理解了母亲,但还是没法忘记母亲的过去。这就是说,孩子对父母的爱,不取决于父母付出了多少,也不取决于父母多么关心孩子,而取决于孩子是否对父母佩服和敬重,只有孩子敬佩父母,把父母当成最好最有能力最知心的人,孩子才会敬佩。敬佩是爱的基础,敬佩父母,孩子就会热爱父母,孩子才会对父母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