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励能给孩子上进心和荣誉感,也能给孩子信心
如果孩子没有上进心和荣誉感,孩子就不可能积极地去做什么事,更不可能发奋努力,甚至连起码的克制心都没有,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我们说,上进心和荣誉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如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教育,也可以叫赏识教育。
鼓励教育就是鼓励孩子去做,一旦做好了,就应该给予更大的鼓励,要时刻告诉孩子,你已经做得很好,你应该是最棒最优秀的孩子。孩子的行为被鼓励,孩子的行为被肯定,孩子就会有一种荣誉感,也有一种成就感,孩子就有了做得更好的愿望,下次就会想着做得更好。这样不断鼓励下去,孩子就会一直努力下去,有时即使有点不情愿,但为了荣誉,为了父母的赏识,孩子也会克制住自己的不情愿而努力去做。
但鼓励不是瞎吹捧,更不是看不到孩子的不足,而是看到孩子的不足时,不是无情地打击孩子,而是耐心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不要忘记鼓励孩子,说你这次做得不好,下次一定能做好,而且做得最棒。这样孩子既知道错了,又不会失去信心,也有了改正错误的动力和决心。
长期的鼓励教育,会使孩子做事时充满信心,充满自信,也会想办法把事情做好,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退缩,而是想办法也要完成任务,因为孩子需要荣誉,已经获得的荣誉心也不允许孩子轻易后退。
我一直是发自内心觉得我的女儿很优秀,所以我的鼓励也是发自内心的。大概是我的女儿一年级的时候,女儿回来说美术老师在学校办了绘画班,老师让她问家长学不学绘画。因绘画班是星期天上午半天,女儿星期天也没别的事,能去学绘画当然好。我问女儿想不想去,女儿当时十分高兴地说要去。去了以后才知道是一个混合班,有的已经学习了几年,而且别的孩子都比她大,老师是看到她的名字叫史画,就以为她将来要学习绘画。因为不是从最基础教起,我的女儿一下感到很难,那些临摹写生女儿根本就搞不清,基本是瞎画。听不懂画不上女儿当然着急,但女儿的自尊心又不允许她后退,有天回来后,女儿愁眉苦脸问我能不能教她。我虽然在师范学校也学过美术,但只知道点皮毛,教她当然有困难。但我还是去书店买来绘画初级教本,从临摹开始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女儿基本能跟上班里的同学画了,这时女儿当然很高兴,每天从绘画班回来,进门就拿出画的练习作品,然后问我画得怎么样。我每次都认真看一番,先说画得很好,然后再说哪里可以改进,哪里可以怎么画。然后我会把她的练习作品认认真真地贴在墙上,把那面墙贴满后,我再把旧的拿下来把新的贴上去。这样的鼓励让我的女儿学习绘画的积极性很高,进步也很快。后来女儿的美术老师说我的女儿是个学绘画的材料,要我送到专业水平高的美术老师那里去进行专业的学习。因为我不打算让女儿将来专业学习美术,让她去上美术班,也只是让她学习一点初步的美术知识,所以就没有去。女儿停止去美术班学习后,我挂在墙上的那些女儿的美术作品我也不取下来,就那么一直挂着,没事时我也站在前面欣赏一下,因为我站在我女儿的美术作品前,感觉要比欣赏那些世界名画还要让我愉快。久而久之,我竟然觉得我的女儿画得很好。有一次一位美术朋友来,我要他评价一下,他只说很一般,也像个孩子画的。我知道这是真心话,也是女儿绘画的真实水准,但我还是不把这些绘画取下来,因为在我的眼里,女儿画的作品,里面浸透了女儿的智慧和勤劳,作为父亲,我心里有一份独特的感觉,也有一份特别的期待,我把作品挂在墙上,就是鼓励我的女儿好好学习,就是肯定我的女儿的劳动成果,我一直这么挂着,就是在一直鼓励着她,期间虽然搬了几次家,但搬到新家,我照样把女儿的作品张贴在雪白的墙上。女儿上大学后,我挑选出几张好一点的送到装裱店去装裱成镜框,然后正正经经地挂在屋子里,以至于不知底细的人来,还以为是哪个名家的字画呢。
我知道许多家长也是这样爱自己的孩子的,老话也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一些行为会让家长产生不愉快,于是鼓励的心情就会减弱,甚至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然后不知不觉鼓励少了,指令和责备多了,然后不知不觉放弃鼓励教育而变成指令教育、责成教育或者挖苦讽刺教育,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孩子破罐破摔,甚至产生和家长的对抗心理,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孩子都要先对抗顶撞。我在电视里就看到过一个大学教育学专家教育孩子的纪录片,他鄙视学校教育,认为自己要比学校的那些老师高明,也认为目前学校的教育是一种很糟糕的教育,于是他按照他想象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结果孩子远非他想象的那样,而且孩子进入社会后到处碰壁。失望失落让他和孩子产生了很深的矛盾,最后这位父亲不得不感叹,说儿子和父亲天生就是冤家,然后还写了一本莫名其妙的教子书,为自己的失败开脱。其实这是一个更大的错误判断,孩子和父亲不会天生就是冤家,天生就不会有冤家,只是教育不当,才教育成了冤家。
我对女儿的鼓励教育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在最让我骄傲的,也是我的女儿。记得女儿四五个月时,突然学会了咋舌,于是我便咋舌逗她鼓励她,以后女儿有一点进步,我都要鼓励她,就像动物园那些训兽师,每当动物做对了动作都要给食物鼓励一样,如果不鼓励,动物就不会再去做,所以我的女儿很早就能做好多小本事,也愿意努力去做去学,这样她很早就学着说话,七个月就能说一些单字。以后我便更主动地鼓励教育女儿,比如吃饭时让她数桌上的馒头,会数了,就鼓励表扬。再以后让她算每人吃一个馒头,三个人一共要吃掉几个,还剩几个等等,如果算出来了,就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她的信心,于是女儿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算,见什么都要算一算,算对了我就鼓励说我的孩子真聪明,这么难的难题都能算对。这样她就很高兴,于是有空她就要我给她出难题,这样我就编一些生活中的题让她算,算对了当然是鼓励,一时算不出来就引导她算,这样好长一段时间,女儿总是缠着我,不是让我给她讲故事,就是让我给她出难题。正因为这样,女儿从小就对计算有信心,也锻炼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了基础。女儿上学后,我觉得上学最主要的是要鼓励孩子听老师讲课,孩子认真听了,当然也就会了,因此,女儿初上学的时候,我总是问她今天老师讲了些什么,你认真听了没有。如果女儿都能回答上来,我也感到满意,我就特别地表扬她,然后讲明为什么要注意听讲,这样一来,我的女儿总是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课,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她总是积极思考,然后争先回答。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她以后学习成绩好的基本保证。
孩子有了上进心,做出了好的成绩,得到的鼓励就不仅来自父母,也会得到别人的鼓励,鼓励的人多了,孩子就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也会做得更好。
我的女儿从小特别爱看电视,那年中央电视台播电视剧《渴望》,(写到这里时我特意从网上查了一下,那年是1990年冬),那年我的女儿三岁半,她和我们一样,当时一集不落看完了,而且看到悲伤处还流了眼泪。春节去姥姥家过年,那里正在播《渴望》,那时电视机还少,全村也就几台电视机,天一黑许多村民都到她姥姥家看电视,一集播完后,大家便急着问下一集的情况,于是我的女儿便代替我们回答下一集的情节,不但能把大致情节说下来,而且还说得有声有色,引得一屋子人赞叹不已,夸赞不已,以至于许多人不相信我女儿的年龄。女儿得到夸奖,便讲得更加认真,以至于当晚播完后,人们便围着我女儿问第二天要播的内容。女儿受到这么多人的夸赞,她的自豪感和优秀感可想而知,有这样的优秀感和自豪感,即使她不想努力,也可能,也不由自己。
鼓励教育要贯穿整个日常生活,要让孩子处处感到自己很优秀,处处感到自己是最棒,要让孩子有一种优秀感,也要有一种成就感,当孩子有这种感觉,那么孩子就会有一种上进心,就会处处争优,处处不甘落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孩子就能真的处处做得很好,这样就真的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得到大家的认可,进而得到老师的鼓励,得到大家的鼓励,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不断努力去做,不断保持优秀,不断得到大家新的鼓励,时间久了,无形中就会把孩子捧到一个高度,让他自己自觉地保持这个高度,让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把自己当一回事,甚至自己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孩子,孩子有了这样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孩子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鼓励孩子应该是持久一贯的,也应该是能让孩子感觉的到的。这就需要父母真心地赏识孩子,真心地鼓励孩子。我的女儿幼儿园毕业时,幼儿园给女儿发了一个毕业证,这个毕业证又有点像纪念册。拿着这个毕业证,女儿很高兴,因里面有一页要家长写一些祝愿的话,女儿便很认真很虔诚地让我写,当时我看着成长的女儿,心里竟然有点激动,于是我写了这样的话:
“可爱的女儿你好:今天你拿到了第一个毕业证,这证明你圆满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此爸妈是很满意的,也是很自豪的。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你求学的路更长,还要拿到更多的毕业证书,爸妈希望你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爸妈对你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有人会担心一直鼓励孩子,会不会把孩子捧坏,因为现在孩子的不少坏毛病,都是骄惯出来的。其实鼓励教育和溺爱惯坏孩子是两回事。鼓励教育是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是在总方向上鼓励孩子向前,而不是没有批评,更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具体的做法是,当孩子做错事时,必须要指出错误,而且讲明道理,然后不忘鼓励,不忘告诉孩子,这次没做好,但通过这件事知道了为什么没做好,失败是成功之母,知道了失败,下次就一定能做好,而且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甚至是父母打了孩子,也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要挨打,然后鼓励孩子说今天你挨打了,你一定能吸取今天的教训,以后一定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以后一定不会再挨打。这就是鼓励教育,也就是说,鼓励教育的大方向和总原则是鼓励,具体的鼓励方法还是要多样,而且是对症下药,按需鼓励,按需批评。而溺爱孩子是无原则地迁就,无原则地把孩子当成主宰,无原则地吹捧孩子,娇惯孩子,孩子错了,也不批评,更不指正,一味地听之任之,结果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所以说,鼓励教育是有前提的鼓励,是鼓励孩子真正的成绩,是鼓励孩子做得更好,而不是让孩子盲目自大。
2、鼓励教育也要有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
鼓励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鼓励不是绝对的,不是不需要别的办法来辅助,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更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灵活的措施,更要看教育的效果,也不能走一种极端,提倡鼓励教育,就不管鼓励起不起作用都用鼓励,也不管效果和结果如何一味地只用鼓励。如果鼓励失效,我们也可以用一两次惩罚,如果惩罚的效果好于鼓励,那么我们还可以多用几次惩罚,但惩罚的前提是不能让孩子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惩罚是为了震慑,目的是让孩子知错改错,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牢牢记在心里,而不是为了压服孩子、征服孩子、或者是父母出一口胸中的怨气,当然也不是让孩子受皮肉之苦,从而让孩子从此产生畏惧。
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经验,在如何教育子女方面,前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许多教子的名言名篇,除了鼓励和亲情教育,也有棍棒出孝子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现在我们认为棍棒教育确实不当,实践也证明确实有许多弊端,但实践也证明,在教育孩子时,还不能完全放弃惩罚教育,也不能走极端一味否定严厉的家教。一味地放弃惩罚,确实会宠坏孩子。
前些天看电视,有一个纪实片说有一个农民,把四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很有成就的人才,春节四个儿子回老家过年,记者采访拍摄了这一家人。问老父亲教子经验,老父亲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棍棒出孝子,他也很为自己严厉的家法而自豪。老人拿出一块巴掌宽近一米长精心制作的木板,木板一面写了“家法”二字,一面写了朱熹的治家格言。老人说这块木板就供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谁犯了错误,就要用这块木板严厉地惩罚。他的四个儿子说的最多的,也是严厉的家教,一个儿子说有一回他考试没考好,父亲责问时他态度不好,父亲一下一脚将一个凳子踏烂,然后拿起凳子腿拼命打他,几条凳子腿都打断了,父亲还不饶他,那次他就觉得这回父亲非要把他打死才罢休。至于棍棒的效果,几个儿子都是肯定的,也是感激的,都说他们那时根本不知道好好学习要干什么,就是怕父亲打,才好好学习,歪打正着,才有了他们的今天。
巧合的是,我的女儿两三岁时,我的妻子也在门后面立了一根竹棍,大概也是一米长,而且妻子明确告诉我的女儿,如果不听话,就要用这根竹棍打。当时妻子这样做,并不是心血来潮。孩子还没出生,妻子就和我商量,说严父慈母,做父亲的要严厉,要我一定要做一个严父,至少是不许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就像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她们谁见了,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而她要做一个慈母,就像她的母亲,要好好保护孩子,要好好抚养教育好孩子。但结果却是反了过来,我怎么也做不成严父,她反倒慢慢当起了严母,她很爱孩子,但她绝不溺爱孩子,她要求女儿做的,女儿必须得做,绝不允许违抗,也很少和女儿讨价还价,有时女儿不听话,她真的会很认真很严厉,而且也会真的拿出那根棍子,也时也真打。我说过,我的女儿特别听话,也特别守纪律,但在十岁前就是不好好吃饭,因为那时孩子特别的瘦弱,有一个阶段两年多没长一斤肉,脱掉衣服肋骨都一根根清晰可见,我们带她到大医院做了几次检查,医生也找不出什么毛病,只是吩咐要想法让孩子多吃些饭。但方法我们想尽了,比如不让她吃零食,变换花样做她喜欢吃的,让她多运动,但都不管用,女儿每天吃得确实很少。我们觉得女儿有了厌食症,没办法,妻子只好逼迫女儿吃,逼她改掉厌食的心理。逼也不管用时,只好使用那根竹棍。好像打过四五次,有一次在屁股上打起了几条红印。虽然打后效果不明显,但每次总能逼她多吃几口,那时,能多吃一口,我们心里也是宽慰,另一方面,没有别的办法时,打也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打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打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打孩子时,想到的是教育,而不是用打孩子来出自己心里的气。气极了打孩子和用打来教育孩子是两回事。气极了打孩子是真打,是出气;为教育孩子打孩子,打是手段,不是目的,打是虚的,教育是实的,打得少,教育的多,即使是气极了打孩子,我们也应该不忘教育。
现在是独生子女,而且是文明社会,可能有许多的人不赞成打骂孩子,但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好和不好,我们不能只听理论,不能只凭感觉,还要看效果。有些孩子不用打就听话,这当然可以不打;有些孩子却不行,靠说教孩子完全不听,适当地打一下惩罚一下,如果效果很好,也无后患,那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还得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一天妻子的朋友带着孩子来我们家,说我们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一定是教育有方,她顺便来向我们讨教一下,也让我们看看她的孩子毛病出在什么地方。那个孩子确实是调皮,进门就东跑西跑乱翻东西,而我的博古架上有许多东西是易碎的东西,我和妻子左挡右劝,可那孩子就是不听,非要拿了玩,但他的母亲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劝说,只是不停地讲道理,就像她讲课一样,孩子根本就不管不理不听,好像他母亲什么也没说。妻子的同事告诉我,孩子平日就是这样,根本不听一点话,根本没办法教育。我当时就告诉她为什么不惩罚一下。妻子的同事当时很吃惊,说文明社会就要文明教育,惩罚是不可取的,惩罚只能增加仇恨,只能损害孩子的尊严。我说文明社会也要设立监狱,不惩罚谁还会守法,如果孩子懂得要尊严,那他就自然懂得听话守规矩,不守规矩又哪里会有尊严。我告诉她,我们不提倡惩罚孩子,但我们要实事求是,没办法时也要尝试一下,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她还是摇头,但她让我严厉一下试试。我觉得我应该试试。我当即猛呵一声“不许乱拿东西”!孩子一下吓得站在那里不动了,然后呆呆地看着我。然后我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些东西易碎,打碎了就再没有了,然后我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夸他很听话很懂事,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然后我重新让他拿那些可拿的东西,这回孩子很听话地拿了东西悄悄一个人玩去了。
但惩罚的尺度是不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和不满,要让孩子始终明白父母是特别的爱他的,惩罚的目的,是要你改正错误,是要你学好,是要你不惹麻烦,是要你将来有出息过上美好的生活。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孩子就能理解父母并且正确认识惩罚。如果不讲清道理,如果让孩子体会不到爱,体会到的只是惩罚,那么惩罚就不会达到目的,而且会让孩子产生畏惧,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产生仇恨,然后就会慢慢疏远父母,疏远家庭,甚至和父母产生对抗情绪,然后引出欺骗撒谎甚至仇恨等一系问题。
另一方面,在教育中,父母打骂孩子也不可避免,有时气极了就会本能地打骂。我们也错打过孩子,而且错得很离谱。那年六一儿童节女儿担任报幕员,女儿拿回一个节目名单,说老师让家长教会怎么报幕。这样妻子便开始教女儿。因女儿拿回的只是个节目名单,报幕说什么还要妻子来编,而且女儿那时基本不认识上面的字,怎么说,说什么都要一遍遍地教。在报女儿她们班的节目时,女儿说下面由某某大学幼儿园中班全体女生演出时,妻子说错了,应该是大班。但女儿说老师说是中班,妻子武断地说怎么会是中班,你已经上了三年幼儿园了,你已经从小班中班升到现在的大班了。可女儿坚持说是中班,而且她母亲让她再练一遍时,女儿固执地又说某某大学幼儿园中班。当时不知妻子哪来那么大的火,抬手就给了女儿一个嘴巴,而且打得很有力量,女儿当时就哭了,但她母亲仍然严厉地喝斥女儿继续,女儿只好哽咽着改成大班。我当时心里很震惊也很难受,但我强忍着什么也没说,因为在孩子出生前我们就达成协议,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得呵护,更不能意见不统一。下午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很可怜地说爸爸老师说就是中班,老师也不让说大班。我一下觉得有问题了,于是我返回去问老师怎么回事。原来幼儿园还有托儿班,老师说我们的孩子一进来时上的是托儿班,现在我的孩子所在的班就是中班(这把我也搞糊涂了,也不知是重新调整了班级称呼还是调整了孩子,因当时学校刚迁省城,形成两地办学,学校幼儿园孩子来来往往,也不很正规)。于是回来的时候我便一路抱着孩子,告诉她是她妈错了,错了的原因是不知道幼儿园有托儿班,以为像妈妈见过的幼儿园一样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女儿一下很高兴,她可能是为自己对了而高兴,根本没有了一点委屈。回到家,我就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妻子是她错了,妻子听后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她很难受,因为她打了女儿后她就很后悔,但妻子没有道歉,她什么也没说。可这时女儿却跑到她母亲面前百般撒娇,可能是为她对了而自豪。她母亲便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然后亲了女儿,然后表扬了女儿,说女儿很聪明,老师说中班就记住了是中班。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应该是好的,母亲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也让女儿得到了自豪和母爱。如果母亲不停地道歉,不仅母亲失去了威信和面子,女儿得到的很可能是对母亲的不相信和轻视。
如果是父母错怪了孩子怎么办,许多人觉得应该向孩子道歉,我倒觉得未必要道歉,这是因为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一是让孩子改错,二也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孩子就要听父母的话,而且通过惩罚,也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父母严肃的形象、高大的形象,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话是必须要听的,父母是聪明有智慧的,父母是了不起的。如果惩罚了孩子又道歉,那么给孩子的印象就是父母也是糊涂的,父母也未必是对的,父母的话也是值得怀疑的,父母甚至连我都不如。如果生产这样的效果,那么孩子的打也就白挨了,道歉也就适得其反了。惩罚错了孩子应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一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错怪了孩子,二要以行动来疼爱孩子,弥补自己的过失和愧疚。这样孩子既知道自己没有错,又得到了父母的疼爱,心里会感到宽慰和高兴,更不会对父母产生不满和轻视。
有些教育子女很有成效的家长也赞成对孩子适当的惩罚。我们学校还有位老师的儿子也考入了北大,不少人见了也问是怎么教育儿子的,儿子怎么那么优秀,可这位教授就是开玩笑式的一句话:“打,不打不成器”。其实教授未必真的就是打,当然管教肯定是严厉的,爱也是很爱的,不爱当然也不会严厉地管,我对他其实也了解,那年五一长假我们去北大都住在蔚秀园,我们要带女儿出去玩,他却一个人给儿子洗衣服洗鞋子,说儿子在实验室给老师做实验,等儿子回来才能出去,可见他对儿子是多么的用心。但他说打,确实也是真的打,讲道理不听了,那就只有打,恩威并用,胡萝卜加大棒,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还想多举两个例子,因为惩罚孩子是任何教育家都不提倡的,所以我要多说几句。
我前面说过,我哥的孩子,学习不好问题也多,但我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太软弱太溺爱,面对孩子,他几乎没有严厉的办法,我母亲几次说过,说有次我哥气势汹汹地拿出绳子扬言要把儿子捆绑在家里,但儿子根本不怕他,伸手让他捆绑,他却舍不得,最后儿子获得了胜利,也似乎看透了父亲,觉得父亲也就是那么点能耐,反而更加有恃无恐。相反的是我的弟弟教子却威严得多,他的儿子也贪玩调皮,但他的家法却能够有效地遏止住儿子的贪玩调皮,对这点我弟弟是自豪的。也是我母亲告诉我,说有次弟弟的儿子贪玩很晚了不回来,弟弟就准备好了皮带,而且告诉我母亲她们,今天谁都不能拦挡。结果儿子回来后,弟弟一把把儿子推进一个屋里,然后把门关死,然后把儿子压到床上便用皮带抽。弟弟的儿子不停地叫喊着说爸爸不敢了,以后要改正,弟弟还是在打,弟媳也心疼得在外面哭,这样我妈只好进去挡住。但弟弟还是让儿子跪在地上检讨错误。弟弟常对我们说,说他如果没有那样的家法,儿子根本不可能考上重点大学。
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么多人护着,父母教育孩子确实有许多困难,但不管怎么样,也不能明知孩子有错误,仍然睁眼闭眼迁就孩子。
那年我去外甥女家,外甥女的儿子把西瓜汁弄得满桌子满沙发,外甥女看到后,边责备边扬手要打儿子,但小家伙突然喊:“不能打人,打人是不文明的行为”,这样外甥女便一下笑了,然后再不管儿子。我告诉她这样教育孩子是错误的,既然孩子要讲文明,那你就应该和他讲文明,应该告诉他把东西弄得这样脏是更不文明的,因为你弄脏了妈妈还得洗干净,洗这么多的东西妈妈很累,也浪费很多的水和洗衣粉,也要浪费家里的钱,这样妈妈就没时间领宝宝去玩,也没钱给宝宝买好东西。另外我告诉外甥女,看到孩子的错误不纠正不教育,就是在纵容孩子犯错误,就是做妈妈的失职,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在教育孩子时,任何父母都不是天才,但只要我们冷静地想,仔细地观察研究孩子,而且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就能够找到合适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我还是要强调,教育孩子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惩罚只能是万不得已的一种辅助措施,惩罚不论一时的效果多好,但都不能常用,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爱的教育已经普及,而且独生子女又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如果你一味地用惩罚,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不一样,从而认为自己的父母粗野或者自己的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产生对抗或离家出走等更严重的问题。
3、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同时要化身为孩子
只有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科学合理。这个道理说起来大家都懂,但真正教育孩子时,往往会因为父母教子心切,盼子成才心急,从而做出一些不合孩子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的事情,如孩子汉语还说不好就急着教孩子英语,孩子笔画还分不清就教孩子写字画画,手指还压不动琴键就教孩子钢琴等等。这样拔苗助长的教育,往往是我们父母以成人的心理和想法去教育孩子,这样不了解孩子特点的教育,只能是吃力不讨好的教育,也是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到费事的教育。孩子感到吃力,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心理,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孩子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更不会喜欢学习,也不会去创造性地学习,一旦父母不监督,孩子就会偷懒,甚至即使学,也是为了应付父母。而父母又会因为孩子厌学和成绩不佳而对孩子失去信心。
孩子生理方面和成年人不同我们容易看到,但心理方面的不同往往会被忽视,而且往往容易用成年人自己的心理来理解孩子,这就往往会发生一些难以理解的事情。
大概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无意中拣到了一块小石头,大概有鹌鹑蛋那么大,晶莹闪亮,有点像南京的雨花石。这对于一个生长在平原没见过石头的孩子来说,当然是一件宝物,于是就整天拿在手里玩耍。突然有一天石头不见了,到处找不到时,那份伤心,那份难受,好像丢了命丢了魂一样。四五岁时的事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什么,但这件事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就是整天哭,整天寻找,好像魔鬼附了体,也像有了精神病。这样的情况家里人当然无法理解,因为在父母的眼里,也就是那么一块小石头,对于见过石头的父母来说,那块石头就再普通不过了。一块普通的石头会让人如此着迷,父母就不仅是无法理解,也自然会想到鬼神,为此父亲便用棍棒皮鞭打我,最后还请了神婆又烧纸又念叨。现在看来,那就是一个孩子当时的一种特殊心理,就像成年人突然有了一个金元宝或者一处漂亮的别墅,然后突然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一样。所以说,孩子的心理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孩子眼里珍重的东西,成年人未必就觉得有用,孩子心里想要的东西,成年人未必觉得有价值,而成年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孩子未必就觉得有用。如果总用成年人的心理来衡量孩子,来判断事物,来教育孩子,就难免不犯错误。
我的女儿三四岁时,特别爱玩布娃娃,于是便给买来好多个。女儿玩布娃娃除了爱给布娃娃扎辫子,就是爱给布娃娃穿衣服。这样她母亲便从裁缝那里拿来一堆碎布头,然后和女儿的布娃娃一起放在一个塑料盆里,玩时,女儿自己把盆端出来玩,不玩时,再放回到沙发下面。有一天我回来女儿哭得特别的伤心,见到我就扑进了我的怀里。我问怎么了,女儿说妈妈不让她脱掉布娃娃身上的衣服。我问妻子为什么,妻子说:“新买的布娃娃,衣服是缝在布娃娃身上的,如果脱下来,就得拆破,我让她把布片缠裹在布娃娃的衣服上,她就是不听。好好的东西破坏掉,不惯她这种坏毛病。”
但看着女儿哭得伤心,我觉得拆破也没什么,布娃娃买来本身就是让孩子玩的,布娃娃身上的衣服,也是为了好看才穿上去了,如果女儿认为不好看,她要给穿她做的衣服,这也不是坏事,她怎么开心,就应该让她怎么玩。我说了道理,然后同意女儿的意见,并且帮女儿拆掉了布娃娃身上的衣服。妻子当然不高兴,过后问我不是说好了一个人管教孩子另一个不许护着孩子吗?干吗不遵守规定。我便说了我小时候丢掉石头的事,然后我告诉妻子,孩子有孩子的一个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也许比我们的更丰富更神奇,我们不能总用成人的眼光和心理来看孩子,孩子坚持要脱掉布娃娃的衣服,也许在孩子的心里有一个对她来说非常好的创意,就像艺术家有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灵感一样,你阻止她那样做,也许就是在扼杀她心里的那份美好,也许扼杀的还不是美好,而是她心中最神圣最神往的东西。再说,女儿拆下布娃娃的衣服也不算是破坏玩具,衣服本来就是可穿可脱的,脱下来是一种正常心理而不是破坏心理,因为女儿一岁前我们就给她买了不少看图的书,那时女儿就从不撕书,所有的书都没有一本是撕破的,这就足以证明女儿没有破坏心理。我这样的解释,妻子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说不应该把孩子管得太死,在一般的事情上,应该给女儿更多的自由。
了解孩子,最主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化身为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假设自己就是孩子,自己对这件事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如果这样想了,许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了一只大鸟,可能是天鹅,因为没见过那么大的鸟,便觉得特别的好,就一直尾随着看,而且竟然想着把这个鸟抓住,然后抱回家饲养。鸟不断地往远处飞,我也不断地跟着追,也不知道跑了多远,反正是那次差点找不到家跑丢。但我还有一阵子又特别喜欢掏麻雀窝,听到墙缝里有小麻雀的叫声,便要设法爬上去把小麻雀掏出来,然后或玩一阵扔在地上,或直接用力摔死。有时墙缝小手伸不进去手,就找来铲子把墙挖破,有时要费半天的工夫,但仍然乐此不疲。这样的行为如果用成年人的心理来理解,当然不可思议,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动物本能的角度,你又觉得容易理解了。因为人是教育的结果,孩子小的时候,身上仍然有许多一般动物的本能,那就是好打斗,好爬高爬低,好捕获小动物。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如果看到孩子走路时专在马路道牙上走或者专往泥土地里跑,你千万别说孩子怪异或者调皮,这是孩子的本能,也是动物锻炼自己强大自己的本能。
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时就会有的放矢,就会因势利导,就会循序渐进。这些都是《教育学》中罗列出来的规律,但要真正做好,还得父母费一番心事。
孩子幼小时,不仅身体幼小,思维和心理也很幼稚,而且人的一切本领和技能都是从最基础开始,教育孩子也要从最简单最基础做起。比如孩子抓一个滚动的球,孩子就判断不出球滚动的时间和速度,要么提前去抓,要么球滚过去了才伸手。为什么,原因是孩子没有经验,更没有抓捕运动物体的经验,当然无法凭经验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无法准确地掌握提前量。我之所以说这么多,目的就是说清孩子有孩子的特点,教育孩子有教育孩子的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按规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
化身为孩子,是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对孩子来说,一开始的成败也很重要,试想,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用成人的思维去教孩子,孩子学不会就责怪孩子笨,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这样孩子就会畏惧做这件事情,进而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以后不论学什么,他都会信心不足,严重地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教育孩子前,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然后用这样的方法想:假如我是孩子时怎么办,假如我是孩子我能不能学会,假如我是孩子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样想了,你就会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办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成长,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当然,了解了孩子,你也就知道了有些事情孩子是做不到的,或者是做起来是很困难的,这样你就学会了放弃,然后放弃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放弃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然后让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基础的东西,把孩子的基础打好,让孩子按照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健康地成长,也按照学习规律和实践规律让孩子愉快地学习,一步步成才。
大概是我女儿上幼儿园的第三年,女儿回来说老师说了,这学期要办一个幼儿英语班,如果愿意学,就交一百五十块钱报名。我问女儿愿意不愿意学,女儿说愿意。但我反复考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做,我当时考虑的是孩子还小,汉语有些话还说得不够清晰,表达也不能基本准确,再增加一门语言,过早地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没达到再学一门语言的要求,因为这时孩子的记忆能力还在幼年期,还需要不断地强化才能记住一件事物,而且记得住也忘得快,很难形成成年人一样的巩固稳定的记忆,而且孩子真正学英语要到初中,中间要间隔那么长的时间,现在累死累活学那么一年半截,不知到初中真正学英语时,还能不能记得几句。另一方面,我还有另一个考虑,我觉得我们全家都说汉语,家庭和她生活的社会也只有汉语氛围,不如先让女儿学好汉语,如果女儿到时有出国生活的可能,那时再让她自己去学,如果没有出国的可能,英语学得太多也没用,到时和大家一样能应付考试升学就行了。这个观点可能和现在的全民学英语热不太一样,但我那时是这么想的,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就没让女儿去学。当时也有人抱怨我目光短浅,不早早学英语我的女儿很可能跟不上未来的社会潮流,而且我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也常炫耀她的孩子会说英语了,而且高兴地说她的儿子动不动就冒出一句英语,说有天儿子突然喊“不拿拿”,她以为儿子要什么,半天才知道是在用英语说香蕉。听到这些我更不以为然,孩子费九牛二虎之力学会这么两句似懂非懂的英语又能干什么。我认为中国人如果在中国生活,最实用最有用的语言应该是汉语,先让她学好汉语并对汉语感兴趣再说,什么都学,就怕什么都学不好,什么都用不上。这样我仍然没让孩子去学英语,而是用心给孩子讲她喜欢的故事,让她看她爱看的电视,然后教孩子一些儿歌或古诗。后来证明,学了一年英语的孩子又过了一年后,就基本忘了。虽然后来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但我女儿的英语一开始就不比他们差,很快就比他们的好,而且考大学英语成绩也很好,进入大学英语也不错,保研时还保了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也必须要由浅入深,而且认识高一级的事物必须要先认识低一级的事物,不要不考虑孩子的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盲目教育孩子,具体地说就是不要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要不尊重事物的认识规律,不要不切合实际地让孩子见什么学什么,因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学会,什么都懂,可事实却是不可能的。我的女儿也学了钢琴,是很喜欢她的一个音乐老师教的,但音乐老师要她去考级时,她却不想去考,也没兴趣去考,我们也觉得意义不大,也不准备让她长大从事这项工作,我们的目的只是让她识乐谱和懂得一些乐理知识,于是就拒绝了去考级。我的女儿也学过绘画,同样是她们的美术老师教的,地点就在学校,很方便,于是每个星期天都让她去学,而且我们把她画的画还挂在墙上,有两幅我们认为好的还裱糊出来装了画框,至今仍然挂在我们屋里。但这些我们只是让女儿当作业余爱好,让孩子学到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就行了,并没有给孩子加多大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育孩子,往往是按我们成年人的愿望来教育,按我们成年人的想法来教育,总是要把孩子教育成我们希望的那样,这样做,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想法,往往会不去想孩子的能力,然后提出过高和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从而给孩子施加很大的教育压力,在重压下,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或认为孩子不成器,或认为孩子不可教。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教育前,要先了解孩子,给孩子的学习任务要和孩子的能力相符,要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孩子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如果学习任务超出孩子的能力,孩子就会本能地害怕。理解了孩子这样的心理,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孩子,了解了人的基本特性,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比如有的孩子整天在学习,但成绩并不理想,原因就是孩子的学习并不是轻松愉快的,有时是不情愿的,孩子坐在那里看起来在学习,实际是在磨洋工,有时坐在那里半天不动在想别的,结果是浪费了时间,没取得效果。根据我的观察,越是学习出色的孩子,学习越是轻松的,也是自愿的,甚至把学习也当成了一种娱乐,就像孩子喜欢的其它娱乐活动一样。我的女儿考高中进入奥数班后,班里成绩最好的那几个学生,有的足球踢得很好,每天都有时间去踢足球;有的电脑玩得很精,还在专业的电脑报纸上发表了文章,他们都感到学习很轻松,用他们的话说,学习就和玩一样。
我在这里再着重强调一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懂得孩子。了解孩子的办法就是要化身孩子,遇事时首先要把自己假设成孩子,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想什么,我会怎么做,我能怎么做等等,千万不要以大人的心理去理解孩子,去教育孩子,也不要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父母理解了孩子,孩子也才能理解父母,互相理解了,孩子的教育也就好办了。
4、要把孩子的奖状挂起来,要特别看重孩子得来的荣誉
把孩子得来的奖状挂起来,就是对孩子的肯定,就是对孩子的又一次褒奖,就是对孩子的长期激励。激励机制的作用人们都明白,但许多人想到激励,就想到金钱,就想到物质,但我要说的是,对孩子来说,荣誉的激励往往比金钱更重要,也更有效,父母看重孩子的荣誉,孩子更会看重自己的荣誉,有荣誉感的人,才会发奋向上,才会争取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我家,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就是挂我女儿奖状的位置,不管是学习方面的奖还是其它奖,也不管是大奖还是小奖,我都挂起来,而且我女儿学美术画的作品,我认为画得好的,也都贴在墙上,有时屋子像个展览室,亲戚朋友来,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些东西,往往是亲戚朋友一边看这些,一边说些恭维的话,女儿听到这些,小脸上更是一脸自豪和得意。我们可以判断出,孩子此时的心里当然是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更高昂的斗志,也会想到以后要做得更好,当然也对父母的做法感到满意,也对不让父母失望,以便更好地报答父母有了更多的思考。
对于那些不能挂或者不方便挂的荣誉,我们也是放在最珍贵的地方。比如我女儿获得的区级三好学生和市级三好学生奖状,因只是三四寸大的证书,便和获得的团中央少工委颁发的“手拉手好少年”奖章一起,放在抽屉里,和存折和国债等贵重物品放在一起,因为我们觉得这些荣誉确实很珍贵,珍贵程度要超过我们的金钱。把女儿的荣誉放在这么重要的地方,我的女儿当然也更自豪,可以想象,每当她打开抽屉看到自己的荣誉和金钱放在一起时,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到亲戚朋友家,发现很少有人把孩子的奖状挂在墙上,特别是住了新房,感觉再挂奖状很不协调,也很落后,便在漂亮的新墙上挂一些名人的字画。其实,如果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在我看来,挂什么,也不如挂自己孩子的奖状和作品,挂自己孩子的奖状和作品,也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肯定和二次褒奖,也是对孩子付出努力得来的成果的尊重。你尊重了孩子,孩子当然也会尊重你,于是孩子就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获奖对孩子鼓励的作用,我的妻子最有心得,她也常常说起她获奖从而改变她命运的故事。妻子说开始上学的时候,她的学习并不太好,四年级学习珠算时,不知为什么,她对打算盘很有兴趣,早早背熟了口诀,算盘也打得全班最好,碰巧那年教她们珠算的是一位新来的老师,老师教学的热情很高,也很用心。于是老师便发现了她表扬了她,而且学完珠算时,老师还搞了一次珠算比赛。那次她得了个第一,老师也征得学校的同意给她们发了奖状。那是她生平第一次获得奖状,还没等放学她就拿着奖状跑回了家,然后等父母回来报喜。父母也很看重这次获奖,于是父亲亲手把奖状贴在了堂屋墙的正中。正是这次奖励,使她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从此努力学习,希望得到更多的奖励,因此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最终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
当然,现在不少学校把发奖状改成了发证书,好像证书是为了证明获奖,证明获得过奖励。这就把发奖的意义搞错了,也搞颠倒了。其实学校给学生发奖,并不是给学生一个证明,而应该是给学生一个鼓励,这个鼓励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到荣耀,感到光荣,激励学生以后做得更好,也让别的学生向获奖的学生学习。如果为了这个目的,学校就应该把奖状发成真正的奖状,就是传统的那一张喜庆的大纸,然后盖上红红的印章,然后让学生的父母挂在墙上,喜在心上。如果奖状发成证书,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因为孩子和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得奖,大多数情况下是要用,为了以后使用,当然要做成证书,以利于保管。比如我得的那些奖励证书,就是为了用的,这样我便存放在抽屉里,年终考核时拿出来用,评聘职称时,也拿出来用,申请什么研究课题时,还得拿出来用,有时填写什么表格时,也要拿出来用。现在学生的奖状也改成证书,不能不说是受成年人用的思想影响,正是这种用的错误观念,大大削弱了奖励的作用。所以我在这里建议,学校给学生发奖,最好还是发成过去的那种奖状,一张喜庆的大红纸,成本低,但作用大。
有的孩子可能没得到很多的荣誉,但我们不妨把孩子写得好的作业挂起来,把老师写了好的评语的作文挂起来。如果我们珍惜孩子的荣誉,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荣誉感,我们就能处处发现孩子值得表彰的地方。我们张贴了孩子的作业,孩子受到鼓励,他的作业就会做得更好。作业做好了,学习成绩就会上去,就会获得学习上的奖励,也会得到孩子想得到的奖状。当然,对孩子的鼓励也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方面,品行方面有了优点,也要给予鼓励,鼓励的办法当然也不仅仅是张贴悬挂,我们还可以口头鼓励,还可以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告诉爷爷奶奶孩子今天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好事,如果亲戚朋友来了,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告诉亲戚朋友。当然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个荣誉榜,如果怕别人笑话,就做在门后面,然后用这个荣誉榜来记录孩子的荣誉,比如给孩子贴小红花一类,以此来表彰鼓励孩子,也以此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父母喜爱的,什么是父母不希望看到的。长此以往,孩子的是非观念就会增强,进取心也会增强。
这样做有的父母也许认为没有必要,也可能怕把孩子培养成好大喜功的孩子。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孩子适当的好大喜功,就是孩子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表现,只要不太出格,只要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另一方面,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心理来理解孩子。在荣誉面前,孩子的荣誉感要比成年人强得多,快乐感也要比成年人大。我们说过,荣誉感也是人的生理需要,成年人在荣誉面前,往往还有一些理性,还要考虑荣誉会不会比金钱更实惠一点,荣誉会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荣誉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等等,而孩子,在荣誉面前,拥有的只有快乐,只有自豪和成就,只有继续向前,只有渴望和保持更大的荣誉。所以,对孩子来说,荣誉有时比金钱更能让孩子感到自豪,感到快乐。
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许多父母爱子心切,对孩子的企望也高。对孩子寄托的希望多,失望也往往会多,而且孩子已经做了许多,父母还是觉得不够,而且处处要让孩子争取第一,也就是爱之越深,期望越大,这样的结果,就是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做的不够,总觉得孩子取得的成绩不大,因此总是责备多于鼓励,批评多于褒奖,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完全失去信心,也看不到自己的成绩,甚至本能地认为自己不行,从而放弃努力,毁掉孩子的未来。
5、要鼓励孩子当班干部,鼓励孩子为集体为社会承担责任
当班干部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鼓励,也是一种对孩子能力的锻炼,班干部这个职务,对孩子来说,既是一个荣誉,也是一个约束,也是一种责任。孩子当了班干部,就会认为是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信任,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同学,孩子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还会更加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孩子当了班干部,也可以锻炼和老师及同学相处的能力,增加孩子做事的勇气和信心,也能培养孩子关心集体和关心社会的思想。
我的女儿由于听话和懂事,在幼儿园就当了班长,那时她却是班里年龄最小的,虽然还不知道班长的真正含义,而且回家后说老师让她当重(正)班长,但孩子已经知道老师给了她一个任务,也给了她一个责任,她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她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这样孩子当然懂得要更加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这些话决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因为当了班长后不久的一天我去接女儿,我的女儿和那个副班长正在抢一个装了一点垃圾的小簸箕,两个人各抓住簸箕的一头,谁也不肯松手,就那么僵持着。我上前问怎么了,我女儿立即说我是班长我要去倒垃圾,可他硬要和我抢。那个副班长也喊了说他也是班长,他也要倒垃圾。因为谁也不肯松手,这样我只好让他们两个抬着那个簸箕一起去倒。这件事就充分说明幼小的孩子也懂得当了班长就要承担责任,就要干一些事情,而且要干得比别人多。
当班干部能培养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这点我也深有体会。我的女儿由于当班干部时间长,便和老师接触得多,也和同学们交往得多,女儿虽然天性文静胆小,但在社交能力方面却一点不弱。我女儿高二那年,因为她喜欢学文,便从奥数重点班转到了文科班,但文科班不像理科班那样,可以靠数理化等竞赛被保送。正当我们遗憾时,女儿打听到国内几所重点大学要实行自主招生,文科生也可以被推荐参加。对此我们还是将信将疑并没当回事,结果高三那年,我女儿早早就从老师那里知道她们学校分到了自主招生的推荐名额。但北大那年只给了全省三个推荐名额,两个分到了一中,她们学校虽然是向全省招生,但只分到了一个。当时按她们学校的情况,这一个名额肯定要给理科的奥数班,因为给了奥数班,很可能学校就会多一个人进入重点大学,如果给文科班,就没有一点把握,因为文科班连续五年没有人进入北大,而清华文科在甘肃省一直没有招生。但当时我女儿的老师认为我的女儿希望最大,便领着我女儿去领导那里争这一个名额。文理相持不下后,领导只好给北大招办打电话,要求增加一个推荐名额。增加了一个名额后,文理便各分了一个。我女儿得到这个推荐名额时,便要填写许多表格,还要找两名老师写书面推荐信,还要找领导签字盖章等,这些都没用我们操心,都是女儿自己跑着办妥的。材料审查通过后,还要到北大去参加面试笔试。那年全省文科理科去北大参加笔试面试的共有四人,最后北大只预录了我女儿一个。这件事到现在想起来我都有点暗自庆幸,因那年是开展自主招生的第二年,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自主招生这回事,如果我女儿只知道埋头学习而不知道不打听自主招生这件事,自主招生的推荐名额就轮不到她,是她听到只有一个名额而且要分给理科奥数班,她才去找她们老师,老师才带她去找领导。可见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很重要,而且去北大面试时要问许多问题,如果没有落落大方和侃侃而谈,就很难被北大看中。
当了班干部,孩子就知道自己的身上有了一种责任,孩子有了责任心,才会积极努力去做事,才能用心把事情做好。
我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干部,所以在她的心里,就一直有一种责任感,也有一种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她不仅养成了什么事都自己操心,而且还养成了为班集体为同学操心的习惯。正是有了这些责任心,她就不仅把好好学习当成了应该做的事情,也把起带头作用当成了一种责任。这就和不少的孩子形成了反差,因为有不少的父母抱怨孩子不操心,上学出门时,不是忘带这个就是忘带那个;晚上做作业时,不督促不陪着就做不完作业。其实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的问题是孩子没有责任心,甚至觉得学习是给父母老师学习,因此在学习上有时会和父母讨价还价。如果孩子有一种责任心,孩子就会自己想法安排好自己的一切。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至关重要。孩子责任心的培养,除了让孩子当班干部外,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主人公意识。前面说过,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女儿当做小主人,时间久了,女儿在家里自然而然也就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再加上女儿一直当班干部,这样在学校,女儿也有很强的主人公意识,因此,我的女儿就有了一个好习惯,不仅自己的事情喜欢自己安排,而且从来都显得特别有主意,有时我们和她商量事情,她总是先说自己的主意,如果她的意见可行,我们总是尊重她的意见;如果她的意见有不妥,我们也总是和她商量,指出不妥之处,然后一起商量办法。如果能坚持这样长期的培养,孩子自然就会有主人公意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孩子有了责任心,许多事情就再不用我们父母操心。长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也就不再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许多父母陪孩子学习,其实这是在消磨孩子的责任心,也是在培养孩子的依赖心。
当然并不是当了班干部孩子就能进步,这里还有个家长正确引导的问题。我们有个亲戚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时当上了班长,但他一下有点自高自大,他不是把班长看成是一种荣誉和鼓励,更不懂得更加努力和约束自己,而有意无意把自己当成了老大或者感觉自己有了权力,于是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管学生整治学生上,哪个学生不遵守纪律他就管教哪个学生,如果人家不服气他就和人家争吵甚至打架,于是今天和这个争吵,明天又打了那个,不但麻烦事不断,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很快就被免去了班长职务。说起这件事,亲戚便说当班干部不好,当班干部浪费学习时间,也整天和同学生气闹矛盾。那天我告诉她,不是班长这个职务本身有问题,问题出在孩子没正确认识这个职务,父母也没及时给孩子讲清这个职务,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要怎么干,而且明确告诉孩子,这个职务不是让你去教育别人,也不是让你去管束别人,而是让你去起带头作用,让你带头好好学习,带头给同学们办一些事情,同时家长更要一再叮咛孩子,班干部不是权力,更不是威风,也没有任何特权,更不能带头破坏纪律和同学吵架打架,如果同学不听话,可以向老师反映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引导正确了,只有孩子认识正确了,班干部这个职务才对孩子有正面意义,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负面意义。
有位朋友说我的女儿听话,学习成绩也好,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不行不说,还不听话,整天就知道玩,什么事都不想,然后问我是怎么教育女儿的。那天我给他讲了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鼓励孩子当班干部,让孩子通过当班干部培养荣誉感和责任感。后来他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商量,让孩子当了小组长。有天朋友高兴地对我说,说你这一招还真管用,孩子当了小组长后,轮到他们那一组值日那天,孩子说要早点到校,结果孩子半夜就醒来了,然后问几点了,让他放心睡,到时我们叫他,可孩子还是天不亮又醒了,折腾了几回。朋友还告诉我,自从孩子当了小组长,还真的有了一点责任心,再不用催孩子时间到了快去上学,也不用再让家长操心书本带了没有,孩子还自己提出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我告诉他这就是好苗头,要多鼓励,多指导,要让孩子保持住这个劲头,学习成绩如果再上去,孩子的信心就更足了,如果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事情就好办了。
6、不有意识地监督孩子,但要过问参与孩子的事情
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个自尊心需要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来维护。如果孩子的一言一行家长都要来监督,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虽然孩子不一定抱怨父母,但时间久了,孩子的脸皮就会厚起来,对家长的监督也会不以为然,对自己的自尊更不当回事,甚至故意做一些坏事让你来监督,也许还会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来捉弄家长。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了自尊,在别人面前也就不在乎自尊,这样一来,孩子做什么事就会无所顾忌,反正有父母的监督,对错也由父母来评判,错了想骂想打由父母去。如果孩子养成一种依赖父母监督的坏习惯,孩子做事时往往会自己不辨是非不管对错,一切依赖父母去纠正。更有一些父母一开始就把监护人和监督人搞成了一个概念,觉得父母当然要监督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主宰,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力,父母想怎么管孩子就怎么管,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了这种传统的落后思想,父母就会高高地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考虑孩子的意思,不考虑孩子的自尊,不加思考就对孩子发号施令,然后对孩子的言行随意否定,让孩子从小就失去自主意识,进而失去自尊意识。
现在许多父母都说有了孩子,父母就失去了自由,孩子上学,父母就成了孩子的奴隶,白天要接送孩子上学,晚上要陪着孩子学习,不仅自己再不能出门,连客人也不敢让上门,一是怕客人上门打扰孩子的学习,二是也没时间来陪客人。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完全是父母自己的责任,因为从一开始,父母就没信任孩子,父母就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绝对的主宰,好像离开父母,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也什么都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完全丧失了自主能力,也不愿意再自主,从而一切都依赖父母,父母不监督,父母不催促,父母不分派任务,自己便什么也不做。
一位同事没孩子时很活泼爱玩,有了孩子,偶尔还能出门玩耍,但孩子上学后,便彻底被绑在了家里,而且也经常抱怨孩子自觉性差,一时不监督不看管都不行。那时我就告诉她不要管得太多,也不要管得太严,但她说不行,如果不管,孩子就什么都不去主动做,连作业都不完成,而且看管得不紧,做作业就马马虎虎应付差事。去年五一节我们到郊外玩耍,她便带了孩子。我们大人打牌时,她给孩子拿出了许多玩具让孩子在旁边玩耍,但孩子刚玩一会,她便说孩子玩得不对,应该这样玩。孩子再玩一会儿,她又看着不对,又指导孩子那样玩。这样一来,我们打牌也是打打停停,弄得大家都没意思。这样我只好告诉她不应该这么教育孩子,孩子本来是玩耍,孩子想怎么玩,你就让他怎么玩,孩子按自己的意思玩,孩子才能感觉到乐趣,也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才会有创造力。如果玩都要按父母的意思来玩,那么玩也变成了一种劳动任务,甚至变成了苦差事,这样孩子还有什么乐趣。但她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她说玩具本身就是智力玩具,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律,如果父母不指导,孩子就会胡玩乱玩,最后不起什么作用。我当然不能同意她的说法,我觉得孩子动脑筋自己玩,虽然一开始可能掌握不了,但孩子会慢慢摸索出来,因为玩具毕竟不会像电脑一样复杂,如果孩子自己掌握了,那才算真正锻炼了孩子的智力,如果靠父母指导,即使玩得再好,那也不是孩子动脑的结果,因而也起不到锻炼孩子智力的作用。
这就要求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不相信孩子,总是认为孩子还小,那么孩子什么时候都难以长大。
但信任孩子不监督孩子,并不是不管教孩子,更不是一切都由着孩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来过问孩子的事情,参与孩子的事情,有什么问题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比如父母进家门后问问孩子今天干了些什么,玩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如果是孩子放学回来,父母也要问问今天学了些什么,难不难,学会了没有,要不要辅导一下,有什么作业,用多长时间才能完成等等。如果从孩子的回答中发现了问题,那么就要和孩子进行一番讨论,辩明道理,然后再指出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孩子既心情愉快,又愿意去改正错误。如果担心孩子隐瞒什么需要对孩子进行检查,那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不露痕迹,要让孩子能够接受,要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监督他不信任他。比如担心孩子没完成作业,那么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让爸爸妈妈看看你的作业,看你进步了没有。这样用平等的方式和孩子商量,既达到了检查的目的,也让孩子感觉不是在监督他,更不是不信任他,而是在关心他,而是在帮助他,这样的效果就会好得多,这样可以一方面不伤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孩子,也算不监督而达到了监督的目的。
信任孩子就是给孩子自尊,也是给孩子机会,父母越是信任孩子,孩子就越不会轻易辜负父母的信任,所以在一些小事上,我们即使知道孩子错了,也要信任孩子一回。有一年我和妻子一起去外地,家里只有女儿一个人,那年女儿刚上初中,晚上我们不放心,便打家里的电话询问一下,但电话占线。一连打几次占线,我们更加着急,生怕家里出了什么事。这时我们一起的同事都说不会出事,他们都说父母不在家,我女儿肯定在用电话和同学朋友聊天。同事的猜测不无道理,但我坚信我女儿不会这么长时间用电话和同学聊天,因为她平日就没有这个习惯。我不断地拨打,半个多小时才拨通。问女儿为什么电话不通,女儿说不知道。这下大家更肯定是我女儿在打电话,因为固定电话是不会轻易出毛病的。那晚在众人面前我和妻子都很尴尬,也算丢了脸面。回来后妻子一直想搞清那晚为什么占线,是不是女儿真的在聊天。我反复考虑,觉得还是不搞清的好。我和妻子商量,如果我们暗地调查,那就是对女儿的不信任,就是我们认为女儿撒谎了,如果让女儿知道,她肯定会伤心,肯定会在心里留下阴影,甚至也许会影响到我们父母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即使女儿是在电话和别人聊天,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一是我们的电话是校园电话,校内互相拨打不收话费,二是我们从来没把她一个人放在家里,突然一个人在家里,也许是孤独,也许是想享受一下自在,也说不定真有什么事刚放下电话又有同学打来电话。但妻子说她还是想搞清是不是电话真的出了故障,是不是女儿真的撒了谎。我还是觉得不搞清,即使女儿撒了谎,那也是咱们询问时,女儿一时遮掩下意识说了不知道,如果是真的是她打电话而撒谎,那她肯定也很内疚,也肯定怕我们去查。另一方面,如果是女儿撒谎,那也是我们平日对她要求太高,对她的期望也太高,以至于她自己对自己要求太严,怕辜负了父母,才下意识地撒谎,如果有错,那也是我们的错。如果我们这么一点小事就抓住不放,那就是犯更大的错误,这当然不是明智之举,更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我们的女儿还是孩子,不管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更不可能不犯下意识的错误,我们也不能要求完美,要求完美反而就没有了完美。这样一分析,我们都觉得算了,完全忘记算了。因此我要在这里说,教育孩子,不能追求完美,不能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也不能总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志行事,我们追求完美,就会给孩子增加太大的压力,也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后适得其反。
我们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细,甚至不停地对孩子唠叨,而且父母总以为自己懂得的多,便想尽快地灌输给孩子,也让孩子尽快地懂得。其实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灌输就是一种不好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孩子,没有形象,话语太多,都不利于孩子的接受。说多了,一方面孩子会厌烦,另一方面孩子也会不当回事,甚至充耳不闻,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时间久了,连父母也不知道自己说那么些话是什么意思,是要孩子执行还是随口说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要太多的说教,如果说教,就要有道理,就要让孩子信服,就要有针对性,就要让孩子执行,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但父母一定要参与孩子的事情,不参与,一是不能和孩子建立感情,另一方面也容易放弃教育孩子的责任。参与就是和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比如辅导孩子做作业,也要用平等的身份去参与,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更多的也只是提示一下,让孩子自己解决,或者装作自己也一下不清楚,然后不断地提示商量,让孩子感觉是在一起共同完成。
教育孩子也充满了辩证法,我们要求鼓励教育,但也不绝对地鼓励,也要有适当的惩罚。我们要求不监督孩子,但又不是不闻不问睁眼闭眼。我们要求孩子诚实,但又不能要求孩子句句都是实话,而且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不能说一点谎。我们要求不伤孩子的自尊,又不能无原则地骄惯孩子。我们要求孩子发奋向上,但又不能要求孩子不犯错误,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无缺。正因为教育孩子充满了辩证法,所以我们提倡教育孩子也要实事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具体事情具体解决,千万不能僵化,更不能盲目,也不能凭一时的冲动来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遇到问题时,要仔细考虑,要化身为孩子,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样,你能怎么样。这样教育孩子,就会少一些盲目,也少犯一些错误,也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出经验,找到适合教育你自己孩子的具体办法。
7、不要贬低孩子,不要轻易说孩子的缺点
荣誉的需要也是人的生理需要,可不少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会当着众人当着孩子说孩子的不是,这样做一次可能孩子还有羞耻感,如果经常这样,孩子就会反感,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仅不把自己的错误当回事,甚至会把错误当成荣耀,把调皮捣蛋当成本事,然后故意在人们面前表现他的与众不同。
有一个亲戚,每次说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满,总是要叙说孩子做过的一些坏事,但叙说时并不生气。比如他说孩子有次偷着把班里的锦旗拿回了家,他们发现后觉得这事麻烦,觉得怎么送回去都不合适,还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点子,让妻子把锦旗洗干净,然后陪孩子拿到班里,然后告诉老师说孩子想做好事,看到锦旗脏了就拿回家洗干净了,于是老师当场表扬了孩子。亲戚说这话时,孩子就在一旁看电视,根本没管父亲说的什么,我也不知亲戚是夸奖孩子还是批评孩子,反正感觉这话他已经说了多遍,已经把说孩子的坏当成了家常便饭,孩子也根本就再不当回事,你说你的,好像和他无关。我想,照此下去,孩子还不知要干出什么坏事来。那天我和他谈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他还是能够听得进去,但他就是信心不足,说我们不能和你们知识分子家庭比,我们当工人的,怎么教育孩子,也没大希望。我告诉他错就错在这里,根源就是一开始就没把教育孩子当回事,也没把自己当回事,甚至觉得自己不懂教育,就随意教育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教育孩子,遇事不考虑怎么教育效果好,而是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高兴时乱表扬,不高兴时乱批评。我告诉他,其实教育孩子并不神秘,一是教育孩子前我们先想一想,许多道理一想就明白了;二是我们自己要做表率,有了孩子,我们就要先严格要求自己,做什么说什么,也要考虑对孩子的影响,随意说孩子的坏处,就是一个不小的坏毛病,就一定得改,而且以后还要懂得尊重孩子,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敬父母,而且孩子得到尊重,孩子就会自己把自己当回事,也把荣辱当回事,也才能约束自己,做事才会考虑后果。
也有人总喜欢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比,然后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总觉得自家的孩子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够争气。久而久之,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就会变成一种对孩子的高度不满,甚至会无缘无故地挖苦责备孩子,从而和孩子产生很深的隔阂,进而产生对立情绪,这时孩子对父母的话不但不听,反而会顶撞争吵。那回去一个朋友家,得知我的女儿考上了北大,朋友的妻子立即就说自己的女儿不行,太笨,笨得补习了一年,考试成绩反而倒退了十几分。她女儿当时也在场,听到后立即哭着跳了起来,然后哭喊着说:“你不笨怎么生下了我这么笨的女儿,我笨就是你遗传的,谁让你生下我这么个笨蛋”。然后哭着甩门进了自己的屋子。这样我们一下都很尴尬。但朋友的妻子还是述说女儿的不争气。我只好告诉她我教育孩子一直是用鼓励的办法,我从来没说过孩子笨,也没说过孩子不好,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我就说题太难,需要认真思考认真对付,经过努力孩子把难题做出来了,我就表扬孩子。然后我就讲鼓励教育的重要性,告诉她鼓励会让孩子增强信心发奋向上,讽刺挖苦只能让孩子没有信心从而破罐破摔。
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众的,至少也不能比别人家的差。这种盲目的攀比心理,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让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一种恐慌心理,使孩子害怕考试,更害怕考不好。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更要多鼓励孩子,少批评孩子,不要轻易地说自己的孩子不好,更不能贬低孩子,如果贬低孩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感情。
我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熟人,有次她说她的女儿心理素质太差,一遇考试,哪怕是随便的一次班级测验,女儿都是在考前失眠,而且进了考场,总要条件反射地拉肚子。我觉得可能是给的压力太大,孩子也太想考好,或者是太害怕考不好。她说她也觉得有这方面的原因,然后问怎么办。我说只能是减压,减压的方法就是不责备孩子,而且让孩子感到考试也就那么回事,考好考不好都不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更不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也许就不会再有这些毛病。后来她想出了一个减压的办法。因为那学期孩子感冒了,而且比较重,孩子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于是她便告诉女儿,说这学期考试肯定考不好了,因为请了一星期的假,功课拉下了不少,能考个及格就可以了。这样孩子果然考试前没失眠,考试回来也没说拉肚子。
做父母的当然更不能羞辱孩子,这个道理当然大家都明白,但有时气极了,也会做出羞辱孩子的事情。有次我在马路上散步,一位母亲找儿子回家,可能是到处找得辛苦,我看到她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和一帮小朋友玩耍,母亲快步走上去责备儿子,不知儿子说了句什么,这位母亲却突然把一口唾沫唾在了儿子的脸上。因这个孩子都快有母亲高了,孩子当时愣一下,然后扭头向相反的方向走了,母亲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我不知她过后怎么处理,但我要说的是,孩子受到羞辱,孩子当然也会恼羞成怒,然后就会本能地厌恶父母。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不好,孩子当然就不会往好做事,更别说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能冲动,更不能粗俗,父母的冲动和粗俗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变得冲动粗俗,孩子的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绝大多数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的冲动会影响孩子,父母的过激行为也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陌生和不满,甚至会导致孩子仇恨父母。
说了这么多不当的教育,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父母要多用鼓励教育,把孩子的信心鼓起来,把孩子的荣誉感鼓起来,把孩子鼓励到一个高处,让孩子下不来台,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是好样的,至少是也有很多优点,至少是不比别人差多少。相反,如果讽刺挖苦孩子,甚至是侮辱孩子,孩子将会越来越和父母对立,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越来越不把父母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