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公室秘战:在细节中让自己价值百万
1063400000005

第5章 工作态度正确,细节精神自然形成(2)

“做人最重要的是安守本分,而你却忘了做人的本分。所以,你只能永远做一只猫。”

那个由猫变成的少女,一见到老鼠,便马上忘了自己的身份,下床去追赶老鼠。因此,爱神决定惩罚她,让她重新变成猫。这种结局是女孩一手造成的,因为她不安守做人的本分。

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工作是细节精神的一种真实写照。对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人,往往能获得丰硕的回报和同事、上司的认可。相反,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厌恶自己的工作、蔑视自己的工作的人,不可能获得上司的青睐、同事的尊重和事业上的成功。

尽心是指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一旦你选择了一个单位作为自己的忠诚主体和职业舞台,你就必须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小事,关注每一个工作细节,才谈得上职业发展和事业追求。

有的职场人士在工作中三心二意,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刚刚进入某个单位,就开始为自己寻找退路;有的职场人士盲目地跳槽,工作不到半年,稍不如意或有单位开出更好的条件就辞职;有的职场人士处心积虑地收集单位内部的信息,一有条件就单干。实际上,职场人士追求更好的发展本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他们工作不尽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尽力是指在工作中竭尽自己全部的才干和能力。你对单位的价值就在于你的才干和能力。单位支付给你薪水,而你却不能对单位有所贡献,单位还会继续支付薪水给你吗?你又怎么能说自己对单位忠诚呢?做好做坏是一回事,做与不做是另外一回事。尽力了,却没有实现既定的目标,说明你的能力可能不足,单位对此还是可以容忍的,但单位绝不会容忍你有能力却不做事情。

曾经有一份英国报纸刊登了一则招聘教师的广告:“工作很轻松,但要尽心尽力”。事实上,不仅从事教师工作应该如此,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应该如此。尽心尽力不仅是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做人的最高准则之一。你对工作尽心尽力了,说明你愿意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把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处理好,而这两点是你在职场中获得成功的前提。

很难想象,一个面对成堆的工作却什么都不愿意干,反而讥笑那些正在尽心尽力工作着的同事们的员工,会受到上司的赏识和同事的尊重。而这样的人,最终的结果不是被单位解聘,就是被“流放”到一些无足轻重的部门。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被问及他心目中的最佳员工是什么样时,他说:“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当他对客户介绍本公司的产品时,应该有一种传教士布道般的狂热。而只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做的员工,才可能有这种宗教般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正是驱使他尽心尽力地工作的最重要因素。”

在职场中,尽心尽力工作的员工还不多,大部分员工只是将工作当成一件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从事的差事,谈不上什么荣誉感和使命感。甚至有很多员工认为,我出力,单位出钱,等价交换,谁也不欠谁的,谁也不用过分认真。他们只想做单位的老人,而不是单位的功臣;他们没有尽心尽力地工作的精神,而是像老牛拉磨一样,懒懒散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样的员工可能还能混下去,但现在已经完全不行了。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想在单位里有所发展,就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吧!

在一家历史悠久的瑞士手工钟表店里,有一对师徒,师傅手艺精湛,徒弟也技艺高超。一次,师傅派给徒弟一个任务,让他为客人打造一块怀表,并且给了徒弟详细的型号与具体的规格。徒弟严格地按照师傅的吩咐做了,可是当徒弟将这块怀表交给师傅时,师傅并没有对徒弟的工作表示赞赏。徒弟觉得很奇怪,便问师傅。师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虽然你所做的工作完全符合我的要求,但仅仅是做到了工作的本分而已。要想成为真正的优秀者,还必须在我所要求的这100分之上加上更多的努力,向着完美进发。”

尽职尽责是指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你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尽职尽责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就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就是讲奉献不讲条件,找办法不找借口;就是在主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还能对同事的工作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

尽职尽责的员工是领导最倚重的员工。如果你能力一般,尽职尽责可以让你身价百万;如果你能力突出,尽职尽责可以将你带向成功的顶峰。

许振超的身份很普通--一个普普通通的码头工人,许振超的工作很普通--一个普普通通的吊车司机,但他始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因此也就业绩突出、贡献卓著。他创造的无论多大的船全部在10个小时之内完成作业的世界一流装卸成绩,连续刷新集装箱单船装卸作业的世界纪录。

许振超最令人敬佩的是那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主人翁意识。从苦练“一钩准”和“一钩清”绝活到创造“无声响操作法”,从“15分钟排障”到“10小时完船保班”,无不蕴含着他强烈的责任心。

1974年,许振超进入青岛港,成为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了开门机。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老司机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许振超手里,钩头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特别是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厢外的比装进车厢内的还多。看到工人们忙着拿铁锹清理,许振超十分内疚。还有,矿石装火车装多了,工人要费不少劲扒去多的;装少了,亏吨,货主不干。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每次作业完毕,别人都休息了,许振超还留在门机里练习停钩、稳钩。几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走起来“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皮。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了。

一次,许振超干散粮装火车作业,发现粮食颗粒小,更易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满满一桶水,练习走钩头,直至练到钩头在行进过程中滴水不洒,再去装散粮。果然,一抓斗下去,从舱内到车内,平平稳稳,又一手绝活“一钩清”练成了。因为许振超的活干得干净利落,装卸工人们的二次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谁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许振超又钻研上了。桥吊作业有一个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晚了,会影响货物安全。于是,他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调整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14个箱子,调整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作业效率大大提高。

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码头的装卸作业被迫停下,直到中午大雾仍然不散。货轮的船长急忙找到许振超,请求他帮忙把集装箱卸下来。原来,该货轮装载的全是冷藏箱,不巧这时供电电源发生故障,如果不及时抢卸,一旦冷藏箱内温度升高,货物就会变质,造成好几百万元的损失。

一台桥吊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上起吊用的4个锁孔每个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重达几十吨的吊具的4个爪准确地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好天气操作起来都不容易,何况大雾弥漫。

艺高人胆大,许振超一咬牙答应了。他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了两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的准确位置,自己登上桥吊,精心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集装箱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地全卸了下来。许振超硬是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了雾天作业禁区,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有60%的桥吊故障源于吊具,而吊具出现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认为,这样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

司机们一听炸窝了。“集装箱是铁的,船是铁的,拖车也是铁的,这集装箱装卸就是铁碰铁,怎么能不响呢?”桥吊队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多吊一箱就多挣一份钱。搞“无声响操作”,轻拿轻放,不明摆着要降低速度,减少收入吗?

许振超没作过多的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他通过控制小车的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就能准确定位,既轻又稳。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为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1997年11月,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化工剧毒危险品一旦出现碰撞,就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为了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驻了武警和消防员,身着防化服全线戒严。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绝活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40个集装箱在1个半小时之内就被悄然无声地装上了火车。

当上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个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工作两三年后才能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经过一番着了魔似的钻研,他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有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都没有。

许振超不信邪。每天下班后,他拿出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的上千个电子组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模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专门用玻璃做了个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然后一笔一笔绘制成图。光分辨2000多个焊点,已经够麻烦了,而要弄明白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更麻烦。一个点前后左右可能有4条连线,而且每条连线又延伸出两条连线,两条再变成4条,最多的变成20~30条,每个点、每条线,许振超都要用万用表试了又试,一条线路常常要测试上百个电子组件,直到最终试出一条通路来。如此精细的活特别累眼睛,累得看不清了,许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块敷上一会儿,接着再干,每天晚上坚持干3个多小时。

就这样,许振超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为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为排除桥吊故障的“利器”。

一次,一台桥吊上的一块核心模板坏了,许振超跑到电器商店花8块钱买了一个运控器,回来换上后,桥吊就正常运作了。而这要是在以前,换一块模板得花3万块钱。

2000年,队里的6台桥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组织技术骨干完成,一来可以锻炼队伍,二来可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桥吊发动机的大修。

掌握了修桥吊的技术,许振超仍不满足。因为作业中桥吊一旦发生突发性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

随着青岛港西移战略的顺利推进,一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提高装卸效率,创造集装箱单船装卸作业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