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This Book for You?
永远的莎士比亚
——“最经典英语文库”第六辑之《终成眷属》导读
李修利
1604年,莎士比亚已经40岁了,这时,他写出了这部名为“终成眷属”的剧作。原英语名的意思是: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局好,一切都好)。这部剧作被收入1623年的First Folio(《第一对开本》)里。从写出并上演到1623年第一次公开出版,整整过去了近20年时间,而莎士比亚也已经过世近七年时间。
《第一对开本》将这部剧作列入“莎士比亚喜剧系列”名下。但近些年有研究莎士比亚戏剧者另起炉灶,在莎士比亚喜剧、历史剧和悲剧三大系列之外,另造出一个分类,名曰“问题戏剧系列”,将此剧作列入其中,并附加原因说,此剧作不属于喜剧,更不属于悲剧。
是不是喜剧,可以从下面的情节中加以判断。
出身低下的某西班牙女伯爵的侍从海伦娜深深爱上了伯爵儿子贝特兰。但贝特兰却对其反应冷淡。贝特兰随后踏上去法国公干的征程,他要去接替故去的父亲担当的角色:为生病的法国国王当侍卫。海伦娜心生一计,由于自己故去的父亲曾是医生,所以,她也只身前往法国,并向法国国王提出申请,要为国王治病。国王对此表示怀疑。不过,她用身家性命担保,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可有一个先决条件:如果她把国王的病治好了,则她可以从宫廷里任意挑选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丈夫。
国王大喜过望,当下同意海伦娜的主张。结果国王的病被治好,海伦娜自然而然选贝特兰当自己的丈夫。但贝特兰拒绝了她。原因是她贫穷,地位卑下。这令国王很不高兴。于是,国王强行命令他迎娶海伦娜。结果是,一个结局穿插着另一个结局,令人读后倍感唏嘘,同时也感叹多舛的命运对海伦娜和贝特兰的揶揄与挑战。
这出剧在莎士比亚的全部剧作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这并不妨碍喜爱莎士比亚的中国读者对这出剧作的欣赏与把玩。《终成眷属》无论是喜剧抑或问题剧,其实,它都应该为今天的国人所理解。因为,门第观念在古老的中国,一直是个极富挑战的话题。中国人自古就有“门当户对”的观念,只有门当户对了,彼此才能看得顺眼,也因此才能奠定走向幸福未来的基础。否则,门不当,户不对,则会发现,自己有如《终成眷属》里的海伦娜,成为生活中的笑柄,尽管做出各种努力,但终究逃不过被人揶揄与嘲讽的境地。
莎士比亚在《终成眷属》这出剧的最后,为了造成喜剧效果,强加给贝特兰几句台词,使其忽然从憎恨和讨厌海伦娜的情绪中,幡然醒悟过来:“If she, my liege, can make me know this clearly, I'll love her dearly, ever, ever dearly.”(假如她能令我如此清晰地知晓这个的话,那么我会好好地爱她,永远,永远好好地爱她。)但仅仅依靠这么一句话,就想将整个剧情柳暗花明似的转变过来,谈何容易?观众看到这里时,感到突兀,甚至有些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于是,一些剧评家们出来解释:这是给法国国王一个台阶下而已。
“最经典英语文库”已经出版到第六辑,在第三辑里,收入了莎士比亚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出剧作单独成书,每幕结束后,都附加了十分详细又很有帮助作用的注释,以帮助读者完成阅读与欣赏。现在,“最经典英语文库”从A字母开始推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有大目标和大目的的:最终推出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并附加上相关的注释。
这一辑另外附加的内容,就是莎士比亚的全部十四行诗。这对于想深入研究并随时领悟莎士比亚诗品的读者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莎士比亚一辈子只写了百多首十四行诗,但正是这百多首十四行诗,影响了整个西方诗歌界。直到今天,仍能感受得到这种强烈的影响力。而莎士比亚在有生之年,就对之前很多剧作家创作的剧作里对话没有鲜活的力量,没有诗般的情调,都深恶痛绝。所以,他在自己的剧作里,在人物的对话中,都尽可能多地添加了诗的色彩。他的《哈姆雷特》尤其如此。而要理解莎士比亚剧作里诗般的对话,先从这百多首十四行诗开始,似乎是个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