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恶好于作恶。”
柏拉图
《高尔吉亚篇》(Gorgias)
在很多地方,柏拉图与我们通常认为的传统智慧——大部分时候驱动大多数人的实用的日常的自我关切——的观点不同。如果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做不道德的行为,要么被不道德的行为伤害,尽管有那么点讽刺意味,但通常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做不道德的行为。然而,柏拉图颠倒了这个选择:实际上做不道德行为的受施者比做不道德行为的实施者更划算。
毋庸置疑,当逃兵的胆小鬼至少可以活下来伺机再战,而勇敢的烈士留下的只是英勇的和短暂的回忆;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大概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法尔斯塔夫可被原谅的一种逻辑;这是一种纯粹的求生本能。那么,从何种意义上说受恶会“更好”呢?不道德之人不仅对别人作恶,而且对自己作恶,因为作恶和自私的欲望源于灵魂的疾病。那么,不道德之人因其罪恶而受惩罚则“更好”,因为——在柏拉图的医学类比里——正是“惩罚”才是治疗这种疾病的良方。因此,好人不可能真正受到伤害,因为尽管他可能遭受身体的痛楚,但是他的灵魂却逃脱了因为不道德而造成的更痛苦的伤害。
但是如果国王或者暴君为了一己之欲而为所欲为,又会怎么样呢?这样的人也可怜吗?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的对话者格劳孔引用了盖吉思戒指的传说。据说这个戒指可以让佩戴者隐形(这可能是托尔金的诱惑和权力的象征的基础)。戴了这种戒指的人难道不会恣意妄行吗?也许吧,苏格拉底承认道,但这样的人绝对很痛苦。因为有什么比听任自己的欲望摆布而无能为力更糟糕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