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癸巳年冬月廿六日)
学习《道德经》一定要对我们当下的工作、生活有所帮助才是学对了,如果只记忆文字,那是没有用的,所谓“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这是我们学习经典要遵循的原则;儒道是一家,老子和孔子一样,都是经典的传承与开创者。本讲主要讲解第二章,作者强调德为本,如果没有德,当一个人觉得美的时候,恶便随之而来。
不言自得 代有传承
非常感谢主持人,对于中国原创的经典,自己绝不敢说有什么研究、心得,有些时候“心得”就是一个方便的说法,其实就是跟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修学过程当中可能修对了的地方,也可能存在不足和错误的见解。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在大众当中也一直是藏龙卧虎,高人层出不穷。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在这个星球上是首屈一指的,在过去的两年当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件事就是,我们是这个星球上唯一还有远古传承的民族。主要原因我们解释过多次了,祖宗积德很厚,代代有传承。
本来今天是这个《道德经》通解的第二讲,刚才郑会长去接我来的时候,她说他们以为是第一讲。大家知道,我们这个青年讲堂的主办方是大连市团市委,从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和自己的孩子学习过程当中,大家可能有所耳闻,就是最近几年大连团市委在推行《弟子规》教育,推行传统文化,改善青少年的道德状况等工作中,做了非常非常宝贵的努力,成效斐然。也正是因为感动于大连团市委的领导和各位同仁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所以历次邀请,我都是不遗余力地来支持。所以这一次报告,我想临时增加一点环节,把上一讲的主要内容简要地跟大连团市委、大连青年商会的各位年轻的同仁们回顾一下。
记问之学 不足为师
上一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因缘。开场之前,有十几分钟,我举着《礼记》跟大家讲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话叫作“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就是你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那也未必能够真正地理解文字背后的那个“活的传承”“活的精神”,面对一部经典的时候,人们很容易被文字障碍住,现在重新阐述一下,可能会对大家接着听《道德经》有所帮助。
如果“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那什么可以为师呢?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有一句话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如果在不断地重复当中,你一点都不生烦躁之心,如果每一次听都很至诚,对于我们的修学绝对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是我亲身体会过来的,就是同一句经文,不论是儒、释、道,还是武学的、医学的,一句经典的话,你重复十遍,和只读一遍对人的熏陶是不一样的。这个方法的前提一定是要认真,不是有口无心地那样重复。认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就是我们说的“直接把我们送进传统文化之门”。所以,我们在重复上一讲主要内容的时候,希望以前听过的同仁体会一下,什么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贯通无界 圣人无为
上一讲开篇我们就主要介绍了《道德经》通解这个讲座的来源。最初我是在一个叫观莲书院的私家书院里面,给五个小孩子讲《道德经》。逐渐地消息传开,有一些学生跟家长朋友们知道了,询问说能不能扩大听众范围,也希望来听。这个机缘在2012年的12月21日,也就是冬至的前一天就成熟了,我们在这个场地进行了《道德经》通解的第一讲。这是讲《道德经》通解的来源。
《道德经》有很多种讲法,但是我跟各位同仁报告的方式,绝不是义理、考据、辞章这样的讲解方式。之所以叫“通解”,不是说大话,而是要把经典的真意恢复到人去全面贯通地理解,恢复到我们经典背后那个原来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大家以为听《道德经》一定是讲道家学派的思想,跟儒家无关,跟释家无关,跟医学无关,跟我们日常的经济、管理、行政无关,那你肯定是听错了!当然可能有学者和我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因为学者们的一个偏好就是容易挑毛病,你说一个观点,他非得跟你说的不一样。
请大家注意,今天我们在《道德经》第二章中,重点会讲到“无为”这个词,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可能有各位同仁听到过,有一句话叫“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有“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像这样的话就值得我们千百遍地去重复、去参究。所以总结一下,我们学习《道德经》一定是要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当下的财富管理,当下的行政事务,当下的家庭生活有帮助才是学对了,起码方向是学对了。如果只是记忆、咀嚼两千五百年前的文字,那没有用的;真就是把“经典文化”当成了“故纸堆文化”,没有用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这是我们讲《论语》也好,讲《道德经》也好,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
儒道一家 学以致用
在2012年的12月15日,我们还在大连市委文明办的道德讲堂开始了《论语通解》的第一讲。对我个人而言,讲《论语》和讲《道德经》,唯一的分别就是依据的稿本和行进的速度不一样。讲《道德经》的时候会有八十一章的分别,讲《论语》的时候会有二十篇的分别,除此之外,两家经典背后的那个东西是相同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可能有这样一些学者认为,那是从古到今都有的儒释道的区分,为什么到你这里就混为一谈?希望大家试一下,就是你放弃文字表面的差别,恢复到自己真实的人生,去看一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我自己是这样得利得过来的。所以我是努力地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同修、同志、同仁、同道、同德,作为炎黄子孙的同胞们,都体会到这个经典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之利。
学经典,老师经常讲,要给予大众实惠,“惠以真实之利”。如果得不到利处,而我们在一个冬季的周末上午,放弃休息和陪伴家人,赶着来,耗费了一上午的时光,何苦来哉?我们上一讲就提过,时间是有巨大的机会成本的,这一上午你没有做其他的选择,而是选择到这里来,在经济上你是要付出成本的,如果得不偿失,我们就是进行了一次赔本儿的买卖,这个事情不能干。
也有一些人会有分别,例如他会因为这是讲《道德经》不是讲《论语》,那他对道家不感兴趣,所以就不去听;再如有人会想,我是一个佛教徒,或者我是一个基督教徒,或者是信其他教的,他会以为《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文化,跟他的信仰无关,所以不要听。如果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我认为他的修学还有待进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可能门还没有打开。我们今天这一上午,跟大家讲,从我心里来说,它可以叫作《道德经》通解的讲座,也可以叫“禅修”。什么叫“禅”?《坛经》上讲“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内心那么多的区别,那么多的人我是非,就像我们今天讲到了《道德经》第二章,其中涉及的概念全是相对的,有是有非,有对有错,有高有低,有下有上,有前有后,你天天在这样对立的名相当中生活,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吗?这种分别会让自己非常非常的痛苦,脑力消耗也非常大。
大家知道吗?台湾的一个中医告诉我们,同样的时间之内,脑力劳动者对身体能量的消耗是体力劳动者的三倍!为什么现在白领、金领、钻石领,坐办公室的人容易得一些富贵病?一方面妄念太多,消耗身体能量太多,这就是违反道的,违反我们讲《道德经》所要揭示的这个道。大家要想一下呀,就是你思想上妄念多,身体上消耗的能量就多,对身体就是一种很不利的损耗,时间长了会亏空;能量一下降,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精不足,气就不足;如果气不足,神就不足。精不足就畏寒,气不足饿得就快,神不足,别人一看,你没精神。也就是说,我们真学《道德经》,真的学了传统文化的那个真意,得到了大利,有没有帮助?当然有帮助!在场很多人我看都是做老总的、做领导的,你选人的时候,如果一想这个人,哎呀,头发也不梳,眼神暗淡无光,佝偻着腰,每天做事也没有章法,你会选择他吗?会提拔他吗?会给他机会吗?会委以重任吗?答案是很显然的,当然不会!相反,如果一看这人特别精神、特别整洁、特别规矩、特别有章法,那就会觉得值得栽培,这就是得利!所以我们自己的人生是我们自己走的,所谓“脚下的泡是自己踩出来的”,怨不得别人。人生最重要的一点要明白:我们的一切,每天所面对的一切人、事、物,包括那些你认为是偶然的机会,都是我们自己促成的,念念之间促成的。所以绝不要抱着怨天尤人的想法,面对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怀有至诚之心!
温故方法 传承经典
我们讲了学习《道德经》的方法,也包括学习其他传统文化经典的方法:第一要体会。体会就是用身体去明白。如果只是用脑子去记忆那个文字,即使背得滚瓜烂熟,我说可能门都没进,得不到真实的利益。第二点,以经解经。大家通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打开文言文的读本,因为和我们日常看的那种白话文的文气不对,所以很容易感觉它很难,很深奥。我跟大家讲,一旦你把那个文言的障碍突破了,你会发现自己被它吸引住了,文言文非常的迷人!非常的有韵律感!非常的有美感!会上瘾的。这种上瘾是对我们生命的良性雕塑,因为值得留下来的文章著作大多数都是以文言表达的。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讲,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经典的衡量时间是两千年,你选择经典,尽量选择传承时间超过两千年的著作,其实应该说是两千五百年以上的经典,才值得我们耗尽一生最好的精力和时光去读。为什么要这样?不是说两千五百年以后没有经典,而是说以前的那个原创经典是培育后来这些大师的源头,是最可靠的,这些经典经历了时间的检验。
我们学经典也是这样!凭什么两千五百年以上的经典,全世界都承认的经典我们不去学,却要去学最近二十五年来才有的著作?未经过足够时间的检验,那些理论和观点未必可靠,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东西。例如四十年前,哈佛大学有两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在四十年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为什么要有一个时间检验?为什么我们读书要多一个“势利眼”?是为了对自己的慧命负责。除了大师的书,轻易地不要翻!在古代,可能是存在“开卷有益”的情况的,例如宋代以前,可能开卷有益,因为大体上只有传世之作才有机会被印刷成册。可是今天的时代就不一定了,在这样资讯发达的情况下,什么稀奇古怪的奇谈怪论都有可能印刷成书,很可能开卷有害啊!
以经解经的时候,要用经典的原文解释自己遇到疑难的这句话。比如说你看《道德经》第一章没明白,什么叫“道可道”?什么叫“名可名”?什么叫“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最可气的,什么叫“玄之又玄”?没关系,慢慢地往下处,读经典就像交朋友,你慢慢地跟它相处,自然而然地会加深了解。有些人真是这样,就像我的一些好朋友,说第一次跟我打照面的时候,说“那个人挺不好接触”“挺格路的”“挺烦人的”,但我的好朋友都是这样,接触时间长了,“哎,那人还不错!”一开始没啥好印象,因为我的好多做法跟大家有一个区别。读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因为他不是武侠小说,不是言情小说,不是白开水,它是浓得化不开的智慧,它滋养了我们到现在。从孔子来说,孔子到孔德成那一代是七十七代吧?到现在应该接近八十代了,那么就是说八十代人当中都是通过经典孕育的文化精神传承下来的。那么在正常情况下,我就敢预测,未来的八十代,也就是两千五百年以后,只要有中国人,只要有汉字,这个《论语》,这个《道德经》,还是要传承下去。正如《黄帝内经》还是要传承下去,我们的《易经》还是要传承下去一样。所以我们能够在这个星球上独树一帜,就是因为我们有这种文化精神。国土一时被强盗占了都没关系,甚至朝代更迭都没关系,只要有文化在,国家还会复兴起来。
宋代末年,大臣陆秀夫抱着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然后十万大宋子民跟着跳海自杀,有人就说“大宋以后无中华”,我说这种看法完全错了!这个世间只要有一个人还保有着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只要还有一本书留下来有人学习,这个文化就在!哪怕气若游丝,有一些学者形容我们一百年来的这个文化状况叫气若游丝,但是它还是在传承着。如果你读传统文化有一天读到自己满面泪痕的时候,号啕大哭的时候,我说那我得恭喜你一下,你终于进入了一个状态,就是子孙传承过程当中,体会到先祖的那颗慈悲之心,如父母关爱孩子的那种善良之心。体会到它,你才会对经典的真义对我们有帮助产生信心,以经解经就是这样。
体会经典,第二个解释就是用其他的经典,具有相同智慧的经典互相解释。什么叫互有相同智慧?《道德经》你看不懂,你可以去借助《大学》《中庸》,借助《论语》,借助《易经》,用它们上面的话,拓宽自己的视野,然后你就会得到一个贯通的感觉,原来所有圣人的境界是相通的!到了这个时候,你就能明白我们刚才说的那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进入了那个无为的中道的状态。可是,有差别,他好像是道家的,他好像是医家的,他好像是儒家的,但是你归到根儿上都是一家的。
我经常举起一只手来举例子,儒、释、道、医、武,好像是各家学说吧?非常明显,各有各的职业,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经典,顺着手指往下一看,往下一深入,整个一个手掌是连动的,是一体的。这还是最浅显的比方。试问一下,我们五脏,不谈六腑了,就单谈五脏,一个人是没有心脏能活还是没有肝脏能活?它们是连在一块儿的,连在一体的,混元一气化出来的五行。那经典也是这样,打通了到最后那个内核,完全是一致的。
上面我们说读经方法,第一是体会,第二是以经解经,第三点就是至诚诵读。读经典我们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现在可能程度差一点,一百遍可能不够,因为现代人大多心思烦乱,静不下来。那你就把心量放大一点,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其义是什么义?真义,只有用至诚心读下去,才能获得经典的真义。有一点的我慢心,无论你在哪一个大学,取得什么样的学位,评上什么样的职称,获得这世间什么样名誉奖项,都没入门,就是中华文化都没入门。一定要至诚,至诚的心态就是谦卑。谦卑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这些圣人已经都过世了,你不学经典也伤害不到他们,可是如果你至诚,你谦卑,会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性,改变了心性就改变了我们的健康状况,改变了我们的健康状况就改变了我们的时空,我们的事业就会转变。
古今融通 天人合一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结论,原来和我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这个思想贡献,说的竟然是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有一种责任,要把它传遍世间。古今中外在这一点上就打通了,就相合了,因为它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大家知道,广义相对论提出将近一百年了,到现在即使一些物理学方面的博士好像了解得也不多,但是它在整体上改变了我们人类的时空观,这个时空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来讲,它就意味着一件事,就是绝不要怨天尤人。一切的障碍、一切的不顺、一切的难堪,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反过来,一切的幸福、一切的快乐、一切的美好,也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只有明白这一点,你才能够真正地担当,真正地负责,从“我”做起,从“心”做起,这才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才能够说“我的生命我做主”“我的青春我做主”。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就是说妄语,是无明之下的傲慢,是做不到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是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生的。
对于广义相对论,你说我不是学物理的怎么能理解啊?但是你可以看它的结论呀,结论可以看懂;对于“天人本一”观念,你说我没修炼到那样的境界怎么办?不要把它想得那么玄妙,你仔细看周围,就能够看得清楚,不至诚的话就理解不了。所以要把自己放低,放低的一个好处是符合《谦卦》的道理。如果不学“天人本一”理论也不学广义相对论,学《易经》也可以知晓。《易经》上已经告诉我们了,《易经》复卦的六十四卦,只有《谦卦》六爻皆吉,这也是我每次都要提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们要学谦虚?我说谦虚还不够,要学谦卑,面对任何一个人,我们都可以卑下来,就是低下来。今天讲的《道德经》的第二章就有一句话,叫“高下相倾”,不要说人高我低、我高人低,天天就在那里面,在人我是非上用功,那就错了!他喜欢高,你就让他高嘛,我们自己低一下有什么伤害吗?等你可以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来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这世间有多么奇妙,这个文化有多么奇妙。
建议大家读一下《易经》里面对《谦卦》的注解。当你低到底的时候,你往任何的一个方向走,都是往上走。这个道理能明白吗?当你低到底的时候,人家会说,你看他已经都那样了,帮他一下吧,所有人都帮助你,那你就把细流汇成海了。这还得了吗?有没有人把这个谦卑的道理理解成发财之术?大家现在想到没有?上一次我就提过,李嘉诚告诉他儿子,别人说这件事情赚八分是合理的,我们李家拿六分就行了。这是什么?低姿态啊,低下来之后,对方会怎么想?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定会有回报的一天。所以这个世界,如果你真有亏吃,那应该恭喜,这个弯儿一定要转过来。如果你说当时我咽不下去这口气,凭什么我吃亏?我跟你讲,天下绝没有白吃的亏。我的老师告诉我,道是从对面找,他让你吃亏等于给你加福,这才是我们文化的视角。否则的话就做反了,我们天天都做反了,天天都想占便宜。大家注意一下,天天占便宜的人绝不会发达,即使一时你看他发达,也不会长久。这就是贯通的伦理,你把天下有形的东西贯通到无形的伦理当中,就会知道人生的这个道路该怎么走。所以至诚下去可以谦卑,这是我们说的三种读书方法。
讲的重复比较多,因为我感觉它特别重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你没有体会的话,是你的嘴在学,不是你的脑子和身体在学,改变不了你的人生。如果你没有体会的话,学习传统文化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帮助你在毕业很快地买房子,还贷款,不能帮助你娶媳妇,没有用的。但是,如果真的学到了,体会到了那个真的东西,人生可以非常迅速地转化。无论你以前欠过多大的账,如果做得真,三个月内,也就是百天差不多,必有转化,三年有大的转化。大家可以试。当你试到的时候,当你有一天你没事偷着乐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古圣先贤确实没有欺骗我们,而且试一次就会上瘾,这就是良性循环。
人人皆师 物物皆师
上一次讲座当中还提到一件事,就是我现在通过修学有一个感觉,凡是叫我老师的人,我都把他们当作我真的老师。讲座结束的时候,有位同修上来问,她不理解这件事情。那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解释一下。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你看《论语》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后面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面这句话千万不要忘了。那再问“三人行必有吾师”,是哪三个人?这跟今天第二章这个主题有关,和“高下相倾”有关。就是人们总喜欢把事物放在一块比较,比如我的级别比他高半级,我今年的利润比他高,或者女士说衣服是不是穿得比她漂亮,等等,反正是要回过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自己的心思天天都是在这样的“高下相倾”的念头当中,念念地就把自己的精力流走了,没有引起对自己生命那个能量的保护警觉。所以心要清净,清净了之后,心上没有杂念,放弃这个人我高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人,包括不是人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老师,它们能教我们真的东西。这就是时时刻刻都在学啊!你要是进入这种状态,就不需要再踏遍万水千山去听什么黄河商学院、淮河商学院、辽河商学院……花几十万上百万的金钱去听那些模型理论忽悠你,却得不着真利,岂不冤枉!他们自己的危机都解决不了,就是他们自己的经济学危机是因为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危机,这个大家都知道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女王以前从来不去他们的那个英格兰皇家银行,这回也去了;也很少去那个皇家学会视察,这次也特意去了。进门就问:金融发生这么大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人提出预警啊?那些皇家学会的院士都干吗去了?你的模型做什么用了?为什么都哑口无言?
我们的文化其实早就可以预见到,就是一叶落而知秋。我们早就预见到这个危机,只不过就是它到底哪一天发生,那个不去算,因为那太耗工夫。如果邵康节不算那么准的话,他可以活八十岁甚至一百岁。铁口直断,说得那么准,后果是什么?违反天道。《道德经》上说,“不道早已”,结果只活了六十六岁。老子曾经告诉孔子,名者造物所忌,要宽厚一点,潜藏一点,谦退一点,这也是中道。
我们说这件事情,为的是在找老师。到底怎么选这个老师呢?刚才我们提到选择经典要选择流传时间超过两千年的,那要是面对人呢?你真要跟一位老师学习,一定要跟对人!要看清楚,当发现所跟非其人的时候,如果还不能一下子离开,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师”派上用场的时候,就专挑他身上的优点学习,其他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人只要有一个优点,必定是我们的老师。你如果发现自己不如他,就一定要向他的优点学习,这就是任何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的道理。而且当您进入这个状态的时候,修学效果几乎是一日千里,因为举目投足全都是在学习!
如果你说我想了三天,这个人恨死了!什么优点都没有,我烦死他了,一想到他我就硌硬他。这时候一定要反思:他要是没有优点,他不会为人的,一定是我们自己心念错了。想到这一点就会知道,我们自己的心念已经是恶了,要反省。即使对面这个人,你怎么想都找不到他的优点,就从反面去找,反面教材。毛主席说过嘛,反面教材,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什么是反面教材?这个道理很深刻,我们要真的感恩他,即使身体行为、社会交往上敬而远之,也要在心里存着感恩之心,这才是明白人应有的境界。为什么?你想啊,为人能像他那样吗?烦人烦了一圈,所有人都不喜欢他,如果我们要像他那么做的话,我们不也是会那样被人讨厌吗?这是规律性的东西,你这样一想,就把自己的恶念止住了。然后自己再把好的方面发扬光大,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道理,那你的生命状态自然地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殊胜、越来越幸福!你的中国梦,你所希望的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子孙发达、老人不犯毛病、事业发展,慢慢地就全部实现,这就是我说的“有德者通吃”,可以都得到。
有些人没有自信,心里会嘀咕“真能什么好事你都得”?那就要看你真实的心理和行为缺不缺德,德缺了,那肯定后面的好事就缺了。你说这人不缺德就什么都有?大家说这可能做到吗?德者,得也,真做就能真得到,有一方面没有做到,就有一方面相应的缺憾。一开始我也怀疑,就拿健康来说,如果人真的管住自己的脾气禀性,难道就真能不再闹毛病?的确可以不得病。所以每一个从对面来的,全都是老师,这里要注意,包括你特别讨厌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且是真的老师,他不给你动力,他就给你压力,你只有把压力转化出来,变为动力,如果你真的有志气、有骨气,一定可以成就!
道生万物 德聚众宝
我四年来也是这么过来的。突然之间,我们从学校外聘的合作者翻脸,跟我们的校长讲,说我跟刘力红老师学习是学习法轮功去了,说我把四万块钱的公款拿家去了,领着一帮人到我们学校财务处去查账,疯狂到如此地步。这是什么?欲置你于死地。那怎么办?转化,“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他傲慢,你比他还有成就,他在你面前还能傲慢得起来吗?你自己定住,自己立住,一定会让那些邪气的东西去掉,邪不胜正。这是对人,那对物呢?这个瓶子是不是老师?是老师;这个摄像机是不是老师?也是老师。你说这个怎么是老师了?如果你的心胸就是这么一瓶水那么大,那你的财富也就这么大,你的福德也就这么大。我们的身体尺寸是固定的,但是人的心性广阔如天空、如虚空,它是无限的。谁障碍着自己?就是我们自己!你的德行就是容器,看《易经》的就会知道,看《道德经》的也会知道,道德就是容器。
道德是什么大家知道吗?道德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年画上画的那个聚宝盆!有了它,什么都可以聚来,关键是你那个聚宝盆是不是一个漏网的筛子、四处漏风的东西,如果是一个密实的盆,就是如果你修行无漏,修行是真的,那么由于财富如水,财富在天地当中五行属水,就可以盛住财富。做到没有漏之后,再扩展心胸,就是假设这个瓶子无限地扩大,那你想象一下,是不是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我们现在这场讲座,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定义,如果道德是聚宝盆的话,那么《道德经》通解这个讲座就是“聚宝盆使用说明书”!我们如何使用这个聚宝盆?你如何发现自己的这个聚宝盆?很多人全都做颠倒了!为什么说我们要认祖归宗,要回到根本上去,就是因为根据中国经典经济学的公理,根据“德本财末”这个公理,我们今天整个市场经济的经济学理念都颠倒了,经济行为都做错了。做错了的结果就是不但那个德根没有了,将来整个社会得到的这个“末”,也就是一时不义取财而取得这些个财富,都会变本加厉地送出去!这是被中国古代史完全证明了的规律。我们中国文化一定要经史合参,就是历史书和经文合起来看,才能感觉到经典论述得“有理有据有节”,说得非常清楚。史书跟经文一定要读,参考着读,如果看到经典上的理论不能相信、不能明白,就回头去看《史记》,看《汉书》,看《资治通鉴》,去找这个真实的历史记载,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对上一讲的一个简单的回顾。
知美恶生 贪欲祸人
上一讲,讲到《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讲到这一句。老子他老人家(示意大家看桌子上的老子塑像),大家可以看这个像,后面看不见的同修可以站起来看一下。先不说它这个样子是不是老子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先说这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上一讲我反问大家的是:为什么他老人家不说“斯丑已”?因为我们常说“美”“丑”相对,然后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就是当你觉得一件东西、事物、场景……是美的时候,恶念已经随之而来了。老子之所以是老子,老子之所以是周代的圣人,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明历史当中的圣人,通过这一句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境界高到什么程度。如果你体念这句话,细微到跟老子一样,那恭喜你;如果你的修行、你的思考、你的参究,还没有细致到把这句话的意蕴全部发挥出来的话,那就说明你的静虑功夫还不够深入,不够深入高度就不够,深度不够、广度就不够,就可能轻易地错过领会它深刻含义的机会。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是从什么地方生发出来的呢?如果一个人他做事大恶,比如,把一个小孩子抱起来摔死,这是我们生活当中最近才发生的真实的事情。为什么人心会这么恶?为什么有人要把地沟油炼出来给大家吃?为什么要做三聚氰胺的奶粉?为什么要做那样漂白的馒头?为的是逐利,是吧?为的是赚钱,是吧?我们说他这样做是因为没有懂得财富的心性本质,他伤害了自己的心性纯净,因此一定会有严重的后果。那后果会怎么样我们先不详谈,我们先来分析,是不是他这个行为产生的这个恶行?答案很显然,因为他就这么做了。那到底是谁让他这么干的?显然是他脑子里的想法、脑子里的念头使他发出这样的行为,如果他没有这个想法,他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既然有了这样的一个想法,他有没有一个觉照之念:我这么做是不是错了?中国古老相传,上天不杀悔过之人,如果他心里刚冒出来一个恶念,例如,他想在这个米当中掺进一把沙子,可以多卖一点钱,可是随即就有觉照的念头,“不行,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灵,爸爸妈妈告诉我们要合法经营,而且国家要求遵纪守法,我不能这么干”;再比如,如果他发现隔壁那家伙就这么干,可是他能够这样想:“隔壁那家伙那么做,那是他的行为,与我不相干,我不能那么干”,如果他能这样想,好了,这个恶念就被他自己消灭掉了,这叫“人天交战”,交战的结果是恶念没有了。
为什么人会有这样那样险恶的想法呢?简单的动机分析,基本上是因为想多赚钱,多赚钱就可以买他认为好的东西,美的东西,所谓“美之为美”就是这样。LV的包希不希望有?奔驰宝马的车希不希望有?还有人家住着那个前面有海后面靠山的大HOUSE(房子)希不希望有?还有一些人,会有类似这样的想法,比如“我那老公也不帅呀”,或者说“我那个媳妇不是美女啊”,随后邪念就跟着生出来了。大家反思到这个心念没有?就是无论是人还是物,当你发现他是美的时候,很可能恶念跟着就来!这些念头很细微,很迅速!如果自己没有觉察到,基本上就会把事情做错了。
在《地藏经》中有一句话,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叫作“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把《道德经》和《地藏经》上这句话相互印证,我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人如果没有觉照之念,没有道德束缚的话,那就会天天随顺着自己的恶念,这样下去会有好日子过吗?不会有好日子过!你看《道德经》这一句话就是在提醒我们,如果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的话,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先说这个“贪”念,假如看到一件物品,生起一念“这东西太漂亮了,我就想要。”那要的话,得花钱!“贪”后面跟着就有可能是“三聚氰胺”,就有可能是“地沟油”这样的利欲熏心的恶性事件,什么恶行可能都来了。是不是这样?还有可能偷盗,甚至杀人等丧尽天良的事件发生。贪念是不是恶?是恶。那更严重的“淫”,“邪淫”是不是恶?这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非常非常的严重。我记得在去年暑期的时候,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委员会举办过一个夏令营,说参加夏令营的一百来个孩子(都是大学生),百分之九十来自离婚的家庭。我听到的时候马上就反问:是不是搞错了?统计错了?或者消息错了?但确认的答案说不是,没有错!这太令人震惊了!家庭是什么?家庭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细胞,如果细胞非正常分裂的话,那整个肌体将面临着什么?最本质的基础,最细微的基础垮掉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缺少传统道德观念的教育和约束。再稍微深究一下,这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和这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直接相关的。
邪淫破家 匪有良知
我在南宁跟刘力红老师学习的时候,以志先生恰好在刘老师家里。他是践行伦理道德成就了的老先生,八十多岁了,笑眯眯的,那真是化性的人,眼神还非常的清澈,特别难得!他说,现在社会上发生的这种男欢女爱,婚外情,无非就是一种“热能的冲动”,不负责任。这个不负责任后面,大家知道,离婚由它生发,堕胎由它生发,小孩子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教育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就是恶的起点,来自邪淫之念。《道德经》这句话可以对此做解释。你再看那后面的负面情绪,嫉妒有没有?就是因为你看她今天穿这么漂亮,嫉妒心理就来了,随后恶念就油然而生了,背后说人家。
1508年,明代的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知名天下。有一次,他们一伙人在路上遇到一群劫匪,他们的人就说:大哥,你别为难我们,我们是跟着王先生的人。劫匪就问你们先生是谁?王阳明啊。我们知道,听说是一个圣人,是一个好人,我也想见一下。那个土匪头子也想见一下王阳明,王阳明先生就出来说,我是王阳明。劫匪就说,听说你是个学问家,我有一件事不明白,我想请问你。王先生就说,请问。劫匪说,你说人都有良知良能,那么我们这些做土匪的也有良知吗?先生说当然有。他说,我不相信,我们要有良知的话,我就不做土匪了,就不做这种杀人越货的事情了。王先生讲,你能不能听我的话?如果你听我的话,我能当场证明给你看,你有良知。他说没问题。王先生就说,你把上衣脱了,这位土匪的首领就把上衣脱掉了。王先生说,接着脱,劫匪就光膀子了。王先生说把裤子脱掉,劫匪外裤也脱掉了。内裤也要脱掉。劫匪一听,哎呀,先生,这哪能行,这不行啊,内裤不能脱!王阳明先生就说:这就是良知啊!那位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一听,明白了,鞠躬行礼说,先生,我不为难你们,你们走吧。
这是五百年前,土匪都不肯这么做,大家听明白了吗?我们今天这个道德状况已经使部分人堕落到无耻的地步而不自知!无耻到什么程度?没有底限!无耻的行为已经把道德底限击穿了。我们现在经常很无奈地看到,人们已经把底限的东西都当成上限,就是这个人稍微好一点就说不得了,怎么会这样!
德能立本 整容不孝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祖先积了大德的民族,历代都有大德出现,教化民众。例如,这个时代就有大德出现,像南怀瑾先生为延续文化传统坚持了大半辈子,他为了能有传人,急得做梦的时候大哭,就因为怎么还没有堪称法器的徒弟出现。再如郭明义先生,大家听说了吧?他比雷锋做得还要纯粹,还要好!很多人不相信,骂他“郭疯子”。可是有这样的人出现,就是这个民族将兴的征兆。国家有没有问题?有,例如腐败问题很严重,没关系,有大德出现,有大师出现,会逐渐转化。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够不管主讲人讲得好与坏,来听一场《道德经》的讲座,这就是我们国家兴旺的前兆!这就是你自己家祖上有德的一个证明!也是你自己以后的人生将要发达的一个前兆!为什么?因为你在立本,本立而道生嘛。《论语》第一篇第二段,孔子说的,“本立而道生”,孝道是本,谦德是本,人只要追求道德,就是培根立本。《大学》里面也讲这个,“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是通达一切人类社会的道理,把这个根基打下,那参天大树就会长出来。所以,在座的各位只要听了一场《道德经》,你的人生就开始转化。你可能说,我年龄已经很大了,我还能往哪转化呀?我都退休了,我还能往哪转化?转化永远不嫌晚,你的身体会健康,晚年会越来越幸福,你的子孙会兴旺发达,这也就是传承嘛。所以一件事情做对、做错,就是在自己的心念之上。
这是我们反思《道德经》这句话,谈到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甚至还不仅仅如此,还可能出现大不孝的问题。就是为了这个“美”去整形。最严重的,整容两百次,强迫症,不整不行,隔一段时间就整一次,而且现在还迷韩国的医生,他骗你钱呢!把你的骨头锉去,脂肪抽出来,然后零件换一下,真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整容是大不孝!你想象一下,整容为的是什么?“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你为谁容?而且是这样取悦吗?我现在碰到一位领导说,谈一谈整形的问题,因为有一些青年大学生,为了毕业找工作,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岗位去整容。我就长叹一声,我说如果你通过这样的手段被录取了,他那个公司也不会长久;即使是政府的机构,这个政府的领导坐在那个位置上也不会长久,因为做邪了!做错了!为什么大不孝?你是嫌自己的爹妈不够漂亮吗?《孝经》大家都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除非受了外伤或被火烧了,那样的整容确实是人生正常生活需要,否则就是嫌恶自己和父母之心,整容就是不孝。
我们最近也看到,电视上演一个小孩子受伤了,他要接受十几次的手术,因为一个小孩子嘛,以后他要正常的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那是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变故。除此之外,你活得好好的,就是为了那个所谓的一个什么“美感”去整形,大家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个“美”里面有邪淫、有恶念、有美容之后的得意?有比较就有“高下相倾”!
相由心生 身由心主
下面看《道德经》第二章的经文,我给大家念一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念得慢一点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经文之美。中国古代有些经文之美,美得令人落泪;经文之美,美得令人心动。你在这个上面体会这个美,那是真的美,就像那个红心萝卜,叫“心里美”。因为它确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内核,可以转化我们的人生。学习经典时间长了,我们的面相都会转化。我今天之所以把这尊老子塑像带过来,就想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讲《论语》的时候,会把孔子像放在前面。上一次讲《道德经》,我就有一个想法,觉得应该有一座老子的雕像,结果没出两天这个雕像就来了。后面的同修能不能看得见?如果看不见的话,讲完的时候可以来观瞻一下。我说的道理可能对这座雕像不敬,这尊塑像拿来时,我很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盒,想一睹为快。但是打开之后看到这尊雕像的时候,我就坐在沙发上,跟他老人家对视了一段时间,长叹一声,中华文化真的需要一阳来复地再起一次。为什么?老子不会是这个样子的。
大家看这座老子像,秃顶了是吧?这头发连“地方支援中央”都上不去,是不是?(众笑)然后再看他的表情,前面离得近的同修能够看得到吗?看看这尊老子像的表情。我本来想要带司马迁的《史记》,请大家看一下司马迁他老人家是如何记述老子的身世和年纪的,因为关于老子的年纪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一种说活了两百多岁。不管他到底活多少岁,反正他活得很长。我想我们在座各位很难活到老子的年纪!因为我们今天空气没他那个时候新鲜,食物没他那个时候健康,不懂得养生之道,这些年已经消耗过度了。即使从今天上午开始,大家知道如何真正地符合天道地保养,往回追,往回补,你能不能补到一百二十岁,活到虚云大师那个年纪都成问题;再退一步,就是我们能活到曼德拉那个年纪,活到南怀瑾先生那个年纪,九十五岁,都不太容易。大家想一想,有信心没有?
那我们看这个雕像,首先我想老子不会太胖,也不会是这个样子;老子的表情,更值得商量。因为他具体长什么样,我们确实只能想象,没有画像留下来,不是说要搞清楚他长得美丑,一定要搞清楚他是不是四方大脸,不是一定要具体的什么样,而是气质要对。因为他修到那种程度,我们想象当中一定会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有句话叫“鹤发童颜”,头发白了不要紧,但是他一定会有头发!因为“头发头发”,“华发华发”,发,它其实是“花”,头发它是我们的肾脏在头顶开出的花。而且我们人跟树相比呢,是倒着长的,天空是我们的土壤,是虚空中来的,我们的头发就相当于植物的根须子。所以,当你谦卑下来的时候,你这个根,小孩叫卤门,很软的那个地方,修行到一定程度,上面这个地方是可以很软的。所以真正的老子他上头不会是这个样子的(笑声),老子会故意剃这样的头型吗?不会吧,我们以前没有这个传统。把头剃光,是释家从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以后的事,那是公元67年以后的事。所以从这个头型上看,这个不是老子!
表情呢?我们刚才说了,你有一个纯净的内心,表情就会不一样,一开始我对这个道理没有信心,但是我跟大家报告过,我见了九十四岁的周元邠先生,我才有信心。九十四岁的老人,脸上没老人斑,这个事不令人震惊吗?那说明人家的修为,修到了,真的是可以这样,由内而外散发出来,这叫有道。所以老子他的表情会很睿智,即使不是那个打坐的样子,就是眼睛微微地往下看,好像进入禅定的状态,也肯定会是让人一望就觉得“哎!这是有道的人士!”南怀瑾先生说他在四川的时候,去看望一位道士,他说那位道士一出来以后,白袜云鞋往那一站,他说看着都醉了,就想跪下去给他磕头。
这说明什么?那道士的修行是真的,学传统文化学真了。我们说体会,人家是用身体“会”到了传统文化所要表达的那个真理,在天地之间永恒存在的那个道理。我们如果还没体会到,就是妄念做主,表情就会越来越不好。可是,从今天开始,大家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要改变,要把心地上的怨恨怒恼烦、自私自利全部扫除!起码就现在,在我说的这个时候,你微笑一下也行,何苦绷着脸(众笑)。我就说大冬天的,你的表情也像东北的冻土一样,脸都不开化,对不对?(众笑)我周末本来是要休息嘛,是要放松,这是很好的放松,你一笑开来,心情就不一样了。此时此刻给大家化验健康指标,指标就会趋向于正常。这个大家明白吗?所以不用那么紧张兮兮的,一旦化验,哎哟,好像不太正常,就吓得开始睡不着觉了,就开始交代家里存折密码了(众大笑)。不用!你想健康吗?反思自己的心念,错的地方马上就改,立即就起作用!因为我们是做主的,你的心念是做主的,可是以前被那些妄念、恶念、邪念、贪念,种种不善的恶念控制了我们这个肉体,所以你这个肉体就想往那个方面执行了。学过计算机的都知道,那个软件是驱动这个计算机的东西,你给它什么命令,它怎么执行。所以,要想让身体健康,你的念头要绝对健康,念头不健康,不可能健康的。这是疾病的来源。疾病会发生在内部,然后表现出来。那“内部”哪来的?就是我们的念头自己生发出来的。建议大家看一下彭子益的那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分五行,心肝肺脾肾和火木金土水是一一相应的,这是现在养生的常识,大家都知道。彭子益先生讲,人如果在健康的情况下,是一团和气,就从金木水火土上说,我们的五脏六腑是一团和气,这叫有道。把脉的时候,就是调和的脉象,把不出来金木水火土。我们之所以被人把出病来,就是因为五行偏了,五行只要被人把出一行来,木、火、水、金,就说明已经偏了,就不是一团和气了。所以说为什么不能伤了和气,伤了和气就会导致自己五脏受伤。
五常五脏 一一对应
南怀瑾先生说过,你的五脏不能纯粹健康的话,你想身体健康是不可能的。五脏,脏器嘛,这个身根是由里到外散发出来的,所以要想身体健康,看见没有?那五个字(指着讲堂左侧“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我们大连道德讲堂也写着这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它们对应着我们的五脏:仁对应着我们的肝脏,义对应着肺脏,礼对应着心脏,智对应着肾脏,信对应着脾脏,仁义礼智信都不要缺,然后,金木水火土一团和气,我们的身体才健康。健康之后不会是这个表情的(指面前的塑像),愁眉苦脸的,对不对?(众笑)还有这个身姿,我说他老人家这是难受吗?(众笑)老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我在沙发上对着它看的时候长叹一声?如果不知道文化的根本精神,连塑老子像、孔子像都塑不好。孔子好像还有个像传下来,不知是真是假,但是这个老子塑像连眼神都不正,所以这个像,作为这个时代的记录,我会保存下来,但下一次我不带来了。通过它,我们就能明白,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有一句话大家可能听过,就是“四十岁以后,人要对自己的长相负责”。另有一种说法是三十六岁,认为三十六岁以前的相貌是爹妈给的,三十六岁以后就要自己对相貌负责了。
人这一辈子,是自己念念之间雕塑的作品,是念念之间仁义礼智信,还是念念之间怨恨怒恼烦,就把自己在人生的两条大道上分开了。如果现在,就是今天上午我讲话的这个现在,你反思到自己以前有做错的,赶紧改回来!就在今天上午,希望大家的面相有所转化。
我跟大家说过,一开始我跟刘老师学习的时候也很震惊,这个道理听来之后也很欣喜,然后不好意思照镜子,但是还得出来见人(众笑),那怎么办?承认错误好了。我以前没做好,但是我改行不?只要肯改,知错能改,叫“善莫大焉”。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还要警惕这一句话,就是当你觉得这个事好的时候,对的时候,可能不善之念已经开始了。千万别挑人家的毛病,诸如经常挑“这个事是对的,他这句话讲对了,这句话讲得不对”等,不要挑别人,只要对方有一处可取,对方讲的有一句话可取,好,我们就吸收,其他的,他有不足那是他的事情。你若把他的不足拿过来天天挂念在自己的心上,这叫什么?这叫“收阴”!收什么?收“垃圾”!你想象一下,你把其他人的不足、恨人的地方,天天地挂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这对自己多么残忍!怎么能下得去这个手!季羡林先生讲过,读书等于是让别人在自己的头脑当中跑马。我说如果你让他跑的话,应该让老子、孔子、曾子,让《黄帝内经》里面的黄帝、岐伯,让《尚书》《诗经》里面的文王、武王、周公这些人来跑。因为他们能给我们一个正确的软件,我们会得益。就像那个低电压跟高电压之间的关系,就像磁铁熏化那个铁一样,我们被他们的精神熏化了,我们得的是好处;相反,那人生一点都不会幸福,这就是道!这就是铸基!
老子贵姓 老子姓老
我们接着说老子,有几个观念跟大家报告。
首先,老子他老人家到底姓什么?如果姓李,那为什么不叫“李子”呀?你看跟他同时代的,年龄稍小一点的,孔丘,我们尊称为“孔子”;传承孔门心法的,为我们写了大学的曾参,我们叫他“曾子”;孔子的孙子写《中庸》的子思,我们叫他“子思子”;那子思教育了孟轲,我们尊称为“孟子”;苏东坡写那个名闻天下的《赤壁赋》,自称“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他可以自称“苏子”;我说我不能称“钟子”,让人联想到“中子”,跟原子弹核武器那样,是不是?而且那也不够谦虚。他老人家为什么姓李却叫老子?有人说他一出生就带胡子,但这是传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还有一种说法,普遍被认同,你姓什么就叫什么子,老子姓“老”,所以他叫“老子”。这是一种说法,大家可以做一个参考。
老子传承 老子开创
第二个观念,老子不是道家创始人。这个观点是我提出来的,我为此负责,如果说错了我承担后果,有批评的呢,冲着我来。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所有圣人都绝对是真诚而谦恭的,他没有说我写一个《道德经》,开创这个学派。我们看《道德经》里面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圣人如何如何”,例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第二章的话;第三章中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这样的表述;后面也经常提到“圣人如何如何”,说明老子也是传承古代文明,他也是传承传统文化。
当他觉得那个时代变乱不可挽回,就“不跟你玩了”,骑着牛出关,走了。我们现在考察他老人家当时面临的社会环境,想象一下,他是说我创建了道家学派吗?显然不是。说老子学说也是传承的结果,有一个证据,就是汉代汉武帝之前,开创了周末或者秦末那个天下大乱之后的繁荣局面,用了七十年时间。汉代把生产提高上来,把整个国家兴盛起来,靠的是什么学问?黄老之学!这是历史上非常明确的史学知识,这是事实。就是变乱之后,如何治理国家,依靠的是黄老之学。“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黄老之学是指中华上古文化的精粹,并不是后世局限了的“道家学说”。
黄帝的师父叫广成子。看《黄帝内经》知道,黄帝他有一大堆师父,教他医学的叫岐伯,我们今天叫医学为“岐黄之术”,就是从哪来的。从古到今传下来这个“道”,一直就有。比如《易经》的“易”是什么?“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说的是“阴阳”,日月变化说的是阴阳消长,孔老夫子写《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易经》说的就是道的变化,天道、人道全部都涵盖了。那《易经》从哪来的?传说起源于伏羲画卦。现在我们看到伏羲画卦的时间有三个说法,最短的一个说法是六千四百年前,中华书局的那个《周易》版本说是大约七千年。2012年的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把我们有确切实物证明的文明时间推到了八千一百年。也就是我们的古代史、上古史很久远,具体多长时间那是史学问题,让他们考证去,我们不再谈下去,反正就是很久远。哪怕六千多年前,距我们现在已经也很久远,我们只是说从伏羲画卦那个时候开始,这个“道”的概念就已经有了。阴阳,就已经有了,传承下来,从黄帝那个时候看伏羲,就像我们今天看老子这个年纪,差了两千多年呢!也是传统文化吧,那老子看黄帝那个时期,是不是也是两千多年?都是传承吧?孔子他老人家说,他是“述而不作”,只是叙述、转述,不是创作;“信而好古”,喜欢古代的传统文化,他是传承嘛,“删诗书,定礼乐”,都是传承。所以,老子他老人家不是道家“创始人”。我们今天恭敬地说老子为道家创始人,和恭敬孔子为儒家创始人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再往前,再追查他的始祖,追查不清楚。然后,他留有一个确切的学说版本,就是后世可依据的版本,说这个思想在他那里面进行了很好的传承和总结。那好,为表彰他的贡献,就定义他为祖师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我们称呼爷爷谓什么?祖父。这就是“祖”了嘛,三代以后就成祖了,祖师祖师,就是源头的那个老师,那代代相传,传得久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把离自己的时代比较近的老师称为祖师了。也可能再过几千年,大家不知道老子了,也许我们在座各位有一个人被尊称为祖师了,你也被塑成这样了(指老子塑像,笑),对不对?放在这里面,人们说这是某某学术的祖师爷,很有可能呀!这就是代代相传嘛。所以,传承是这样,传统文化是这样,这就是“与时偕行”,《易经》上说的“与时偕行”。孔子被尊称为“圣之时者也”,就是圣人当中的“时者也”,什么是“时”?就是当下,把古代的文化传承到当下,然后跟当下的环境相融合,符合时代的要求。
人人皆圣 心净即是
孔子是“圣之时者”也,那老子也是啊。我们今天到现在感觉到我们去圣已远,很难见到圣人,孔子他老人家当时也这么说,你去看《论语·述而》,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圣人我们见不到了,但是能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善人见不到了,能够见到“有恒者”也就可以了。那时想要见断恶修善的君子还能见到,现在呢?君子差不多都成了伪君子,也不谦虚了,“谦谦君子”见不着了;退而求其次,那你做一个真实的人行不行?一个老实人行不行?一个合法的公民行不行?就是为人的要求不断地在下降!下降!下降!下降!但是,今天这堂课之后,在座的各位同仁,无论是老大爷,还是老大娘,还是很年轻的各位同仁,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所谓的圣人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脚踏莲花,口吐白光,上面有彩云,不是那样!什么是圣人?从争贪里面漏下来的是圣人(剩人)!心里面干净的是圣人!能够一心为大众的是圣人!
今天有没有“剩人”?有!郭明义就是!不被时代理解没关系,他就是从争贪里面剩下来的嘛。攒够一百块钱就捐出去,到现在还过着穷日子,那真是感动得让人落泪的事情。
圣人就是你好好地做人,在境界上,跟你的职业无关,跟名声无关,不存在谁前谁后、谁是谁非、谁高谁下,“高下相倾”,不是那样的。你什么时候看到老子高高在上了?没有;什么时候看到孔子高高在上了?也没有,很谦逊,但是,他这个谦逊是真的,不是有些人故意弄的那个假的。
衣饰随顺 内涵坚守
现在有些传统文化课程讲得为什么不招人喜欢呢?讲者做得不真。上一次我穿褂子来,这一次,我穿这衣服是经过主办方领导批准的,审核过的,符合时代的要求的,才穿西服来。要讲传统文化,我更喜欢穿传统的服饰,因为我在家里,在我书房里我经常穿着长衫,我觉得我穿着长衫,没有西服这样的接肩,很舒服。打过太极拳的人,打过坐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吧,穿上那个大褂子,那是很舒服的,气脉通畅。西服这个东西有点拘谨,而且南怀瑾先生说,这个东西(指领带)当初是西洋海盗为了防风,找这么个布条,系在自己的斗篷前面,慢慢地演化成了领带,它是这么来的。可是现在整个世界全都接受西服,说这是礼服,正式服装,那我就这么正式地来。这也是随顺我们这个时代,它喜欢什么那就来什么,这没关系。如果你执着,执着于穿长衫的那才是传统文化,穿西服的,哎哟,就不是传统文化,就着相了。有个老师说,穿西服,西服西服,你就服了西方了!可是后来我一想,我说我们老祖宗叫“伏羲”呀,掉过来嘛,没关系,只要你心是真诚的,内核是真诚的,传统文化内容是对的,外面这个形象,随顺好了。
我从来不去参加论坛,一参加论坛,就有人我高低、是非比较在里面,我说我不想去给人造成不快,我只想对经典负责,对老师负责,对我的良心负责。错了我就承认,对了,大家分享。你请我去说,那我就老老实实地报告;你要我去跟人家就同一个论题论谈,这个事不能干。为什么?没明白之前,是胡思乱想;没明白之前,你跟人家论谈,是胡说八道。不如省下这个时间,叫“闲谈莫论人非,闭门静思己过”。
非人不遇 非真不授
这个冬天,我本来就是应该闭门静思己过的。但是,冬至之前的一些现象让我感觉到,我还是出来讲两句吧。希望人间太平,希望人们幸福。就是因为有这个心念,所以就不揣冒昧地惊扰了大家的周末静修。可是,如果这个道理不传递出去,《道德经》对大家来说还是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古董,不能得益于当下。我现在看书的感觉可能跟很多人不太一样,我看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活的,全都是真的;而且我可以对着这个书本叩头,也不是假的。我不当着面磕头,我在家里面,就是跪在地板上磕头。为什么磕头?老师们已经不在了,但是思想留下来,他们当时的那个慈悲心我体会到了。
我经常举这个例子,《黄帝内经》大家看一下,有一句话叫“非其人不遇,非其真不授”。不是那个人,你都遇不到学习经典的机会。就是今天在座各位祖上没有德行的话,遇不到,不论什么原因,你就可能岔过去了。同时有各种各样的论坛,有各种各样的讲座,有各种各样的放松方法,可是今天你遇到这个,那你可能说:就你讲这个有道德?其他人讲得不好吗?绝不是这样,看他们的那个讲座也都好。但是听有人讲经典就是自己有德。我这样讲,是从我们老师那传承下来的。他就告诉我们,当时在座的三十位,是从报名一千多人里面被幸运地挑选出来的,祖上无德绝不会坐在这里。那今天这个讲座也是这样。
听讲座有德,因为我们谈的是真,不是因为我们故意地要组织一个什么有名气的讲座才有德,绝不是那样。就是在当下,就今天上午,当下就得益,所以有得(即有德)。“利乐有情,惠以真实之利”,当下就体会到那种快乐,就是这样。不要再指望着回到家里面再去用功,回到家里面,环境一变,你又退回去了。只有在当下,你就说“我就定住”!就是现在开始,此时此刻,叫“无所住而生其心”。
名相不居 儒道同源
有一个理念,我也反反复复地跟大家强调,那个真意不要放过,体会到之后,自己会迅速地转化。今天讲的这第二章,概念全都是对立的,就是名相上对立的概念。刚才给大家念的第二章,它这是名相。第一章提到“名可名,非常名”,跟大家解释过了,就是如果它有一个“常名”的话,我们不需要再取名字,好像一开始就有,它还能再取上名字,它就是没有“常名”了。我看到有一位老师解释,就说上厕所这件事情吧,就有好多名相不同的称呼,比如“解手”,“上一号”,“出恭”,对不对?那衣服,也有不同的称呼。上一次我举着这个《礼记》那本书,跟大家讲,就是乡里面学校叫什么,家里面的学校叫什么,国家的学校叫什么,事物的名称都是会变化的。就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个职位名称也是不一样的,你听完这场讲座之前,有人管你叫科长,可能听完之后,没过多久的一段时间,人家叫你处长了;前面可能还是叫行长,后面变成总行的行长了。就是说事物它有一个变化,名称不是永远固定的,所以不要被名相所迷惑。包括我们一再强调的儒释道,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永远不变的那么一个体系,不是僵化的,如果这个没有搞清楚,那么第一章头一句就没明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什么说我们讲这个《道德经》可以跟其他的学说贯通起来,我再跟大家重复一遍,因为有一些比如青年商会的同仁,今天是头一次来。讲到《道德经》,很自然地就说这是道家学说,这没有异议,但是我说讲儒家经典的时候,跟道家是相通的,有些人就会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所以有必要解释一下。那我举例子说明:我们先从学派上来说说这件事情,从孔老夫子开始,孔老夫子被尊为儒家创始人,尊为儒家的祖师。孔老夫子传心法的时候(大家可以去翻《论语》查证)对曾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他怎么没说“吾儒一以贯之”?而是“吾道一以贯之”?大家熟悉这句话吗?“吾道一以贯之”,什么叫“贯通”?他的“道”是什么?孔子的“道”是什么我们先不谈,然后曾子写了《大学》,被列为四书之首,《大学》开篇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孔子的徒弟,传承孔门心法的弟子,给我们写了儒家《大学》的老师。《大学》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人必须念的一本书,是阐述儒家的心法的著作,可是它第一章谈“道”。我们的一位老师说,《大学》第一章读明白了,人道就懂了。《大学》谈的是什么?道。那曾子,他比孔子小几十岁,孔子老年的时候,他才入孔门,就等于说他老人家教了一位很年轻的弟子做传承,其他的那些弟子,各有各的本事,有当政治家的,有当大经济学家的,有当大商人的,有没有律师我不太清楚啊那个时候(笑),也有一些军人,反正是门下“七十二贤人,弟子三千”,各种各样人才都有,核心是这个“道”的传承。曾子教育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写了《中庸》。《中庸》第一篇是谈天道的,也就是《中庸》第一段,如果读懂了,对于什么是天道也就清楚了。
中央党校的任登第老先生在大连参加论坛的时候,问过我这件事情,就是《中庸》第一段什么意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教”,三句话是定义式的,《中庸》开篇就来一句“天命之谓性”,指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人真正顺从天命就是回归纯净无染的自性,就是与天道相合。孔老夫子五十岁什么境界?“知天命”对不对?那根据“天命之谓性”这一句,老夫子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什么了?知“性”!那什么是知“性”?就是明白心性。刚才我们谈了,你心性上干净你绝对健康!为什么这个经典有作用?对身体有作用,对事业有作用?要仔细去体会。因为经典是纯净了或者接近纯净了的心性流露出来的自性智慧。
那什么叫“率性”?说这个人很“率真”,很“率性”,好像解释起来很困难。其实不用那么麻烦,就直接体会!无非就是说这人不作假,很自然,很天真。不是骂他幼稚,是很“天真”。看《黄帝内经》,第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自然的真实,自然的真诚叫“天真”,自然的合道叫“天真”。这个事情一旦做到了,那你将来也会像南怀瑾先生望到的那个让人一看就醉了的那种人,仙风道骨的相貌,可能会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慈祥。它和我们一开始所说的那个“美”是不一样的,越来越庄严,越来越端正,反正就是让人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这个人亲切,就会莫名其妙地对你好,这是修真了。后面我们看《道德经》会有一章,其中一个说法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是我们之所以强调第一个阅读经典的方法“体会”的一个原因,如果你不把这些经典的真意修到自己身上的话,那是假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意味着如果你自己没有做到,你谈的是别人的。如果我没有最近这几年的体会,那讲的这个东西,也都是老子他老人家的,而且很可能把他老人家就讲成这个老人家了(指面前的雕塑,意思是把圣贤本义给曲解了)。我们要恢复那个本真,这叫“得道”。不要被这句话吓到,孔子得没得道?他谈他传道了,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那曾子怎么告诉的这个子思,我们不知道,但子思的心得报告、书面文字写出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你要天真,你要自然。什么叫自然?率性而为,为合道。见到父母怎么样?孝顺恭敬呀,父母是我们的天,我们身体的来源,那是根,不孝父母就自断其根!所以要孝。那遇到同事呢?也要笑,不是孝顺的孝,是笑脸相迎的笑。率性嘛,同事同事,一同做善事的人叫同事,一同做恶事的人叫同伙(众笑)!我们叫同修、同学、同志、同仁、同胞、同道,要区分开。你看跟谁同?“同于道者,合于道;同于德者,合于德。”要跟有道人相处,叫“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恶者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道!选择一条道,能不能得到这条道,很简单,自己做,光明磊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本身就跟“道”已经“合”上了,就不必再找了。这就是,当下就是,所以我们今天当下这就是。
为什么说当下就是?因为虽然还没做,但是道理已经清楚了。今天就开始“率性”,“率性之谓道”。然后你说我一开始不太明白,继续修嘛,同学就是同修嘛。同修修什么?同道嘛,修道;同志嘛,立志。立什么志?让我们国家富强起来!让我们的身体健康起来!让天地清明、世界和平!同志意味着“同气相应”,这我们才能走到一块,力往一处使。
《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叫“上下同欲者胜”,正气起来这个国家才有兴旺发达的可能。所以,我们跟谁同道要选择清楚。率性合道,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要对他尽到长辈的责任,叫率性合道。你面对谁,都应该有一个应该做的角色,五伦关系当中所应该表演的角色。我们人生就是一场表演,表演得好不好,就看自己了。
我们现在所讲的是论证我们为什么叫“贯通”地讲解,为什么谈儒家的思想我们会说跟道家相关,谈道家跟“儒”也不分开。这是讲了三代圣人了吧?不叫圣人也叫贤人吧?孔子、曾子、子思,那后面出来个“亚圣”,传承孔门的学说,子思教了孟子。孟子,他的妈妈那叫“圣母”,为了抚育孩子,让他成人,“孟母三迁”,就是选择一个好的环境。那孟子成没成就?成就了。他老人家最著名的一篇文章选入课本,上学的都学过吧?其中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这句话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天人本一”的道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道理。广义相对论的结论就是意味着:当所有有形的物质突然消失的时候,时空也消失。因为时空本身就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请大家记住这句话,我们人本身也是物质,也在时空当中,当你心念转化的时候,我们的时空就转化,你会面临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不同的机会。所以当你觉得最近好像障碍重重的时候,不要抱怨,没关系,可能天加福来了。为什么?报掉之后,忍受之后,明白之后,障碍它就化了,它就消了。用流水一样的智慧转过去,不跟它一般见识,转过去你还是能流到大海,就成就了。你若跟它在半道上进行纠缠,没一件好事,双方皆有所伤。所以“得道者多助”。你看孟子也是谈“道”。
不但儒跟道同源,儒道佛也是同源。佛教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从清代的嘉庆年间以后才演变成的。在古代佛教就是一种“教育”,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思潮”,不是今天“宗教”这个样子的。你看看贞观之治那个时代,国家政府来做这件事情,皇帝支持玄奘出去做访问学者,去西方留学,包括开凿龙门石窟,弘扬佛教思想。李世民对经典是什么态度?只要你懂得一部儒释道的经典,请出来讲,他会领着大臣听,讲得好的给予官职,发布帛、银两都有的,那真的是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经典、重视圣贤教育,结果“贞观之治”出现了,后来有“开元盛世”出现了。如果唐玄宗不是乱伦的话,娶了寿王妃,就是自己儿子的妃子,唐代还会兴盛下去。这就是物质决定时空啊!根据“天人本一”的道理,当领导者的乱伦,之后作为他的时空环境就会乱的。结果发生“安史之乱”,就跟它内部的乱相应了。所以,什么叫“天人本一”,它复杂吗?它一点都不复杂;什么叫广义相对论?就是你自己干的事情要自己承担后果。因为他是元首,担负着天下安危,他的行为正不正,就决定着天下安不安。如果他像李世民那样的话,天下会乱吗?不可能啊,还会大治下去。所以,讲道、讲德,我们现在就知道怎么做了,人生的钥匙,那个搬道岔子的关键扳手,在我们自己手里,绝不在别人的手里。
如果以佛家的经典举例,说明儒释道同源,我举一句就可以了,因为这一句特别明显,叫“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其中“道教”就是以老子为始祖的“道教”这两个字,这是佛家经典里面的话,那请问各位:佛经里面为什么要弘扬老子的学说?是这个意思吗?不是。我们古代把整个的那个本体,“同出而异名”背后的那个,决定这个有无的,叫作“道”。大家有书的可以往后翻,《道德经》二十五章,我给大家念一下,没有书的,可以静静地听。因为想到这个,我突然就想到这句话可以给大家现在就做个交代。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一章提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注意这句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不要小看我们人哪,你就是你那个果壳宇宙之王!你自己的天下是由你自己决定!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结论告诉我们的真相,这就是天人本一或者天人合一的道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天地不好,环境不好,自己改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第二十五章的经文,跟第一章合参就知道了。也跟我们现在所要交代的中国古代各家经典用的词汇是一样的。
我曾经向一个佛家的师父叩头问过这件事情,我说唐代翻译经文,为什么有些经文翻译得不像从印度传过来的,就好像我们本土文化?这位大师回答了一句,他说不用你本民族、本时代听得懂的语言,大家怎么去理解呢?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明白了吗?你要执着在文字上,执着在名相上,你就死在这个名相上。执着文字,死在文字上;执着名相,死在名相上,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文化是变化的,要自己用身体去体会,去证到,不要在文字上挡住自己。有一句偈语叫“一道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迷归途”。文字、经典、名相、说法、派别,种种观念,都可能是那个横在我们回家路口门前的那个白云。如果你看有一朵云彩挡在那里,你不敢飞回去,就把自己障碍住了,真实的大利就得不到。所以在我们这里,这个所谓“贯通”的讲法,是各家学说没有那种人为的差别,这叫“欲以观其徼”。如果非得把儒家、道家、医家隔阂起来,产生一个界限,就相当于“五官相争”的那个相声,鼻子就是鼻子,眼睛就是眼睛,彼此互不服气,互不支持,如果这样的话,人体根本就支撑不下去的,就会出问题。
常行正真 是名为人
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通过“人”,什么“儒”家、“道”家、“佛”家,首先回到“人”家。回到人家就是探求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你才能够很容易地进来。我看到《天地八阳经》当中的论述(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后半夜凌晨三点,那天醒得特别早),看到“左撇为真,右捺为正”这句话,震惊得不得了,什么是“人”?一撇一捺,汉字的写法,“左撇为真,右捺为正,常行真正,是名为人”。没有“真”,左撇没有了;没有“正”,右捺没有了,也就是人没有了,就是不够个“人”。这是很严重的!这个文化含义很严重的!
你看《黄帝内经》第一章最后落脚点,修行成就有四种人:真、至、圣、贤。真人,真正的真;至人,至诚的至;圣人,圣贤的圣;贤人,圣贤的贤人,真、至、圣、贤四种人。我们经常把修道的叫“真人”,儒家叫“儒士”……可是医家的有没有道?比如孙思邈,人家叫他“孙真人”,活了大约一百五十岁。他是唐代的人,有据可考,他这个年龄比老子要清楚得多。请问大家他凭什么活一百五十岁?你看看他写的《大医精诚论》就知道了,这是有道之人哪!做医生的,不论对方美丑妍媸,不论对方穷富贵贱,不论是早上晚上,白天黑夜,只要是含灵众生,只要这些友情需要帮助,他就举身尽全力去帮助,没有分别。那我们今天大家有没有这种分别?第二章头一句话,我们用了巨大的篇幅去解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如果说一位医生,看这个患者漂亮,就好好给他治,看这个富贵就好好给他治,按照孙思邈的观点,会说他这是“含灵巨贼”,不是“精诚大医”。
注意我们的讲法是贯通的,如果医生的职业不可以这样,那做公务员的就可以这样吗?我们这是“365大厦”,为人民服务的,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你可以对人有这样的分别吗?真要把自己的这个“性”化了,对任何人你都能够摆出笑脸,后果会怎么样?绝对有大福报!不信你就等着瞧吧。昨天我看到电视报道上有一个接线员,接线的时候被骂了半个小时,得了一个奖。大家看到了是吧?被骂了半个小时,我做过招生的咨询工作,那是一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五点,电话天天不断。你有没有不耐烦?你接九十九个电话,你都态度很好,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说“您好,研招办”,可是接到第一百个电话,还有没有耐心?“早就告诉你了!”或者“早就解释过了,还来问!”有没有过这样?有没有发过火?有没有过发脾气?如果有,错了。那可能你说人还没有脾气吗?你有多大的脾气,你的人生就有多大的挫折,就有多大的磨难;你的性格有多么的柔和,你的人生就有多么的幸福。这就是中国自己的传统行为经济学,大家听没听懂?
请大家翻开第八章,看第一句话,四个字就行,“上善若水”。人能像水那么柔吗?性格如果真的是柔和如水的话,人生就会进入了无比美妙的幸福阶段,不信你试试看。再重复一遍这句话:你的性格有多么的刚强、你的脾气有多么的火暴,你的人生就有多大的挫折和磨难;你的性格有多么的柔和、多么的优雅,你的人生就有多么大的成就和幸福。
如果今天上午在座各位还有对这一点不认同的话,如果试过了不管用,可以找我算账。一百岁的科斯先生曾经讲过,早晚有一天你会证明我在课堂上跟大家讲的是错的;我现在说一句话,就是在座各位你早晚有一天会印证到刚才我说的这句话是对的!如果说错了,我负责!我怎么负责?你来找我算账,我会认的。
我写《中国经典经济学》这本书的时候,本来交稿其实遥遥无期的,总觉得还不行,总觉得还不满意。后来受到一个触动,就是意识到学无止境,你这样写的话,永远写不完,于是就交稿了。勉强算59.9分,赖一下,算及格。我跟我的一位老领导说:整个文字表达可以算60分,框架可能打80分,因为张本义先生和厦门大学的那位好朋友说好,朋友们说好,那可能不太差。但是,主旨思想不是我自己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100分,圆满的。
德本财末 善财利生
从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上来讲,提出“德本财末”这个观念,绝对是创新。因为以前天地之间的西方经济学没有这种表达。但是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上来说绝对是传承,没有任何创新。所以我敢说,如果这个主旨、这个公理错了,那么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就倒了!那是根上的问题。
我们学习就一定要从根上学,要抓根本。我们现在说得利,得什么利?因为今天在座各位有青年商会的朋友,所以我也就这个方面多说几句。所谓商会,是要赚钱对不对?是要取利对不对?但是“惠以真实之利”,不需要“原罪”的那个钱财会不会拿?你那个聚宝盆你是不是会重新开启?怎么拿这个钱财?不需要原罪啊,就是你不需要赚钱之后捐款去买自己良心之安,买不回来的。不能赚的钱,打死都不能赚!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因为什么?断子绝孙。绝不能干!不能欺师灭祖,不能昧着天地良心,绝不能干!干了就会受伤。商会商会,观其音,谁会受伤?自己会受伤。
“青年商会”,什么是“青”?学中国传统文化会对“左青龙右白虎”这种说法有一个了解,“青”,跟东方相适应,东方主生发的,青年,说明大家还富于青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走要走对。刚才我们说了,哪一条道应该走,跟谁同伴,至关重要!千万不要搞成同伙。那么“商”呢?宫商角徵羽,商在西方,属金,金生水,水属财富。所以“青商会”这个名字,东方也有,西方也有,“东”“西”合在一块。你买东西、卖东西的时候要记住,我们不能不是“东西”,要有良心。“东西”从哪里来的?“买东西”这个话从唐代来的,去西安古城就知道,或看地图也会知道,唐代西安一个“东市”,一个“西市”,到那里进行贸易,逐渐简便成“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东西”,就是东市和西市的概括简称,市就是市场的市,“东西”从哪里来的?有历史传统的,很规范。
经商要从规范上开始,要从道理上开始,要从德行上开始。你生财的时候要考虑到东方,“青青园中葵”那个青,是主生发的,想到东方就要想到我们的老祖先,想到东方的经济文明,想到“德本财末”的经济观念。想到西方,想到我是商人,就不要使大众受“伤”,不要取暴利,要取善财,善财利生,普济天下。所以“青商会”是东西相会之会,东西合拢之会,阴阳平衡之会,人我合一之会。这个“会”,会到什么地方?都是相对的,我们今天第二章主题就是相对的,对不对?那现在就着这个话题转到最后结论上这一段:所有相对的都是概念,都是名相。我们怎么办?要进入中道,不要进入断见、常见,不要着两端,不要偏,要走正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是第二章的结论。
着重跟大家讲,花了大量篇幅解释不要搞对立,面临善恶的时候会选择,看清楚所有的名相,摆正自己心念的位置,出发点绝不能错,错了就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道的起点,心念的起点。
“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处在什么地方?处在“无为”的那个境界上。什么叫无为?是什么事都不干吗?如果你认为今天听一个姓钟的说“圣人处无为之事”,就什么都不干了等着当“圣人”对吗?当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讲堂外面坐着听的人,一样都可以成为圣人,但不是什么都不干。这个“无为”就是刚才我们跟大家讲的“率性”,无为就是跟大家讲的“合道”,无为就是你做得恰到好处。什么是有为?就是你刻意地、虚假地,不是天真地表现出来的东西。“圣人处无为之事”就是做自然的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自然的合道,叫无为。为什么这么说?做完了之后大家觉得这很正常啊,好像没有做一样。要把握住这一点,进入中道的状态。
以前我们搞计划经济,计划得过分了,叫什么?有为。就连买手表、缝纫机、自行车,都要凭票,那个布也凭票,过分了。另外,搞市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都知道,市场也会失灵,为什么?也过分了。过分了就会怎么样?我们上一讲解释过那个“淫”,“淫雨霏霏”“淫雪霏霏”,过分就为“淫”。“富贵不能淫”,都要处于中道的位置,叫“无为”。回到家,不论你在外面多大的官,行长、主任、处长、总经理、董事长,不管多大的官,一到家,你是家庭的一员,马上要转化,处于无为的位置。如果你说,老师说的,处于无为的位置,就地也不拖了,碗也不刷了,活也不干了,就不对了。无为是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叫“无为”。这个是不是解释清楚了?遇到父母一定要孝顺、孝敬,这叫无为;遇到孩子,当爸爸的,承担当爸爸的责任,当母亲的承担当母亲的责任,这叫无为;其他的以此类推,这是“圣人处无为之事”。
看下面这一句“行不言之教”。什么叫“不言之教”?回家了你就不吱声了?老公关心一下,你就说“别烦我”?对父母也爱答不理的?小孩子说:爸爸,这个题我不会做,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你就说“上课干吗了?不仔细听!问老师去!”都错了!中道中道,本位成就。“为无为”就是在自己的本来的位置上成就,这个本来的位置是没有固定的位置的。到了单位你是老板、是同事,考虑好自己的角色,你到领导办公室你是下属,出现在下属办公室那你是领导,要扮演好这个角色。
为什么要“行不言之教”?不要忘记《道德经》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文字就是名相,你执着一个名相,就会产生一个褊狭的概念。这个刚才用儒释道包括医家的观点我们都说过了,不要被名相所执着,不要被那个白云障碍住,要知道回家的路。“行不言之教”就是你做出来,那是真的,是体会,是以经解经,是至诚;做不出来,你今天回家就给他背诵“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是不对的。
这些是我真实的体会,不是忽悠大家。我从桂林学习回来之后,几乎没有人知道我去跟哪位老师学过,也没有人知道我学的什么状况。为什么?第一,你没成就;第二,知道了你想干吗?人家过得好好的,你说我给你看看病?你自己健康没健康?不请不教嘛,主动去教,那叫好为人师。再有一个,大家是不是能理解,是不是能接受?比你聪明、比你有作为的大师有的是,人家刚学完之后就开始卖弄吗?就像买回来一个新衣服,就穿上不脱下来吗?道理明白了,照照镜子,你看看自己的那个状态就知道了。有过错赶紧改,就得默不作声地改。做到了,别人会知道。《了凡四训》上说,“明需良朋提醒”,大家会知道你变化了。暗的,暗需现象证明。我敢说你体会一次就会上瘾。怎么会上瘾呢?就是如果你感受到了事情的转化,感受到你的时空转化了,变得非常顺利,那就是证明自己的改过有作用,自己心里会很清楚那个变化。而且你变化的时候,周围的人明显地会感觉到。
我从广西回来的第二天晚上,带着小孩子去操场上玩,他就跟我说:“爸爸,这次从广西回来之后,你好像变了。”我就想:诶,这就有希望了。然后有一天,那一宿我好像没睡着,也不困,还不是失眠那种觉得苦,想睡睡不着,就是睡不着,很精神。我就想:哎呀,三十多年了,小的时候,父母说你是好孩子,上学以后,老师说你是好学生,结果这一次明白之后,知道原来自己是这么一个东西!原来中国文化里面定义的人是那样的人!惭愧死了!为什么祖师他可以知道这样的真相?我们学文化,大学都毕业了,工作这么多年,我当时硕士学位都拿到了,已经开始读博士了,我怎么才知道什么是“人”?我就像没有受到真正教育的人!这问题出在哪?就这样想了一宿。第二天还得上班,结果统计专业的一个学生,已经做老师了,进来她看见我就很惊讶,就说我变了,她惊讶得不得了。这就是改过有效了,有人说出来,“明需良朋提醒”。但是,有进步就不要沾沾自喜,放下,每天清零,这样才能天天向上,DAY DAY UP(众笑),跟小孩就不能这么翻译,会形成误导。这样每天就会进步。所以真诚心可以让我们改变自己。
后来,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孙佐军老师,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跟他碰到,他说:“以前看你脸色不好,我也不好意思说,现在你变过来了。”我说我知道。我那时候熬夜,熬到后半夜,脑子里胡思乱想,财色名食睡一样都不少,当然没什么好脸色。因为熬夜熬到后半夜的人,脸色都是那种苍白、惨白、青白,一望就知道。所以我坚持要率性合道,要合规矩。即使你是为了考研,即使你是为了考律师票,考注册会计师,无论考什么,饮食起居要合道。争取夜里11点之前睡觉,要睡这个子午觉,因为天地之间那个运转的能量,非常非常的大,我们不能跟我们的那个天地父母较劲,较劲的结果只能是自己死得快。有热得快,还有死得快!(众笑)合道以后寿命自然就延长,活一百多岁是很自然的。今天我们一听谁活一百多岁,往往怀疑,真的吗?我的一个师弟,现在在国税局里面工作,他第一次听我说虚云大师活了一百二十岁,眼珠子一瞪,真的吗?我说有史可查,你去看一下。当时南怀瑾先生也在,才八十多岁,我说你看看他的面相,他能活多少岁?这是现代的,那古代的更长。我跟大家说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全都是一百多岁,那是在四千年前的圣王治世时期。他为什么活那么大岁数?而且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功业?这就是合道,有德呀,是真的,绝不是假的。所以我们的文化在那个时候,在尧舜禹的时候叫什么,你看《皇极经世》(北宋五子之一的邵康节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那个时候是我们的正午时分,如日中天;现在,有点往下午哪去了,但是仍然处于午会十二运(邵康节用元、会、运、世来表示时间单位,其换算关系类似大家熟知的年、月、日、时)之中,我们还在这个运势当中。
所以大家对我们的国家要有信心,刚才已经跟大家说过,我们现在出现的征兆就是这样,包括今天上午我们能有这样的一场讲座,就是征兆,包括“365大厦”可以有这么多人来就是征兆。这不是整容的讲座,对不对?这不是发财的讲座,对不对?谈道德的讲座,能有这么多人来听,不是这个城市要兴旺发达吗?不是在座的各位的运势转变的征兆吗?无论是晚年生活还是年轻人未来的整个人生画卷的展开,我们说剧本早已经写好,只等着你去展开。怎么展开?它是活的,我们自己是导演,也是主演,完全在自己的手里。明天,我们在大连市道德讲堂还有《论语》通解的讲座,这不是征兆吗?它预示着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但是,问题有没有呢?也会有,没关系,解决嘛。没有问题世界不就停摆了吗,我们要学会看,善与恶如何看?如何取舍?如果你看世间人全都是好人,恭喜你,你就是好人;如果你看这个世间所有的人都那么亲切、可爱,全都是我的同仁、同志、同修、同胞,那真是恭喜你,你得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不收阴不收脏,心里不阴暗的话,你自己身体感得那个阴性的属性就轻,感得的全都是天德,“天之在我者,德也”,那个阳气就会轻清上浮,你就身心轻快,那就不得了,生活就开始转化。
我们这个城市,真的是一个美好的城市,再过一些天,我们自己传统的春节就到了,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就转化,真正地过一个祥和的春节。然后把我们老祖宗的宝贝变成自己的宝贝,从今天开始,把自己那个聚宝盆拿出来擦一擦,通上电,修好了,美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祝大家有一个美好的春节!有一个美好的春天!有一个美好的一年!下一次讲座我们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