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讨论
1.大学校园里常见的人身伤害事件有哪些?
2.作为大学生,应如何防范校园欺凌与暴力、性侵害和性骚扰等人身伤害事件?
3.大学生面对考试、恋爱、就业等心理问题时,应该如何调节?
4.大学生也会被人际交往问题所困扰吗?
主题一 人身伤害
近年来,校园暴力案件频发,既有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也有男女同学情感纠纷,还有精神病人闯入校园肇事肇祸或是社会闲散人员到校内寻衅滋事、恐吓、勒索引发的暴力案件。生命安全,是大学生的第一安全要务。
一、校园欺凌与暴力的防范
校园生活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它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走向,也影响着国家的后续发展。消除校园欺凌与暴力这一毒瘤,让校园回归其应有的美好与纯净,让大学生一路向上向善,健康成长,需要各部门、各相关人员勇于挑起责任,不遗余力共创光明的未来,也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既不做受害者,也不要成为施暴者或帮凶。
案例在线
2017年5月31日晚7时许,武汉某大学发生了一起两名学生斗殴事件,一名学生被寝室同学砍伤,倒在血泊里,现场情况较为血腥。6月1日,该大学通过官方平台发布消息证实:这起两名学生在寝室斗殴致伤事件,发生在该校南湖校区。通报中,校方称,已及时报警。据知情学生称,引发冲突导火索,或因双方在网络游戏中争抢“buff”所致。
所谓的校园欺凌与暴力主要指的是,发生在校园或是校园附近,由学生、校内工作人员或校外人员,针对在校学生身体或精神实施的侵害行为。其常见类型包括:勒索钱财、抢劫、起侮辱性外号、造谣诬陷、甚至是肉体上的伤害等。
1.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特点
(1)偶然性
欺凌与暴力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学校是青少年群体高度集中的地方,而青少年绝大多数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爱打抱不平、激情高、情绪波动大是青少年的一大特点,也极易被煽动,经常因某一事处理不妥,便会骤然形成暴力事件。
(2)演进性
任何欺凌与暴力事件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是由一个低级到高级、由渐变到突变的演进过程。
(3)严重性
欺凌与暴力事件一旦发生,就会给受害者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后果,体现在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经济上的损失和社会上的影响。肉体上的伤害也许在今后治疗和恢复锻炼中转好,经济损失有可能也是暂时的,但是,在精神上的伤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而且这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极其严重的。
2.校园欺凌与暴力的危害
对被施暴者而言,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容易丧失安全感,造成恐惧、焦虑等心理伤害,轻则造成厌学、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自伤、自残或自杀行为。
对施暴者本人而言,会降低施暴者的道德水平,或者因违法乱纪受到治安处罚或法律惩处,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受到影响,身心健康畸形发展。同时,校园暴力还会破坏教学秩序,干扰他人学业与生活,危害师生安全。
3.校园欺凌与暴力的预防
面对校园欺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校园欺凌根在心灵,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治理校园欺凌,终结校园暴力,发挥教育的职能作用必不可少。除了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努力外,作为当事人的学生,一是要树立安全法治意识,绝不做校园欺凌与暴力的施暴者或者帮凶;二是要学会自我保护,加强安全防范,不去做被欺凌的对象,并学会受欺凌时的灵活应对之策。
(1)自尊自信,培养健全的人格。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低自尊”的特点,所以学生为了避免“被欺凌”,首先要培养自尊、自信的人格,壮大自己的气场。另外,自大、自私的性格也容易招人“看着不爽的”报复,同学们要提高自己的修养。
(2)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学校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多交些朋友,平时和同学或校友交往中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说话不要过于绝对或太冲,彼此之间多些宽容。遭遇故意挑衅时,要懂得周旋和巧妙化解。
(3)加强体育锻炼,练就强壮的体魄。身体弱小的同学、内向的同学都容易招欺负,可以培养一些体育爱好,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一方面可以通过运动结交好朋友,有朋友的陪伴就不容易被欺凌。
(4)外出尽量结伴。外出尽量乘坐正规车辆,和同学结伴而行,不走小路、近路、有潜在危险的路段,不单独在厕所、校园偏僻的角落逗留。
(5)携带防身用品。如果以前有遭遇过校园欺凌或威胁的经历,为防止再受打击报复,可以携带防身用品。女同学尽可能随身携带,不仅可以预防校园欺凌,也能预防社会上的不良侵害。
安全点滴
应对校园暴力有四忌
一忌“懵”。一定要沉着冷静;
二忌“沉默”。不能对暴力侵害忍气吞声,要及时向家长、老师报告;
三忌“鲁莽”。要合理评估自己的处境,若是力量相差过多,不要莽撞去对抗,先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忌“以暴制暴”不要抱有“以牙还牙”的心理,用一种暴力行为去对抗另一种暴力行为,这会让自己反而成为施暴者,更甚者要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4.校园欺凌与暴力的应对
频发的校园欺凌与暴力打破了校园原有的宁静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外一个“江湖”,同学们一定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1)独自面对须机智。一个人遇到突发欺凌状况,要尽快走开。通常施暴者只是借机发泄不快,如果你没有反应,对方往往不会再纠缠。如果对方突然出手或者追逐,立刻向最近的人群奔去。
如果实在不能避开,气势上不能软弱,施暴者总选那些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下手,目光要坚定,保持沉着冷静,腰杆也要挺得笔直,传递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或者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2)大声说出来。如果已经遇到校园欺凌,要勇敢地向老师、学校或权威部门反映。告诉他们施暴者是谁?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持续多久了?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扰?当你觉得欺凌已经威胁到你的人身安全,那你必须说出来!向父母倾诉。或许你会担心他们反应过激,但是他们依旧是最愿意帮助你的人。
当你看见别的同学受到欺负时,也要向老师报告,绝不能害怕被报复避而远之。
(3)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遭遇欺凌或暴力并且克服它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所以如何摆脱校园暴力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每一个受害者都需要面对的困境。
尽量尝试着表现的和平常一样,自嘲或幽默地调侃会减弱不安的情绪,或者跟自己信任的人积极交流。要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和情绪管理身上,罗列出积极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它们。这样带来的成就感会增加你的底气。
法制小窗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量刑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
①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①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②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③七十周岁以上的;
④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
①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③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④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⑤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
二、性侵害与性骚扰的预防
案例在线
2016年4月5日,南京某大学大二女生赵洁(化名)在校园里遭遇惊魂一刻。下午3点左右,她正走在去往第二教学楼的路上。突然,一个骑车男子拦住她,说自己的脚扭了,问她能不能帮他扭回来。赵洁起先很警惕,但当对方说起熟悉的学校地名,加上周围人来人往,防备的心松弛下来。
赵洁随他走到四食堂旁边,对方脱下鞋子。男子说,“不介意的话,用脚踩也可以。”赵洁弯起腰正考虑如何操作时,对方突然抓住她的小腿。随后,赵洁在转身时踩了男子一脚,赶紧跑到教学楼里。后来她在微信里跟小伙伴说,“还好是白天,心有余悸。”
此后两天该校陆续有女生遭遇同样的事情。接到几起案例报告后,4月8日,该校保卫处公众平台发文提醒广大同学注意,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防范工作。
大学生遭遇性侵害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它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不安,尤其是给受害者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大学生要学习如何预防性侵害和性骚扰。
1.性骚扰和侵害的主要形式
(1)暴力型性侵害
暴力型性侵害是指犯罪分子使用暴力和野蛮的手段,如携带凶器威胁、劫持女同学,或以暴力威胁加之言语恐吓,从而对女同学实施强奸、轮奸或调戏、猥亵等。暴力型性侵害的特点如下:
其一,手段残暴——当性犯罪者进行性侵害时,必然受到被害者的本能抵抗,所以很多性犯罪者往往要施行暴力且手段野蛮而凶残,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
其二,行为无耻为达到侵害女大学生的目的,犯罪者往往会厚颜无耻地不择手段,比野兽还疯狂地任意摧残凌辱受害者。——
其三,群体性犯罪分子常采用群体性纠缠方式对女学生进行性侵害。这是因为,——人多势众,容易制服被害人的反抗而达到目的;还会使原来单个不敢作案的罪犯变得胆大妄为,这种形式危害极大。
其四,容易诱发其他犯罪性犯罪的同时又常会诱发其他犯罪,如财色兼收、杀人灭口,争风吃醋,聚众斗殴等恶性事件。——
(2)胁迫型性侵害
胁迫型性侵害是指利用自己的权势,地位、职务之便,对有求于自己的受害人加以利诱或威胁,从而强迫受害人与其发生非暴力型的性行为。其特点如下:
其一,利用职务之便或乘人之危而迫使受害人就范。
其二,设置圈套,引诱受害人上钩。
其三,利用过错或隐私要挟受害人。
(3)社交型性侵害
社交型性侵害是指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发生的性侵害,与受害人约会的大多是熟人、同学、同乡,甚至是男朋友。社交型性侵害又被称“熟人强奸”“社交性强奸”“沉默强奸”“酒后强奸”等。受害人身心受到伤害以后,往往出于各种考虑而不敢加以揭发。
(4)诱惑型性侵害
诱惑型侵害是指利用受害人追求享乐、贪图钱财的心理,诱惑受害人而使其受到的性侵害。
(5)滋扰型性侵害
安全点滴
2016年3月26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某高校女生小丽在乘坐219路公交车时,遭遇一名中年男子的骚扰达半小时。
小丽说,当车行驶到大耿家站台时,一名中年男子挤到她身边,随着公交车行驶中的晃动,小丽感到一只手不断碰触自己的臀部。她觉得可能有人无意中碰到了自己,并没有在意,但这只手竟然越来越不老实向身体部位移动。她扭头看到,这只手就是身边中年男子的。就这样,一段时间后公交车行驶到公路大桥站台,小丽才逃命似得跑下公交车。
滋扰型侵害的主要形式:一是利用靠近女生的机会,有意识地接触女生的胸部,摸捏其躯体和大腿等处,在公共汽车,商店等公共场所有意识地挤碰女生等;二是暴露生殖器等变态式的性滋扰;三是向女生寻衅滋事,无理纠缠,用污言秽语进行挑逗,或者做出下流举动对女生进行调戏,侮辱,甚至可能发展成为集体轮奸。
法制小窗
性骚扰法律界定
200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了“性骚扰”的概念:“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也规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2.容易遭受性骚扰性侵害的时间和场所
(1)夏天
夏天是女大学生容易遭受性侵害的季节。夏天天气炎热,女生夜生活时间延长,外出机会增多。夏季校园内绿树成荫,罪犯作案后容易藏身或逃脱。同时,由于夏季气温比较高,女生衣着单薄,裸露部分较多,因而对异性的刺激增多。
(2)夜晚
夜晚是女大学生容易遭受性侵害的时间。这是因为,夜间光线暗,犯罪分子作案时不容易被人发现。所以,在夜间女大学生应尽量减少外出。
(3)公共场所和僻静处所
公共场所和僻静处所是女生容易遭受性侵害的地方。这是因为,公共场所如教室、礼堂、公交车等场所人多拥挤时,不法分子常乘机袭击女生;僻静之处如公园假山,树林深处、夹道小巷,楼顶晒台、没有路灯的街道或楼边,尚未交付使用的新建筑物内,人少的电梯内,无人居住的小屋、陋室茅棚等,若女生单独逗留,很容易遭受到流氓袭击。所以,女生最好不要单独行走或逗留在上述这些地方。
3.积极防范以避免发生性骚扰和性侵害
(1)筑起思想防线,提高识别能力
女大学生特别应当消除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对一般异性的馈赠和邀请应婉言拒绝,以免因小失大。谨慎待人处事——对于不相识的异性,不要随便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对自己特别热情的异性,不管是否相识都要倍加注意。一旦发现某异性对自己不怀好意,甚至动手动脚或有越轨行为,一定要严厉拒绝、大胆反抗,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和保卫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加以制止。
(2)行为端正,态度明朗
如果自己行为端正,坏人便无机可乘。如果自己态度明朗,对方则会打消念头,不再有任何企图。若自己态度暧昧,模棱两可,对方就会增加幻想、继续幻想,继续纠缠。在拒绝对方的要求时,要讲明道理,耐心说服,一般不宜嘲笑挖苦。成功拒绝对方后,若仍需与对方保持同学、同事关系,不能结怨成仇人,在节制不必要往来的同时仍可保持一般正常往来关系。参加社交活动与男性单独交往时,要理智地有节制地把握好自己,尤其应注意不能过量饮酒。
(3)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对于那些失去理智、纠缠不清的无赖或违法犯罪分子,女大学生千万不要惧怕他们的要挟和讹诈,也不要怕他们打击报复。要大胆揭发其阴谋或罪行,及时向领导和老师报告,学会依靠组织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千万注意不能“私了”,“私了”的结果常会使犯罪分子得寸进尺,没完没了。
(4)学点防身术,提高自我防范的有效性
一般女性的体力均弱于男性,防身时要把握时机,出奇制胜,快准狠地出击其要害部位,即使不能制服对方,也可制造逃离险境的机会。人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用来进行自卫反击,头的前部和后部可用来顶撞,拳头、手指可进行攻击,手肘朝背部猛击是最强有力的反抗,用膝盖对脸和腹股沟猛击相当有效果,用脚的前掌心飞快踢对方胫骨、膝盖和阴部常非常有效。同时,要注意设法在案犯身上留下印记或痕迹,以备追查、辨认案犯时做证据。
安全点滴
哪些是非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它是对不法侵害者进行反击,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的行为,是刑法规定的保护行为人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法律制度。
既然有正当防卫,那么就有非正当防卫。如果非正当防卫造成了损害,则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非正当防卫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防卫过当。它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正当防卫时,超过了正当防卫所需要的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行为。
2.防卫挑拨。它是指行为人故意挑逗对方,使对方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接着借口加害于对方。
3.防卫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卫。它是指防卫者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实施的侵害行为。
4.假想防卫。它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根本不存在,由于行为人猜想、估计、推断不法侵害行为存在,而对其实施侵袭的一种不法侵害行为。
5.事前防卫,也叫提前防卫。它是指行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发生或者说还未到来的时候,而对准备进行不法侵害的人采取了防卫行为。
6.事后防卫。它是指在不法侵害终止后,对不法侵害者进行的防卫行为。
三、学习法律法规,远离人身伤害
1.学生人身伤害概况
从全国高校看,各种类型的伤害学生案件、事故每年都以数以千计发生,其基本情况有四类:
因不法之徒的违法犯罪侵害引发或转化的大学生生命伤害。例如,流氓滋扰、寻衅滋事、拐卖女生、殴打、性侵害以及抢劫、盗窃等。
因违反管理规定引发各种事故,直接造成学生生命伤害。例如,爆炸、火灾、交通事故、溺水、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等。
因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因具体矛盾处理不当转化的大学生生命伤害。例如,参加邪教组织,误入非法传销,打架斗殴或在公共娱乐场所、公众聚集场合发生的矛盾,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摩擦,校外社交活动中发生的纠纷等。
因其他意外情况偶尔发生的学生生命伤害。例如,突发的自然灾害、误伤等。
2.学生被伤害的原因
学生被伤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就其主观原因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淡薄
对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性,对不法分子侵害手段的残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侵害预见性不够,面对复杂客观的治安形势,在思想上却采取了充耳不闻的思维方式,造成防范观念差,当意外侵害发生时,会感到格外震惊。
(2)安全知识贫乏
对案件、事故的发生规律知之不多,因而,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什么环境、什么氛围、什么人群容易发生什么案件、事故缺乏预见性,更谈不上采取措施积极主动预防。许多情况下,当事故、案件隐患已经严重威胁到人身生命安全时,一些学生不仅没有保持一定的警惕,甚至还常置若罔闻。
(3)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弱
从已经发生的学生人身生命受到伤害的案例看,许多受伤害的程度可以减小,甚至一些受伤害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但事实是本可以避免的伤害发生了,本可以减小的伤害程度加强了。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弱,当侵害发生时,束手无策,不但不能勇敢、机智、巧妙地进行自我保护,甚至做出激化矛盾、事与愿违的举动。
(4)处理问题的思想观念错误
许多受到侵害的学生,往往在没有发生问题时,什么都不在乎,一旦问题发生,又不敢面对现实,甚至极度恐慌,总是担心学校领导和老师知道,设法掩盖已发生的问题。在处理问题时就会出现:不靠老师靠自己,不靠组织靠老乡,不靠理智靠哥们义气。在这种错误理念指导下,往往是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简单的问题演变得复杂化,好解决的问题演变得难以处理。
(5)社会公德、组织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特别是在公共聚集场合、公共娱乐场所、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只想享受社会公德为自己提供的文明,而不愿遵守社会公德,奉献自己的道德文明;只想享受纪律为自己提供自由,而不愿意遵守纪律受到纪律的约束;只想享受法律为自己规定的权利,而不愿意遵守法律尽法律为自己规定的义务。结果扰乱了公共秩序、侵犯了他人人身权利、危害了公共安全、妨碍了社会管理秩序,最终受到伤害的往往还是大学生自己。
安全点滴
女生安全自护6点提示
1.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穿暴露或超短裙之类的服饰到人群拥挤或僻静的地方。
2.外出时,尤其在陌生的环境,要注意那些不怀好意的尾随者,必要时采取躲避措施。
3.对于有性骚扰行为的人,应及时回避和报警,不可有丝毫的犹豫不决。
4.万一遭遇性骚扰,尤其是性暴力,应大声呼救。
5.遭遇性骚扰,也可机智周旋,还应设法保留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求助和告发。
6.受到伤害后,应尽快去医院检查,以防止内伤、怀孕或感染性病等,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医治精神创伤。
主题二 心理安全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大学生面对多重压力,在学习中、人际交往、情绪行为、人格发展、恋爱和就业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学生常感郁闷,冷漠、孤独、焦虑……个别学生精神崩溃,甚至行为失控,凶恶性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全面发展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对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学生不适应造成的压力
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转变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学会学习是大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目标。从高中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里的“小兵小卒”的巨大落差,往往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一落千丈”的挫败感,他们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这造成一些学生心灰意冷,学习动力不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考试焦虑甚至习惯性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表现出紧张焦虑、自卑、厌学、情绪躁动、失眠,精神不振等症状。
还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专业,没有学习目标。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自由时间,不知该如何支配,对骤然出现的自主型学习生活不适应,便会产生空虚失落徘徊迷茫等负面心理。
2.环境不适应造成的压力
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环境的变化是新生面临的首要挑战。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只身一人来到新的环境。许多问题和困难都需要自己独立解决,部分新生思乡情重,出现适应困难,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方式的情况。从生活习惯上看,气候的变化,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作息和卫生习惯的不同而引发焦虑自卑和孤独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学生还会出现失眠厌食等现象,不少学生因此形成心理阴影。
3.情绪的波动造成的心理问题
案例在线
梁鹏(化名)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情绪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现实社会以及对自己所报考专业的了解,往往对大学生活抱有过高的期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进入大学校园,感到大学生活也不过如此,基本上仍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颇感失望。部分学生因情绪出现较大波动而表现出两极性,可能从高度的狂热转为冷漠,也可能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消极,便产生失望、自卑,最终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4.过度依赖网络造成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5.学习与生活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另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安全点滴
抑郁症的三大症状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
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病人对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都缺乏兴趣,觉得毫无疑义,似乎已经“看破红尘”。他们往往离群索居,不与人来往。
心理症状群
焦虑、自责自罪、幻觉、妄想、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对各种事物做出悲观解释、自杀观念和行为、思维迟缓、行动迟缓、工作能力下降、烦躁不安、紧张激动。
躯体症状群
睡眠紊乱、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精力丧失、症状晨重夜轻、头痛、全身疼痛、周身不适、胃肠道功能紊乱、尿频尿急。患者感到吃饭没有香味,严重者出现拒食。
二、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调适
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是一种非常规状态下的活动,要求考生的头脑清醒、情绪稳定。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水平发挥的情绪反应。考试是滋生紧张情绪的土壤,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加重了心理负担。求胜动机在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兴奋中心,致使其附近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会破坏知识之间的联系,妨碍对知识的调动与提取,而记忆的暂时中断往往会加重焦虑情绪,从而加深考生对考试成绩得失的忧虑。于是导致恶性循环,容易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的情况,在焦虑的状态下,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一是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二是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三是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四是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
面对考试焦虑,可以根据下述方法进行调整:
(1)充分的复习准备。80%的人考试焦虑是由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牢固掌握知识是克服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
(2)正确评价自我,确立恰当的学业期望,培养自信心。正确对待考试结果,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3)学会放松。想象放松,可以放轻音乐,自己想象在轻柔的海滩上,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赤脚走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吹拂,听海浪拍打海岸,将头脑倒空,达到放松的目的。
安全点滴
放松的3种方法
1.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
2.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
3.想象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脚、双腿、背部、颈、手心。
(4)参加考前心理辅导。敏感、焦虑、抗挫折能力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考试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提高考试技巧,有效地化解外来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
大学恋爱很正常,也很不正常,大学生已经成年,恋爱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到底是为何而恋爱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这就是不正常的。大学生对爱还是模糊的,经历不够还无法真正的弄懂爱,所以大学生恋爱问题有以下四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是指异性关系中的一方倾心于另一方,却得不到对方回报的单方面的“爱情”。爱情错觉则是指在异性间的接触往来关系中,一方错误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或者把双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谊误认为是爱情的来临。爱情错觉是单相思的另一种形式,它常会使当事人想入非非,自作多情。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对以后的恋爱及婚姻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因此,陷入单相思的大学生要及早止步另做选择。要想克服单相思和爱情错觉,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爱情的深刻含义,同时用理智驾驭情感,尊重对方的选择,不可感情用事。
2.恋爱动机不端正
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有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不道德的多角恋爱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也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最终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
3.恋爱中的感情纠葛
感情纠纷主要包括三角恋爱、父母的反对、周围人的非议、恋人之间的矛盾、误解和猜疑等。还有择偶标准不切实际,选择对象理想化、虚荣心强。
4.失恋
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爱情本就是难懂的,真正懂爱的人必定是有经历的人。大学生恋爱中的这些问题可能在某些感情经历不足的人身上也有体现,这是很正常的。大学生可能不懂,但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不要被爱情所伤害。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职业准备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时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
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在职业准备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是多样复杂的。主要从四方面归纳大学生在职业准备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
(1)有关情绪的就业心理问题
情绪波动。由于就业压力过大,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起伏过大,时而热情开朗,时而郁郁寡欢,令别人不可理解,自己也常常感到莫名其妙,这种无端的高兴或抑郁会历时数天,数周乃至时间更长。
焦虑。应该说就业的焦虑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较为普遍,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焦虑过了头,整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急躁。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期望与失落感。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政府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却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2)有关个性缺陷的就业心理问题
受挫力差。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自负、自卑。自我评价过高产生自负心理。由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能力的不完善和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导致自我评价往往不准确。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这种自负心理对就业的不良影响很大,常常使他们错失良机。自卑,这种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卑心理,对于大学生推销自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盲目从众与依赖。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表现出盲目从众和依赖他人。
(3)有关就业心态的就业心理问题
功利心理重。急功近利,渴望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就业时往往希望自己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现实地期望自己获得此类工作。而对于需要奉献、踏实工作的职业则视而不见。
就业观念不合理。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盲目追求高声望的职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等。
消极、犹豫不决。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在求职过程中因为顾此失彼,犹豫不决而导致择业失败,这些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4)有关人际交往障碍的就业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
怯懦害羞。怯懦的人平时寡言少语、行动拘谨,容易逆来顺受和屈从他人,遇事退缩,胆小怕事,不愿冒半点风险,遇到困难惊慌失措,受到挫折则自暴自弃、无地自容。由于缺乏主动交往和处事的主动性,常常被人视为内向;害羞的人主要是显得过于腼腆、不自然,过分注重自我形象而又担心自己言行是否能得到他人承认、理解和尊重的表现,是过分注重自尊心而又害怕遭受羞辱、窃笑的表现。怯懦和害羞会阻碍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典型阻隔因素。
抑郁。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内因是关键,大学生必须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问题,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
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要求,同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也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准备。
(2)积极调适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抱负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带有一定的自负心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当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另外,应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增长阅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充分的准备。转变择业“一次到位”的思想,对于大学生来说,顺利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3)克服盲从心理、增强自信心
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对自己充满信心,主动出击,学会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在择业过程中,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尤其是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即使暂时失败了,也不能悲观气馁,要迅速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并积极调整自身定位,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这样一来,择业的信心也不会随暂时的失败而消失。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
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的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
(5)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提高耐挫伤的能力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在所难免。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如求职失,败时,可运用理性情绪宽慰自己,借“成功是失败之母”“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理由减轻或消除所受挫伤;也可通过列举别人失败或不如自己等事实,说明自己虽败犹荣,从而提高耐挫伤的能力,保持内心的安宁。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因挫折造成不良情绪时,其消除的最简单的方法是适度的宣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主题三 情感安全
同学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班级、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小集体中学会处理好同学关系,将来走上社会才能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影响社会。
案例在线
毕业两年,卢晓(化名)至今说起大学生活心里仍存疙瘩。“当时没办法,换了宿舍,要不然没法住下去了。”卢晓家庭条件优越,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经常出门忘带钥匙。“那时候社团也忙,还要约会,回宿舍都挺晚的。”卢晓每次回宿舍,都会吵醒室友起床开门,次数多了,矛盾就此产生。
“她实在是太过分了,出门吃饭、洗澡、上课、约会都不带钥匙,以为我们都天天守着她回家啊。”卢晓当年的室友黄蕾蕾(化名)气愤地说,“她是大小姐,在家没干过活,我们不是啊,凭什么寝室清洁她从来不动手。”黄蕾蕾也是火爆脾气,有一次卢晓凌晨2点回到宿舍,大声敲门,黄蕾蕾和其他两位室友硬是不开门。最后,卢晓忍不住,开始用脚踢门,声音大得整栋楼都听见了。然后,卢晓与三位室友大声争吵。
“后来,我就跟别人协商换了个宿舍。”经过了这件事,卢晓对自己的不足也有所反省,按她的话说就是,此后很少忘带钥匙,寝室工作自己也会帮着分担点。
一、同学相处之道
1.真诚相待,收获快乐
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比较常见的是彼此之间在兴趣、爱好、信念等方面的偏爱和偏见所致。其实同学之间的许多矛盾、冲突都是因一些小事引发的,一次口角,一个误会,都可能引发冲突。只要大家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是可以避免冲突,恢复同学之间的正常关系的,但是如果这些矛盾不及时解决就容易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恶化,甚至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2.要热情交往,尊重他人
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通。在我们的同学中,他们或开朗、或深沉、或含蓄、或坦率、或豁达、或慎重,其个性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在交往中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善于体察别人的心境,主动关心他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善意和温暖。如经常打水、扫地,为生病或有事的同学打饭、补习功课等。
而现在的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交往倾向。很多人只强调他人对自己应该承认、理解、接受和尊重,却忽视对等地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只注意自己目的实现,却无视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等。在这种倾向支配下,他们常常不顾场合和对方心情,一味由自己的性子去交往,致使在交往中出现尴尬的局面。所以在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只有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要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所以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3.要以诚相待、宽容谅解
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意,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口是心非,虚伪傲慢的人是难以有朋友的。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个性的丰富性,这必然引起个体之间冲突的加剧,要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求同存异,具备宽宏豁达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多为别人着想,做到以诚相待。在生活中,我们与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误会,受到别人不公正的对待、不为人接纳时,你一定会为之焦虑和烦恼,也一定会影响你的学习、生活及社交关系。怎么办呢?大吵大闹?干脆绝交?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只能使自己在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影响以后的交往。相反,如果我们做到宽宏豁达,也许就会心平气和些,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会体会他人的心情和感受,误会、委屈就常常会烟消云散,别人也将欣然接受你。要求别人宽恕自己过失的人,自己也应当这样对待别人,就不会导致敌意。当然,做一个宽宏豁达的人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定要注重这种品质的培养,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4.要学会互相帮助
积极帮助同学能够在学生集体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当同学处于困难之中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即使无法帮助解决,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同学对自己困难或痛苦的诉说,这也是帮助。因为外界的困难是暂时的,内心的痛苦却是长久的,有人说,一个人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别人,那么他的痛苦就只剩下原来的二分之一了。那些整天只知道埋头学习,以各种借口拒绝同学的求助,把对同学的帮助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负担,是浪费自己时间的事情的人,他们在同学中就会慢慢地遭人冷落,他们拒绝帮助同学,结果也得不到大家的帮助。
5.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常听到有同学讲,“那人性格好,懂得多,所以喜欢同他交流”,的确,一个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长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欣赏他的品格、才能,因而愿意与之接近,成为朋友。所以,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人们喜欢真诚、热情、友好的人,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对个性品质一般评价最高的是真诚,评价最低的是虚伪。选择朋友,首先考虑的是个性品质,很多同学愿与成熟、热情、坦率、思想活跃、有责任感的人多交往。试想,一个自身素养高的人怎么可能遇事就破口大骂、拳脚相加呢?
如果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矛盾,没有牵涉到什么大的利害冲突,那么只要大家各让一步,就会没事了。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是遇上大矛盾了,自己解决不了了,那么我们可以请老师帮助解决。可能有一些同学认为把自己和别人的矛盾告诉老师就是“打小报告”,其实这些同学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事实上,有些事情、或者说有些事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不是你的能力所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寻求帮助,妥善解决问题。
二、理性处理感情问题
1.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自主性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局限,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2)恋爱动机简单化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婚姻问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对于他们来说,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与被爱。
(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其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化趋势,人数逐渐攀升。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已不是个别现象,有学生甚至刚踏入大学校门就谈恋爱。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这造成他们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选择漂泊不定,恋爱成功率很低。
2.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1)迎接爱的能力
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人面对别人的示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做出判断,并做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从把握。大学生要具有迎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就应对自己、对他人、对万事保持敏感和热情,就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作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
(2)拒绝爱的能力
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别人对自己的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3)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我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祖国和人民,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3.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减轻痛苦。人对失恋的应对方式反映出一个人心理成熟水平和恋爱观。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1)正视现实。失恋之苦在于一个“恋”字,爱情是双向、相互的,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会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有多深,作为有理智的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并学会接受。
(2)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做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爱情的原因,有助于你接受失恋这一痛苦的现实并及早走出失恋的阴影。
(3)感情宣泄。不要过分地隐藏或压抑失恋带来的痛苦,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通常宣泄的方法有:
①眼泪缓解法。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可以使情绪平静。专家认为,眼泪能把有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毒素排出去。
②运动缓解法。剧烈的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激动情绪带来的能量。
③转移注意。心情不佳时,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
④文饰法。当得不到自己爱的人,失恋时,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挫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
⑤倾诉。向可以信任的师长、同学、朋友、老师等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也可以写日记或写信。如果感觉心中的积郁实在太深,无法排解时,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⑥情境转移。失恋后之所以难以摆脱恋情的困扰,就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昔日的恋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想摆脱失恋的痛苦,就要换一个崭新的环境,暂时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欢乐的环境中去。如多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娱乐活动,或者可以找人去逛逛街,出去旅游散散心等,这样有助于心情的开阔。另一方面是由于失恋后有一种空虚感,暂时难以适应,所以可以用工作或其他什么方法来充实自己,不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胡思乱想。
(4)升华。要尽快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尽快投入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去。切不可因为失恋而一蹶不振,认为生活、人生都失去了意义。要知道,恋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正确地看待爱情,摆正爱情的位置,处理好爱情与学习,爱情与人生,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4.异性交友与爱情
异性在交往中建立的友谊,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异性友谊的发展有两种可能:一是经过努力发展为爱情;二是长期保持朋友关系。因此异性交往也是大学生获得真挚爱情、幸福婚姻的必要前提。那么究竟如何来区别异性间的友谊与爱情呢?日本的心理学家提出过友谊与爱情区别的标准:
(1)支柱不同。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
(2)地位不同。友谊的地位是平等,爱情的地位是一体化。
(3)体系不同。友谊是开放的,爱情是关闭的。
(4)基础不同。友谊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纠缠着不安。
(5)心境不同。友谊充满满足感,爱情则充满欠缺感。
5.异性交往中男女性别差异
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可忽略异性间的心理感应和思想认识的特征、差异。一般来说,男性更注重女性的自然美,更注重女性独特的气质、风度和内在心灵的美。男性则应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智慧、精神、思想、品质、能力的修养之美和阳刚之美。
(1)在交往范围上,一般来讲,男生的交往圈大于女生,男生社会交往的人数和频率也高于女生。
(2)在交往的动机上,女生一般重在情感交流,男生则重在某种乐趣。
(3)在交往的场所上,女生一般集中在宿舍,而男生交往的场所更广。
(4)在交往的方式上,女生大多喜欢交谈聊天,男生大多喜欢参与某种活动,如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