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5月29日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延续了近千年之久。17世纪,西欧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古代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罗马帝国,便引入了“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1204年,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到了15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绝大部分领土被兴起的奥斯曼帝国占领,只剩下君士坦丁堡这座四面受围的城市。
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东罗马帝国的灭亡。穆罕默德二世迁都于此,改称伊斯坦布尔,欧洲历史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史料、著作和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译者
生死存亡
1451年2月5日,一名密使赶到小亚细亚向苏丹穆拉德二世[31]的长子,二十一岁的穆罕默德[32]报告他的父亲已驾崩的消息。这位精明果敢的皇太子没有向自己的大臣和谋士们透露一句,便一跃跨上自己跑得最快的良驹,挥鞭驱策,一口气疾驰一百二十里,到达博斯普鲁斯海峡[33],然后立刻渡海来到加利波利[34],踏上欧洲海岸。他这才向自己的亲信们透露他父王去世的消息。为了一开始就粉碎其他人染指王位的企图,他集结了一支精锐部队前往亚得里亚堡[35],事实上他在那里没有人提出任何异议就被确认为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即位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充分表现出他行事果决残忍、无所顾忌的可怕魄力。为了铲除嫡亲的对手,永绝后患,他命人将自己尚未成年的弟弟溺死在浴池里,紧接着又将他雇来杀人的凶手也杀掉。由此事也可看出他为人阴险、诡计多端、生性狡诈且心狠手辣,对苏丹之位肯定早有预谋。
这位年纪轻轻、性情暴烈、醉心功名的穆罕默德二世接替性情沉稳的穆拉德二世成为了土耳其人的苏丹。这个消息使拜占庭惊恐万状。因为数以百计的密探都密报说,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苏丹曾发誓要占领这座昔日的世界之都,报告说他虽然年轻却极具谋略,日夜运筹帷幄,对自己的毕生宏愿志在必得。而且,几乎所有的密探都众口一词地称这位土尔其的新任君主具有卓越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智慧。穆罕默德二世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既虔诚又残忍,既热情豪迈又阴险狡诈,既学识渊博、酷爱艺术,能用拉丁文阅读恺撒大帝和罗马其他伟人的传记,又杀人如麻、歹毒野蛮。他长相清秀、眼神忧郁,长着棱角分明的鹰钩鼻。他工作起来像不知疲倦的工人,打起仗来像勇猛凶狠的士兵,处理国事又像是个寡廉鲜耻的外交家。现在所有这些危险的力量都集中到同一个理想,就是要超越他的祖父巴耶塞特一世[36]和父亲穆拉德二世所建立的功勋。两位先王都曾让欧洲领略了新兴的土耳其帝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也都感觉到,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攻陷拜占庭——这颗留在君士坦丁大帝[37]和查士丁尼大帝[38]皇冠上的最后瑰宝。
事实上,这颗宝石已经毫无防护地暴露在他的决心和铁拳之下,近在咫尺,垂手可得。想当年,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广阔无垠,曾一度覆盖世界几个大洲,从波斯到阿尔卑斯山,再延伸到亚洲的荒漠,纵马驰骋几个月,恐怕也无法穿越全境,是一个世界帝国,而今即使步行也只要三个小时就能毫不费力地走遍整个国家。昔日辉煌的拜占庭帝国如今只可怜地剩下一个没有躯体的脑袋,是一个没有国土的帝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之城,古老的拜占庭帝国。更何况现在属于东罗马帝国皇帝的,也早已不再是昔日的拜占庭,而仅限于市区的斯坦堡[39],城郊的加拉太[40]已落入热那亚人之手,城墙外的土地也都已被土耳其人占领。这位末代皇帝[41]的帝国仅剩下弹丸之地。人们所称的拜占庭,只不过是一座环城的巨大城墙内的教堂、宫殿和一排排房屋罢了。这座城市从前曾遭受过十字军东征[42]士兵的洗劫和大肆破坏,早已元气大伤,再加之瘟疫肆虐,城内人口骤减,常年抵御周边游牧民族的侵犯也使国力耗尽,国内的民族不和、宗属纷争又使国家四分五裂。现在的拜占庭根本无法组建一支自己的军队,单凭自己的力量更无法抵御来自四面八方团团围住自己的敌人,它既缺乏人员装备又缺乏英雄气概。拜占庭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的宝座已摇摇欲坠,他的紫袍不过是一袭清风织就的大衣,他的皇冠不过是命运的游戏。但是,正因为拜占庭已被土耳其人重重包围,也正由于它集中了整个西方世界几千年来的共同文化而被奉为圣地,所以对欧洲来说,拜占庭是荣誉的象征;只有当统一的罗马天主教世界共同来保卫它在东方这个衰败得几近瓦解的最后堡垒,圣索非亚大教堂[43],东罗马帝国最后的、最辉煌的东正教教堂,才能作为基督教的教堂而继续存在。
君士坦丁十三世立刻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尽管穆罕默德二世一直在发表和平的言论,但他还是怀着不难理解的忐忑不安又惊疑不定的恐惧接连遣使臣前往意大利去觐见教皇,向威尼斯、热那亚请求,肯求他们派战舰和士兵前来增援。然而罗马方面犹豫不决,威尼斯也毫无回音。因为东西两派教会之间一直存在着古老的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至今无法弥合。希腊正教憎恶罗马公教,希腊的大主教更拒绝承认罗马教皇是基督教至高无上的大牧首[44]。鉴于土耳其人的威胁,在费拉拉和佛罗伦萨的两次教会会议[45]上早已通过了两教会重新统一的决定,并保证帮助拜占庭抵御士耳其人的入侵,以此作为统一的条件。但是一旦拜占庭解了燃眉之急,希腊教会又拒绝使条约生效。现在穆罕默德二世成了土尔其的苏丹,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才战胜了东正教会的固执,拜占庭在遣使请求紧急支援时又做出了极大让步,于是,一艘艘配备足够弹药和士兵的战舰才装备起来,罗马教皇的特使也乘船一起前来,以便庄严完成西方两大教会的和解仪式,并向全世界宣布:谁进攻拜占庭,谁就在向整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挑战。
和解的弥撒
那年十二月的一天,在富丽堂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里,两大教会举行了庆祝和解的盛大庆典。在今天改造的清真寺中,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昔日由大理石雕刻、马赛克[46]镶嵌、各种珍宝装饰的教堂是何等的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君士坦丁十三世在他帝国显贵们的簇拥下,出席了这次庆典,他以皇帝的金冠作为两大教会和解的永恒见证。无数的烛光将教堂照得如同白昼,宽敞的大厅里人潮汹涌。罗马教皇的特使伊斯布鲁斯和希腊正教的大主教格列高利在圣坛前如兄弟般一起主持弥撒。在这座教堂里,罗马教皇的名字[47]第一次在祈祷中被提及;虔诚的赞美诗也第一次用拉丁语和希腊语同时吟唱,余音袅袅的歌声在这座不朽的教堂的穹顶上空久久回荡。由达成和解的两大教派的神职人员组成的队伍把教皇斯皮里迪翁的圣体庄严地护送进来。至此,经过多年的战乱纷争,东方和西方的两大教会看似永远地结合在一起,漫长岁月的洗礼之后,欧洲的思想、西方的精神,终于再次占了上风。
然而在历史上,理智与和解的时刻从来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就在教堂里不同语言共同祈祷的声音正在回响之际,教堂外,博学的教士盖纳迪奥斯已经开始在修道院的一间屋子里抨击讲拉丁语的学者背叛了自己真正的信仰。由理智编织的和平纽带还没有被编织完整,就被盲目的宗教狂热分子撕得粉碎。诚如希腊的教士并不想真正屈从罗马教廷一样,地中海另一端的朋友们也并不想认真履行他们对拜占庭所承诺的援助,他们虽然派去了几艘战船和几百名士兵,但这座城市最终还得听从命运的安排。
战争开始
历史上任何的强权统治者或暴君想要发动一场战争,在万事俱备之前总要满口仁义道德,竭力表现出渴望和平的假象,穆罕默德二世也不例外。他在自己的加冕典礼上特地亲切地接见了君土坦丁皇帝的使团,向他们说了一大堆让人宽慰的好话。他郑重地以真主及其先知的名义、以天使和《古兰经》的名义庄严发誓:他会以绝对的忠诚信守和拜占庭皇帝缔结的各项条约。但是与此同时,这个诡谲狡诈的苏丹又和匈牙利人、塞尔维亚人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双边中立协定,他想要在这三年内不受干扰地攻占拜占庭。穆罕默德二世信誓旦旦地将维护和平的允诺说够了,就背信弃义地适时挑起了战争。
迄今为止,只有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西亚海岸是属于土耳其人的,所以拜占庭的船只仍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海峡驶往自己的谷仓黑海。现在,穆罕默德二世不做任何解释便自行切断这条通道,下令在海峡最狭窄的地段,欧洲岸边的鲁米尼·希萨尔附近建立一座要塞(在古代波斯人称霸时,勇敢的薛西斯[48]就是在此渡过海峡),扼守住这一海上通道,断了拜占庭的粮路。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挖土工人登上按照条约不允许建造工事的欧洲一岸(但是,对于施行强权的暴力者来说,一纸条约又算得了什么),工人们为了生存,劫掠周围的田地村庄。为了取得建筑要塞所需的砖石材料,他们不仅拆毁一般房屋,还拆毁了闻名遐迩的圣米迦勒教堂。苏丹亲自监督要塞的工程,要求工人昼夜不停地施工。而拜占庭只能无奈地眼看着穆罕默德二世违反条约,背弃信誉,切断他们通向黑海的自由通道。第一批试图像往常一样通过自由通行的公海的船只,未经宣战便在“和平”时期遭到了炮击。经过这次成功的武力试探之后,任何伪装都显得多余了。1452年8月,穆罕默德召集文武百官,公开宣布自己要进攻和占领拜占庭的意图。随后,野蛮行径就开始了:传令官被派往土耳其帝国境内各地去征集兵丁。1453年4月5日,望不到尽头的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犹如滚滚洪水般铺天盖地穿过平原,涌到了拜占庭的城墙之下。
苏丹一身华丽戎装,一马当先,奔驰在队伍的最前面,以便在吕卡斯城门前率先扎起帐营。但是,他让人在升起帅旗之前,先在地上铺好祈祷用的拜毯。他赤足而上,面向圣地麦加三次躬身礼拜,以额触地。在他身后,上万大军与他一起朝着同一方向鞠躬礼拜,以同样的节奏向真主安拉念着同样的祷词,祈求真主赐予他们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那可真是一派非常壮观的场面。然后苏丹站起身来,转瞬间,谦卑者就变成了好战者,由真主的仆人变回主人和士兵。此刻他麾下的传令兵跑遍营地,在隆隆的战鼓和齐鸣的号角中向众将士们宣布:“开始围攻拜占庭!”
城墙和大炮
此时的拜占庭,唯一能依靠的就只剩下它的城墙了。昔日辉煌时的拜占庭,版图曾横跨世界几大洲,然而,那样一个宏伟、幸福的美好时代留给拜占庭的遗产,却只不过是这一道城墙罢了。拜占庭城区呈三角形,有三条铁甲护卫。城的两条斜边,即南临马尔马拉海,北濒金角湾的两边,筑有石头围墙相护,城墙修得不高,却十分坚固。而另一边则面对着大片开阔的平原,那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堡垒型城墙,也就是著名的狄奥多西[49]城墙。君士坦丁大帝当年就意识到拜占庭未来可能遭遇的危险,所以用巨型方石围城一圈加以护卫,之后查士丁尼又将城墙进行了扩建和加固,但是真正建立起具有军事防御能力城墙的则是狄奥多西二世。他建造了七公里的高大城墙。即使今日只剩下断瓦残垣,上面爬满了常春藤,依然可以感觉到当年这道气势雄伟的城墙上巨大方石的坚固力量。堡垒一样的护城城垣呈环形,两三道城墙并列,上面建有方形的巨大城楼,城楼间有城垛和雉堞,可以瞭望、守卫城池,城垣外有护城河渠保护。一千多年来,历代皇帝都不断把它加固、重修,使它固若金汤,简直成了完美的象征。这些垒城墙的巨型方石曾嘲笑过野蛮部落的疯狂进攻,嘲笑过士耳其人的人海战术,现在又嘲笑着那些迄今发明的攻城破敌的战争工具。古代攻城用的撞槌、攻城车的石弹,甚至16世纪新型的野战炮和臼炮[50]的炮弹都无法撼动城墙分毫,它岿然屹立,简直坚不可摧。有了狄奥多西城墙的守护,君士坦丁堡比欧洲任何一座城市都更坚固,更难以攻破。
现在,穆罕默德比谁都更了解这座城墙,深知它的威力。这几个月来,甚至可以说这几年来,无论是清醒还是梦中,他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怎样才能摧毁这道坚如磐石的城墙,怎样攻克这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他的案头堆满了这座堡垒的图样、尺寸、敌方防御工事的草图。他对城墙内外每一处高坡的地形、每一块洼地的状况、每一条河流的走向都了如指掌,他的工程师们同他一起讨论每一个细微之处,周详考虑所有的可能性,但是令人失望的是,他们的计算结果都一样,用他们现在所使用的臼炮根本无法摧毁狄奥多西城墙。
那就制造出威力更猛的大炮!制造出比迄今为止战争中所使用的大炮炮筒更长、射程更远、攻击力更强的火炮!用更坚硬的石料制造出更沉重、更有破坏性和摧毁力的炮弹!必须组建一支新的炮兵队伍,必须发明这种重炮,来对付这道难以逾越的城墙,此外别无他法。穆罕默德二世宣布,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制造出这种新型的攻击性武器。
不惜任何代价——这句说辞本身就会推动人们产生无穷的创造力。所以,宣战后不久,一名男子来觐见苏丹,他的名字叫乌尔班,是一个匈牙利人,论在铸炮方面的经验和创造力,他在当时可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虽然他是个基督徒,不久前还为君士坦丁十三世效过力,但是他渴望凭借自己的技艺在穆罕默德二世那里获得更高的酬劳,完成更有独创性的使命。他声称,如果能不加限制地给他提供经费,他就能铸造出一门举世无双、最具威力的巨型大炮,他的宏愿得以实现。因为苏丹也像常人一样被执念迷住了心窍,他真的已不惜任何的代价,无论钱财还是工匠,他都要多少给多少,成千辆推车把铁砂运到亚得里亚堡;铸炮工匠们经过艰苦的尝试,历时三个多月,终于采用淬火的秘密方法制成了一个巨大的黏土模型,只差用炽热的铁水浇铸就大功告成了。浇铸获得了成功,大炮造好了,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铁水冷却后敲掉泥坯,露出了当时世上独一无二的巨大口径炮筒。在试炮之前,穆罕默德二世派传令兵晓谕全城,并提醒孕妇当心。然后,随着地动山摇的一声轰鸣,似被闪电照亮的炮口喷出一颗巨大的石弹,仅这一发便将城墙轰塌。穆罕默德二世立刻下令照此尺寸制造一批用来装备新的炮兵部队的大炮。
希腊的文学家们后来心有余悸地将这门大炮称之为“掷石器”。第一个“掷石器”顺利制造完成。不过更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怎样才能把这个铸铁制成的庞然大物拖过整个色雷斯[51],运到拜占庭的城墙之下呢?于是,史无前例的艰难跋涉开始了。征调的民工、军队的士兵齐心协力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硬邦邦的长脖子庞然大物拖了过来。几队骑兵在前面巡逻开道,以防这件宝贝遭到偷袭,之后是数百名、也许是数千名的挖土工人昼夜不停地整修崎岖不平的道路,好让这个巨大沉重的怪物顺利通过,路修好要几个月,怪物通过之后就会被毁坏得不成样子。一百头公牛被分成平列两行拉一辆巨车,巨大的金属炮筒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巨车的轮轴上,如同当年把方尖塔[52]从埃及运到罗马去一样。两百名壮汉在左右两侧小心翼翼地扶着这个因自身太重而不停摇摆的巨大炮筒。五十名车夫和木匠不停地忙着更换车轮的滚木,给车轮涂油,加固支架,铺设桥梁。不难设想,这样一支运输队的速度肯定缓慢得如同水牛一般,一边开辟道路,一边越过山岭、穿过草原。沿途村落里的农民都惊奇地跑到路边观看这个巨大的铸铁怪物,并纷纷在它面前画着十字,它看上去好像一尊战神,正被他的仆人和牧师们从一个国度运往另一个国度。没过多久,那些用同样的黏土模型、同样的浇铸方法制成的大炮兄弟又用同样的方法被运送过来。人定胜天,在人的意志面前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现在,已经有二三十个这样的庞然大物冲着拜占庭张开了乌黑浑圆的大口,这种重型大炮也从此载入了世界战争的史册。东罗马帝国皇帝千年筑就的古老城墙和新即位苏丹的新型大炮之间的决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重燃希望
穆罕默德二世的巨型大炮用闪着火舌,缓慢但又坚韧不拔,无可抗拒地以雷霆之力一口一口啮咬着拜占庭的城墙。刚开始,每门大炮每天只能发射六七枚石头炮弹,但是苏丹又会有新的大炮运来,于是炮石如雨不断击中在城墙上。大炮每次击中城墙,便会引得烟尘弥漫、碎石横飞,将城垣打开一个新的缺口。虽然困在城中的士兵在夜里会凑合着用木栅、土块甚至布包将缺口堵住,但是守卫他们的再也不是从前那道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了。城墙后面的八千士兵正惊恐万分地想象着穆罕默德二世的十五万大军向已岌岌可危、千疮百孔的堡垒发起总攻的决定性时刻。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是该到了欧洲和整个基督教世界兑现他们诺言的时候了。在城内,妇女们带孩子整天跪在教堂里盛放圣徒遗骨的木柜前,瞭望塔上的哨兵日夜翘首祈盼能在布满土耳其人船只的马尔马拉海上看到期待已久的教皇和威尼斯答应派出的增援舰队。
4月20凌晨三点钟,信号终于出现了,瞭望的哨兵观察到远方海面上的帆影。那虽然并不是人们望眼欲穿期盼的基督教国家派来的强大舰队,但毕竟是战舰。三艘热那亚大帆船乘着海风,鼓起船帆,缓缓驶来,还有一艘较小的是拜占庭的运粮船,它夹在三艘护卫它的大船中间。君士坦丁堡全城的人都欢欣鼓舞地齐聚临海的城墙,准备欢迎援军。可是,正当此时,穆罕默德二世也纵身跃上战马,从他的朱红帐营飞奔到停泊土耳其舰队的港口,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热那亚的舰船驶进拜占庭的海港金角湾。
土耳其舰队有一百五十艘战船,但是船身比较小。一声令下,数千支船桨顿时伸进大海哗啦啦地划了起来。这一百五十艘装备着铁爪锚、掷火器、射石机的三桅帆船一齐奋力向那四艘大橹战舰靠近。可是,四艘大船正乘风而行,风大船快,速度远远超过火石齐发、叫嚣声一片的土耳其船只。四艘大船鼓起风帆,丝毫不把这些攻击的船只放在眼里,一直向安全的港口金角湾驶去,因为在拜占庭城区斯坦堡和加拉太之间有一条著名的铁链可以封锁住海口,能保护船只不受任何的进攻和袭击。眼看着四艘大船就要驶进港口,到达目的地了,甚至城墙上的数千民众都能看清船上人的脸了;男男女女们已经齐跪在地,感谢上帝和他的圣徒们让他们获得这光荣的拯救;港口的巨大铁链已在锒铛作响声中放下,准备迎接增援的船只入港。
可是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可怕事情发生了。海风忽然停了。在距离金角湾只有百米之遥的地方,四艘大船好像被磁石吸住一样,一动不动停在了大海中。于是,敌军的船上立刻发出一阵狂野的欢呼,所有船只一窝蜂朝这四艘大船扑了过来;而这四艘大船却犹如四座耸立的塔楼般瘫在海面上动弹不得。十六条桨艇猎犬一样紧紧咬住大船,他们用铁爪锚勾住大船的两侧,用利斧狠狠地砍,想把船击沉;愈来愈多的士兵爬上锚链,向船内投掷着火物,想将它烧毁;土耳其舰队的司令毅然命令自己的旗舰向运粮船猛冲,想从侧面将它撞毁。两艘船很快像两个角斗士一样扭打在一起。开始时身披盔甲的热那亚水兵从高高的船舷上还能抵抗爬上来的土尔其人,用刀斧、石块和希腊火器击退进攻的敌人。但是这场搏斗注定很快就会结束,因为双方的力量对比实在太过悬殊,寡不敌众的热那亚船只危在旦夕。
对城墙上观战的几千人来说,这幕场景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这些平时曾近距离兴奋无比地观看过竞技场上血腥搏斗的人,现在却在近距离痛苦万分地观看一场更加血腥的海战,眼看着自己的援军落败。因为照目前的情形,至多两个小时,四艘战舰就会在这海上竞技场被凶残的敌人击败。他们等来了援军,却是空欢喜一场!君士坦丁堡城墙上绝望的希腊人离自己的弟兄不过一箭之遥,可是他们只能站在那里,握紧拳头,疯狂大喊,满腔怒火却也无可奈何,援军在拼死而战,他们却无法施以援手。有些人试图做出夸张的姿式,以期鼓舞正在战斗的朋友们。还有些人朝天空举起双手,大声向基督和天使长米迦勒祈祷,向千百年来庇佑拜占庭的所有教派的圣徒祈祷,祈求诸神保佑能出现奇迹。但是在对岸的加拉太,土耳其人也同样虔诚和热情地在等待、呐喊,祈祷着他们的胜利。于是,大海变成了竞技场,海战变成了角斗士的表演。苏丹在自己的帕夏[53]簇拥下,策马冲下海滩,溅湿了衣襟。他双手围成传声筒,冲士兵们愤怒高喊,命令他们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攻下这几艘基督教的战船。只要看见自己的战船中有一只被击退,他就怒骂不止,挥舞弯刀,威胁自己的舰队司令说“如若不能取胜,就别活着回来”。
虽然四艘热那亚战舰还在顽强坚持,但是显然战斗已近尾声,用来击退土耳其战船的投石弹越来越稀落,马上就要投光了。同强大于自己五十倍的敌人殊死搏斗了数个小时,水手们体力不支,连胳膊都酸软无力了。白昼将尽,落日西沉,再有几个小时,即使四艘战船不被土耳其人攻占,也会毫无抵御能力地被潮汐冲到加拉太被土耳其人占领的海岸边。这回完了,彻底完了!
可是就在这时,不可思议的事又发生了。这对拜占庭城墙上那群绝望哀号的人来说简直是奇迹。突然间,海水开始轻轻涌动,海上起风了,而且愈刮愈猛。四艘大船上耷拉着的船帆顿时充气一样鼓得又大又圆。人们渴念祈求的风,终于又回来了!扬起风帆的四艘战舰,船头胜利地高高昂起,随船帆鼓起猛地一震,然后突然开动,撞翻围攻的船只,又将其他敌船甩在了后面。他们自由了,得救了!城墙上祈祷的数千人发出了响彻云霄的欢呼声,第一艘大船驶进了安全的港口,紧接着是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封锁海面的铁链又重新升起,防止敌船闯入,土耳其人的小船只能无可奈何地分散在海面上,眼睁睁看着大势已去。希望的欢呼犹如天边的云霞,再次飘荡在被愁云惨雾和悲伤绝望笼罩的城市上空。
陆地行舟
困守愁城的人们整夜都沉浸在狂喜之中。黑夜活跃了人们的感官,睡梦中的甜蜜毒药总能让人浮想联翩,重燃希望之光。在这天夜里,被困城中的人们以为自己已经获救,梦想着以后每星期都会有新的救援船只到来,就像这四艘船一样幸运地驶入港口,运来士兵,卸下粮食。欧洲没有忘记他们,在他们迫切的期望中似乎已经看到对拜占庭的围攻已经解除,土尔其人已经兵溃败走。
但是,穆罕默德二世也是个梦想家,虽然他是另外一种更罕见的,富于奇思妙想的梦想家,这类人更善于通过自己的强大意志将梦想变为现实。所有人都认为那四艘大战船在金角湾已获得足够的安全,穆罕默德二世却制定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大胆计划,足以在战争史上与汉尼拔[54]和拿破仑的大胆计划相媲美。拜占庭犹如一个金灿灿的苹果,就在他的眼前却可望而不可及。他进攻的主要障碍就是深凹进去的金角湾,这个海湾状若盲肠却护卫着君士坦丁堡一侧的安全。要想侵入这个海湾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海湾入口处是热那亚人的据点城市加拉太,穆罕默德二世曾订立盟约保证它的中立地位,而且加拉太和拜占庭之间还连着一条巨大的铁链横贯海面。所以他的舰队不可能从正面攻入海湾,只能从邻近热那亚人领地的内部水域去袭击基督教的战舰。可是他的舰队又怎样才能到达海湾的内部水域呢?当然,可以在海湾里面再建造一支舰队,不过,这恐怕又得花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进攻受挫早已不耐烦的苏丹是等不了那么长时间的。
于是,穆罕默德想出了一个天才的伟大计划。既然他的舰队在外海毫无用武之地,为何不将它们经由岬角运到金角湾的内港?把成百艘的战船翻山越岭运过岬角,这个想法实在太过大胆,简直荒谬绝伦,根本无法实现。当然拜占庭人和加拉太的热那亚人也从来没在战略上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就像他们之前的罗马人和他们之后的奥地利人也从没想到过汉尼拔和拿破仑的军队会经由险峻的山道神速翻越阿尔卑斯山一样。按照世间人的经验,船只能在水里航行,从未听说过一支舰队可以翻山越岭。然而,这种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用自己的非凡意志变成现实,才是伟大人物的真正标志,而且人们也总是把在战争中不按常理出牌、随机应变、蔑视军事常规的人视为军事天才。于是一次编年史上著名的让世人瞠目结舌的壮举开始了。穆罕默德命人悄悄运来无数的圆木,再让工匠们制成巨大的滑板,然后把战船从海里拖上来固定在这些滑板上,就像装在可以活动的旱地船坞上。同时,成千上万的挖土工人为了运输方便,尽量将经过佩拉山丘的狭窄山路拓宽并修得平整。为了掩饰自己突然结集这么多的工匠,不让拜占庭有所察觉,苏丹命令向除加拉太城以外的地区昼夜不停地发动炮击。发射这些炮弹其实毫无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以掩护舰队翻越山岗,从一片水域进入到另一片水域。当拜占庭守城的军士以为敌人的进攻来自陆路,并为此加紧防备之时,无数涂满油脂的圆木滚动起来,圆木上安装着滑板,滑板上固定着战船,前面由无数的水牛拖着,后面有无数的水手推着,一艘一艘的战船就这样在滚木上面被运过山。夜幕刚刚降临,还没有完全模糊人们的视线,不可思议的迁移行动就开始了。世界上一切伟大之举总是在默默中完成,一切成功的智谋总是经过缜密的思虑,这奇迹中的奇迹亦是如此,在经过默默缜密地思虑后,一支舰队成功越过了山岭。
在一切伟大的军事行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永远是找准时机,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穆罕默德二世在这方面的确有非同一般的才能。谁也无法预料他下一步会采取什么行动,更没人能猜中他的真正意图。这位狡诈的天才谋略家曾这样评价自己:“如果我的胡子中有一根知道了我的想法,我就会把它拔掉。”在土尔其的大炮虚张声势的轰鸣声中,苏丹的大胆计划完美实现了。4月22日这天夜里,七十艘战船在一夜之间翻过山岗,越过峡谷,穿过葡萄园,行过田野和树林,被运送到了另一片海域。次日早晨,拜占庭人还以为自己在做梦,他们看见一支挂着敌军战旗、满载敌军水兵的庞大舰队仿佛从天而降一般在他们自以为敌人无法接近的海湾中扬帆游弋。他们使劲揉着眼睛,根本无法明白这样的奇迹到底因何而来,在他们迄今一直凭借海港保护的这面城墙下,土尔其人旌旗招展、战鼓齐鸣,欢呼声和呐喊声响彻在海港上空。苏丹的妙想获得了成功,除了加拉太那一片狭窄的中立地带以外,整个金角湾都已经落入他和他的军队手中。现在,穆罕默德二世可以站在自己的浮桥上,畅通无阻地指挥部队从拜占庭守卫比较薄弱的侧面城墙发起进攻了,这样就迫使他们将原本就捉襟见肘的防守兵力分散在更长的战线上。卡在牺牲者咽喉的铁爪掐得越来越紧了。
救命啊,欧洲!
被困城中的人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他们现在十分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他们知道城的侧翼已被撕开了缺口,如果增援部队不能及时赶到,躲在断瓦残垣后面的八千士兵面对土尔其人的十五万大军,根本无法固守城池多久。不过,威尼斯的摄政王不是庄严承诺会派战舰支援吗?如果西方最富丽堂皇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有沦为异教徒的清真寺的危险,教皇难道会无动于衷吗?教廷政见不和,内部纷争不断,已被无数的嫉妒和猜忌弄得四分五裂的欧洲,难道还没意识到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危险吗?或许,困在孤城的人们自我安慰着,或许增援舰队早已集合完毕,只是因为某种情况或者还不知道此时拜占庭的危险形势而迟迟没有启航,只要让他们知道拜占庭的险境和他们的延误可能会造成的毁灭性的结果,他们就会赶来增援了。
然而,怎样才能通知威尼斯的舰队呢?马尔马拉海上遍布土耳其的船只;倘若整个舰队一齐突围,无异于出去送死并可能葬送舰队,还会使守城的兵力减少数百人,削弱防御的能力,何况每个人都肩负着守城的重责。最后他们决定只派出一艘小船,载着几个人去冒一下险。总共有十二个人去冒险从事了这桩英雄壮举。倘若史书的记载公正,这十二个人的名字应该像“阿尔戈”号[55]上的英雄们一样青史留名。可惜我们却连一个人的名字也不知道。为了掩人耳目,这艘双桅小帆上挂起敌人的旗帜,十二名男子装扮成土尔其人的样子,头上缠着穆斯林的头巾或是头上戴着菲斯帽[56]。5月3日的午夜时分,封锁海面的铁链悄悄落下,这艘勇敢的小船在黑夜的掩护下悄然划出了港湾。瞧,奇迹也发生了,这一叶扁舟竟然一路畅通无阻地穿过达达尼尔海峡,驶进爱琴海,没有被认出来。历来麻痹敌人的人,都是有非凡的胆识和勇气,穆罕默德二世万事都思虑缜密,怎么也没料到会发生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小小的一叶孤舟,载着十二名勇士,堂而皇之地穿过他的舰队,来了一次“阿尔戈”式英勇航行。
可悲的是,他们只能绝望地看到,在爱琴海上没有威尼斯船的帆影,更没有整装待发的舰队。威尼斯和罗马的教皇早已将拜占庭忘在了脑后,他们热衷于玩弄权术和政治,忙着自己教堂塔尖上的琐碎小事,根本就忽视要捍卫的荣誉和许下的诺言,这种悲剧在历史上总是屡见不鲜。为了捍卫欧洲文化和西方文明本应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可是欧洲各国的王侯贵胄却不肯暂时放下纷争和偏见,热那亚和威尼斯都将排挤对方看得比联合抗击共同的敌人更为重要。望着空荡荡的茫茫大海,十二勇士驾着小船,绝望地从一个岛屿划到另一个岛屿,可是所到之处的所有海港都已被敌军占领,没有一艘援军的战舰胆敢进入。
现在该怎么办?十二勇士中有几个勇士已经情有可原地气馁了。返回君士坦丁堡,再走一趟那条危险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没有带回任何希望。说不定在他们离开这段时间,城市已经陷落。如果他们回去,等待他们的,不是被俘,就是死亡。可是,这些无名英雄始终豪情满怀,他们大多数人还是毅然决定返回拜占庭,既然肩负使命,就应该完成任务,派他们出来是为了探听消息,他们就必须把消息带回去,哪怕是坏消息。于是,这叶扁舟又顺着原路,不顾危险地再次绕过达达尼尔海峡,穿过马尔马拉海和敌人的舰队归来。5月23日,也就是他们出航后的第二十天,君士坦丁堡城内的人以为这艘小船早已经沉没,没人期待它会送来消息,更想不到这十二个勇士还会归来。突然,有几个哨兵从城墙上挥动旗帜,因为有一艘小船正飞快向金角湾疾速驶来,城中人震天的欢呼,反而惊动了土耳其人,这时他们才惊异地发现这艘悬挂土耳其国旗、肆无忌惮地驶过他们海域的双桅小帆船原来是敌船,于是他们立刻派出船从四面八方向小船围去,想在它驶进安全港口之前把它拦住。霎时间,拜占庭的城墙上又欢声雷动,小船的归来让人们又燃起希望,他们以为欧洲还记着这座城市,上次驶来的四艘船只是先遣。不过到了晚上,噩耗一样的真相才在城里传开,基督教世界彻底抛弃了拜占庭,被困城中的人现在是孤立无援,如若他们不能自己拯救自己,等待他们的只有灭亡。
总攻前夕
日复一日的攻城战,持续了六个星期,焦躁的苏丹已经失去了耐性。他的大炮虽将城墙多处摧毁,但是,他指挥发起的数次攻击,均被城中守军顽强地击退。作为统帅来说,他现在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撤兵,要么发起一次更大规模的决定性总攻。穆罕默德召集他的帕夏们举行作战会议,他的狂热激情和坚决意志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最后决定在5月29日发起大规模的决定性总攻。苏丹以他一贯的果决坚毅做着周密的部署。他下令举行宗教盛典,十五万大军,从最高统帅到普通士兵,都必须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进行一日七沐[57]和白天的三次礼拜[58]。剩下的所有火药和石弹都已运到城下,为炮兵部队的强攻做准备。为了总攻方便,军队还进行了新的整编。穆罕默德二世从清晨忙到深夜,片刻都没有歇息。从金角湾到马尔马拉海,他骑着战马走遍全军的每一处阵地,从一个军营到另一个军营,所到之处无不鼓舞起士兵高昂的斗志。他熟知官兵的心理,知道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热情,激励他们的士气。他甚至许下了可怕的诺言,之后他的确履行了诺言,这是他的荣光,但也是他的耻辱。他的传令兵在隆隆的鼓声和尖利的号角声中向四面八方宣读苏丹的许诺:“穆罕默德二世以真主的圣名发誓,以穆罕默德和四千先知的名义发誓,以他的父亲穆拉德苏丹的灵魂,他孩子们的脑袋和他的军刀发誓,在攻陷拜占庭城后,他部队的将士可以尽情劫掠三天。城墙内的所有一切,无论家具器皿、珠宝饰物、金银财宝、老幼妇孺都属于胜利的士兵,而他,穆罕默德二世本人,除了攻克东罗马帝国最后堡垒的光荣,放弃分享任何战果。”
得到这样诱人的许诺,士兵们顷刻间一片欢腾。十几万人的欢呼声和疯狂的“Allah-il-Allah”的喊叫声犹如海浪的咆啸,向已经胆战心惊的拜占庭席卷而去。“Jagma!Jagma!”“抢呀!抢呀!”这个词成了战场上的口号,与震天的战鼓同响,和响亮的军号齐鸣。夜里,军营里又变成了欢庆节日的灯火海洋。被围在城中的人从城墙上看到平原和山岗上到处灯火通明,燃烧的火把犹如天上的星星,土尔其人吹着喇叭、风笛,敲着手鼓,击着铜锣,攻城尚未取得成功便以凯旋之姿庆祝胜利,这怎能不叫人不寒而栗。那场面很像异教徒祭司在献祭之前举行的那种喧嚣又残酷的仪式。但是到了午夜时分,所有的灯火又遵从穆罕默德二世的命令全部熄灭。十几万人的欢呼声、呐喊声戛然而止。但是,这种突如其来的寂静和黑暗比火光中的疯狂喧嚣更让人感到恐怖的威胁,更让城墙上已如惊弓之鸟的被困者惊惧万分,惶恐不安。
圣索非亚教堂最后的弥撒
被困城中的人不必派人去打探消息,也不需要敌方倒戈者的密报便深知他们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处境。他们清楚地知道穆罕默德二世已经下达了总攻的命令,如同暴风雨前的乌云笼罩,他们即将要肩负更加艰巨的任务,面临更加可怕的危险。在这最后的几个小时,这些平时因宗教纷争而分为各个教派的居民终于聚到了一起,直到灾难来临的危机关头,人们才会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历来如此。为了大家能齐心协力在精神上做好准备去捍卫他们共同的宗教信仰、伟大的历史和共同的文化,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举行了一次感人至深的宗教仪式。他下令,全城的百姓,无论是东正教徒还是天主教徒,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普通平民,无论是白发老人还是稚子幼童,全都集合在一起,举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宗教大巡游。谁也不许留在家里,当然,也没人愿意留在家里。从家财万贯的富翁到一贫如洗的穷光蛋,都虔诚地排在庄严的巡游的队伍中,高唱着“上帝保佑”的颂神之歌,队伍先穿过内城,然后再到外面的城墙。从教堂请出来的圣像和圣人的遗物被高举在队列的前面,凡是经过城墙有缺口的地方,就在那里挂上圣像,他们认为圣像比尘世间的武器更能抵抗不信天主的异教徒的进攻。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十三世将各位元老、高官显贵和指挥官们都召集起来,发表了最后一次讲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虽然他不能像穆罕默德二世那样许诺给他们无数的战利品,但是他向他们陈述,如果他们能抵挡住这次决定性的进攻,他们将为东罗马帝国、为整个基督教世界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赢得怎样的荣誉;相反,如果他们败于那些烧杀抢掠的暴徒,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危险。穆罕默德二世和君士坦丁十三世两个人都十分清楚,这一天将决定今后几百年的历史。
接着,最后一幕开始了。这是毁灭之前最令人难忘的热闹场面,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感人至深的场面。濒临死亡的人们齐聚在当时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圣索非亚教堂里,自从基督教东西两大教派重建兄弟关系以来,两大教派的教徒便很少到这里来。现在,文武大臣、宫廷贵胄、希腊教会和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全副武装的热那亚和威尼斯的水手士兵,全都簇拥在皇帝四周,在他们身后的是恭敬、沉默地匍匐在地的几千教众,他们黑压压一片跪在地上,低着头,口中喃喃祈祷着,更显出他们的忧心和恐惧。微弱的烛光反衬教堂穹顶的黑暗,好似搏斗一样照出这群虔诚祈祷人的巨大身躯。这是拜占庭人在用灵魂向上帝祈祷。大主教庄严地高声呼吁,唱诗班跟着吟歌作答,教堂里又响起了西方世界神圣、永恒的声音——音乐。然后,人们鱼贯走到祭坛前,一个接着一个,皇帝走在最前面,去领受信仰的安慰。祈祷声犹如拍击海岸的波涛,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在这宏伟教堂的宽阔大厅里萦绕、回响,一直升到高高的穹顶。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悼念死者的安魂弥撒开始了。因为这是最后一次在查士丁尼建造的这座教堂里举行基督教的仪式。
震憾人心的仪式过后,皇帝匆匆返回皇宫,请求所有臣仆能原谅他以往可能对他们做出的不公平处置,然后他便翻身上马,从城墙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去慰问士兵,鼓舞他们的士气,就像他不可一世的敌手穆罕默德二世做的一样。夜已深,听不到士兵的呐喊声和刀剑等武器的铿锵声,四处一片静寂,城内的几千人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黎明的降临,等待着死亡。
凌晨一点,苏丹发出了总攻的信号。巨大的帅旗一展,十几万将士一齐呐喊“Allah-il-Allah”,手执武器,背着云梯、绳索、铁爪锚向城墙蜂拥冲去,同时擂起战鼓,吹起号角。所有的擂鼓、铜钹、风笛全部一齐奏响,与士兵的呐喊声、大炮的轰鸣声汇聚在一起,振聋发聩,有如末日前暴风雨的袭击。
奥斯曼军队攻破君士坦丁堡
那些未经训练的志愿敢死队被无情地驱赶着送到城墙上去,他们半裸的躯体在苏丹的攻城计划中肯定只是作为替死鬼罢了,他们的作用只是用来消耗敌军的体力,为主力部队的决定性冲锋做准备。这些被鞭子驱赶的替死鬼抬着数百架云梯在黑暗中爬向城垛、登上雉堞,再被击退下来,然后再冲上去,就这样前仆后继,一再地向上冲,他们没有退路,他们只是充当炮灰的无谓牺牲品,在他们身后站着精锐的主力部队,他们不停地鞭打着他们,把他们推入完全是必死的绝境。在守城军的箭矢和石块面前,这些人肉替死鬼几乎毫无战斗力可言,守城的军队身披铁网甲胄,即使敌方箭矢如雨,也无法伤他们分毫,所以现在守城的军队暂时还占上风。但是他们的真正危险是自己的疲乏,这正是穆罕默德二世算计好的。守在城墙上的士兵身着沉重的铠甲,持续地迎战如潮水般不断涌上来的轻装敌军,而且敌军还不停地变换攻击的地点,这样被动的防御消耗了他们太多的体力。激战开始两小时后,晨光微露,东方泛白,由土尔其的安纳托利亚人组成的第二批冲锋队发起了进攻,战斗愈加激烈了。安纳托利亚军队是有名的军纪严明、训练有素,并且同样身披铁网甲胄。此外,他们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又经过充分的休息,而守城的官兵却不得不根据敌军进攻的地点不停地变换防守的据点。不过,攻城者还是不断地被击退下来。于是苏丹只好派上了自己最后的后备部队,也是奥斯曼帝国最精锐的核心部队,他的近卫军。他亲自率领这一万两千名精挑细选、身强力壮的士兵——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军队,身先士卒,齐声呐喊着扑向精疲力竭的守城士兵。现在已到了千钧一发、决定命运的紧要关头,城里所有的钟都已敲响,号召最后还有战斗力的人都登上城墙去守城,水兵们也被从船上召集到城墙上,真正的决战开始了。一块大石头击中了热那亚部队的首领,骁勇善战的吉乌斯蒂尼亚尼,他身负重伤,被送到了船上,他的倒下,极大挫伤了守城士兵的斗志。但是,皇帝很快亲自赶来督阵,阻挡了这次危险的攻势,再次成功地把搭上来的云梯推下城墙;双方都在进行殊死的战斗,守城者的众志成城对抗攻城者的坚韧不拔,呼吸之间,绝望之中迸发的顽强勇气战胜了侵略者的野蛮暴力,拜占庭似乎获救了。但是,一个悲剧性的意外事件发生了,历史往往在它无法参透的重大事件中总是制造几个神秘的瞬间来做最终的决定,这个瞬间一下子决定了拜占庭的命运。
一件完全不可想象的意外事件发生了。有几个土耳其人通过外层城墙中的一个缺口闯进了离进攻地点不远的地方,他们不敢直接攻打内墙,便好奇地在第一道城墙和第二道城墙之间无目的地转悠,却让他们发现了内城墙有一扇小门,人称凯尔卡门,由于难以理解的疏忽,竟然敞开着。其实它不过是一扇小门而已,是和平时期,城门紧闭的几小时内行人通行的地方。正因为它不具有任何战略价值,在最后一夜,全城都陷入激动中时忘记了它的存在。土耳其近卫军惊奇万分地发现,在这坚如磐石的堡垒中竟然有一扇门就这样悠闲地向他们敞开着,可以自由出入。起初,他们也怀疑其中有诈,是守军的诱敌之计,这样荒唐倒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简直难以置信。因为当时,堡垒一样的城墙上的每一处缺口、每一条缝隙、每一座防守的大门前都是尸堆如山,燃烧的油脂和投枪从城墙上不停飞掷下来,而这里却是像过礼拜天一样,一片静谧的升平景象,凯尔卡门敞开着,直通城市的中心。土尔其立即通知部队增援,于是,整整一支部队,未遇任何抵抗,便长驱进入了内城,从背后突袭还蒙在鼓里、毫不知情的守城军队。更糟的是,几名守城的战士突然发现自己身后竟然站着土耳其人时,忍不住发出了致命的惊呼:“城市被攻陷了!”这散布谣言的惊呼比每一场血战中所有的大炮都更具杀伤力。现在,土耳其人也跟着大声地欢呼:“城市被攻陷了!”喊声越叫越响,瓦解了一切抵抗。雇佣军以为自己被出卖了,纷纷撤离阵地,以便及时逃到港口,逃到自己舰船上逃命。君士坦丁十三世带着自己的亲信随同入侵者浴血奋战,殊死抵抗,但已是回天乏术。在乱军之中,没有人认出他,就这样战死沙场。到了第二天,人们才在乱尸堆中发现他穿的一双饰有金鹰的紫靴,这才断定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以身殉国,光荣地同他的帝国一起同归于尽。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一扇被人忘却的凯尔卡门,就这样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轨迹。
倒下的十字架
有时候,历史喜欢玩弄数字游戏。因为从罗马被旺达尔人[59]令人难忘地洗劫到拜占庭被土尔其人洗劫,时间正好过了一千年。一场抢掠开始了。穆罕默德二世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却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性的后果。他在第一次屠城之后,就放任自己的将士们烧杀掳掠,纵容他们恣意抢劫,成千上万的官兵像地狱里释放出来的魔鬼在大街小巷哄抢。首先遭殃的是教堂,那里有熠熠生辉的金制器皿和光彩夺目的珠宝;他们闯进哪一户人家便立刻在门前挂起旗帜,以示这里的战利品都有了主人。他们的战利品,不仅是宝石、绸缎、钱财等可以搬走的财物,还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女人可以卖到苏丹的后宫,男人和儿童可拿到奴隶市场上去贩卖。逃到教堂里的不幸男女,被土尔其人用皮鞭成群结队地驱赶出来。上了年纪的老人被当作浪费粮食的废物,卖不出去便统统杀掉,年轻人则被像牲口一样捆绑起来拉走。疯狂抢劫的同时,这些野蛮的土尔其人又进行了毫无意义的大肆破坏。当年经过十字军东征同样可怕的浩劫而侥幸残留下来的一些珍贵圣物和名贵艺术珍品,被这群疯狂的胜利者全部捣毁、撕碎,七零八落地随意扔掉。价值连城的名贵绘画,精美绝伦的艺术雕塑,凝聚数千年智慧结晶的典籍图书,这些象征着希腊人思想和精神的不朽财富,本应被永久珍藏,现在却全都被付之一炬或被漫不经心地毁掉。人类永远无法完全知道,在那命运攸关的时刻,那扇敞开的凯尔卡门到底带来了怎样沉重的灾难;对罗马、亚历山大港和拜占庭的洗劫使人类丧失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土尔其军队大获全胜,可是穆罕默德二世直到取得胜利的那天下午,大屠杀结束后,才踏进这座被他征服的城市。他骑着自己的高头骏马,神色倨傲表情严峻,他信守自己的诺言,对沿途野蛮残暴的烧杀掳掠视若无睹,对为他赢得了胜利的将士们所做的无耻行径不予干预。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战利品,因为他已经赢了,重要的是荣耀。所以他傲然策马前往大教堂,那可是拜占庭闪耀的桂冠。五十多天来,他一直从自己的军帐翘首仰望圣索非亚教堂金光闪闪、好似遥不可及的圆顶,此刻他可以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堂而皇之地迈进教堂的巨大铜门了。不过,穆罕默德二世还得再克制一下自己渴望的心情,他必须先感谢真主,然后再将这座教堂永远献给真主。苏丹谦卑地躬身下马,跪地低头祈祷,然后抓起一把泥土撒在自己的头上,这是为了提醒自己,他本人只是个世俗凡人,切不可因功而倨傲炫耀。向真主表示了自己的谦卑敬畏之后,苏丹,这位真主的第一仆人,才昂首迈进查士丁尼大帝建造的大教堂,东罗马帝国神圣智慧的殿堂——圣索非亚大教堂。
苏丹怀着激动的心情,好奇地仔细观察这座富丽堂皇的建筑,镶嵌着大理石和马赛克的巍峨穹顶熠熠生辉,精雕细琢的弧形门拱,在黄昏的朦胧中闪着柔光延伸开来。他觉得这座用来祈祷的宏宇殿堂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他的真主。于是他立刻命人请来一个阿訇[60],让他登上基督教的布道宣读伊斯兰教的教义,而这位土耳其君主则面向麦加,在这座基督教的圣殿里第一次向世界的主宰者,真主,做祷告。翌日,工匠们就进入教堂,奉命清除基督教的所有标志;拆毁基督教的圣坛,马赛克镶嵌的虔诚图案被刷上石灰;教堂里高高耸立的巨大十字架,千年以来一直张开双臂,想要包容人世间的所有苦难,现在却轰然倒地,发出沉闷的巨响。
十字架坍塌的声音,有如巨石落地发出的沉闷回声,在教堂上空久久回荡,又随风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整个西方世界都在为它的倒坍而震惊。这声音在罗马、热那亚、威尼斯发出震颤的回响后,又像预警的隆隆巨雷传向法国和德国。整个欧洲都恐惧地意识到,由于他们的迟钝和冷漠,一股灾难性的破坏力量已从那扇被遗忘的、招致祸端的凯尔卡门闯进了他们的领地。这股暴力将遏制欧洲达数百年之久,使他们的力量毫无建树。然而历史就好比人的一生,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小小的疏漏所造成的损失,千载难以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