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励志羊皮卷(中)
10760900000024

第24章 你能有效地说服别人

说服别人的种种妙法

在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要说服务别人的情况,如果不掌握技巧,说服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在生活中需要说服的对象有很多,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的上司、你的顾客、你的朋友、你应聘的主考官……有时候,某些人欲在你身上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你更应该临危不惧,巧妙地使用说服技巧,使他放下“屠刀”,避免造成严重的恶果。在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要说服务别人的情况,如果不掌握技巧,说服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一、以退为进

在说服时,你首先应该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如果你和颜悦色地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说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说服时不尊重他人,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是要失败的。毕竟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就连三岁孩童也有他们的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不费力地说服而受其支配。

有一位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差班班主任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安排各班级学生参加平整操场的劳动。这个班的学生躲在荫凉处,谁也不肯干活,老师怎么说都不起作用。后来这个老师想到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他问学生们:“我知道你们并不是怕干活,而是都很怕热对吗?”学生们谁也不愿说自己懒惰,便七嘴八舌说,确实是因为天气太热了。老师说:“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等太阳下山再干活,现在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学生一听就高兴了。老师为了使气氛更热烈一些,还买了几十个雪糕让大家解暑。在说说笑笑的玩乐中,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说服,不等太阳落下就开始愉快的劳动了。

二、争取同情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说服比较强大的对手,不妨采用这种争取同情的技巧,从而以弱克强,达到目的。

有一个15岁的山区小姑娘,不幸被拐到上海卖淫。当天晚上,天上下着小雨,小姑娘的房门打开了,一个中年上海“阿拉”走了进来。小姑娘的心跳到了嗓子眼儿。不过,她还是很快地镇静下来,机智地叫了声:“伯伯!”中年“阿拉”一愣,人像是被魔法定住了似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说:“我一看伯伯就是好人,看你的年龄,与我爸差不多,可我爸就比你苦多了,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时,他热得中暑……”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阿拉”的脸涨得通红,短暂的沉默后,低低地说了一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开门走了。面对强壮的“阿拉”,何不让自己显得更弱小,来激发他的同情心呢?聪明的小姑娘正是这样做的。一句“伯伯”,一下子拉开了两人年龄距离,让“阿拉”不由得想起自己那同样处于花季的女儿。同情的种子开始在他心头萌发了。接着小姑娘又不失时机地给他戴上一顶“好人”的帽子,诱导他的心理向“好人”标准看齐。用“我爸”和“阿拉”对比,进一步强化了“阿拉”的同情心理。

三、善意威胁

很多人都知道用威胁的方法可以增强说服力,而且还不时地加以运用。这是用善意的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感,从而达到说服目的的技巧。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当大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时,却被告知当晚因工作失误,原来订好的套房(有单独浴室)中竟没有热水。为了此事,领队约见了旅馆经理。

领队:对不起,这么晚还把您从家里请来。但大家满身是汗,不洗洗澡怎么行呢?何况我们预定时说好供应热水的呀!这事只有请您来解决了。

经理:这事我也没有办法。锅炉工回家去了,他忘了放水,我已叫他们开放集体浴室,你们可以去洗。

领队:是的,我们大家可到集体浴室去洗澡,不过话要讲清,套房一人50元一晚是有单独浴室的。现在到集体浴室洗澡,那就等于降低到统铺水平,我们只能照统铺标准,一人降到15元付费了。

经理:那不行,那不行的!

领队:那只有供应套房浴室热水。

经理:我没有办法。

领队:您有办法!

经理:你说有什么办法?

领队:您有两个办法:一是把失职的锅炉工召回来;二是您可以给每个房间拎两桶热水。当然我会配合你劝大家耐心等待。

这次交涉的结果是经理派人找来了锅炉工,40分钟后每间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热水。

威胁能够增强说服力。但是,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态度要友善。第二,讲清后果,说明道理。第三,威胁程度不能过分,否则反会弄巧成拙。

四、以情感化

一般来说,在你和说服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使说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如何消除防范心理呢?从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给帮助等等。

有个“的姐”(出租车女司机)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时,对方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的样子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20元找零用的钱。见“的姐”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的姐”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该等着急了。”见“的姐”是个女子,又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把他送到火车站去。见到气氛缓和,“的姐”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的姐”又说:“我的钱就帮助你了,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突然哭了,把300多元钱往“的姐”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在这个事例中,“的姐”典型地运用了消除防范心理的技巧,最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五、换位思考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惟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某精密机械工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部件委托小工厂制造,当该小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没想到全不合要求。由于迫在眉睫,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许久。总厂厂长见了这种局面,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于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竟然有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欣然应允。

六、以短补长

习惯于顽固拒绝他人说服的人,经常都处于“不”的心理组织状态之中,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僵硬的表情和姿势。对付这种人,如果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绝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寻找与对方一致的地方,先让对方赞同你远离主题的意见,从而使之对你的话感兴趣,而后再想法将你的主意引入话题,最终求得对方的同意。

有一个小伙子固执地爱上了一个商人的女儿,但姑娘始终拒绝正眼看他,因为他是个古怪可笑的驼子。这天,小伙子找到姑娘,鼓足勇气问:“你相信姻缘天注定吗?”姑娘眼睛盯着天花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后反问他:“你相信吗?”他回答:“我听说,每个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会告诉他,将来要娶的是哪一个女孩。我出生的时候,未来的新娘便已经配给我了。上帝还告诉我,我的新娘是个驼子。我当时向上帝恳求:‘上帝啊,一个驼背的妇女将是个悲剧,求你把驼背赐给我,再将美貌留给我的新娘。’当时姑娘看着小伙子的眼睛,被内心深处的某些记忆搅乱了。她把手伸向他,之后,成了他最挚爱的妻子。”

使你说话具有说服力

当你说的话对于其他人有很强的说服力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对于成就你的事业有多么重要。

1.要以权威腔讲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熟悉你讲话的内容,你对你的话题了解得越多越深刻,讲得就会越生动越透彻。

2.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子

最简洁的文章总是最好的文章,其原因就是它最容易理解,关于讲话和对话也可以说是同样的道理。

绝对掌握了这种艺术的人是耶稣,他说话使用的词汇和发布命令所使用的词语都是简单、简洁、一语中的并且容易理解的。例如,他说的“跟我来”不会有人不明白。

3.使用具体和专门的词汇和词语

4.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词汇和说一些没有用的事

5.说话要直截了当而且中肯

如果你想在你所说的各种事情上都取得驾驭人的卓越能力,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集中一点,不要分散火力。相信你肯定会击中靶心。

6.不要夸口

不但永远不要夸口或者言过其实,而且在陈述你的情况时还要动脑筋为自己留有余地,这样你就不必担心会遇到什么责难。

7.对待听众不可盛气凌人

即使你可能是你要讲的这个专题的权威人士,也没有任何理由盛气凌人地对待听众。

8.要有外交手腕及策略

圆滑老练是指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去做适当的事情又不得罪任何人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当你对付固执的或者棘手的问题时,你更需要圆滑老练,甚至使用外交手腕。要说做起来也很容易,就是对待每个女人的都像对待一位夫人一样,对待每个男人都像对待一位绅士一样。

9.要为你的听众提出最好的建议,不要为你自己提出最好的建议

如果你能做到达一点,那谁都没有办法从你的脚下抢走一块地盘,你也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0.要坦率而开诚布公地回答所有问题

如果你能按照我前面给你列出的九项提示去做,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条。

当你说的话对于其他人有很强的说服力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对于成就你的事业有多么重要。

让道理说服双方

论辩中,不是一方被另一方说服,而是双方都有道理,能够找到真正的对立,才能够真正地软化对立。

我们知道,论辩赛的论辩并不需要说服对方,而只需要说服评委与听众;只要评委与听众被说服,论辩也就胜利了。以软化对立为目的的日常论辩则不一样,它不仅要求说服对方而且要求自己做好被说服的准备。论辩中,不是一方被另一方说服,而是双方都道理,能够找到真正的对立,才能够真正地软化对立。

一、自己的立场要讲清楚

讲清自己的立场,包括讲清自己的论点、论据加论证(尤其是论点),讲清自己的立场,不致使对方误解自己,引发不必要的新对立。例如:

四川的小刘和浙江的小杨是好朋友,零花钱经常一块儿花。一次,两人买榨菜,小刘买了一袋四川榨菜,小杨很不乐意:“你怎么不买浙江榨菜?”小刘:“浙江榨菜的味道哪能有四川榨菜纯正呢?”小杨:“你真不会吃。浙江榨菜的味道才叫纯正呢!”小刘:“我不会吃?这是吃榨菜长大的,吃了几十年,恐怕是你不会吃吧。”……

双方都没有把自己的立场讲清楚。什么叫“纯正”?这是一个含义模糊的词。也许双方真正的对立是:小刘是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味的榨菜;小杨是浙江人,习惯吃甜味的榨菜。由于没有讲清立场,反倒引发了新的对立:谁更会吃榨菜?

二、对方的立场要听清

对于以方的立场,重在一个“听”字。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听清对方的立场,有助于正确理解对方,不致发生误会。

1.对方已说的话,要注意他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

听话听音,一方面指要听出对方有意义的弦外之音(如双关语),这一点做到不难。难的是在另一方面,要听出说话者本人也不定意识到的含义,例如:

奥运会亚洲九强赛中国对巴林一役中,李金羽射入两球让中国以2:1获胜。但他又有两个单刀球没进,让中国队的净胜球难以超过韩国队。经常看足球的甲与经常踢足球的乙展开论辩。甲:“李金羽不行,中国前锋不行。”乙:“李金羽不行?你上去试试啊。没踢过球就不要乱讲。”甲:“没踢过球,难道我就没看过球吗?”……

球迷甲说李金羽不行,也许是在跟世界级前锋作比较;球员乙说李金羽行,显然是在跟自己作比较,在这个意义上,双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立。问题糟糕在:由于互相没有弄清楚对方的话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反而因虚假的对立而引发新的对立:谁有资格评球——经常看球的还是经常踢球的。

2.对方没有说出来的,不要贸然替对方下判断。

首先,与对方肯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否定它;与对方否定的话相对的判断,对方不一定肯定它。因为相对判断不是相反判断。举个例子,老师斥责小明:“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你怎么不用句号呢?”日常论辩里人们往往认为老师的话包括这个意思:小明在作文里该用句号的地方没用句号,其实不一定,老师说这句话也许是因为小明的作文里没有句号,或者是仅仅在某一处该用句号的地方用了别的标点。

在日常论辩里这类错误也很常见。

例如:

主人请客。丁一直没来,主人等得不耐烦:“该来的怎么还不来。”甲想主人是想说“不该来的却来了”,于是扭头就走。主人见状,说道:“不该走的走了。”乙一听不乐意了,这不明摆着说:“该走的没走吗?”于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人,追了出去:“我没说你。”丙一听,心想是在说我吧,也回家去了。

人们一般从这则流传甚广的笑话(其中论辩并未持续,而且语言形式不完整)中引出说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何尝引不出听话要小心谨慎的教训呢?若甲乙丙不替主人下判断,对立也就不会不可收拾了。

其次,不要任意扩大对方的话。任意扩大对方的结论,使之变得荒谬可笑,这是论辩赛的常用技巧。日常论辩要求用道理说服双方,而非一方战胜另一方。这样做就不妥了。

例如:

甲乙二人买完体育彩票后,甲说:“发行体育彩票好。可以为体育事业筹集大量资金。”乙说:“我看不好,这是在助长群众的赌博心理。”甲:“毕竟目的不同嘛。买彩票是为体育事业做贡献,哪能等同于赌博?”乙:“既然发行彩票可以集资,是不是要发行航空母舰彩票、登月彩票?是不是我家修房子缺钱,也来发行彩票呢?”……

在这场论辩里,乙扩大了甲的论点,甲赞成发行体育彩票,但他不一定赞成凡是缺钱就发行彩票。乙的这种作法是在给软化对立找麻烦。

三、双方的立场要辨析清楚

通过讲清自己的立场,听清对方的立场,从而对双方观点的优劣得失有个清楚的了解,明白真正对立之所在,这是从道理上软化对立的关键。例如:

1999年高校扩招,舆论褒贬不一。在某电台的直播访谈节目里,一个高中毕业的外企总经理与一个大学青年讲师为此事展开论辩。总经理认为:扩招无甚意义,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上大学的必要,因为他们同样可以生活得好好的;少数人也没必要上大学,因为通过努力他们一样可以有汽车,有洋房。大学讲师则持相反的观点:高等教育应该向更多的人敞开大门,因为人们应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节目的最后,大学讲师总结道:“我与总经理的根本分歧其实不在于是否赞成高校扩招,而在于:到底是知识还是物质生活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讲师与总经理的根本对立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贵的是讲师在表面的对立之下找到了真正的对立。只有软化了真正的对立,才算是真正软化了对立。辨析双方立场,找出真正的对立,这是软化对立的前提。

四、巧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

日常论辩要软化对立,所以不讲究论辩赛的“守住底线”。打个比方,论辩赛双方是两块拒绝融化的冰(谁融化谁输);而日常论辩的双方则是两团燃烧的火(真理之火),凑在一起火焰才旺。为了软化对立,日常论辩要求适时变化自己的观点,以与对方取得一致。以下是两种较好的作法。

1.把自己的观点归结到对方的观点中去,让双方对立都得到改造。

例如:

某公司市场部经理与开发部经理为一种新产品的开发论辩起来。市场部经理认为:在开发一种新产品之前,应先作详细的市场调查,看看消费者有无这种需求。开发部经理则认为:新产品的开发必须保密,让顾客和同业竞争对手都感到神秘才好,两人论辩了一会儿,都感到自己的立场有问题。市场部经理主动提出:开发部经理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开发之前最好进行一次一般性的市场调研。

市场部经理把自己的立场从详细的市场调查调整为一般性的市场调研,以此来迎合对方的观点(要保密),从而软化了对立。

2.把对方的观点归结到自己的观点中来,以引导对方。

例如:

目前在校生近视眼发病率很高,医生A认为主要是个人卫生问题,是用眼教育问题。A:“近视眼大多是由看书时间过长、看书姿势不正确等用眼不卫生引起的,自然是个人卫生问题。”B:“你想过没有,如果学生压力不重,学生会长时间看书吗?”A:“也会呀,他们也许会长时间看课外书。”B:“既然这样,学校又为什么不加强用眼卫生教育呢?”A:“可能教育了没起作用嘛。”B:“教育居然不起作用,这难道还不是一个教育问题吗?”

在这场论辩里,医生B巧妙地把A的观点引入自己的观点之中:即便是个人卫生问题,也首先是一个卫生教育问题,从而仍还是一个教育问题。

你要力求让道理去说服对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清自己的立场,听清对方的立场,将双方的立场辨析清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巧妙地改变自己的立场。

“良药”都是苦的吗?

一直以来,人们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思维定势。但是你想过没有:忠言必须逆耳吗?

“忠言”作为真诚帮助他人的一种形式,它的初衷必须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献言者就会想方设法把话说得让人容易接受,而逆耳之言如何才能让人好接受?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而这种人也有所谓的“忠言”,那么他们的“忠”从何而来呢?挑他人的刺而来。因为爱挑人刺,嘴又封不紧,情绪上来叽叽歪歪地说到你没有脾气为止,末了,还要再“赠”你一句“我这是为你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云云。每逢此境,你是真该感谢对方呢,还是该暗骂一句“去你的吧”?

不过,善意的忠言也确实有逆耳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些受言人在特定的对象面前容易受特殊的感情支配,以至与对方善意的有理性的认识形成认识上的交叉,这就促成了逆反情绪的再生,越是忠言越觉得逆耳。

打个比方。一个团队的部门经理在已经知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把事情办砸的前提下,尽管没有对他做太多的指责,还是忍不住要向他提出诸如“下次再不能重复这样的错误了”之类的忠告,即使你指出的问题很有道理,对方也很有可能心里不买你的账,大有可能在心里骂道:“你他妈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自己去试试!”显然,这样的忠言效果就是失败的。假如此时你能说“你已经尽力,事没办好我也有责任”之类的安慰话语,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部下岂会抵触你的忠言?

如此看来,仅有“为别人好”的善意献言还不够,要使献言变成对方能接受的忠言,献言者就必须掌握“管嘴”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现实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听到一种嫉恶如仇、满口仁义道德的逆耳忠言,于是我们也往往会强制自己必须把“忠言”当忠言,像喝苦口良药般虚心地采纳,但凡屡试不爽后,方才会觉得苦口良药和忠言逆耳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语,将二者彼此互喻或类比,实在有些牵强,因为忠言是不能当作药汤从人的嘴巴往肚子里灌的。

“忠言”不能和药类比。药是治疗身体病症的,苦药可以药到病除;而忠言主治的是人的心理病症,正常人的心理不爱接受逆耳的忠言。如果实在要说忠言是药,那么这种药也是顺耳的比逆耳的更具治愈能力。人心总是因为多听逆耳之言而更加脆弱,只有顺耳之言,才能鼓起人们发奋的斗志。

如果“忠言”必逆耳的话,那么我就要问了:中国古代又有哪个君王是因为听从了逆耳的忠言而成为一代明君的呢?是秦朝始皇、汉代武帝,还是蜀国刘备?又有哪个君臣是因为勇于向君王献逆耳忠言而受到重用的呢?是屈原、吕不韦,还是岳飞?既然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忠言逆耳的成功经典,恰恰不乏因为向君王献逆耳忠言而丢失小命者,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为那些“割耳朵”的话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认作忠言呢?即使忠言逆耳成立,那么,好言相劝又能叫什么呢?

当然,逆耳的“忠言”不是没有,但它只是整个“忠言系”当中一个小小的部分,而且献言者大多数还带着情绪或仅仅是为自己找一种悖论的借口;更多的有效的忠言,还是来自友好与善意的诱导。所以,逆耳的忠言并不是最好的忠言。

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是同事、是亲人,还是一般熟人,只要你是真的有意向对方献上忠言,那么就请你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把嘴管好。做到这一点,你所献的忠言就一定不会逆耳。

除此之外,在什么场合提出忠言也很重要。一般而言,有意献言者最好事先安排“一对一”的形式,以避开他人耳目,引发不必要的传言,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经验和事实告诉人们,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好心人愿意把劝说别人的话故意说得像割人耳朵般难听,即使是家长对小孩的教育,也并非只有以骂来解决问题。诚如一个作家所言,察纳忠言,固然是应有的雅量,但不上道的忠言,还是不听为好!

怎样说服别人更有效

怎样才能提高说服的成功率?看看下面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德国相继战败投降后,日本仍在太平洋地区顽抗。美国军方担心士兵会因德国的投降而幻想战争会很快结束,致使斗志松懈,因此想说服士兵相信美日战争还会持续一段艰苦漫长的时间。为此,社会心理学家准备了两份宣传材料。他们对一部分士兵进行单面宣传,强调日军人数多,士气高,并且控制了不少当地资源,而美国则面临战线长、供给困难等不利因素,最后指出战争至少还要持续两年;对另一部分士兵,他们进行的是双面宣传,即除了介绍那些不利因素外,也强调盟军的有利方面,最后同样告诉士兵估计距最后胜利还有两年时间。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原来就认为战争不会很快结束的士兵,即原来的态度就与宣传说服者一致的人,单面宣传更能坚定他对战争还得持续较久的信念;而原来以为战争就要结束的士兵,双面宣传则能有效地改变他的看法,从而坚定斗志。

这个研究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当听众的观点与宣传者一致时,运用单面宣传,尽量阐述自己的观点,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当听众对宣传者的观点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时,如果宣传者从两方面去分析问题,就会削弱听众的拒绝心理,拉近双方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宣传者就能对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