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都有过“一头栽下去”的经验。你可知道,就像爱情一样,工作也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你每天真的只工作八小时吗?未必。虽然说,一般认为上班族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但是不遵守“规定”的大有人在。你只要放眼望去,随处都可以发现许多的企业老板、律师、会计师、专业人员、中介经理人甚至自由工作者,在他们的时间表里绝对没有所谓的“准时下班”。
在这个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里,制造了无数对工作狂热的人。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整日把自己压缩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中,每天只要张开眼睛,就有一大堆工作等着他。
要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工作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假。据说,有很多工作狂最讨厌节日,尤其是休长假,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只要一闲下来,他们就会闷得发慌,恨不得赶紧逃回办公室里。
其实,工作狂不光是指做事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心理研究人员分析,具有工作狂特质的人大都是目标导向的完善主义者,一切以原则挂帅。他们企图从工作中获得主宰权、成就感与满足感,任由生活完全受工作支配,他们相信只有工作才是一切意义的所在,至于其他的活动和人际关系都是次要的。
某公司代理处经理冯先生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希望自己在30岁的时候能挣得一个好的位置。由于急于求表现,他几乎是拼了命工作,别人要求一百分,他非要做到一百二十分不可,总是超过别人的预期。
29岁那年,冯先生果真坐到主管的位置,比他预期的时间还提早了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反而认为是冲向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工作态度变得更“狂”了。
那段时间,冯先生整个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不论吃饭、走路、睡觉几乎都在想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过问。对他而言,下班回家,只不过是转换另一个工作场所而已。
拼命工作的结果,使他和家人的关系很疏离,家人认为他对家庭漠不关心;和同事之间也形成对立的局面,部属埋怨他是一个挑剔的主管;而他自己,其实过得也并不快乐,常常感觉处在心力交瘁的状况。
当时,冯先生不认为自己有错,觉得自己做得理所当然,反而责怪别人不知体谅,不肯全力配合。不过,慢慢地他也发现,纵然自己使尽了全力,却也老是追不到自己想要的。
35岁以后,冯先生才开始领悟,过去的态度有很大的偏差,处处以工作成就为第一,没有想要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虽然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别人,但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追求虚荣的借口。
冯先生不否认“人应该努力工作”,但是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也不应该舍弃均衡的生活,否则就称不上“完整”的人生。
重新调整脚步之后,冯先生发现比较喜欢现在的自己,爱家、爱小孩,还有自己热衷的嗜好,他没想到这些过去不屑、认为浪费时间的事,现在却让他得到非常大的满足。对于工作,他还是很努力,至于结果,一切随缘。
很多工作狂回首前尘,感慨工作吞噬了整个人生,使他们丧失了亲情、朋友、健康。如果还可以重新选择,如果一切还不嫌太晚,你是不是愿意调整脚步?你可以用一个问题问自己:“毕竟,我到底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