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上)
10762800000003

第3章 糊涂修身篇

第一节 糊涂修身传统

一、儒家修身养性法

修身养性,指的是对性格的修炼。现代健康观已从以往的身体无病,扩展到精神、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等诸方面。换言之,良好的性格也是考查你的健康质量的一大指标。人们总是对佛道医武等养生之法津津乐道,而对儒家养生之法却很少道及,陌生的很。其实,儒家养生法最贴近生活,而且直指人心,与佛道医武有同有异,有其独特之处。今就儒家的修身养性方法作如下诠释。

德润身仁者寿

儒家养生首重修心养德,认为具备仁德之心的人一定会长寿。即所谓“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爱人”。就是说只有内心充满爱人之心的人才会达到“仁”的境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孟子也进一步证实道:“仁,人心也”(《孟子·万章章句下》)。看来儒家的“仁”即人之本性,是爱心,是人心。

只有真正具备了爱心和真心的人,才会具备“仁”的美德。那么,什么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树,德即树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财富只是树的枝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根深才会叶茂,树才会生长旺盛。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赞许,世人的尊崇,才会获得真正的财富,健康长寿。所以儒家认为“仁”为德本,德为人之本,这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释“治国平天下章”》)。

有钱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装饰豪华的房屋,住得舒舒服服,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的,而往往又为钱财而忧虑。而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性格开朗,做事光明正大从不做违心的事,自然心情愉悦,吃得下睡得着,所以身体自然就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释“诚意章”》)。

水有载物包容之德,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往往以水为鉴,经常勉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胸怀大志兼善天下。山岳岿然巍立气势雄伟,往往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钟爱,只有大山那样博大胸怀的人才能够审时度势立于不败之地。聪明的人经常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大脑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都喜欢过恬静悠闲的生活,无欲无求从不做有违道德的事,也不让世俗烦忧的事来束缚自己。所以聪明的人总会心情愉快舒畅,没有烦恼。

凡是胸中充满爱心的人,能为社会和大众作出贡献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会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者爱人”之心而又能长寿呢?孟子说:一个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确对待天命即自然发展规律,无论寿命长短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又说:一个人的祸福不是无端而来的,是由于自己的作为而来的。善者自会多福,恶者多有祸事。所以一个人的祸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慎交友善养生

儒家不但重视自身修养,而且还提醒人们在交友和生活方面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因为这些方面的负作用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对于交友方面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知识渊博见闻广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反之,与虚伪做作的人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

对于生活方面孔子也提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把能够经常得到调节生活的乐趣作为快乐。心胸开阔,不妒嫉别人的成功,把赞扬别人的长处作为快乐。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为乐的贤良朋友作为快乐。这是有益的。把喜欢骄纵放肆,不顾社会公德,任性妄为的行为视为快乐的;把喜欢纵情游荡,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行为视为快乐的;把喜欢彻夜宴饮,恣情纵欲,花天酒地,丧失道德的行为视为快乐的。

这些都是既损害于社会又损害于己身的行为。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不但赞扬了一些有益社会,有益健康的优良作风。也痛斥了一些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的人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不良行为。警示人们那些该作,那些不该作。只有懂得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下》)。

儒家不但重修心也重修身,修心为养性,修身为立命,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发挥聪明才智,所以修身养性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孔子认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时时警觉。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爱护身体,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不要为一些小事就吵吵闹闹,甚至拳脚相向,于己于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气衰退,应警觉贪得无厌,要常怀平常心,不计得失,经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畅快,精神愉悦,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为什么古代得道的人能够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注重养生,因而长寿,能够长久地享受人间快乐和美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能早树立节欲长生的观点,懂得爱护身体,爱惜精力,所以精力不会枯竭。

人和大自然都是息息相通的,虽然万物形态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和人类是相互感应沟通的,是相互倚持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以,古代修身养性的人和治理天下的人都效法天地。“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吕氏春秋·情欲》)。

孔夫子不但注重精神修养和形体修养,而且对起居饮食也非常重视。他喜欢做工精细的食品,对菜肴要求刀工严格,肉丝要切得细而匀称,一是要达到形、色、味俱佳。这样能增加食欲,使人看得满意吃得香。

对于放久而腐败变质的食物绝对不吃,对变了色有异味的食物不吃,对烹饪不得法达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对过了时降低了菜肴质量的不吃,对不按规格要求胡乱取用的肉不吃,对主菜和调味品不配套的不吃,在宴席上要少吃肉多吃主食,能饮酒但不可喝醉,从集市上随便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虽然席上佐料还有但不贪吃以适度为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第十》)。

他还认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地方,不但要对饮食提出高要求,而且对睡觉姿势和衣着梳妆也要符合保健要求。如睡觉时不要长时间仰面朝天躺着像死人一般,这样对内脏运化活动和呼吸都有障碍,会造成不良后果。正确的姿势应以侧卧为宜而且以右侧卧为佳。这样不会使心脏受压,呼吸也正常。再者在家中应全身心放松,给自己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健康。“寝不尸,居不容”(《论语·乡党第十》)。

人与天同心诚则灵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养生的最佳要求和状态呢?首先需要有欢欣的情感即心情愉悦,心静意宁。而这种情感产生于平和的心情,而平和的心情又产生于道,这个道就是大自然。所以我们要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它虽然是看不见听不到的而又无法形容它的形态,可是它确实存在的。

如果能和这个“道”也就是大自然融为一体来修身养性的人,一定会免除灾祸,终享天年,保全天性。“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吕氏春秋·大乐》)。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有诚意,心诚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除了端正内心和具备诚意外,还要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经文章》)。所以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去认真思考研究并亲身体验,才会明白其中之奥秘,才能达到“终其天年,保全天性”的效果。

二、治气养心修身自强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今山西省安泽县)。荀子所在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至238年之间,荀子曾在齐国讲学,三次被推荐为学宫的主讲。以后在楚国的兰陵定居,著书立说。他是儒家最后一位大师,现留存的《荀子》一书共32篇,论及哲学、政治、军事、伦理、养生等方面的思想。

荀子深入研究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家学派思想,经过研究批判、融会贯通,荀子真正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思想家,别开了一代学风,他特别对道家、法家思想造诣很深。荀子论“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熠熠地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芒,照亮千秋。

荀子的养生思想贯穿了他的“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辩证法。荀子并非一般泛泛地论养生常理。荀子论述养生之道,是具有系列性特点,如“治气养心”与“虚一而静”,“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宜与时通”与“修身自强”等深邃的养生之道。《荀子·劝学篇》专门论述了养生修道应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与毅力。荀子是一个治学和教化并重的儒家代表,他在养生修道中提出了师承理论。

纵观历史,中国儒家自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论述养生之道,孔子提出“仁者寿”,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荀子讲求“治气养心”、“修身自强”等一系列养生之道。荀子所论养生之道比孔孟更具多元深层,简练玄邃。要理解荀子的养生思想,非得要对荀子著作做深入的研究,再出乎其外,旁征博引,才能得其要领。

荀子所论养生之道面很广,兹侧重从三个方面展开。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只求抛砖引玉。

“治气养心”与“虚一而静”

荀子在《修身篇》中讲:“治气养心”。对这个“心”字,一般炼家不一定能知其更深的玄妙。2500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经》云:“心使气强”。“使气”的“使”字可以当动词讲,可以理解为运用心调动气。“心”即是指心意、念力。运用“心”调气的炼家才是强者。这个“强”可以是对炼家的赞颂,也可以理解为对“炼气”高层功夫境界的示意。“炼心”,中国儒家、道家、佛家均有共识,儒家讲:“格物正心”;道家讲:“炼心养气”;佛家讲:“明心见性”。

唐代著名道家八仙之一的吕纯阳有云:千言万语只不过发现了炼心。丹经《唱道真言》云:炼心两字,乃入圣成仙之一贯之学。中国历史上早于孔子的管仲专门著有《心术篇》,讲心在人体处于君主地位,心的活动保持正道,九窍就可以按照常规工作,能进入到和静之境界。天在于正,地在于平,人在于安静,能正能静,然后才能安下心来,身心安而能耳目聪明,四肢坚固,就能留住精气。精乃是气中最精粹的东西,气通连开来就是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有了知道……。

管子《心术篇》所论对诠释荀子的“治气养心”学说是很有启迪的。

荀子论“治气养心”后,接着又论述“虚一而静”。这四个字是很深奥的,不太好理解,不过大道总是至简的。我认为要理解荀子“虚一而静”可以参考老子的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有入木三分的诠释。他说:“万物得一以生”,“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道家养生·内丹修炼学》讲得更明白:“宇宙和人的生命都是在一动一静中生化,生化的尽头必然是死亡。”没有空灵的极点,人也不可能炼成纯阳之体。“虚一而静”是指人通过修炼进入空灵大法的通明境界。养生修炼就是人高于动物的自我调控修心养性、怡情养气的能动性。

荀子论“治气养心”的“心”字深藏玄妙。再观“治气养心”的“治”,这里不妨辑一段道家经典《通玄经》来参悟:“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得道者心治,失道者心乱”,“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心正气顺”,“心月孤圆朗中天”,“万缘脱去心无事,惟有空来性坦然”。另外《性天正鹄》讲得好:“欲求学道,先讲炼心”。由此可见荀子所论“虚一而静”理论之深邃。

“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

荀子在《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养以成。”荀子所讲“阴阳大化”就是指宇宙中阴阳二气。阴阳大化才能产生万物。据阴阳气化以养生修道方得真道。《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朝丹家泥丸真人著《大道歌》云:“真阴真阳是真道”。道教炼气经典《黄庭经》有云:“通利华精调阴阳”,讲了一个“调”字。吕纯阳在《指玄篇》中讲:“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众多丹家共识“不识阴阳莫乱为”。庄子讲“人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阴阳大化”与“万物以生”就是讲了宇宙以及人的气机变化的作用。

“宜与时通”与“修身自强”

荀子在《修身篇》中讲:“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章、知虑,则礼由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气,不由礼则触陷生疾。”意思是讲人的血气要通畅,饮食、衣服、居处、运动要有节地进行。还讲在养生修炼中“宜于时通”与“修身自强”,这是体现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唯物主义养生思想。

荀子在养生修炼中强调一个“通”字。《吕氏春秋》有云:“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血脉欲其通也。”《圣济总录》云:“人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所通”。荀子论“宜于时通”,其用心良苦,专门强调“宜”与“时”两个字。“宜”理解为最好的,“时”可以解为时时刻刻。“宜于时通”具体一点就是在养生修炼中,最好是要保持时刻气血通畅。

要做到“时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荀子深知养生修炼不能“抄近路”,投机取巧。提出了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荀子《劝学篇》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讲锲而不舍,才能具有坚定的意志与毅力。

所以,荀子的“治气养心”、“修身自强”是深含“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的,在今日仍对养生修炼有积极意义。

三、修身养“心”

一位风雅淳厚的长者,给一年轻人写了一个条幅,上书“静气好修身,豁达为养心”。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深感意味深长。

当今社会,面对五光十色的纷扰,青年人做到修身养心十分重要,很有必要。应说该是“修身养性”,但改为养“心”也有深意在。古人云:“养生在养心”,“养心乃养生之道”。所以说,一个人如何养心,使心态永远保持正常,以达观的态度处世,以上进的热情工作,不可小视!

首先一个人要“心宽”。自以为“心宽”乃是“宽容大度”,待人宽容,对人宽厚;一旦人能做到心宽待人对事,对生活中的小事“大肚能容”,且能“让他三尺又何妨”,则会减少许多烦恼与困惑。

其次是“心善”。心地善良者,大多豁达大度。心善按照英国作家毛姆的说法,往往超过美丽,甚至胜过爱情。心善者,乐于助人,真心的人,德高才有望重,大善才有大美,这样的人,谁不景仰。

三是“心怡”。怡者乐也。人生在世,必须乐观向上,豁达处世。切不可消极厌世,悲观失望。在最难最苦之时,精神总是快乐的,且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不仅不以一时之得意自得其志,更不以一时之失意自堕其志,从而咬定青山,坚韧不拔。

四应“心诚”。待人做事,必须真诚,讲究诚信,倘若整天你提防我,我警惕你,互不信任,互相猜忌,你的精神要经受多大折磨?常说人生只有修行好,世人无如吃饭难。但只要以诚对人,以心换心,往往就能起到你真诚助人、人也真心帮你之效。

五要“心静”。静是安静,平静,宁静,清静。人若能真做到心静如水,则可养神生慧,则可积蓄生命能量。“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寂静能育良种,入静可致高远。心浮气躁,出不了成绩,干不了大事。

六须“心纯”。纯者真也。纯粹,纯真,纯净。一个人的“心纯”,即没有杂念,更没有邪念,如同出水沾露的月季芙蓉,犹如不沾纤尘的秋水文章,这样的“好心”才是美丽的,其外表也必定是真实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心诚意正思虑清,顺理修身去烦恼”。这看似说保养,实是讲修养也!养心乃养生之内核,认真养心,不仅能益寿延年,更能陶冶性情,文明精神。

第二节 现代糊涂修身之道

一、企业家的修身之道

十位企业家,十个案例,真实再现企业家的健康旅途,也折射出企业家的生活哲理与企业理念。相对而言,行动的具体方式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因为它能够惠及旁人,成为引领企业良性发展的持久动力。

健康如堤坝

——李嘉诚(长江实业、和黄实业董事会主席)

李嘉诚73岁时,在一次社会公益活动现场进行了血压量度。结果,上下压分别是153、85,与正常的上下压140及90相近,健康状况相当不错。这位老年企业家如今依然精神矍铄,一如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作为一个成功的大商贾,李嘉诚对“健康”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人的健康如堤坝保养,当最初发觉有渗漏时,只需很少力量便可堵塞漏洞;但倘不加理会,至崩堤时才作补救,则纵使花费更多人力物力,亦未必能够挽回。”他深谙健康之道,曾向记者透露自己的健康心得:至为关键的是规律化的生活,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早起,保持一个半小时运动(包括打高尔夫球、游水及跑步),从不间断。他表示,最要紧的是有恒心,就算家里狭窄也可以做运动,不运动只是懒惰的借口。至于饮食,他最喜欢青菜白饭,一切以清淡为主,并且少吃肉。“就算吃鱼,都是吃鱼仔,即最便宜的那些,香港人俗称‘猫鱼’的。”注重健康的李嘉诚热衷于推广公众健康教育。2000年,李嘉诚曾经为一个为期五年的“健康创繁荣”运动拨款1000万元,目的就是提高基层市民的健康意识,为市民大众提供免费健康测试及健康教育。

健康的至高,事业的至高

——王石(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

七八年前,当王石背着一大包登山用具向山上进发时,他感到的是孤独。当他开始喜欢登山时,发现身边的企业家朋友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像他一样,去进行这样一种费时甚多、需要长期离开公司且极具冒险性的运动。王石甚至听到过这样的指责:“假日花钱登雪山,受这么大的苦的人,精神肯定有问题。”

但现在,每当王石去登山,总可以找到一些固定的伙伴结伴而行,比如万通集团的董事长冯仑。自然,当初的奇怪眼光也变成了欣赏。近两年来,离开了管理第一线的王石有1/3的时间是在山上度过的。

“登山是个人的爱好,万科是公司的事业,这一点我分得很清楚。登山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我不会因为工作而舍弃它。”王石说。王石从事这种带有极大风险性的运动,始于他在一次住院后对健康的异乎寻常的渴求。1995年的一天,他感到左腿疼痛难忍。医生诊断为腰椎血管瘤压迫神经,认为有下肢瘫痪的危险。“当我意识到我可能会在轮椅上度过下半生时,我作了一个决定:赶在瘫痪前做一件一直想做却没有实现的事——攀登珠峰。”后来,王石并未瘫痪,却登上了珠峰。在万科集团网站王石的个人专栏上,写着一句引自捷克作家兼总统哈维尔的话:“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到人生的信念。”以珍惜健康为最初出发点,王石的运动项目从登山扩展到滑翔、滑雪等等。他还发起成立了一个由200多名企业家组成的滑雪俱乐部,每年聚会一次。

能走多远

——段永平(步步高有限公司总经理)

段永平的高尔夫打得好,在圈子里是有口皆碑的。柳传志就曾经放言,学会打高尔夫之后,第一个就要和段永平打。段永平曾经挑战世界最优秀、最年轻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有着企业家所特有的气魄与胆量。步入中年的段永平经历过创业时的艰辛,也经历过精力过剩的青春时代。如今,他轻轻地感叹:那时候只觉得有忙不完的事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确有一天不如一天的感觉。现在,段永平每天早上六七点起来,晚上十点睡觉,平均每个星期都打两三次高尔夫,尽量不坐球车,走完18个洞。酒是早就不喝了,最近还想戒烟,毕竟抽烟对身体有很大伤害,如同慢性自杀。段永平从来不把工作当成压力。他常说,能否缓解工作压力往往取决于智商之外的东西。困难必然会遇到,你必须沉住气。正如打高尔夫,当你打出一个障碍球的时候,你要很清楚自己值不值得奋力一搏,否则将很容易扩大你的损失。段永平极力反对员工加班。“一个人如果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第二天8点钟还来上班,他会有高的工作效率、好的身体、融洽的家庭吗?”段永平认为,企业是要长久经营的,不能舍本逐末地追求眼前的一点利益。这个当选《亚洲周刊》金融界及“千禧年领袖”的段永平告诉别人,上高速公路的时候,他只把表打到每小时150公里,因为担心今后也许不会再在这条道上出现。你说,这样的段永平带领的企业能走多远?

生活就像高尔夫

——郭梓文(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乒乓球是郭梓文过去最喜欢的一个运动项目。早年他曾经在业余体校练过,水平可以称得上是准专业,基本上打遍番禺无敌手。1995年左右,郭梓文认识了策划大师王志纲。王志纲是一个高尔夫球的狂热传道士。在他的鼓动和拉拢下,郭梓文“吸上了鸦片”,从此对高尔夫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的时候,郭梓文甚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摆放着练习推杆的设备,痴迷程度可见一斑。现在,郭梓文已是高尔夫老手,平均水平在90杆左右。早年的体育训练和平时的高尔夫爱好,使郭梓文精力过人。郭梓文的事业发展呈现跳跃式的发展,迅速从番禺名人跃升入《福布斯中国100富人榜》。除了善于学习、理念超前外,郭梓文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郭梓文的价值不仅在于他是一个身体力行者,更因为他是一个能将健康理念转化为经营哲学的企业家。郭梓文有很多理念,如“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等。在他的理念指导下,中国诞生了房地产加体育概念的复合地产。在广州奥林匹克花园,郭梓文不仅提出了“运动就在家门口”的口号,而且提出了“健康管理”的全新理念。在南国奥林匹克花园,郭梓文更是将自己的爱好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提出“生活就像高尔夫”的口号和“房地产加高尔夫球场”的复合地产新概念。纵观全国,像郭梓文这样将生活理念与事业发展结合得如此之好的企业家,几无二人。

生活本该这样

——李亦非(维亚康姆中国区总裁)

每个周末,李亦非和先生都会带着朋友和孩子爬长城。通常情况下,他们早上出发,中午到达的时候吃点烧烤,然后爬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长城,直至汗流浃背。晚上回来,共进一顿丰盛的晚餐,同时听听音乐。可以想象,此刻的李亦非无比放松。她笑着说,这时候她会觉得生活就是应该这样的,有工作投入的时候,也有轻松休闲的一刻。李亦非的语速快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特殊的活力感染周围的人。在属下眼里,这位女上司仿佛永远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李亦非深知,成功的企业家必定有着健康的身体与充沛的精力,否则不可能全力投入工作,不可能带领手下冲锋陷阵。每年3月,李亦非都会带着全体员工去植树,共同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李亦非承认,自己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因此,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让她很过瘾。除了爬长城,李亦非总是坚持每周打两次网球,或者游泳。在家里闲着的时候,她还做一套自己编排的体操,专门训练腹肌和臀肌。听着李亦非不时蹦出的术语名词,你会完全相信曾是武术运动员的她确实具有专业程度。她会热忱地告诉你,绿茶是最健康的饮料,紫葡萄是很有效的减肥食品。李亦非有一份传真过无数次、分发给无数朋友的减肥食谱,这个食谱曾经让李亦非在三天内减了15磅。现在,李亦非隔一段时间还会拿这个食谱出来吃上一个星期。

说着说着,李亦非告诉记者她买了一个背篓,每次先生都用来背着小儿子一起爬长城。其实,正如李亦非所说,一切都看你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最关键的是,健康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快乐投资

——赵炳贤(中证万融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高强度工作的创业期走过来,赵炳贤不得不开始考虑健康这个问题。以前的赵炳贤会因为工作而牺牲健康,而今天的赵炳贤则把健康与事业看得同等重要。度过焦头烂额的草创日子,赵炳贤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他也意识到了,经营企业其实是一件很长远的事情。健康不仅对自己重要,而且对企业也很重要。没有一个清醒的脑子,你永远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赵炳贤渐渐地学会投资健康了,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锻炼的时候锻炼。从1998年开始,赵炳贤选中了网球这项运动。由于时间占用不多、运动量大、不受气候影响,他便一直坚持打下来。说到水平,他自认为是“在类似的人中打得比较好了”。

赵炳贤是一个让人感觉平和而质朴的人。他的企业有着很独特的文化:吃亏是福。在他眼里,人应该把很多东西看淡一点:总想着获取某种利益而斤斤计较,这样的工作与生活又有何意义;而诚实勤奋的人则最终会获得应有的回报。赵炳贤曾经说过:“人的工作、投资、追求的目标都是一种快乐。对于我们来说,生命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投资往往是我们喜欢的项目、喜欢的人员和喜欢的方式,因而投资得非常舒畅。我宁可少赚一些,也要多一点快乐。”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淡泊清醒的心态,让著有《资本运营论》的赵炳贤在资本市场上始终走得如此从容。

球“道”即人“道”

——林波(惠普广州分公司总经理)

林波有很多被称之为“疯狂”的纪录:2000年的国庆期间,携伴前往泰国专程打球,6天打了7场球;2000年底去美国过圣诞节,逗留美国16天,共打9场球,并亲自驾车前往美国最尊贵的圆石滩球场“朝圣”。1999年,在美国惠普总部工作的3个月,让林波真正全方位地接触了惠普的企业文化,感悟到生命的重要:如果没有健康,家庭、事业都成泡影。林波毅然告别跟随他10年的香烟,开始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从美国回来,林波给自己带了一套HONMA球杆,下决心学好高尔夫。那个时候,在冬季封场之前,林波每天早晨都要去附近的一家球场打9个洞。然后,洗个澡,换上干净的衣裳,再去上班。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很久。

那段时间,头痛发烧的戒烟症状慢慢消失,每天都觉得自己充满朝气。球场开阔的自然风景令人心境豁达平和,也给人静静思考的空间。林波觉得,球“道”即人“道”。打高尔夫球能培养性情,甚至能培养某种思维方式。总之,打高尔夫打出了林波如今健康平稳的精神状态。林波经常把打球的心得分享给下属,提醒自己和同事,做事为人必须保持平常心。“永远不要让自己过去的成功和失败成为未来成长的障碍。高尔夫艺术能教会你忘记前一杆的得与失,不会为过去的表现背心理包袱,而导致下一次挥杆缩手缩脚。”

对于林波来说,打高尔夫是一种愉快的休闲方式,“多打一杆身体健康,少打一杆心情愉快”,没有功利心的挥杆总是打得很漂亮。也许,这就是林波所理解和追求的最为健康的竞技状态。

统筹健康

——施少斌(羊城药业总经理)

企业家应该是一个精明的投资者和有效的统筹者。谈及健康的心得,施少斌显示出同样的能力。施少斌一直相信,利润是企业的效率,健康是身体的效率。管理健康如同管理企业,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要善于分清轻重缓急,要善于分权授权。“你要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出安排:什么事情是你要亲自过问的,什么事情是你现在非做不可的,什么时候要休息,什么时候要锻炼,什么时候出去旅游,什么时候和家人在一起。”

施少斌时常以华罗庚为楷模,运用他的那一套统筹方法把自己的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甚至在办公室里,施少斌也能挤时间散步、做体操。他在休闲娱乐时,也是动静结合,一会儿踢足球,一会儿打桥牌。一个企业家的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企业家的风格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属下。施少斌自然深谙此道:“我时刻提醒自己,我就是企业的表率。”他很喜欢约上同事一起爬山,既是体育锻炼,也是沟通交流。一天下来,施少斌已经与属下无所不谈。在羊城药业的企业文化中,有这样一条:做享受生活的新人类。施少斌说,他自己是一个珍惜健康、热爱生命、注重家庭的人,他也希望能够在企业文化中传播这样的价值理念。施少斌为羊城药业确立了两个目标:一个星期只上四天班,提高工作效率,腾出时间让员工放松、学习和互相沟通;一个星期发一次工资,鼓励员工改善生活、注重健康并尽情消费。

心态的追求

——黄新发(方圆集团副总经理)

有健康的心态,才有对身体和生命健康的追求,黄新发常常这样说。在很多时候,他甚至会拒绝与自己价值观不符合的项目。这是一个毕业于国画专业的企业家。热爱艺术的黄新发同样热爱生命。他喜欢抚琴,喜欢诗词歌赋,喜欢出外旅游,喜欢与朋友们闲聊,还喜欢在家里带小孩。逗着可爱的女儿,黄新发充溢满心的父爱。

也许是艺术的熏陶让黄新发格外注重内心的修炼,有时候,他会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静思,像删除内存一样清洗自己的大脑。同样,他也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体味生命与自然的和谐。通常在星期四下午,黄新发都会与同事踢上一场球,也总是定期请他们去活动。他希望大家能够在轻松休闲的气氛中沟通交流,慢慢融合一种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黄新发对于身心的健康以及企业的健康有着很清晰的思路。方圆有一个健康人生工程,每年免费为员工进行体检,并让体检合格的员工义务献血;还与血站合作,呼吁社会上的人们接受他们免费体检后献的血。黄新发有一句话:有了健康的体魄,才有健康的血;有了健康的心态,才有一切。

寻找最刺激

——王梓木(华泰财产保险公司董事长兼CEO)

49岁的王梓木掌管着13亿元资产的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每个周末,无论事务多么繁忙,王梓木都要与朋友一道去京郊滑雪或者骑马。他曾经是健身中心的常客,直至在家里安置了一套健身器材。目前,无论在公司的成长性方面,还是在与外资合资的步伐方面,华泰都有不错的成绩单。尽管这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行业,身为公司运营者的王梓木依旧感到从容。

生意在他眼里举重若轻,不过是一项足够挑战的游戏。他喜欢刺激,不断地从对生活的挑战中汲取能量。他喜欢骑马、滑雪、冲浪、潜水,他喜欢冲浪时遇到一场“完美风暴”,体验破浪而出的那种感觉。王梓木很善于为自己减轻压力。“一家公司靠一个人是做不成功的。作为领导者,你要有激情和判断力,赋予大家一种共同使命和目标,并且懂得分工。”他举例说,有一位外国大老板每个周末都可以轻轻松松地与家人一起度过,他告诉王梓木“我在周末不需要陪我的客户,因为那是客户经理的事”。王梓木有一个三世同堂的和睦家庭。妻子是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多年来,王梓木每年都坚持一件事就是,在春节时将全家及亲戚共十几口人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旅游团到世界各地旅游。“我负责带着大家一起玩。全心全力尽这份责任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过程,平时无法交流到的东西都可以在这个时候交流。”王梓木说。

二、乐以治性,亦能修身

自古以来,中外音乐家都对音乐教育功能予以高度评价。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孔子曰:“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日本音乐家铃木先生则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而近年来,欧美音乐教育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有功能。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定型时期,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对他们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培育、人格的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中等师范、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教育工作。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深刻有力的、最直接的、最易接受的、并且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用音乐激发爱国心、责任感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高尔基曾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情感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如在教唱《歌唱祖国》时,有同学认为政治倾向太强,不感兴趣。对学生的这种想法,我没有直接反驳。我说你们知道著名的音乐家肖邦吗?我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肖邦才华横溢,却贫困潦倒,病魔缠身,长期过着孤独困苦的生活。可临终时,他嘱咐亲人把从祖国带来的泥土撒进他的墓穴,把他的心脏运回祖国。我简单介绍肖邦的生平、音乐成就及世人对他的崇敬后,说:“同学们,人离开了祖国,就成了缺水之鱼,国之不存,哪有个人的理想、幸福可言啊。祖国绝不是个空洞的概念,国家的命运、荣辱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肖邦一生坎坷,但是肖邦没有消极悲观,而是以音乐为武器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作品,抒发了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在他的音乐作品里,表达出伟大的人格力量,我们每听一次都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的音乐作品激励陶冶过一代又一代人。(于是,我就轻轻哼起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了起来……。)同学们,肖邦在时间上离我们是远了点,我再说说近的吧。伊拉克正在打仗,有多少青少年已经没有家,没有面包。亲爱的同学们,如果我们的国家不强大,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大眼睛的伊拉克少年第二呢?”请大家思考。停顿片刻,我问大家《歌唱祖国》这首歌还唱不唱?学生们连连说:“唱!唱!唱!”。

(二)用音乐丰富情感、陶冶性情

音乐欣赏是以乐器和音响为载体,将经典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心旷神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其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接受并感染上作品的感情色彩,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绪上的变化。如学生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很可能会油然而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会被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动人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

(三)用音乐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音乐对人的身心有着不同的作用:轻快优美的音乐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强劲有力、快节奏的音乐使人情绪激动、兴奋难抑;而缓慢、低沉的音乐则使人沉静、遐想;更奇妙的是,高雅音乐还能抑制学生潜意识里袭击人的冲动。国外一所学校就做了这样的试验:

原本这所学校的学生品行顽劣,无心学习,斗殴、滋事、肆意破坏公物的现象随处可见。后来校方出于无奈,突然想到试用音乐的功能来改变现状。学校在课间轮流播放多首世界名曲,让整个校园时时笼罩在经典名曲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的心时时与世界著名音乐家们在音乐里交流。

渐渐奇迹出现了,音乐家们的高尚情操,通过优秀音乐,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他们安静了、规矩了,打架、滋事、破坏性活动明显减少了。过去品行恶劣、让教师们头痛不已的学生开始克制自己的攻击行为了。优秀音乐作品情绪占据了学生的整个思想意识,从而使他们排除了各种杂念,心灵得到了净化。

采用多种形式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笔者多年来组织过很多合唱队,进行了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相互尊重和帮助,懂得了集体荣誉感高于一切。除合唱队训练外,还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卡拉OK比赛”、“文艺汇演”、“音乐节”等活动。

也可以利用晚上、周末双休日时间,开设些音乐讲座,音乐沙龙进行音乐欣赏,让学生了解诸如严肃音乐、美声唱法、交响乐等方面的知识,并把握一些无标题音乐、交响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还可以开设不同种类的乐器、舞蹈、作曲、指挥等选修课。总之,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不但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文化滋养和美的陶冶,而且有助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事业心、上进心的加强,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塑造学生美好的思想道德的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然,效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要看到它长久的整体效果。如果所有的学校、所有的音乐教师,都十分重视并充分运用音乐的教育功能,那一定会出现理想、喜人的育人效果。

学音乐就是学做人,就是到伟大作品里去寻找解开心灵枷锁的金钥匙,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健康音乐的伴随下茁壮成长。

三、修身以致人事

“中国式管理”的提法几乎是必然地引发听众、读者的迷茫。因为这名称顾名思义容易理解,几乎不需要解释,可是稍加思索却又发现这名称后面的东西竟然高度地“不可名状”。今天我们谈管理,多半从科学的层面论理;有学问高深者,喜从哲学高度说事;再不然可就是安人处事的“人—事”艺术了。读者不必费心猜测,面前的这本《中国式管理》所要昭彰的正是安人处事的“人—事”艺术。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作者对于主要是起源于西方的管理科学要“调教”一番了,以中国式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清朝末期以来长期执着地实践着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的学习和引进。这种学习和引进在主导思想上都还是和从国体到个体的“修身”密切相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身”常常被人们认为就是“自我”,但并不是以心灵、灵魂为主要内容的“自我”。这有“子曰”为证: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谋忠、交信、传习,种种皆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事、身事,而非心事。这种植根于民族心理特性的“修身”哲学中,不难找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心理渊源。这里面的玄机在于以“修身”哲学主导下的学习和引进,必然引起民族心理的矛盾和张力,继而是行为上的冲突和扭曲。这里的行为是由个人波及大众的。

这也使得大部分的引进和学习归于失败——至少在三、五十年为考察周期时如此。中国人的自我——“身”既然是人事的,自然就决定了中国的——中国人的管理是人事的。不仅企业,任何组织皆是,大到国家政府小至家庭夫妻。中国式管理不可能不蕴含这样一个命题:使组织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安身立命”。这其实是每一个中国人每日每时都在身体力行的事情。

修身哲学又指导这种安身立命的实践活动成为“人事”的。“人事”更为具象化的说法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处事的安排。由此就可以想见,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大艺术、大哲学。从事管理必成为一种大劳作、大探索、大生活。远非科学管理或者管理科学所能囊括和统领的。至于把西方管理科学通盘照搬到东方来,就以为可以包治百病的想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讨论中国式管理实际上是对中国在管理上的学习和引进进行反思和反省的结果,也是各方管理——日本式管理、美国式管理等在中国实践的检讨和质疑。中国式管理的讨论在两个方面有明显的意义。第一,如何对待西方式管理甚至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作为可供他人参考使用的管理知识,其属性上当然也应遵从无国界原则——科学无国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彻底离开场景的知识,也即是放之四海宇宙皆准的真理。就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只是限定于惯性参考系,广义相对论则架构于黎曼空间。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参照系和特定空间场景,定律、规则就不再有效了。

最新科学发现,生物的遗传病不是一次完成的,就算基因完全确定,也会由于环境的不同和组蛋白的差异,而表现(发展)为完全不同的性状。因此管理也好,运营也罢,企业(品种)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方法。就如同同一个方程组,约束条件不同,解还不同呢!大家都知道,德鲁克是举世公认的管理大师,和营销大师科特勒、竞争大师波特并称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三位大师级人物。

无论在哪里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我们都从德鲁克处受益良多,但是只要照搬教条,马上就有失败跟来。这犹如马和牛共同寻找食物,发现了一捆青草,这时问题就来了,同是一捆草,马和牛各有不同的吃法。这告诉我们,学习引进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所处的环境。这个问题丰田的实践给我们以最好的启示。当年,日本没有自己像样的汽车工业,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丰田的创业者也到美国去取经朝圣,学习美国的科学管理和流水线技术,大家都很崇拜美国的汽车工业,自然是连一个铆钉都要做得和福特一个样。但是丰田回到日本后认为,日本的环境和美国不一样,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于是创造了丰田模式,将产品成功打进美国市场并取得巨大成功。现在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向日本学习。

第二,中国的管理哲学和文化价值可以在现代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家知道,管理实际上是行为科学,而东方文化的特点恰恰是行为关注的——修身。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中国式管理的核心也就是修身,通过修身安人从而安身立命。

中国式管理又是相互的或者说是互动交互的——人事,通过事而实现人与人的关系和共处。管理研究者常常发现,管理科学的向哲学层次的每一次提升,总是变成对东方哲学和文明的发觉——重新发现。这种现象使很多历史学家,如汤因比,认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会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因为它不是征服,而是和谐共处的,是化解的而不是解决的。

重视中国式管理,研究中国式管理,也许并不会产生一门中国式管理科学,但是至少可以使在中国从事管理的人或者管理和中国相关的人和事的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中国、和中国相关的管理领域中,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将是不可或缺的。而在管理中,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精髓部分,则有曾仕强的专著《中国式管理》。

曾氏认为,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我倒以为,曾氏实际上是试图协调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和西方管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矛盾冲突,力图使之“化”为和谐。

四、诚以修身信以立世

没有诚信就没有人格、人品,也就没有事业,你有多少诚信,你就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拿督李卫博士语

2006年1月15日,2005第四届亚太国际诚信企业金剑奖在云顶高原国际宴会厅举行,天士力集团(马)有限公司与日本松下、韩国三星等国际公司同排并列获金剑奖。

在成功者交流会上,作为主办单位推选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中国各一名的主讲嘉宾之一,拿督李卫博士的讲话振聋发聩,深得现场成功人士的响应:

诚信是天下第一品牌。

诚信乃做人、做事及做企业的根本,没有诚信就没有人格、人品,也就没有事业,你有多少诚信,你就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诚以修身,信以立世。

健康心脏=丹参滴丸=天士力

自2004年3月11日进入马来西亚以来,天士力集团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已然获得众多的企业大奖,令人极为称羡,尤其是在2005年更是一口气夺得“世纪企业家精英大奖”中的“卓越领导力大奖”、“卓越服务品质大奖”、“卓越品牌大奖”,并且荣获“2005年超级卓越直销企业风云榜”中最具潜能荣誉奖项中的“最佳信誉企业奖”。

与此同时,天士力集团(马)有限公司的业务也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展到文莱、印尼、新加坡及泰国等国家。是之所以,作为天士力集团(马)有限公司的领导人拿督李卫博士被评选为“亚洲十大直销战神”之一。

拿督李卫博士却不居功自傲,他把天士力在大马的成功归功于中国天士力集团总裁闫希军博士的领导有方,大马天士力有限公司主席拿督法迪尔、顾问拿督张天赐太平局绅以及全体经销商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当然一流的产品也是打动大马人心的主要因素。

“直销业的竞争最终是产品的竞争。只要产品好,就有机会打动大马人的心。”拿督李卫博士表示,“天士力在天津市乃至中国中药产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无论在科技含量、现代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等方面,都是中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尤其天士力集团采用GMP国际标准,应用高科技的提炼方法,在中草药的汲取方面有极其丰富的经验,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在大马天士力已经做到——健康心脏=丹参滴丸=天士力。”

基于直销成功的八大因素,即:公司的实力背景、领导管理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产品品质、企业文化理念、教育培训系统、市场制度及一条龙的产销能力来说,大马天士力毫无疑问是有心从事直销创业者的最佳选择。

树立公司品牌乃跨国企业集团开发市场的首要策略,天士力这块金字招牌不仅在马来西亚打得响,而且天士力的“健康理念”也已经逐渐深入民心。这点,在极具胆略的拿督李卫博士身上可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如今,天士力的理念“创造健康,成就未来”早已渗透社会各个阶层,即使是家庭主妇也都有信心在天士力获得健康、财富和快乐。

做蛋糕与抢蛋糕

“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李卫博士如是说。作为一个领导人,必须要具有沟通的技巧和执行力。不论公司和直销商,部门与部门,上下线左右旁线之间,一定要经常沟通,解决人际之间的矛盾,形成融洽的环境,激励整个团队向总体目标努力。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亲切力。在大马,天士力管理层与直销商之间的全方位配合,采纳多方建议,配合产品、优质服务及一流管理等条件,也使公司与直销商、消费者之间导向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对于天士力集团(马)有限公司的未来计划,拿督李卫博士谈到,天士力大马公司有信心在产品效应带动下,及经销商的共同努力配合下阔步迈向2008年上市的宏愿。“天士力要把蛋糕做大,不是来抢蛋糕的。”大马目前拥有近800家类似的公司,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有竞争才有发展。竞争激烈有助于扩大市场,市场越大,商机越多。“市场是做起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拿督李卫博士胸有成竹地表示,将会把天士力更多的健康产品带到马来西亚,以大马为基点拓展到东南亚、亚洲、乃至世界各地,为各国的民众带去健康,带去财富,带去快乐!

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世之本,也是国家富强的不二法则。

拿督李卫博士的成功之道,语自肺腑,发人深省,获益良多。领导如斯,相信天士力集团(马)有限公司在董事经理拿督李卫博士的带领下将继续攀向更高峰,再创辉煌!

第三节 糊涂修身致成功

一、修身与治国

曾国藩的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

曾国藩的治国三招:储才养望、抓住机遇、屡败屡战。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人生,我以为所谓好的人生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平顺的人生,平平凡凡、顺顺当当;第二个层面是快乐的人生,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快乐中度过;第三个是成功的人生,所谓成功的人生是指有事业、有成就,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曾国藩属于大成功者,大成功是指人和事两个方面的成功。

7年官升四级职兼五部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区别于其他政治家或者政客一个最为显著的地方,就是他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同时又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少有人自觉去做,做得好的就更少了。

根据史册记载,曾国藩活了62岁,但是拿今天来说是60岁,也可以勉强说61岁。他的一生大概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力学的农家子弟,第二个阶段是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就是直隶、两江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

曾国藩28岁中进士点翰林,是他们家破天荒的翰林;30岁授翰林院的检讨,官品是从七品。只用7年的时间,在他37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从二品的大员了。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在全国范围,这么快速度的升官,连他在内也只有三个人。从39岁到42岁,他先后遍兼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吏部、工部、刑部、兵部他都当过。这意味着:第一曾国藩的官运很好,很会做官;第二他的官声很好、名声很好,大家都要他去。

同治三年将南京攻下之后,朝廷封他为一等毅勇侯。自古以来书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而且不止当年那个汉代的万户侯。当时他的身份是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曾国藩做到了。

“慎独”修身30年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大成功还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个方面,就成功了。曾国藩在中国的近代被称为完人,他有道德,有军功,有文章。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做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12项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有五个字。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30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屡败屡战方能抓住机遇

曾国藩是一个事业取得大成功的人,其中的奥妙在哪里?

第一,储才养望。人格修炼上的缺失,曾国藩通过修身弥补。此外,他还意识到自己真才实学的缺失,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利用在翰林院比较空闲的时间,曾国藩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经世致用的书。

还有就是“养望”,培养自己的声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曾国藩主要靠诗文来提高知名度。他的文章的确写得很好,创建了湘乡文派。曾国藩后来在做侍郎的时候,写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国计民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情民意,一反当时奏折报喜不报忧的局面。尤为可贵的是他还批评刚刚登基的20岁的咸丰皇帝,说他有很多毛病。这些奏折虽然直接上到朝廷,但抄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为曾国藩树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第二,抓住机遇。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和太平天国部队打仗。除了曾国藩,其他人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曾国藩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事情做到极致。

清政府只是叫大家办团练,也就是办民兵,将地方维持好,但不让地方建军队。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老板——皇帝是满人,他最大的忌讳就是汉人有军队。但是,曾国藩还是把团练当做军队来训练。江忠源在湖北打仗的时候,军队死了很多人,希望湖南给他提供兵源,帮他在地方训练军队。曾国藩抓住了这个机会,短短几个月,就将团练从1千人扩大到1万人,还很有远见地建立了水营,加上这些辅助人员共1.8万人。

打下武汉后,曾国藩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请朝廷将攻打南京的任务交给他。当年打南京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家项目,这个国家项目被湘军这支“乡镇企业”拿下来了,这意味着你就是当今中国第一支劲旅,意味着你就是第一。从分散在县里的散兵游勇,到担负着打南京的军事任务的正式军队,湘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是抓住机遇。

第三个就是屡败屡战。曾国藩想浩浩荡荡打到南京,战无不胜。哪知道出师不利,第一仗打下来大败,在长沙他羞愧难容,要跳河自杀。后来在江西也是左右为难,战争极为困难,他又面临强有力的对手石达开,石达开带领20多万兵与他对抗。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湘军一次失败时,幕僚给曾国藩起草一个报告,说湘军最近打仗屡战屡败,但是他改了一下说是屡败屡战,我屡败了还要屡战。

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干事业,古代也好,现当代也好,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事业越大挫折就会越多、困难就会越多,你能不能够在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中挺下来?永不言败、永不言退,这是曾国藩和湘军成功的一个最坚实之所在。湖南的湖湘文化,就是犟,骡子不回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样的人格素质。

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有一点,这一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持异议,就是曾国藩识才用才。李秀成的自述里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曾国藩善识人才。在长征路上,刘伯承和薄一波有一个讨论,刘伯承说曾国藩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会用人。

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呢?

第一,对人才的重要性,他认识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

第二,他真正地爱才、惜才。曾国藩一生有三乐,一个是读书时发出金石般的声音;一个是辛苦劳动下来好好地休息;还有就是奖励人才,让他们一天一天进步。

第三,曾国藩特别会辨人,尤善相士。曾国藩死后的声名比生时更为隆盛,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找对了接班人。他的学生李鸿章继他而起,执掌大清王朝的军事外交整整30年,权倾天下。而这个人在任何时候对他的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极为尊敬,从来没有说过老师一句不满之词,这对曾国藩身后地位和形象的巩固有很大作用。

二、修身亦修心

香港时装设计师郭翠(Ranee)近年走得很红,在时装杂志、报纸或电视上,不仅能看到她设计的作品,还能找到她为护肤品、手提电话及瑞士名表当代言人的靓相广告。走访社交场合,也不难找到她的踪影。Ranee今时今日的人气,已不只局限在时装设计的框框内。

确实,她样子甜美,笑容可掬,看上去跟港姐杨思琦有几分相像,被外界称为“靓女设计师”,难怪在爱靓的行业特别吃香。

于是有人鼓励她采取多线发展一举成名,但被Ranee完全否定。“我没有计划让自己出名,只希望我设计的服装受人赏识,其他的,我只是看作休闲娱乐而已。”Ranee在时装界的“衣道”,似乎比别人另类。但确乎,她做到了专注,任何时候和她交谈,话题总会兜兜转转落到她的工作之中。那种对时装的热忱,令人心服口服。

曝光得失论

Ranee的名字,在时装界和社交界都很响。五年前她从纽约回到香港,创办了自己的品牌ranee K,又在中环卑利街开时装店。短短两年时间,Ranee便赢得“最佳新秀设计师奖”和“国际年青设计师大奖”,同时得到名媛明星如叶梁美兰、赵薇等人的捧场支持。后来Ranee与“上海滩”、Furla合作设计,先后为“香港小姐”和“亚洲小姐”赞助晚装。

在时装界享有声誉后,Ranee开始不断做一些新尝试,参与慈善fashion show、美容及钟表等活动,对此Ranee表示:“都是帮朋友,玩玩而已。”虽然说得轻松,但Ranee的生意却是随着曝光率蒸蒸日上。

对于这些别人看好的有利条件,Ranee却抱有相对论。“也不能说出镜多就绝对好,做任何一件事,可能我帮到别人,我也认识一些新朋友,将来可能有机会再合作。但事情总有正反面,我牺牲了不少时间去做,自己照顾店铺的时间也就相对减少。试过要搞一个event,店铺甚至要close半天。”

选择或取舍,说到底是值得不值得。Ranee最后终于坦白:“我会经常提醒自己,设计出漂亮衣服最重要,其他都只是副业,我的出名,是因为我设计的服装。而且我的生活一路走来很平稳,没有觉得出名和不出名有什么不同。”

辗转时装路

在Ranee的时装店内,对着摄影师的镜头,Ranee不忘时不时出谋划策:“可不可以从侧面角度拍我?正面会显得我鼻头太圆。”又或是:“你觉没觉得我双腿有点弯?”爱美之心昭然若揭。原来Ranee从小就是个超级爱美的小姑娘,12岁开始,她已经为了看上去更美会将自己的牛仔裤剪烂,然后补上不同图案的碎布,以自己做dummy自制时装。

Ranee深知时装品牌的名气很重要,不过如何踏上青云路,她解释并没有任何计划。就像最初她入大学选专业,就从没想过要当个时装设计师。看到身边同学大都选择金融投资,她就本着“有人陪”的心态,在温哥华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修读经济及金融学士课程。

“到了大学四年级,同学们都开始找工作,我才发觉自己原来并不想当会计师。那年暑假我只身去纽约旅行,走过苏豪区看到时装店里的橱窗,我突然想,如果有一天我制作的时装可以摆到里面卖,我就最开心。”

结果,Ranee重新跑到美国著名设计学府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主修时装设计,毕业后在美国名牌Donna Karan当了一年练习生后,便去完成梦想。“我自己设计出一批服装,大胆跑到苏豪区去卖,想不到真的有人喜欢,将我做的服装全部摆到店铺卖,那一整天感觉好兴奋。”Ranee笑着说。

尼泊尔自修心

说起以往入行的每个阶段,Ranee感受良多,话题只要跟她的设计有关,她都显得特别雀跃。然而,问到现阶段她的理想和心愿,她毫不犹疑地说:“环游世界。”接触大自然,有利于她吸取设计灵感兼让自己充电。

讲求大自然融和与平静的她特别爱佛学,一年前专程到尼泊尔经历佛学之旅。

“当时有朋友放弃做律师,决定到尼泊尔学佛。我听到后很开心,因为我觉得人一生不应该只做工作上的事。之后我跟这位朋友去尼泊尔,他带我去住庙宇,那些夜晚看到四周点起蜡烛,听到一班僧人诵佛,我感动到流泪。”

她说:“每天清晨跟僧人修炼,内心感觉很平安,这最令我开心。在我生日那天,刚巧有个高僧到附近,长寿灌顶,我很幸运能得到祝福。”

Ranee忽然提起电影《哲古华拉少年日记》,主角驾单车横越南美洲,体验各种所见所闻,改变一生。“我向往这种生活经历,看尽世界每个角落。”

原来贪靓爱上镜的人,另一面也可以心如止水。

三、澹泊明志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蜀丞相、军师,公元181年出生,死于234年。诸葛亮幼年丧父,后由其叔父诸葛玄培养长大。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唱《梁父吟》。当时刘备屯兵驻新野,诸葛亮之友徐庶拜见刘备。徐庶向刘备荐才:“诸葛亮是卧龙啊!将军愿意会见他吗?”刘备讲:“你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讲:“此人只能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亲去拜见他。”刘备听了徐庶荐才以后,三次亲自去隆中,直到第三次方真正与诸葛亮会见。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历史上“三顾茅庐”、“隆中对策”闻名神州。刘备讲:“我得孔明,就像鱼儿得水一样啊!”诸葛亮辅助刘备出谋划策,南征北战,安邦治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赤壁大战,打败了曹操,自此蜀吴魏三国鼎足。诸葛亮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助刘备赤胆忠心,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人们对诸葛亮崇敬之余,也都在琢磨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足智多谋。实际上诸葛亮也并非是“神”,而是一位躬耕的布衣。鄙人读了《诸葛亮全集》,豁然开朗,诸葛亮精于修性养生,他的修性养生思想是深寓在其论军事谋略和治军著作中。

根据鄙人研读,唯独《戒子篇》方是研究诸葛亮修性养生的一把钥匙。《戒子篇》中有两句千古传颂的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两句成了格言以及座右铭。但对这两句深寓的养生之道玄机哲理,一般人不一定能深解其内涵。为普及弘扬诸葛亮养生之道,鄙人考虑对“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养生哲理作一点释秘。一家之言,奉献同道,敬请指教。

(一)宁静致远

诸葛亮《戒子篇》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戒子篇》既是教子,也是诸葛亮修性养生的经验总结。“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了有识之士修性养生的格言及座右铭。诸葛亮修性养生并未讲具体修炼功法和操作之术,而是从修性养生理论高度上进行论述。据我研读《诸葛亮全集》一得之见,要解“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必须要倒过来解,先解“宁静致远”方能入门深化。为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宁静致远”,对这“宁静”绝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解。吕纯阳著《百字碑》讲:“动静知宗祖”。世界上一切事物静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极而动,阴极而阳,无极而太及。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是修性养生修道的必然规律,一切生命都在相对的动静中成长。

诸葛亮在《戒子篇》中开宗明义地讲:“君子之行,静以养生”,在《举措第七》中讲:“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养神求生。”诸葛亮把“静以养生”延伸到“务在养神”,“静”与“神”两个字上。如再明确一点讲即落实到人的为人生,并强化人的实践行动精神上理解。这就是深化到“静”与“动”的辩证哲理的高度上认识。道教有一部《清静经》讲:“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将静,而心忧之,人心将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与会其道……是为得道。”《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讲:“上药三晶,神与气精。……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呼吸育清,出玄入牝。……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诸葛亮所讲:“宁静致远”就是要达到“气合其真”,“神依形生,精依气盈,不凋不残,松柏青青。”诸葛亮修性养生“务在养神”,“养神求生”,“神”与“生”即是强身祛疾,开慧增智,延年益寿的根本目的。要解诸葛亮“宁静致远”一定要旁证博引,人手其内,方能出手其外,而真正弄明白“宁静致远”的玄妙哲理真谛。可见诸葛亮所论“宁静致远”理论之深邃也。

(二)澹泊明志

“澹泊”的“澹”字,可解为“淡”字。“澹泊明志”也可以解为“淡泊明志”。从历史文选中考查,“淡泊”出自《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对“淡泊”也作过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淫。”“淡泊明志”在孔孟儒家学说是讲:“格物致知”。诸葛亮是道儒合一,人文共溶,修性养生,教化和学养合一的一代“智圣”。儒家经典《大学》中讲:“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诸葛亮的一生,为蜀国安邦兴国,躬行实践。诸葛亮“淡泊明志”思想在《将苑五十篇》中专门讲了八个方面:“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讒信将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豫不自决;六曰,荒淫酒色;七曰,奸诈而心怯;八曰,狂言而不以礼。”上列是诸葛亮对“淡泊”的具体之解。他又在《将忠篇》作了总结性的讲解:“见利不贪,见色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诸葛亮讲:“淡泊明志”与儒家所讲“格物致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七情”、“六欲”的诱惑。“六欲”,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是产生贪痴的烦恼根源。

如一个人他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就不能做到“六根”清净。“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根”不清净就放不下“万缘”,“万缘”即“物欲”。“物欲”不“格杀”,清静光明觉性不能显现。儒家学说讲:“格物致知”,首先是“格物”,即“格杀”“物欲”。《通书》讲:“无欲则虚静动直。”

“淡泊”已作了多层次的论述,接下来再解“明志”。“淡泊明志”单一就字注意,为志向抱负的注家是大有人在。但对诸葛亮“淡泊明志”从养生哲理角度这一层次上解“明志”,查遍文选凤毛麟角,鄙人想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解诸葛亮“明志”的理论深层。我辑录鬼谷子论“养志”、“养志气”,在理解诸葛亮“淡泊明志”上能触类旁通。鬼谷子讲:“养志则心通矣。”“必先知其养志气,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对应不猛,对应不猛则失志,而心志虚,失志而心虚,则丧其神矣。”《黄帝内经》讲“心主神明”。由此可见,志坚才能神旺。诸葛亮是很明白这一点的。他坦诚地直言:“治身之道,务在养神。”“养神求生”。晚清有位八指头陀诗中讲:“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这八个字也可以讲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所论“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最可贵的闪光点是落实到人的行动中去。诸葛亮解《阴符经》时讲:“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在《治国第一》中讲:“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诸葛亮修性养生并非是单纯为了延长寿命享享清福,他是一位深知在躬行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人智圣。

北宋有一位著名哲学家、大预测家讲:“人生所贵有精神。”毛泽东讲:“人要有一点精神!”诸葛亮勇于实践,敬业授命,报效祖国,后在“五丈原”血战沙场上归天。与诸葛亮拼杀疆场的对手司马懿赞扬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奇就奇在他的“明志”即高尚的精神上。

第四节 糊涂修身相伴人生

一、知足常乐

忧郁是健康的大敌。人生在世,风雨百年,会历经种种不如意事,若把诸多不快都隐藏在心里,时间一长,难免就会生出病来。巴西老年病专家戈麦斯经过长期的观察指出:“长期处于忧郁状态,会引起过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类胆固醇的产生,它除了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外,还会加速产生单胺氧化酶,加快人体衰老进程,造成麻木、沮丧、疲倦。”

忧郁者控制情绪和抵御不良刺激的能力差;体质不佳,所患慢性躯体疾病多;不良嗜好多,保健意识差,大多沾染酗酒、吸烟等坏习惯,使他们的体质不断下降,癌症、心脑血管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肝炎等不请自到;经常性的情绪低落,会给免疫系统带来强烈抑制,长此以往,哪有长寿之理?

而快乐则可以助人长寿。心胸开阔、情绪乐观者,即使身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也能健康地生存。这主要是因为乐观的情感能够帮助机体调节免疫机能,对抗不良事件打击,使我们身体内部的器官运行得更协调,使我们的血压更稳定,血液循环更畅通。所以我国民谚中有“笑一笑,十年少”的精辟比喻,西方社会流传着“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的谚语。

所以,忧戚者短命,快乐者长寿,这是大自然铁的健康法则。洪昭光教授说过,长寿者所依的方法有很多,但没有一个长寿者是心胸狭窄、性格悲观的。的确如此,长寿只青睐于能够放下心理负担、善于自我心理调节的人。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已90有余,却身体硬朗,思维敏捷,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人们问起季老的长寿秘诀,他便回答说:“心里没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很好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

澳大利亚年纪最大的寿星洛基特年已112岁,被他所居住的维多利亚州的本迪戈市人看做是“镇城之宝”。1891年出生的洛基特从前是一位农夫,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次负伤。在他的生日庆典上,身体依然十分硬朗的洛基特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当人们问到他长寿的秘诀时,洛基特毫不犹豫地说:“保持乐观,永远都不要着急!因为忧虑会令你折寿。”

我们既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应该善于找乐,善于满足,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忧郁源自于对“失去”的难以忘记和对“难得”的无法释怀,但你应该知道,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幸福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活中的得失,而在于他的心境状态,他的健康水平,他对自我生活的满意度。开明乐观,与人为善,知足常乐,这何尝不是一个圆满的人生呢?!

二、修身美谈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礼记·中庸》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感人。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

——美·畜兰克林

我们太习惯于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

——法·拉罗什富科

百年契约

有位慈父,一天到晚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希望能给孩子们幸福生活。经过努力,他成为富甲一方的农场主。那块地丰饶肥沃,面积很大,边界是陡峭的悬崖,崖下河水清清。

一次,父亲把最小的儿子带在身边,到庄园里去巡视。孩子才五岁;见到什么都新奇,趁父亲不注意,就溜到园子里一个人玩开了。中午时分,父亲四处寻儿子不见。傍晚,他终于发现了儿子——可怜的孩子已坠入危崖,溺水身亡。

遭遇如此不幸,他简直要发疯了。为了能够天天“看见”儿子,他在庄园里垒了一个小坟冢,每天黄昏步行到墓前,伫立在风中忏悔。

这一年是公元1797年,几年后,他家道中落,不得不转卖自己的庄园。当时,他对买主提出了唯一的要求:“请务必写入契约:我儿子的墓必须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掉。”

墓地上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多少年过去了、土地的主人换了一茬又十茬,百年流转,孩子的名字都流失了,但是孩子的墓在一张契约的保护下,完好无损。

一百年后,这块风水宝地被政府圈定为格兰特将军的陵园。纽约市政府遵守墓地的契约,依旧保留孩子的坟墓,而格兰特将军就安置在他的身边;格兰特将军是美国第18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军统帅。

1997年,时任纽约市市长的朱利·安尼来到格兰特将军陵园,隆重纪念将军逝世一百年。与此同时,作为土地主人的代表,朱利·安尼市长亲自签约,承诺让无名孩子的陵墓永远存在,并把这个故事剡在了墓碑上。

一份普通的契约能够维持两百多年,不能不让人感叹。道理很简单,我承诺了,就一定做到。

人品高洁的文征明

文征明是明代大画家,大书法家,大诗人,是沈周的高徒。

文征明父亲文林曾任温州太守,居官清廉,他教出的儿子文征明也很节俭。文林死后;文征明生活困难,其父的僚属凑集了一大笔金钱接济他,但文征明坚辞不受。这些僚属很是称赞文征明的人品,便集资造了一座“却金亭”,以资纪念。

御史俞谏怜爱文征明,想周济他,便关心地问道:“早晚生活可好?”

文征明道:“早晚还有粥吃。”

俞公见其衣衫褴褛,便说:“你的衣衫破旧了。”

文征明道:“只是雨水打湿了,衣裳似乎旧了!”

俞公见文征明淡泊自甘,终不肯接受周济,只好作罢。

文征明与俞公的问答,颇见修辞委婉之美。

文征明五十四岁时,曾投职翰林院待诏,甚得皇帝赏识,但他看不惯朝政之腐败,竟然拒绝提拔;辞官回苏州建造了一所“玉罄山房”;“玉罄山房”与沈周的“有竹居”,唐伯虎的“桃花坞”齐名,三者都暗含象征意义。文征明用“玉罄”两字,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品格。

文征明与祝枝山,唐伯虎交谊甚厚。有一次,祝枝山,唐伯虎约文征明同游竹堂寺。祝与唐喜欢嫖妓,但文征明却不同流合污;这次游竹堂寺前,祝。唐已设下圈套,先让一群妓女藏在寺内,待文征明进入寺中,这群青楼女子便一拥而上,并苦苦纠缠,文征明却不上当,乘机溜走了。

文征明德行高洁,又是诗、文、书、画的高手,他享年九十,这是上天对其捷才的报答。

三、修身养性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通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丈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通过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茶的审美境界能清除人的烦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和谐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体现,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的《中庸》道:“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日本的“茶道”是在我国唐代“茶宴”、“茶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敬、清、寂”称为“茶道四规”,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内心的尘垢、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但其宗教色彩较浓,程式比较严格、复杂。儒家“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半岛,创造了“中正”的朝韩茶礼精神——“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要品茶人在处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劝人要有自知之明,认为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不合中正精神,只有这样,人与人就能和谐相处,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中国茶道有不同的提法和表达方式,给人留下想象、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中国茶文化景观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万千气象,一切顺乎人的自我之性、茶的本能之性与天道自然之性,没有僵死的模式和框框,如九天行云舒卷自如,如长江流水跌宕奔流。而今已纵横流布于普天之下,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浪漫而潇洒地品饮起源于中华大地的茶;整个世界已“没有不饮茶的国家,没有不饮茶的民族”,也没有了不饮茶的宗教。

茶性苦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哲理的。

饮茶可以“清心”,这本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三国时,华佗在《食论》中就有“苦茶久食,益思”的说法,至今我们在茶具上,仍然可以见到“可以清心也”的字样。所谓“清心”,就是排除杂念和烦恼,使心地清澈纯净。

据陈香白教授研究:中国茶道的核心是“和”。“和”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中和、和谐、和易、和乐、和平。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敬”、“清”、“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还涉及天时、地利。

人们在百忙之余,悠闲地坐在与尘世忧患相隔绝的茶室中,茶室的古朴静谧,使人如坐深山,好象置身于寂静的大自然之中,自然会忘却一切烦恼,产生“返璞归真”的感觉。听着炉子上水沸腾的声音,看着茶师们优雅的沏茶姿态,体味人生奔波中难得的片刻宁静与休闲,真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饮茶本身就有驱除烦恼的作用。茶叶所含的咖啡碱,使人饮后神清气爽。热茶可发汗,代替心理宣泄的作用,当人们心烦意乱或过分劳顿之际,一杯热腾腾的茶喝下去,汗水一出,颇有“涤烦疗渴,换骨轻身”之感。

四、修身养性箴言

天有道,地有规,人遵循,切莫违。生死命,富贵天,不争取,非实言。’日出作,日落宿,劳与逸,要有序。白天动,夜间静,动与静,养生命。动养身,静养心,学养脑,食养魂。年在春,日在晨,早活动,有精神。种庄稼,养花鸟,猫与狗,也热闹。练书法,学画画,苦与恼,全搬家。唱唱歌,跳跳舞,忧与愁,全没有。读读书,看看报,天下事,全知道。下象棋,打麻将,输与赢,扔一旁。勤劳作,闲游逛,劳过度,身体伤。民生存,食为先,觅谷菜,养分全。日三餐,要正常,不暴饮,七八量。中西药,尤可贵,除病邪,亦必备。身患病,求医治,信科学,莫迟疑。人有情,性有爱,贪色重,身受害。亲人故,必悲哀,生死别,要想开。不顺事,莫气烦,忍与让,天地宽。无私欲,心底宽,秉气正,乐无边。要做人,心要正,扬美德,人称颂。对待人,善为本,互帮助,共前进。多行善,积大德,众人夸,心无愧。与人交,和为贵,生百福,万事顺。扬人长,补己短,虚心学,谨与谦。人敬尺,我敬丈,心换心,谊永长。尊别人,如尊己,亲朋乐,自己喜。害别人,如害己,善恶报,是常理。财是福,又是祸,用不当,出大过。偷与抢,拐与骗,犯律刑,坐大监。嫖与赌,吸大烟,损身体,众人烦。恶劣习,身不染,心神安,精神焕。善者颂,恶者厌,惩腐恶,敢当先。扬正气,树良风,今人赞,后人颂。立宏志,要适中,创大业,学愚公。要致富,靠劳动,勤与俭,家产丰。览群书,广读报,靠科技,财富造。小家庭,要温暖,老与少,不可偏。老爱幼,幼尊老,人本性,天地造。父母生,血汗养,如不孝,丧天良。树有根,水有源,夫妻情,紧相连。海水枯,山石烂,夫妻爱,永不变。粗布衣,家常饭,白头老,幸福年。对子女,莫宠爱,靠教育,培英才。教子方,要得当,炼优钢,当栋梁。身为官,学包公,铁无私,为政清。为官正,为官廉,为官清,明镜悬。父母官,是公仆,爱庶民,辛茹苦。扬正气,除邪恶,为百姓,生命豁。千民颂,万民赞,包青天,荚名传。官大小,不清正,坑国家,害百姓。千人骂,万人咒,世代传,永不休。爱祖国,人本性,为国家,要尽忠。国强盛,民有光,国衰弱,民遭殃。男和女,老与少,壮国威,齐踊跃。中华魂,炎黄魄,屹东方,显神威。说修身,谈养性,胸怀宽,心神静。看问题,要辩证,一分二,牢记清。正视已,自知明,莫求全,有耐性。日月久,常自省,历沧桑,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