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跳槽”在很多职场新人身上普遍存在,只要稍微觉得不如意,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尽管在职场中跳槽也很正常,但如果是频繁、盲目地跳槽,那就会越跳越糟,尤其是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频繁跳槽的结果是光在那里适应新环境了,该学的一点都没学到,最多也就学了点皮毛。于是,时间浪费掉了,能力却一点没有增长。
与其这样,还不如就在现有的岗位上“跳高”:沉下心来,把该学的都学会了。随着自己能力的不断提高,更大的发展也摆在面前了。
职场成败取决于态度
“做这个太累了,我要找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
“看来我不适合这份工作,还是趁早走人吧。”
“这里又没什么发展空间,何必在这浪费自己的青春。”
……
很多人工作之初都有类似的想法和心态,在他们看来,最差劲的工作就是现在的工作,而最好的工作就是下一份工作,所以他们选择了不断跳槽。而跳来跳去,薪水没见高,职位也不见高。
对此,我不由想起我的同行兼好友、著名职业生涯培训师程社明的一个理念:“跳槽不如跳高。”是啊,任何人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其工作岗位可能很普通,也可能有种种的不如意。但许多成功人士都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工作的第一个阶段,获得能力与经验,往往比其他更重要。而且,只要有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自然就会获得更好的回报。所以与其盲目而频繁地“跳槽”,不如将本岗位上的工作做到最好,并因此获得更大和更长远的回报。
其实,没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好的态度。态度转变了,再普通的工作,也能做出不普通的业绩。一提起殡仪馆的工作,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摇头,而如果说要给遗体整容,那恐怕更是敬而远之,甚至觉得,凡是有点能力的人,谁会去做那样的事?也只有那些没文化、最底层的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那样的职业。但是,有一个人却不仅选择了这个职业,而且做得非常出色,这个人是一位女性,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学历很高,而且是曾经留学德国的“海归”。
不少媒体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个人物:她叫焦锦,是北京11个殡仪馆中唯一的一名女整容师。当初,从德国留学回来后,她满怀自信,也想找份好工作,成为高级白领,但没想到求职的路却并不容易,甚至接连碰壁。而这时候,恰好有一个去殡仪馆工作的机会。她想了想,觉得不管干什么,只要做好了,就会前途无量,于是就接受了这份工作。
尽管作为北京殡葬业招的第一个“海归”,但她却并没有什么优势,毕竟她学的不是这个专业。但她的心态很好,不懂就好好学。先从最基本的开始学起,包括穿着打扮、语言中的一些禁忌。没干几个月,焦锦竟然喜欢上这份工作了。因为在她看来,能在别人最悲伤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安慰和帮助他们,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不仅如此,她还主动向主任提出要学习“遗体整容”。这让主任很意外,因为从来没有女孩子学这个的。但焦锦却下了决心,就是要做第一个。
给尸体美容,听上去就很毛骨悚然,可焦锦却乐在其中。有一天,殡仪馆送来一具死了一周才发现的尸体,浑身腐烂,发着恶臭。一般人看到这种情况,可能第一时间就躲得远远的了,可是焦锦想:我一定要适应,否则以后还怎么工作?参与完遗体整容,她连中午饭都没吃,但她还是为自己能够克服心理障碍而感到欣慰。
自从做上了给遗体整容的工作,她每天多的时候要给十多具尸体整容。没几个月,她的业务水平上了新台阶,不久就被提拔为班长。对于一个很多人都不愿意做、甚至看不起的工作,焦锦却做得有声有色,因为她体会到了其中的价值,对于她来说,能给死者的家属带去安慰,就是一种幸福。的确,工作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心态调整了,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很出色。
很多人总觉得工作不好,不断跳槽,这样不仅自己能力不能提高,还会给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对于一个在哪里都安不下心。经常换工作的人,怎么能放心去培养呢?所以,永远也要记住:
用爱岗敬业的心态,处处都是成才的机会;
用浮躁挑剔的心态,处处都是不满意的地方。
从职场的底层向上攀登
在《青年文摘》上,曾经刊登过一篇王磊写的《年轻人,你在职场第几层?》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
高宁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刚开始做的是库房管理员,负责搬卸货物。清点库房。因为工作枯燥,不到半个月,他就坚持不下去了,想要离开。经理看他比较机灵,于是执意挽留他,并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职场就好比是高楼,大家按照工作能力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站在不同的楼层里。而职场里的人分为人力,人手,人才,人物。
所谓人力,只需要你在工作中肯卖力气就足够了;而人手,则需要你熟悉掌握工作,能应付突发事件;人才则需要你头脑灵活,能够在工作中提出创造性的方案;而人物就需要八面玲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公司做出比较大的贡献。
看高宁听得很认真,经理又说道:“年轻人,你在职场第几层?每个公司就是一座大厦,你如果只是不停地在各个大厦之间穿梭,而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本领,那你永远都只能在最下面的一层。”这番话对高宁来说犹如当头棒喝。从那以后,高宁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努力工作。
每天卸完货,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时间就在屋里看手机小说,而是在库房仔细清点产品,把各种产品的型号、数量、出货量、入货量都牢牢记在心里。这样一来,由于对库房的产品非常熟悉,取货时间大大节省。来库房取货的工人们都对高宁的办事效率赞不绝口。很快,他的表现就传到了经理耳朵里,不久,他就将高宁调到办公室里,专门负责管理公司产品的保管和运输。这样一来,高宁就从最初的“人力”变为了“人手”。
到了办公室之后,高宁比以往更努力地工作。慢慢地,他发现公司业务量比较大,经常有客户自己来公司找保修人员维修电脑,有时几个客户一起过来,人手往往就不够。于是,他下决心自学有关电脑维修知识,并且利用休息时间帮着保修部门的同事修理电脑。时间一长,高宁不仅成了保修部门最受欢迎的人,而且自己也练就了过硬的维修电脑的本领。没人要求他去维修,也没人要求他去学习维修知识,但高宁却主动做了,而且做得很出色,正因为一般人做不到而他做到了,他自然就成为“人才”。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研究生对笔记本电脑的需求比较大,于是向经理建议挖掘这个市场,并且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公司的高层意识到他是个人才,于是便将他调去做市场开发。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高宁就成了公司里的销售明星,让大家佩服不已的人物。不久之后,经理被任命为集团的副总,高宁也被他推荐到了副经理的位置。就这样,高宁很快就从最初最不起眼的库房管理员,变成了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物”。
高宁的经历对许多身在职场的人来说都很有借鉴意义,谁都希望自己是“人物”,但这并不是想要就能有的,必须有一个过程,刚开始时,没能力、没经验、没资历,从第一个层次也就是“人手”做起是很正常的。起点低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迅速提升,尽快缩短从“人力”到“人手”,从“人才”到“人物”的过程。
故事的主人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岗位跳高”的榜样,如果不愿意在职场最底层待着,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当你的贡献越大的时候,职场最高层的位置才有可能真正属于你。
学习“岗位成功学”
尽管很多人都想在单位迅速脱颖而出,但同时也觉得难度很大,毕竟,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成功固然要有过程,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和核心,那么要迅速发展并不是难事。我们把这种方法总结为“岗位成功学”,它包括这几点:
(一)有明晰而强烈的岗位目标
也就是说,一定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设定一个岗位目标,并且有时间限制,比如:一年之内,我要完成30万元的销售额。当然,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将目标量化和分解,比如: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每天需要打60个电话,每周拜访10个客户……这样一来,目标有了,而且具体的做法和努力的方向也有了。
任何时候,有目标的人才会有激情和工作的动力,也最容易成功。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讲过这样一件事:
新东方曾经招过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刚来时,他做的只是帮助学生收发耳机的工作。但和别人不一样的是,这位员工不是过一天算一天,而是选择了积极的工作态度,一边帮助学生收发耳机,一边认真听每一位老师上课。由于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所以不知不觉掌握了很多的教学方面的技巧,两年后这位员工的英语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有一天,这位员工跑来找他,说自己要当老9币。当时他吓了一跳,心想一个收发耳机的人怎么有能力当老师呢?但通过试讲,他才发现这位员工的讲课水平已经很高了。于是这位员工成了新东方的名牌老师,后来又成了新东方一家分校的校长。
正因为有强烈而清晰的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做,最终,这位普通的员工赢得了不一样的人生舞台。所以,不要再等了,哪怕今天是第一天踏入职场,也不要让每一天虚度,而是从现在开始,就给自己制定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付出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行动。
(二)按最佳工作标准做事
很多人做事都是差不多、过得去、能敷衍就敷衍,按这样的标准去做事,进步和发展肯定都是最慢的。而反过来,不管做什么,都按照最佳的标准去做,那么,到哪里都能发出最耀眼的光芒。那么到底什么是最佳标准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许建是南航新疆分公司一位普通的送票员,他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客户怎么要求,他都力求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一天晚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打来电话,要求定一张第二天一早从乌鲁木齐到北京的机票。票订好了,当时已经是晚上12点,因为是一早的飞机,第二天送票来不及,只能当晚就送过去。许建二话没说,拿起票跳上了车,20分钟后,他把票送到了老人的手里。谁知道票送过去了,老人却提出那个航班太早,要改成上午的航班。
很多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算表面上不说,心里也会不高兴:刚刚还那么急,催着要订早一点航班票,现在又嫌弃太早!但许建却一点都没抱怨,只是笑着让老人再等40分钟,自己马上回去重新出票。
当他重新出好票再次回到老人家时,没想到又出现问题了,老人很不好意思地告诉他,自己刚和女儿通了电话,女儿让她去石家庄,看能不能把票改为石家庄的?要是一般人肯定会生气,哪有这样折腾人的啊?可许建还是微笑着对老人说没问题,他先打电话问问还有没有去石家庄的票。结果只剩一张票了,许建马上赶回公司,帮老人拿到最后一张票。当他第三次敲开老人家的门时,老人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从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最佳工作标准,对于许建来说:让客户满意就是最佳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自己做什么都愿意。
只要有了最佳工作标准,那么行动自然就会朝这样的标准靠拢。既有标准,又有行动,工作哪有做不到位的理由!
(三)为胜任岗位不断学习
真正有职业素养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不会、不懂就轻易放弃眼前的工作。因为,不管到哪里,工作都会有要求,如果总是不会就走,那永远都学不会、搞不懂。
优秀的人在明确了岗位职责和目标后,就会考虑自己的能力还有什么欠缺,应该怎么学习和弥补。
宋世雄是著名的体育评论员,在长达四十余年的评论生涯中,他转播了大大小小共两千多场比赛,曾亲历4次奥运会转播、见证了中国女排最辉煌的“五连冠”。他那招牌式的声音和独到的解说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宋世雄并没有学过播音,而且只是高中毕业。当年,是凭着对体育解说无比的热爱,他最终才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组破格录取。
谁都知道,当体育解说员并不容易,因为没有现成的稿子,只能当场解说,所以,临场发挥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宋世雄就向自己最崇敬的老师——新中国体育转播奠基人张之学习。张之为了能做到出口成章,看见什么说什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曾经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对着黄浦江,把过往的船只和行人都当成解说对象,大声演说和练习。
为了能像老师那样准确地描绘赛事,妙语连珠,宋世雄抓住一切机会练习,看到书上的插图,他就把图中的内容形容一遍;看到一首诗,就把诗的意境马上解释出来。除了经常独自练习演讲外,他还会到公园里去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就是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练习中,宋世雄的解说风格越来越成熟,慢慢地开始深入人心。
其实,做任何工作都一样,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在岗位上如鱼得水,要胜任岗位,就必须围绕岗位的职责,不断学习和提升。这种学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可以随身带个小本子,将工作的点滴知识和感悟随时记录,并且不断温故知新,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对提升自己的工作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