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我差点疯掉。
由于长时间的写作,我几乎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胡子拉碴,三千长发……胃似乎也变小了。
更痛苦的是,我发现让一个还不那么正确的人放下一切事务,像武林高手那样去闭关修炼,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为完成这本书,我在人群中消失了好长一段时间,并通过詹姆斯·艾伦的方法,想象自己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人,将自己困在写作的房间里。
波伏娃说“……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我说:“我们的生活,必须要有一场经历过的盛宴。”这本书里,故事是一种“假象”。虽然真切地记录了在不同时期所遭遇的、听说的、采访的人事,但我只是通过它们来传达某些东西。至于是什么,此处省略掉。
一些书,它们摆放在书店里,正扮演着指导他人的角色,或以所谓毒舌的姿态,或以指点江山的傲娇……并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无比正确的那位。
这……怎么可能呢?譬如,我要这样去说——
“最好的生活不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而是话在白我那个残缺不全的世界里,并在对自我的不断修正中,获得弥足的成长。”
吗呼!眉头紧锁一会儿,就会欣喜地发现上面这段话犯了同样错误。我将它称为“假命题”——
如果你习惯喝各种口味的“鸡汤”,这段话你会觉得无比正确。
如果你从来不喝“鸡汤”,又正处于仓皇的状态,它可能会成为你一丁点儿的动力。
如果你历经沧桑,这段话你既赞同又反对。因为,每个有经历的人都是优秀的辩论家。
……
于是,看起来挺正确的道理,在个体的真相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基于此,书中的任何“道理”不过是某些心灵体验罢了,不具备任何指导意义。若是某个点触动了你,权作感同身受罢了!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一段重复叙述的故事一般可厌。在这本书里,我记录了很多陈年旧事,也写了一些看起来还像“历史”的东西。它们合起来,形成了十几万字的人生旅程。另外,除了莎翁他老人家说的“讨厌”,还有哭、笑、恨、奢、欲……而要详述这些,过程会非常痛苦;有些事要重新提起,并将其狠狠地撕开。这注定是残忍的。
就说这些吧!当然,我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瞅瞅时间,已经凌晨三点了,忍不住打着哈欠说一句:“写序言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