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陪伴的力量
11215400000006

第6章 面对孩子的情绪,你是哪种父母

一到夏天,可能是天气燥热的缘故,大人孩子的情绪都容易不稳定,个个火气冲天的。我们小区平台上就整天上演着亲子之间的“战斗”。我儿子也是,一碰就急,一点就着。而我呢,每每跟他发生冲突后就后悔——其实没必要催他;我干吗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冲他大呼小叫呢?可我好像很难控制自己,尤其是在烈日下。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妈妈呢?理智型的?情绪化的?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处理大致有三类,一是不理不睬型,二是单纯回应型,三是情绪辅导型。

不理不睬型父母

不理睬孩子负面的感情是许多父母采取的态度。

有一位妈妈,当儿子弄坏了最喜欢的玩具车后,她对于自己无法安慰儿子而感到迷惑和烦恼。如果无法将这小玩意儿修好,她就不知如何去帮助孩子处理悲伤,她只感觉到要做出补救,但没有感觉到孩子所需要的是慰藉和了解。

这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通常会有如下表现:

1.淡化孩子的情绪

这类父母可能将孩子所有悲伤和愤怒的表现看作难以达成的要求。于是他们用不理睬或淡化的反应来对待孩子的苦恼,尝试将问题缩小简化,再置于一旁让它可以被忘记。他们觉得淡化或不重视孩子情绪的做法是正当的,因为孩子“只不过是孩子”罢了,弄坏玩具是小事一桩,跟大人的忧虑,比如工作压力、离婚、经济拮据等问题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但这并不代表这样的父母不关心孩子。他们只是以为负面的情绪多少都是有害的,所以想尽办法转移孩子的负面感受,比如尝试逗笑一个伤心的孩子,或者取笑一个生气的孩子,让他忘记愤怒或忧伤。孩子或许能够感受父母的温情与关切,不过父母却错过了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并处理情绪的机会,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到,他的愤怒或伤心并不重要,最好是把它压抑在心底。

2.曲解孩子的情绪

还有一类父母,一旦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就批评孩子,将注意力放在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上而不是尝试去了解他们的情绪。比如,一个小女孩愤怒时摔东西,她的妈妈可能因为这种讨厌、大胆的表现揍她一顿,但并没有探究使女儿生气的原因。一位爸爸可能因为儿子在睡觉前有哭闹的坏习惯而责骂他,却从来没有注意孩子的眼泪与对黑暗的恐惧两者之间的关联。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眼泪是一种可操控的形式,一种引起他人注意的手段。用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的情绪会受到扭曲和误解。

3.害怕面对孩子的情绪

一些父母害怕孩子情绪激动的状况,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对情绪的掌控。与一个顽皮的孩子对立,这些父母感觉自己显露出连他们本身也毫无信心的情绪和行为。他们可能觉得由于孩子使自己生气,所以惩罚孩子是合理的。

4.要孩子坚强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宣泄情绪时应该责骂处罚他们,好让他们“变得更坚强”。表现恐惧或忧伤的孩子最容易被这样对待,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不要成为“胆小鬼”。

为了造就坚强的孩子,父母惩罚经常表现出恐惧或悲伤的孩子。但是孩子从没有机会去体验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处理情绪,长大后面对生命的挑战是毫无准备的。

单纯回应型父母

这类父母不论孩子表达何种感情,都无条件热切地包容,对孩子充满同理心,也让孩子知道不管怎样,他们所经历的,对父母而言,都是值得同情和谅解的。问题是,父母似乎常常能力不足或不愿意去教导孩子如何处理负面的情绪。

这类父母对于孩子的感觉抱有一种“不予干涉”的哲学,他们通常表现为:

1.缺乏处理情绪的技巧

父母似乎不太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在情绪经验中学习,他们不教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而且许多人在规范孩子的行为时感到无从下手,甚至纵容孩子表达不适当或无约束的情绪。比如,让一个愤怒的孩子变得有侵略性,用言语或行动来伤害别人;让一个伤心的孩子尽情地哭闹,却不知如何来安抚和慰藉自己。

虽然父母可以接纳这种负面的情绪表达,但对没有多少人生经验的孩子而言,很可能感到恐慌,像进入一个痛苦的情绪黑洞,却又不知道如何逃离。

2.使孩子出现社交困难

如果大人的指导不多,孩子没有学到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当他们生气、伤心或不安时,通常都缺乏使自己平静的能力,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事。他们可能在结交和拥有朋友时会遭遇困难。孩子不会学习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对于友谊的形成,以及与其他孩子的相处,都会有困难。

情绪辅导型父母

这类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进一步规范孩子宣泄情绪时不适当行为的限度,并教导孩子如何调整他们的情绪,寻找合适的发泄渠道,以解决问题。

我们都应该努力做这样的父母:

1.提高警觉性

作为父母,应该把对孩子情绪表达的了解看作是父母与孩子共享同样价值观的象征。朋友的儿子七八岁了,看到电视里的悲剧场景也会眼泪汪汪,对此,妈妈的反应是喜悦:“我很高兴,因为这样我才知道他有爱心,除了自己以外,还会关心其他人和其他的事情。”

在孩子负面的情绪里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所以当孩子愤怒、伤心或害怕时,我们应该表现出更多的耐心,花时间与哭闹或焦虑的孩子相处,倾听他们的烦恼,具备同理心,允许他们发泄愤怒,或单纯地大哭一场。

2.勇于流露情绪

如果孩子表现出可能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我们很可能会立即阻止这些冒犯的行为,并重新引导孩子发展较为无害的活动或表达的方式。我们不应回避情绪激烈的状况,为了要孩子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这类经验是必须有的。

我们应该看重生命中情绪的力量和用途,也不害怕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情绪。伤心时能够在孩子面前哭泣,发脾气并告诉孩子生气的原因。大部分时候,如果我们自己能以建设性的方式表现愤怒、悲伤和恐惧,便能够对孩子以身作则。父母情绪的表现可以告诉孩子许许多多处理情感的方法。

3.敢于向孩子道歉

当我们说出或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会道歉吗?比如,我们经常在大声斥责孩子后懊悔,那么,就勇敢地向孩子说对不起,并从这件事中寻找教训。这样,一件伤感情的事就可能成为另一个促进亲子关系的机会——尤其当父母愿意告诉孩子自己当时的感觉,并谈论以后会如何处理类似的状况时。这让父母再一次向孩子展示如何对付不安感,如内疚、懊悔或忧伤的办法。

4.规范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需要宣泄情绪时,为他们立下行为规范,对于适当的行为和不适当的行为给出一个明确和一致的指导。比如,可以大喊几声,但不可以摔东西;可以哭,但不可以不吃不喝。

情绪辅导配合建设性的惩罚也有很好的作用,惩罚会让孩子清楚不当行为的后果。一个了解规范并明白犯规后果的孩子,通常不太可能出现行为问题。

5.促进亲子关系

从亲子关系的层面来看,如果父母不反对孩子表达情绪,就会减少摩擦,使亲子间有更强的情感结合力,因此孩子对于父母的要求也比较有反应。当孩子视父母为知己和盟友,就不愿意做使父母失望的事。

让孩子明显地意识到父母了解他,对他有同理心,并且深切地关心他生活里的一举一动,他也没有必要为了感受父母的关怀而采取行动吸引注意力。

一个被父母重视自己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不但能更明了自己的情绪,而且对别人的情绪变化也会很敏感,知己知彼,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建立,并建设自身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果孩子在年幼时,情绪经常被疏导,那么,他对于自我安慰的技巧就会很熟练,而且在压力下可以保持镇静,比较不会有行为上的问题,同时也比较容易从烦恼的情况中恢复。

因此,只有正视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一起经历悲喜,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正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