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新婚时,我正沉浸在二人的幸福时光,于是向老公宣告:“我没那么喜欢小孩,我还没玩够,我想先过几年二人世界。”老公笑笑点点头。还记得,婚后第一次去台湾,当时我在事业上正意气风发,看到老公的弟妹挺着大肚子拉着大女儿,我悄悄把老公拉到一边,说:“我可不希望像你弟妹一样只在家带孩子,千万别指望我做家庭主妇。”老公笑笑点点头。
那些铁齿铜牙般的话,现在依然回响在耳边,但我自己却已经做了全职妈妈十几年。母爱的本能是如此强大,从我开始知道体内正孕育着小生命的那一刻起,我之前的观念已悄然改变。我对孩子的爱让我之前所在乎的成就、名利都变得不重要了。我只想对孩子好好负责,只想好好照顾她长大,所以我放弃了原有的事业。
怀孕之初,我们夫妻决定定居在台北。在台北最初的日子,对于我是非常大的考验,因为在同一个时期我要适应非常多的转变。在陌生的城市,完全搞不清楚东南西北的我需要适应新环境、新风土人情;在陌生的城市,我不再拥有职业身份,甚至连姓名对别人都不重要,我只是某某人的妈妈,某某人的太太,这种从职业女性到全职妈妈的身份转变我要适应;在陌生的城市,在没有任何朋友和娘家亲人可以倾诉、抚慰、帮助的状况下,我在生活上、情感上要完全自立自强;在陌生的城市,我要适应妈妈这个新角色,不但要学习所有生活的最基本技能,还要学习如何做妈妈……经过这些考验,我焕然一新。我变得坚强,不再是那个娇气的小丫头;我变得谦卑,不再是那个骄傲的大小姐;我变得柔软温暖,不再事事较真,不再以成败看事物;我变得懂得珍惜,因为所有一切的发生都是值得感恩的……
我开始像袋鼠妈妈一样,无论走到哪儿都把我的女儿如小袋鼠般背到哪儿。在照顾她的过程中,不借他人之手,完全亲力亲为。也因此,让我可以仔细观察她,更了解她的一颦一笑,遇到问题也可以及时了解并适时调整教养方式,不会让问题累积变大。
在女儿上幼稚园后,我有了充分的时间去努力学习各种课程,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课程——父母成长,儿童哲学,华德福教育……其中,华德福教育的课程,我最为喜欢,因此也更积极、深入地参加了与它相关的系列课程,例如华德福父母读书会、人智学哲学、生命传记、十二感官、人智医学、优律思美(音语舞)、手工老师培训、适合孩子的居家环境、格林童话带给孩子的意义、华德福小学教育、手做娃娃、艺术体验,等等,并持续学习到现在。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仅学会了一些教育的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了解自我,了解人性。我的人生观变得更成熟、正向和开阔,我比以前更清楚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体认到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捷径。教育就是观察了解孩子的“真我”,并顺应孩子成长的速度和方式,用爱陪伴孩子慢慢成长。而在陪伴的过程,父母要找回那份失落的“真我”,把自我的价值观在生活点滴中传递给孩子。
我因此而努力在生活细节之中。我把期待放回在自我身上,我知道“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妈妈”比“我要打造什么样的孩子”重要。我尽力做好我自己,让生活缓慢而稳定地流动,而不是华丽的演出。我努力做好一餐饭,洗好一个碗盘,过好每一天小日子,尽心地在家庭琐事上去表达爱与关怀。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乐活派妈妈,把对生活的乐观、健康、积极、细腻、用心的态度,通过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慢慢传递给我的女儿,这就是我想给予她的生活教养。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孩子让我时刻要反省自我,重新认识自我,这样才能给予她好的榜样;孩子让我不断唤醒自己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和她一起创意生活;孩子让我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她一起通过小事来成就自我;孩子让我用开放的心态带领她一同学习接纳、尊重自己和他人;孩子让我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并持续学习,和她一起发现新的美好……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自从女儿出生,我就开始持续用笔记录生活。2006年,我开通博客“宝贝在台北”,我把我的记录公开分享,渐渐得到不少朋友的喜爱和支持。2008年,我有了出书的想法,并为此持续努力耕笔沉淀累积。2011年,又开通“雪宁的慢板生活”的微博,随时记录生活点滴。本书的内容是我与女儿生活记录的集结。书中“小袋鼠”的名字是沿用搜狐博客上对于女儿的称呼,虽然现在,女儿可能更喜欢我叫她“小猫咪”或“小狮子”。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对于女儿上小学之前的记录。学龄前这七年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把平日陪伴孩子长大中的所思所做分享给大家。这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只是我的情感与观念最真诚的表达。
这本书献给我深爱的父母。谢谢你们给予我健康的身体和心灵;谢谢你们对于我的爱与支持,无论我走多远都一路相随。
这本书献给我挚爱的老公。谢谢你给予我许多心灵的指引,对于我的决定你总是给予尊重、接纳和支持。
这本书最、最、最重要的是献给我的女儿。我亲爱的宝贝,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谢谢你成为我的孩子。我好爱好爱好爱你,我的爱会陪你一直到永远。
雪宁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