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孩子也有小心思
有些人会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心理问题”,认为心理问题就是心里想不开。这导致不少成人觉得小孩子哪里有那么复杂,哪里有什么心理问题呀!我在一个家长微信群里还见过这样的言论:“3岁以前的孩子就跟小动物一样,哪里有什么心理问题。家长不要瞎焦虑。”这是对心理和心理问题不了解导致的。
人在遇到事情时会产生认知、情绪、意志上的一系列变化,这是正常的心理过程,而心理过程的结果会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上。
一个3岁女孩大冬天想吃冰棍,妈妈不给。被拒绝的时候我们都会生气,所以这个女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在她的认知中,哭闹有时就能得到妈妈的同意。于是,她就把愤怒发泄出来,摔掉手中的玩具,边哭边吼“我就要吃,就要吃”。
另一个女孩,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产生的可能是伤心的情绪。而根据她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她讨好、乞求更有效,那么这个孩子的表现就会与前一个孩子不同,她会边哭边跟妈妈说好话,求妈妈、讨好妈妈。
一个人的外显言行反映的是他内在的知、情、意过程,也就是他的心理。上面例子中两个女孩所表现的都是正常反应。然而,一旦第一个女孩动不动就哭闹,根本不讲理,或者第二个女孩常常不开心,超过了相应年龄段的平均反应水平,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这些异常的情绪表现和行为表现表明孩子在认识上和策略上有偏颇、不灵活,家长应及时帮助孩子扩展,至少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如果还不奏效,孩子的情况愈演愈烈,那么说明孩子有行为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内心的惶惑不安和不佳的情绪,如担忧害怕、紧张焦虑、生气挫败、伤心悲痛、郁郁寡欢等,会影响孩子的内感觉,也就是说孩子的器官,如肠胃、肺、喉咙、眼睛、皮肤等会有异样,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孩子的遗传特质不同,会引发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直接把不舒服表现出来,如哭闹、缠人、发脾气打人、不吃饭、不睡觉、不听话等;有的孩子为了缓解这些不舒服,会发展出一些行为来自己安抚自己,如总抱着玩具、啃手指甲、白日梦、自慰等;有的孩子在紧张不安、充满挫败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会出现身体的功能性反应,造成躯体疾病,如头疼、肚子疼、神经性尿频、抽动症等。
上面说的是小小孩的反应。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知识的获取、道理的灌输,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理念和标准,在情绪表达、与人交往、实现目的等方面形成自己越来越固定的模式。这个过程是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试错的过程;是学习、习得等做加法的过程,同时也是剔除让自己难受、利益受损的言行等做减法的过程。逐渐地,孩子就会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开始总结提炼理念和观念。这些理念和观念又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行为。有的孩子明显越活越明白,能够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教训;有的孩子却被自己的理念和观念限制甚至带偏,表现出更多的言行问题,导致异常。
所以,心理问题就是在心理需求和动机的影响下,在面对某事、某人,在某一个处境、某一个时间,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不恰当的外显言行。这些不恰当的外显言行,可能是其错误的认知、错误的情绪或错误的理念导致的。德国积极心理疗法认为,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问题的人。这个恰当是不跟外界、不跟他人起冲突,也没有自己内心的冲突;这个恰当也表明,任何人对事情的处理应对,没有标准的唯一答案,都是个人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对于严重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我们国家有诊断标准和分类,国际上也有标准。可对于一般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就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分类了。我在本书中进行的分类,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根据普通人能够观察到的问题表现做出的,包括社会心理原因造成的和先天原因造成的。
试错是成长的基石
从来没有人生下来就全知全能,我们会不断遇到各种新事情、新人物、新环境,孩子尤其如此。很多粗心的家长会觉得,孩子所遇到的所有新鲜事物都要告诉他吗?他不知道吗?是的,很多事情如果成人不告诉孩子,孩子就要靠自己去摸索。即便你告诉了他,他还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简单地说,当一个孩子表现出缺陷或者问题时,他常常是卡在了那里,不知、不敢、不愿、不能或者不会去应对。
很多家长现在知道要蹲下来同孩子说话。蹲下来,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他站得不高,就没法看得远。同理,如果你从认知、能力、方法、经验等各个方面都“蹲”到与孩子同一高度,你就能够理解孩子很多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
基本上,成长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即使有家长的灌输和学校的教育,孩子若想真正学会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经历一个自我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试就对、一语中的、一帆风顺,是不少家长的梦想。这也确实只是个梦想。事实上,孩子必须自己亲身体验到现实的发生,他才能真正认识、理解并记住、提炼、积累经验,以利于后来问题的应对。这个过程一定是试错的过程。通过错,通过偏颇,孩子才能真正找到正确和恰当。否则,一时没有问题,反而可能在将来出现重大问题,大到代价太大,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能去修正。
说问题是试错的过程,并不是说就不去处理问题了。恰恰是通过家长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孩子才会更好地体验和学习。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等,就是这个意思。家长必须去处理问题,目的不是为了压住问题或者仅仅修正问题本身,而是抓住问题背后孩子成长的契机,通过解决问题而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因此,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分析清楚问题的来源,并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本书中,我会针对每一个问题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在这里,我先概括地介绍一下前面所说问题的两个大类引发因素,即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
●先天造成的生理性大脑发育或大脑功能问题,比较常见的有智力低下(学名为精神发育迟滞)、多动症(ADHD)以及自闭症(现在更全面的名称是自闭谱系障碍)。
●后天的脑功能损伤,如外伤、铅中毒等。
●早产或孕产期的不利因素。
●儿童的先天气质类型。关于先天气质类型,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好养型和难养型。难养型儿童天生较急躁或过度谨慎、抑郁。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环境、养育方式、个人心理特征3个方面。
1.环境
孩子所处的环境如果足够丰富,既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情境让孩子学习、探索,又有足够的挑战让孩子去适应、应对,才是有助于成长的环境。环境包括小范围的家庭环境、社区、幼儿园、学校,以及大范围的城市或乡村环境、文化传统、国家制度等。这些都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影响。
容易让孩子出问题的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环境过于贫乏。现代家庭中家庭结构和成员较少、较单一。由于家务活动减少或外包使闲暇时间增多,大人利用业余时间去忙自己的事,而孩子却会觉得无聊。这还不如以前看着父母忙家务,孩子逐渐学习与参与,生活还丰富多样一些。社区环境由于人口流动等原因,缺乏安全感和紧密感,邻里交往明显减少,10岁以内的孩子不用大人陪,单独在小区里和小朋友玩,几乎不可能。
②环境过于单一、偏狭。有的家庭给孩子买的书和玩具可以堆满一屋子,但那并不是真正的丰富,从品种来说仍是单一的。这些书和玩具的用途除了阅读就是益智,目的性强、功利性强,无法满足孩子全面成长的需要。
③环境过度刺激、挑战。如果夫妻不和,经常争吵,或三代同堂,分歧较大,家里要么像雾霾一样阴沉,要么狂风暴雨,很少有阳光和煦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不安、紧张、困惑、无所适从。另外,如果家里有保姆、司机、家庭教师等人员构成复杂,这些人又像雇员,又像亲友,成年人都不容易处理如此复杂的关系,对孩子来说更是不明白、不理解。孩子与这些人的互动方式会充满矛盾:孩子开始会“怕”保姆,但不久他就能发现保姆其实“怕”他和妈妈;家庭教师本来应该“管”孩子,但不久孩子发现他可以直接或通过妈妈来“管”家庭教师;妈妈认为爸爸忙、回家少,特意选大男孩来当司机兼玩伴,让孩子叫哥哥,可是这个哥哥一点儿都没有哥哥的样子,反而讨好他,表面友善,但并不贴心亲密;等等。这些都是令孩子感到不稳定、不安全、不长久、不正常、太困惑而难以应对的环境。
④环境刺激度不够。有的环境虽然不算单调、贫乏,但刺激和挑战不足,如孩子还没感到需要就已经得到了满足,一切都随顺孩子。这样的孩子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想办法去达到目的,没有被拒绝过,没有被要求服从集体利益过,那么他的社会性发展一定是不足的。
⑤环境不现实、不贴近生活。孩子的生活和时间是由各种课分割的,画画不是因为可以幻想和创造,而是有目的、有技巧的课;英语不是为了交流或理解故事,而是语法、单词课;跳舞不是因为随心所欲地扭动肢体以表达心情,而变成要压腿、要表演的课。不论课上得多么生动活泼,它也是课。陶艺课上即使随便玩,也跟平常雨后与小伙伴一起挖起软泥乱捏一气不一样。上课是按时的,在固定地方,有着固定人群,而不是根据孩子的心情、需要和目的安排。看似课程种类丰富多样,孩子却感受不到快乐,引发不了兴趣。
2.养育方式
好的养育方式是针对孩子成长的需要,在理性发展和情感能力上均予以支持,养成孩子良好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过程,促进孩子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形成,让孩子最终能够由完全依附于家长到有能力打造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人生。不好的养育方式恰恰相反,它阻碍、抑制孩子某些方面的成长,或过度促进孩子某些方面的成长,结果令孩子在社会行为、人际关系、理念信条、价值观等方面发展不均衡,有的有大缺陷,有的过度补偿,造成人格发展不完善,出现各种外显行为问题。
容易出问题的养育方式常有以下几种:
●过度严格甚至严厉,令孩子因恐惧而被动约束自己;
●过度放纵,令孩子缺乏自律,不遵从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任性妄为;
●溺爱,造成孩子只知索取情感,不会主动去爱别人,与人建立联系;
●缺乏对孩子本人真正的关爱,不了解、不信任、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生命本质;
●灌输太多的道理,不给孩子自由意志、自我思考的空间;
●不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用物质的、成就的东西替代超越的、有关人生真正价值的反思;或者养育的本质变成教育,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移植到家里,还美其名曰家庭教育,把孩子不当亲人,当教育对象,形成亲子对立;
●养育的本质变成纯“养”,如养宠物一般,要什么给什么,不关注孩子作为“人”的成长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行为的养成,一切交给学校、交给家教、交给社会,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
3.个人心理特征
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力的心理过程特征与外在行为模式、能力的形成,有先天气质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受后天环境与养育方式的影响。6岁以前,主要是以被动应对为主。从7岁开始,孩子的主动应对才逐渐明显,11岁左右才能形成抽象、总结、逻辑推理能力,13岁左右主动尝试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新的言行方式,23岁左右基本形成人格并趋于稳定。所以,孩子越小,他的言行表现越能反映出外界的塑造影响。因此,一个人的心理特征既受先天的影响,又受后天的影响,不能孤立地去看一个人,也不能把责任全归因于家庭、社会或者遗传因素。
上述的这些影响因素,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会具体体现为千变万化的各个影响事件和人物。家长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就会在发现问题时不再钻牛角尖地认为一定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造成的,就会有扩展的视角,去查找各个相关的影响因素。
做孩子起飞的助力
很多家长在发现或者被告知孩子的问题后,常常有以下这些表现:慌了并火了,认为孩子完了或者这样下去迟早完蛋,于是病急乱投医,并且对孩子产生不耐烦、不喜欢、恨铁不成钢等情绪反应;不相信孩子有这些问题,觉得是其他人大惊小怪或冤枉孩子了;将信将疑或自欺欺人,不敢面对现实和接纳现实,犹豫摇摆,错失了干预解决的时机。
一般家长的解决方法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经验和理念去解决;照着书或者听一些课去学习解决;上网查询;问专家或其他家长,问同事等,向他人求助。
前面提到过,解决孩子的问题,正好是助力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要看到问题背后孩子的动机和需求。例如,孩子不跟人打招呼,不见得就是不礼貌,也许他正在评估这个人,正在考虑自己应该如何跟他打招呼。一个孩子在同学之间总是显得强势,不见得就是霸道、自我为中心,也许他希望在集体中有一个好的表现。一个孩子经不得批评,太好面子,也许是他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比较高,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接纳……因此,家长要有一双慧眼,能够看透表面,看到本质,从本质上去帮助孩子用更好的办法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去协调人我关系,而不是抓住问题行为不放,批评指责孩子。当然,要所有家长都能够专业地做到这一点是强人所难。如果家长自己的人格没有问题,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那么就按照上面说的那样去处理,随机地、自然地跟孩子互动,而不要总是幼想给孩子完美的养育,也不要强求自己做到完美。孩子有的是时间和空间从生命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那里去学习。但是,如果家长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处理好孩子的问题了,那么请一定不要否认问题或者转移问题,可以试着向专业人士求助。如何评估和选择专业的咨询师,请参见本书相关章节。
一般说来,当家长自己观察到或老师等人反映孩子言行上的偏差,家长一定不要急于下结论。一旦确认孩子真的有超出平均范围的过度偏差,那么要从以下3个方面下手解决:
●生物学检查与治疗。如果是先天遗传问题或生理原因,该吃药吃药,该矫治矫治。注意,一定要到正规的机构做诊断和治疗。
●养育方式和环境的改变,如转学、休学、更换班级。遇到这类情况,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和生活方式。
●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辅导或治疗,包括游戏、音乐、催眠、谈话等各种形式,必须对症,必须是正规、专业的人员和机构进行。
特别提醒一些家长,一方面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标准,了解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分析;另一方面一定不要认为读过这方面的书就能够自行诊断、自行处理了。一旦自助不见成效,就要尝试求助。千万不要想着当孩子的心理咨询师,那是不同的关系和互动。另外,不要随便给其他家长出主意。我发现总有一些家长,读了一些书,还不确定这些书的说法对不对,就给别的家长支着,或者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去告诉别人照着自己的方法办。如果真的能够用成长与发展的观点看孩子,能够理解前面所说的各个相关因素,人就不会自以为或者强求自己全知全能了。
希望本书作为一本儿童心理科普手册,能帮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心理、行为的一般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