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童年的秘密
11218600000009

第9章 儿童的秩序敏感期

儿童的秩序敏感

儿童要经历一个非常重要而神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秩序极其敏感。这段秩序敏感期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会出现,并一直持续到2岁。可能很多父母会觉得这个观点很奇怪,因为在我们的认识中,儿童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秩序感。

儿童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充斥着各种东西的封闭环境。当我们成人出于各种原因而时常移动和调整这些东西时,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儿童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他们也无法对这些复杂的行为进行判断。如果儿童过了秩序敏感期,他们所感知到的这些混乱就可能会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障碍和心理紊乱的一个原因。

婴儿的心灵是神秘的,照料他们的成人并不了解婴儿的内心。想一想,有多少次,孩子毫无原因地哭泣起来,并拒绝我们给予他的所有安抚——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孩子其实有某些神秘的、未知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在其出生后第一个月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当孩子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时,他们就会感到兴奋和高兴。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有一位保姆注意到,她照料的女婴居然对一面古代墙壁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兴趣,尽管这个女婴只有5个月大,而且她家的院子里遍地都是美丽的花朵。当女婴看到那面灰色的、大理石建构的古代墙壁时,就表现得很高兴、很感兴趣。于是,这位保姆每天都得把婴儿车停在这面墙的前面。这给女婴带来了持久的快乐。

爱发脾气可能是秩序敏感所致

儿童的这种敏感性在其遇到阻碍的时候,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就是由于这种敏感性引起的。我可以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一天,一个6个月大的小女孩待在一个房间里,一位女士走了进去,并把遮阳伞放在了桌子上。小女孩开始变得不安起来。她对着那把伞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始大哭起来。那位女士以为她要那把伞,就拿起伞,微笑着送到她面前。但小女孩把伞推到了一边,继续哭着。那位女士试着安抚小女孩,但毫无用处,她变得更加焦躁不安。

怎样做才能让小女孩不再哭闹呢?

正当这时,富有心理洞察力的妈妈把伞从桌子上拿走,放到了另一间屋子里,小女孩立刻安静了下来。原来,使她感到不安的原因是那位女士把伞放在了桌子上,这件放错了地方的东西严重地打乱了小女孩对物品摆放秩序的记忆。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身上:

一次,我和一队旅行者一起穿过那不勒斯的一个隧道。队中有一位年轻女士带着一个1岁半的孩子。

过了一段时间,小孩累得走不动了,妈妈把他抱了起来,继续行走。妈妈走得又热又累,她停了下来,脱掉外衣,并把衣服搭在了手臂上。在减轻负担后,她再次把小孩抱起来。但这时孩子开始哭起来,而且哭声越来越大。妈妈想尽办法希望能使孩子安静下来,但毫无作用。她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并且变得不安起来。同行的游客也为他们母子二人担心起来,给了妈妈一些帮助。他们不时换人抱这个孩子,但孩子却变得更加不安了,所有的人都称赞他、鼓励他,但这却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妈妈没有办法了,只得选择把孩子带回去。但就在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变得歇斯底里了,似乎到了绝望的境地。

这时,我走到这位妈妈的面前,对她说:“我帮您把外套穿上好吗?”她满脸惊讶地看着我,因为她仍然很热。她显得很疑惑,但接受了我的建议。小孩子立即平静了下来。他的眼泪和不安消失了,并不停地说:“衣服……肩膀……”孩子的意思是“你的衣服在你的身上了”。是的,妈妈应该把衣服穿在身上。孩子露出了“你终于理解我了”的笑容,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之后我们穿过了隧道,完成了旅行,在这期间,这对母子再没遇到其他的麻烦。

衣服是用来穿在身上的,而不应像一块破布似的搭在手臂上——孩子在妈妈身上看到的秩序错乱是引起这场麻烦的原因。

还有一个我曾经目睹过的家庭场景:

妈妈感到身体不适,就靠在椅子上,背后垫了两个枕头。20个月大的女儿走到妈妈面前,要求她讲个故事。妈妈怎么忍心拒绝女儿的要求呢?虽然她感到不舒服,但还是讲起了故事,小女孩全神贯注地听着,但妈妈疼得无法再继续讲下去了,于是她叫来仆人将自己扶到卧室的床上,此时那个还留在妈妈椅子旁的小女孩开始哭泣起来。于是,家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女孩是为妈妈的病痛而哭,都尽力去安抚她。当女仆把枕头从椅子上拿走送到卧室里时,小女孩居然大喊大叫起来:“不……枕头……不……”她似乎想说:

“至少留一些东西在这儿。”

这时,家人哄着小女孩,把她带到了妈妈的床边。妈妈尽管很痛苦,仍硬撑着继续讲故事,以为这样就可以安慰女儿。但小女孩仍然抽泣着,泪流满面地说:“妈妈,椅子!”她想用这种方法告诉妈妈应该坐在那把椅子上。

小女孩对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了,妈妈和枕头都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故事的开头是在一个房间,结尾却跑到了另一个房间,这一切都在小女孩的心里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这些例子都表明,儿童的秩序敏感是如此强烈。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种本能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一个2岁左右的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是通过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敏感性成为这一阶段儿童行动的指南。

儿童对秩序的敏感表现也是我们的学校里一种最有趣的现象:当一件物品放错位置时,孩子会最早发现,并把它放回原处。而且,正是2岁左右的孩子会注意到这些最细微的不协调,而成人和更大一点儿的孩子却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例如,一块肥皂躺在洗漱台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一把椅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等,一个2岁的孩子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

儿童的秩序敏感性,使他们在看到某些东西处于无序状态时,就像受到了某种刺激,收到了行动的指令。但这种敏感性所具有的意义却不仅如此,秩序感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还会为儿童带来快乐。事实上,在我们的学校里,年龄稍大些的三四岁的孩子做完练习后,也会把东西放回到过去人们习惯放置的地方,这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情之一。从小获得的秩序感使他们注意到每样物品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他们记住了每件东西的位置。这其实也是一个人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所有的细节方面支配环境的表现。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伸伸手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才能使他感到平静和快乐,心灵才能与环境相协调。

“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找到它”

显然,儿童对秩序的热爱是与成人不同的。秩序带给成人的是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儿童而言就完全不同了,儿童对秩序的需要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要在自己将来所要支配的环境中找到适应的原则。因为儿童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塑造的,引导他们的原则应该是精确的、确定不移的,而不能仅是一些含糊的、建设性的模式。

从年龄很小的孩子们做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秩序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快乐。这些缺乏逻辑的游戏曾经使我们非常吃惊,但游戏也为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也是唯一的乐趣:使孩子在安放物品的地方找到它们。

在对孩子的游戏进行详细介绍之前,我想先提一下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对他的儿子进行的一项实验:

教授在一个椅垫下藏了一个东西,然后他请儿子离开这间屋子,又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藏在对面的椅垫下。教授希望,当儿子在一个椅垫下寻找东西找不到时,会到另一个椅垫下寻找。但是,当儿子回到房间后,他所做的就是掀起之前那把椅子的垫子去寻找,然后用自己不完善的表达方式说:“没了。”他并没有努力去其他地方寻找那件东西。

然后,教授重复了这项实验,他让儿子亲眼看到他从一个垫子底下拿出那件东西,并把它放在另一个垫子底下。但是孩子还是像以前一样只翻开了第一个椅垫寻找,又说:“没了。”

皮亚杰教授据此得出结论:他的儿子有点儿傻。他不耐烦地掀起第二个椅垫对儿子说:“你没看见我把东西放在这里吗?”

这个小家伙的回答是:“我看到了。”而后他指着第一把椅子说:“但它应该在那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让儿童感兴趣的并不是找到东西,而是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找到它。显而易见,孩子认为不理解这个游戏的是父亲,如果东西不是放在它该在的地方,那这个游戏的趣味何在呢?

我曾亲眼看到两三岁的孩子所玩的一种捉迷藏的游戏,这个游戏让我惊讶不已,而孩子却玩得很高兴、很激动,对于自己所玩的游戏充满了渴望。他们玩的是一个怎样的游戏呢?

一个孩子爬到一张盖着桌布的桌子下面,桌布垂到地面。其他的孩子看着他爬进去后就走出房间,然后再返回来掀起桌布。当他们看到桌子底下的伙伴时,就会高兴得大嚷大叫。这些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游戏。他们依次说:“现在,换我来藏。”然后爬到桌子底下。

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年龄稍大的孩子和其中的一个孩子玩捉迷藏游戏。这个幼儿藏在一件家具后面,几个大孩子进来,假装没有看到他,他们找遍了房间里其余的地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使那个幼儿更高兴。但是,幼儿却突然叫起来:“我在这儿呢!”他的语调就像在说:“你们难道没有看见我在这里吗?”

有一天,我站在一旁看孩子们又在做这个游戏。我看到一群幼儿因为找到了门后的同伴,高兴地叫嚷着、拍着手。他们走到我跟前说:“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玩?为什么不藏起来?”

如果游戏的目的是给孩子带来快乐,那我必须承认,这种游戏在儿童生命中的某一个时期确实圆满地起到了它的作用。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躲藏”就是在某个隐藏的地方放置和找到那个东西。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你们无法看到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儿,闭着眼睛我也能找到它。”

所有事实都表明,敏感性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天性,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不仅能区分物体本身,也能区分物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敏感性使外界环境变成一个整体,使环境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如果我们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就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动去达到我们特定的目的;如果我们的头脑中只有不同的图像,而这些图像又是杂乱无章的,那这些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这种情况就像是在一间屋子里面摆放家具。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家具摆放的秩序,那他的生活也一定是一团乱麻。

人们正是在童年时期学会了怎样在将来的生活中指挥和引导自己。在敏感期里,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第一个本能是与秩序有关的敏感性,这就像大自然给了人类一个指南针,让人类学会去适应世界。自然也赋予了儿童像成人那样说话的能力。人的智力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建立在敏感期的基础上的。

内在秩序敏感

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秩序感,这种秩序感与儿童所在的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秩序感,它能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及其相对位置。

儿童的行为活动表明,远在他们能自由运动和获得经验之前,他们就已经对身体的各种姿势具有了高度的敏感。也就是说,这种敏感性是一种自然赋予的力量,使儿童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

敏感性是一种洞察力和本能,它们为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敏感性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能量,并会成为人们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则。所以,是自然为我们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意识的经验。如果儿童所处的环境阻碍了其敏感性的正常发展,就会出现诸如极度的焦躁不安、发脾气、疾病等表现。这些表现也恰恰从反面证明了敏感性的存在。如果儿童所处的环境中依然存在这些阻碍因素,他们的病症将无法被治愈。不过,只要有害的情况得以改善,他们的异常表现也会随之消失——这清楚地说明了造成孩子病症的原因。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一位英国保姆需要离开她所照顾的孩子一段时间,她找了个能干的保姆顶替她干的工作,但是这个顶替的保姆在给孩子洗澡时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她一给孩子洗澡,孩子就会大声哭泣,在她怀里挣扎,并试图推开她逃跑。这位保姆尽其所能,希望孩子能接受自己,但还是被拒绝。当原来的保姆回来后,孩子马上恢复了平静,并且明显地喜欢洗澡了。

这位英国保姆曾在我们的学校里受过训练,并对儿童产生厌恶心理的原因很感兴趣。她开始耐心地观察孩子的这种表现。她发现了孩子把第二个保姆当成了坏人,但为什么呢?她与这位保姆比较了她们给孩子洗澡的动作,发现了其中的差异:她们是用相反的动作给小孩洗澡的,她是右手靠近孩子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第二个保姆则恰好与她相反。

我还想起了一个例子,情况更加严重,因为出现了无法诊断的病症。我碰巧参与了这件事,尽管我没有以医生的身份介入,但仍然提供了帮助。

一个还不到1岁半的孩子,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他的父母告诉我,他们刚刚结束一次长途旅行,小孩生病只是由于年龄小,无法承受旅途的劳累。他们一再强调,旅行中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每天晚上他们都睡在一流的旅馆里,那里有专为婴儿准备的带栏杆的儿童床和特殊的食物。他们一家人回来后一直住在宽敞的公寓里,因为没有婴儿床,孩子和妈妈一起睡在一张大床上。

孩子的最初病症是失眠和反胃。晚上必须把他抱在怀里,他才能入睡。父母以为孩子的哭闹是由胃痛引起的,于是请来了儿科医生检查孩子的病情,医生提出了饮食建议、日光浴、散步及其他治疗方法,但都毫无成效。夜晚成了全家人的噩梦。这个小孩后来开始痉挛,每天要发作两三次,可怜地抽搐着,在床上不停地打滚。于是,他的父母又请了一位著名的儿童神经疾病专家。这时,我也参与了进来。据他父母讲,这个小孩以前身体一向很好,在漫长的旅途中也一直很健康,他目前的失调可能是由于某种精神紊乱引起的。

当我看到这个孩子一个人躺在大床上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时,我突然受到启发。我拿起两个枕头,把它们平行摆好,看起来就像旅馆里带栏杆的小床上的垂直的护栏。然后,我没说任何话,把床单和毯子盖上去,将这张临时搭成的“小床”挪到了孩子的身边。小家伙看着它,停止了哭泣,滚着滚着就滚到了“小床”里面,并呢喃着“卡玛、卡玛”——他用这个词来称呼摇篮,并且很快睡着了。

孩子的病就此好了,再也没有复发过。

很明显,睡在大床上的孩子失去了床栏杆所带给他的支撑感。没有了这种支撑,孩子感觉到了一种内在的失调和痛苦。这种情况看起来好像无法治愈。这个男孩的反应说明了敏感期的力量,在这段时期,大自然正在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

儿童的秩序感与成人是不同的,经验使成人变得麻木,但儿童正处于感知外界的过程中,他们是单纯的。他们由一无所知到不断地体验成长的艰辛,而我们成人就像一个白手起家的富翁的儿子,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处于白手起家阶段所承受的劳苦和艰辛。我们由于已取得的经验和地位而变得冷漠而麻木。要知道我们现在之所以能运用理智、意志、肌肉,正是因为我们也经历过童年,经历过成长的艰辛。我们现在之所以能适应这个世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成人之所以富有经验,是因为成人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由小到大,从无到有,儿童时期为成年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儿童从一无所知到理解生活,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儿童生长发育的所有表现,是如此接近生活的真谛,即“为行动而行动”。这是一种创造的方式,我们既不了解这种方式,也回忆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