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又继续辩白道:“晚辈确实没有造反的意思,全是被朝廷逼的,就是想动作一下,让朝廷看一看!”
叶枫继续骂他:“身为都督六州军事,活了这把岁数,梨树下别摘帽,瓜地里别提鞋,这个道理还不懂吗?你以为是好心,好心不一定办好事,别人还以为这是造反呢?”
桓温听到这里,只好说:“晚辈错了,晚辈错了还不行吗,这就退兵回江陵。”
恰在这时,会稽王司马昱也给桓温来信。信上说:“北伐还不到时候,应该‘思宁国而后图外’,你现在好好地管理着国内的事情,至于北伐的军事,朝廷自有安排。现在没有朝廷的允许,你就调兵到武昌,容易引起别人的非议。望将军深思熟虑,切不要做出于国家不利的事情。”
桓温好好安排送书人,并且即刻回信一封,信上说:“桓温是东晋的臣子,当然坚决服从朝廷的旨令,王爷的话更是要听。臣下此次率军东来,主要是北伐扫灭后赵和大魏,历年来多次要求北伐都是为国家着想,自己并无私心。领兵东下,臣下实在有些鲁莽,这就率军回到江陵。”
于是,桓温逆水而上,从哪里来的,又回哪里去了。
朝廷还是实行了“巴掌加甜枣”的策略,给桓温升了官,提升到太尉。但是桓温本没有想到要做多大的官,他的志向仍然是北伐。
这下子,终于解除了桓温率军东到武昌的危机,殷浩赢得了本应该属于桓温的北伐机会。永和八年(352年),殷浩自寿春(今安徽寿县)率晋军北伐。这时候的他,统率着八万之众,志满意得,傲视天下,全身披挂,好不威风。谁想到,刚刚骑上马,就从马上摔了下来。
人有失言,马有失蹄,这也没有什么。殷浩刚刚被侍卫扶上了马,战马颠了两步,他又从马上坠落下来。官兵们这才知道,原来堂堂的都督五州军事大元帅,竟然连马都不会骑。
这在冷兵器时代,是多么的可怕,一个连马都不会骑的主帅,还怎么领着将士冲锋陷阵,与敌人厮杀?这个消息传遍了全军,人人的心里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心里冰凉冰凉的。
殷浩的目标是进攻许昌、洛阳,虽然他自己不能冲锋陷阵,但是可以动嘴,命令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向许昌发起进攻。在东晋将士的勇猛进攻下,后赵的张遇终于在许昌被迫投降。
但是殷浩看不起张遇,说话多有冒犯,军事上也没有把张遇及时地从许昌调出。张遇一看,殷浩原来是这么个人呀,又反悔了,在许昌据城叛变。
殷浩没有办法,只好带领降将姚襄一块儿向许昌进攻。谁想到,带兵打仗和卖嘴皮子完全是两码事,竟然被张遇打得大败,只得退回淮南。
这个姚襄本来是个羌人,有很高的名望,后赵灭亡以后,是随着父亲姚弋仲来投降东晋的。对待这样的人,非得万般小心才是,但是殷浩哪懂得这些,高高在上,趾高气昂,说话行动多有得罪。光骂骂人也就算了,殷浩还派刺客刺杀姚襄,说来搞笑,刺客没有刺杀成功,还向人家吐露真情。姚襄也算个奇人,不但不记仇,还待他如朋友。
一看刺杀不成功,殷浩又派将军魏憬率五千多人去袭击姚襄,搞窝里斗。又出现了戏剧的一幕,魏憬没在袭击成功姚襄,却让姚襄杀了自己,并吞并了所带的军队。
殷浩一看横竖是治不了姚襄,又出一计,原来姚襄镇守谯郡,殷浩又臭嘴一张,要把姚襄赶出谯郡,迁到梁州(陕西汉中),后来姚襄苦苦哀求,才没有迁成。
再加上魏憬的子弟常在姚襄跟前转悠,这叫姚襄心里更是害怕,以为是来复仇的。姚襄有些部下,也不想跟着他干了,想归顺殷浩。而姚襄听说,干脆杀了他们,使两边的矛盾越闹越大。
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领七万大军,再次大举北伐。在没有处理好和姚襄的矛盾时,还把姚襄派为前锋。姚襄兵权在握,正好反叛,于是反戈一击,向着殷浩大军杀来。这让毫无准备的晋军一下子面对如此凶悍早有准备的叛军,顿时大乱,很快崩溃。
殷浩胆怯,丢下辎重,退守谯郡,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投降者不计其数。殷浩又派多员大将攻打姚襄,没有杀掉人家,反而被姚襄所杀。这下子不禁让所有人糊涂了,究竟是殷浩北伐,还是自家人讨伐自家人。
这下子殷浩终于知道什么是“羞耻”二字,灰溜溜地下不来台。同样下不来台的,还有东晋的那个朝廷,忙活了多少年的事情,用了这么一个人,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境地。
桓温看到这是个机会,如果不扳倒殷浩,自己永远没有北伐的机会,于是上奏疏道:“自羯胡衰亡以来,中原大地,群凶残杀不休,百姓涂炭,人人企盼官军去拯救他们。殷浩受命北伐,却无报仇雪耻之志,树立朋党,制造事端,终使仇敌大肆杀戮,奸逆蜂拥而起,华夏大地纷扰动乱,百姓困苦不堪。
“殷浩驻兵寿阳,却长期按兵不动,竭尽国库的资财、五州的人力,纠合无赖之徒,以求自强,封赏无定规,猜疑陷害无所顾忌。羌帅姚襄率部归顺朝廷,将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质,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抚,使之为朝廷效忠,反而设计陷害,两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发觉。姚襄迫于无奈背叛朝廷。
“祸乱丛生,自殷浩开始。又不能乘势扫荡敌寇,放纵无能小人,施行残害奸计,致使朝廷大军惨败于梁国,自身狼狈于山桑,舟车焚烧,辎重丢弃一空,三军粮草,反而资助了敌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装了盗贼。天怒人怨,成为大众所唾弃的对象,所带来的灾祸,将危及国家社稷,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缘故。
“只有主持正义,才能训导人民,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众心同一。臣恭请陛下上追尧舜时代放逐的法典,下鉴春秋时代目中无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宽宏大量,不忍心诛杀殷浩,也应将他放逐到边远荒芜之地。这样做虽抵消不了殷浩弥天的罪责,但可以使后人引以为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