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篇》(1.7)
白话试译
子夏说:“对妻子,要重视品德看轻容貌;事奉父母,能够用尽全力;为君上服务,能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能够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没有学过,我一定说他已经是学习过了。”
讲评
这一段“子夏曰”,第一句也是普遍存在误读的。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子夏是战国初年的霸主魏文侯的老师,属于典型的“王者师”,李俚、吴起都是他的弟子。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话也挤进了《学而篇》,但是《论语》中并没有称他为“卜子”。
这一章一共讲了四件事。我们先讲第二件:“事父母,能竭其力。”这句话很好懂,即事奉父母,要能尽心尽力地孝顺。第三件事也好懂:“事君,能致其身。”就是替国君服务,要全心全意,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牺牲自己。换句话说,这两件事,一个是讲孝,在家里要尽孝;一个是讲忠,出外做事要尽忠。第四件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要有诚信。
最后是总结:“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说,这个人如果做到了以上那些,虽然说他没有去学过什么专业知识,也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我一定认为他已经是学习过了的。人生最需要学的就是这些,这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儒家所提倡的,是“效也”、“觉也”,更看重的是人的道德情操,不见得一定要学习掌握多少专门的知识,“学”是要觉悟、要效法的。
好,我们来看第一件事:“贤贤易色。”这句话到底是在讲什么呢?最关键是在“易”字上,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易”是交换、交易,朱熹就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说法。其实,“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动词,“易”也是动词,“贤”就是尊崇、崇尚意思。尊崇什么?尊崇贤人。后一个“贤”则是名词,圣贤的意思。那么,“易”就是轻视、不看重的意思。像《易经》中的“丧羊于易”、“丧牛于易”,就是指把某一事物看得太简单,以致掉以轻心。这里的“易”有轻视的意思,也有改变的意思。“色”就是色相,比如美色。
一般的解释认为会把“贤贤易色”的“易”当成“替换”、“交换”的意思,这种解释难免有唱高调的嫌疑,意思是人不要执著于色相,就像“巧言令色”一样,没有内在美。内在美是“贤”,所以子夏主张我们应该是尊重贤人,用“惜圣”、“惜贤”之心来取代我们好色的心。其实,这种解释是违心之论,因为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好色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说“好色之心”是罪恶的,我们要用什么来替代呢?用“尚贤之心”来代替“好色之心”吗?那有几个人做得到?这显然有点迂腐,太像是唱高调了。
谁能把自己与生俱来好色的心用尚贤的心来替换掉?要知道,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古人云:“食色,性也”,“色”是人性中很自然的欲望,并不是罪恶。如果说这样的欲望,代表心思不好,一定要去掉,换上“尊重贤人”的心,是不是有点迂腐、冬烘呢?这种高调估计大多数人听不进去,也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作为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人的子夏,不至于提出这样的见解吧?很显然,子夏不是那个意思。何况孔子对此也曾发过感慨,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篇》9.18)既然孔子都没有见过喜欢美德像喜欢美色一样的人,为什么子夏还建议大家把好色天性改成好德之心的建议呢?孔子都认为普通人如果顺着自然本性发展,一定是好色超过好德,当然,“色”也包括其他的外在之相,比如财富、名利等。
可见,子夏主张对父母尽孝,主张事君尽忠,主张对朋友讲诚信,都是可以的,但是主张大家把好色之心都去掉,一律换成崇尚贤人的心,就行不通。好色很容易,不教都会,好德则很难。
那么,“贤贤易色”到底是在讲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过去的“五伦”所强调的“夫妇”这一伦,即择偶观,意思是娶太太要把美色看得比较轻,把贤德看得比较重。“夫妇”是所有伦常建立的根本,《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很多人找对象就是要选名模一样的美女,太太越漂亮越好;但是结果很可能不幸福,因为女人最重要的是要贤惠,贤妻良母是也。所以,男人在选妻子的时候要看重贤德,即“贤贤”,看轻她的美色,即“易色”,这就是夫妇之伦。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妻子太漂亮,首先,你可能一辈子要“伺候”她;其次,她的漂亮能保持多久呢?再说,漂亮的妻子摆在家里也不安全,别人会“垂涎”。但是,一般人选妻子还是选美女,比较看重色相,而不看重德行,所以子夏就郑重地说,娶妻要“贤贤易色”,然后才是“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不就是五伦吗?由“夫妇”之伦一步步推出去的完整体系,说来说去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家可能还记得二三十年前有所谓的第六伦,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伦不够完备,需要第六伦,即“群己关系”,这是李国鼎先生提出来的。他被誉为台湾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推手,之所以这样提,是因为他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公德心,人不能自私自利,群体跟个人之间要建立一个伦理关系。其实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群己关系”本来就在“五伦”的“朋友”这一伦中,根本就不需要再提出第六伦。
后来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又出来个第七伦,叫“环境伦理”。这都是标新立异之说。“群己关系”在《易经》中就包括天地人鬼神,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人与鬼神、文化的关系。古人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笨,很多人立了一个新名词,还把它当成运动来推展,真令人啼笑皆非。如果将来要是再出现什么新的状况,比如人与外星人的关系,难道还有第八伦、第九伦?类似这样的很多,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五伦”,认为“五伦”仅局限在家庭,局限在以前所谓的愚忠、愚孝中,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复杂,“五伦”也可以弹性发展,很多新问题都可以包括在内,不必另造新名词,再多也不见得做得更好。
话说回来,如果说娶妻不要考虑美色,是不是要尽量娶“丑妻”?像曾国藩、诸葛亮娶的就是丑妻,娶了之后就完全放心,没有任何人会打其主意,他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干自己的事业,这也是一种智慧。不过这是大智慧者所为。我们一般人是戒不掉好色之心的,那就娶一个中等姿色的好了,千万不要追求极端,要是娶了个“尤物”,你又降不住,结果会招来怨尤、嫉妒,总之麻烦多多。就像前面讲的“居无求安,食无求饱”,人生不要刻意追求极端、稀罕的事物,拥有那些不见得是福,很可能是祸。俗话说:“丑妻,近地,家中宝。”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认为家有丑太太,田产又离家不远,这是家中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