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公元前521~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字子渊,名回。春秋末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39岁,比孔子小三十岁。
鲁国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夫人颜征在到尼山祈祷山神赐予儿子,第二年孔子出生。因孔子顶如反盂,宛若尼丘山,故取名孔丘;因排行第二,取字仲尼。
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弟子,为孔门十哲,列名德行科第一。其一生贫困,但自得其乐,《论语·雍也篇》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为人谦逊好学,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只有只言片语留在《论语》、《孔子家语》等书中。
颜回字子渊,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渊,回水也”,以及《易经·乾卦》第四爻称“或跃在渊”,“回”与“渊”互训,意思是“回水”。其名和字寄寓了激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当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颜回以“愿无伐善,无施劳”相答。这是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这与舜之“无为而治”相仿佛。由此可见,颜回在政治志向上有淑世济人的情怀,颇具早期儒家精神。
颜回一生,大多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在那个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时代,儒家的学说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颜回就只能终生不仕,自勉自慰。孔子赞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颜回穷困且自得其乐的精神,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实同一旨趣。
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春秋末期,周天子的王权衰落,诸侯国公室衰落,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陪臣”,即臣之臣,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对天子则自称“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春秋时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后,不仅使宫室衰败,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几十亩薄田,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其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他对孔子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深有同感:“弗如也,吾与女(汝)弗如也。”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颜回随孔子遭遇匡地之困,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颜回重归鲁国,已年近不惑,其故居陋巷依旧,父母均已年迈,家庭重担落在他的肩上,这就使颜回不得不以讲学维持家计。颜回作为孔门弟子之冠,当时欲求其为师的人也不在少数。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特别是《易经》,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
颜回有望继承孔子道统,但不幸早死。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独以颜回配享,后世尊其为“复圣”。